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入研究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Concept of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OI: 10.12677/aps.2024.123082, PDF, HTML, XML, 下载: 3  浏览: 9 
作者: 黄燕春, 贾 东, 李 毓: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思政融合Vocational College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se
摘要: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内高校纷纷响应“三全育人”的号召,实行全面教育改革。课程思政理念与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相适应,能够充分挖掘出专业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中的育人因素,强化德育目标,提高思政教育水平,将全方位育人的根本思想落实。高职院校必须结合社会发展形势,把握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在体育课程中凸显思政教育,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体魄,培育健康人格。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分析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探索了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的融合重点,提出了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策略。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 reform, domestic universities have responded to the call for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and implemented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reform. Th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is in line with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can fully tap into the educational factors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quality expansion courses,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goals, improve the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idea of all-round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combine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grasp the cor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highligh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help students shape a healthy physique, and cultivate a healthy personalit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explores the key points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proposes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integrat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黄燕春, 贾东, 李毓. 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入研究[J]. 体育科学进展, 2024, 12(3): 551-555.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4.123082

1. 引言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精神,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思想政治教育要全方位、立体化开展,与专业课程、公共课程紧密融合,做到同向同行,发挥课程之间的协同效用[1]。体育课程中包含了大量德育因素,在发展思政教育方面具有先天优势,高职院校需要认清体育课程对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融合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教育,让学生在政治素养、思想品德等方面得到提升。

2.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功能分析

体育课程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涵盖了体育文化、体育技能、体育精神等多个方面,具有较强的育人价值和丰富的育人因素。在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需要将体育课程的个体化功能与社会化功能紧密结合起来。

2.1. 个体化功能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是以传授学生学习体育技术技能、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公共必修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覆盖面广、学生参与积极性强、学生关注度及接受度高等特点,是高校思想教育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通过体育课程,学生能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参与体育专项训练,提高运动水平和运动技能。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学生可以得到身体素质的发展,强化对身体健康的认识和控制能力,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除此之外,体育课程还能帮助学生培育良好的人格,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体育活动和比赛中通常会涉及到团体合作,学生能够在合作当中感受团队的力量,与他人进行配合,相互支持、奋勇拼搏、挑战自我,最终战胜懈怠心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2. 社会化功能

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具有较强的社会化功能,结合高职专业发展特点及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特色,融入社会职业道德、劳动精神以及工匠精神、可培养提高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踏实耐心、团结友爱、协作互助的优秀品质,充分发挥体育课程作为课程教育在隐性思想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滋养学生心灵,涵育其品德[3]。体育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让学生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社会工作中。近些年来,我国从学校教育、群众教育等多个方面推广体育运动,充分说明了体育的社会性价值。体育课程中蕴含着公平公正、平等团结等体育精神,可培养学生在社会活动中的规则意识,成为先进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工作生活中拥有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3.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

3.1. 提高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地位

课程思政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各个专业、各个学科当中,基于课程思政的宏观背景,高职院校必须提高体育课程的学科地位,将体育课程视为“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全面落实思政建设。教师可结合体育学科属性和体育课程特点,不断挖掘体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做好体育课程总体规划,加强对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统筹设计。并结合高职院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特点,精准制定体育活动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教学工作目标、教学设计任务与教学研究方法以及体育课程思政组织及实施。高职院校必须提高体育课程的地位,加大体育教育的经费投入,完善教学设施,将课内教学与课外锻炼紧密结合,使体育教学更加重视思政教育的融入。

3.2. 树立“德育为先”教学理念

德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需要树立“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将道德品质教育融合到日常教学中,从宏观上把握德育教育的精髓,让德育教育与学生身心发展相结合,与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相结合。德育与体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纵观中西方体育发展,可以发现体育活动对个体精神、品质、思想的塑造作用。身体基础和内在精神是个体发挥价值的基础和前提。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曾经强调强身健体和精神塑造的作用,我国古代也曾通过体育活动塑造个人的道德品质,传递礼、法等伦理观念。作为现代化的高职院校,应该在体育教育中融入更丰富的德育内涵,做到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在体育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道德塑造、价值观念培育等内容,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

3.3. 完善体育课程的教育目标

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必须要在教育目标中体现,所有的教育活动将以教育目标为基准,目标具有导向性作用,必须要将课程教学成果、学生学习效果体现在目标上。高职院校要着眼于思政教育的实际开展成效,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形式。在教育目标的制定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充分融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立足国家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示,结合学生个人发展,明确学生的身体素质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目标、道德品质目标等,让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高爱国情感,树立合作精神。在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体育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当中,深入挖掘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破除体育课程开展的内部阻力,打破传统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思维禁锢,从而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将课程思政更好地落实到实践中。培育体育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完善实践模式和形式,拓宽体育活动的载体。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育目标还应该适当加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减少思政教育开展的阻力[4]

4.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实践策略

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从多个角度开展实践,让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达到全方位、多层次的融合,加强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从宏观角度,高职院校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培育党性纯洁、思想素质过硬的专业教学人才,强化体育教育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合作,坚定政治方向,让党员干部起到带头表率作用。从微观角度上,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工作中,从教学活动开展、体育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4.1. 提升教师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体育课程思政的本质是解构和重塑体育价值体系,高职院校可实施课程思政结对共建行动,搭建完善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研”平台,组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团队和力量。通过思政课教师和体育课程专任教师共同组建对口帮扶教学团队,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示范、线上线下教学观摩、开展教学案例研讨、举办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等方法,不断提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主体的综合能力和水平。以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为着力点,促进价值塑造与知识技能传授以及能力培养同向而行。培育一批体育课程思政典型实践案例,增强体育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激发其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持续改进课程思政教学技术手段,优化师生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互动过程,努力拓宽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德育素养和育人能力,着力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师貌,可开展“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示范课程、示范教学团队工作,构建“专业课程负责人+课程共建人”双负责制教学团队,切实增强体育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4.2. 加强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部门的合作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学校需要加强部门合作。在学校内构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配合制度,需要思政教学及教研机构与体育教学及教研机构之间的密切协作和广泛配合才能实现。搭建“骨干引领、团队互助、学科联动”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建设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长效机制,推动体育课程纵深改革。在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需要做到长期坚持,各部门之间必须协调统一,强化分工合作,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热情,推动体育课程的发展。

4.3. 结合高职院校专业特点,紧扣专业目标,挖掘育人元素

高职院校专业往往有对应的职业和岗位,结合高职专业(岗位)特点,紧扣专业目标,挖掘特色育人元素。促进体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思政资源互补及共享,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与素材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协同路径。如电力类课程教学,在体育课上可增加或融入户外拓展、攀岩、体能训练等练习,既可以发展学生相应的岗位体能,又可以培养学生电力行业的职业道德、行业精神等职业素养。真正做到不仅仅要关注人才的专业能力,同时也需要锻炼学生强健体魄,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培育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大学生[5]

4.4. 结合体育项目渗透思政教育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需要在具体的项目训练中渗透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不同的体育项目蕴含着不同的体育思政元素,体育思政价值也有所差异。但是对于同类项群表现出相似的体育文化精神、技术品格及竞技发展特征等,可从体育教育课程的授课项目中发掘思政元素。如:难美技能类——体操、体育舞蹈、拉拉操、健美操、街舞、形体、瑜伽等,思政元素表现为身心合一,气质培养,社交能力,表现能力,自信心和自尊心;球类——篮球、足球、排球网球等球类项目,表现的思政元素是团队意识、不怕吃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武术、竹竿舞、抛绣球、板鞋等,思政元素表现为民族精神培养,体育“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意识[6]。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体育文化。可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角度中,构建体育课程知识与思政育人的价值联结。

4.5. 构建完善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需要与体育教育做到多角度结合,从体育课程设计、体育课程教学手段、体育专项活动开展、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作为体育教师,不但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思政教育,还要在教学评价当中重视思政教育成果,加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让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体系相融合。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体育课程中的德育功能经常被忽略,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量化评价标准的缺失,高职院校必须构建完善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思政教育功能,制定全面的评价制度,才能让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合到体育课程当中。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教学目标、治学态度、教育教学效果、思政教育融合程度等方面对教学进行评价,全方位分析教师的思想政治教学水平,及时发现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师修正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效果。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够对思政教育起到客观推动作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体育教育目标的高度融合,让学生获得体育专业发展和思想道德素质发展。

5. 结束语

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高职院校需要将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不断挖掘体育运动、体育文化教育当中的育人因素,落实“三全育人”。体育课程对学生个人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都具有较高价值,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强化体育课程的整体质量,开展部门协同合作,让思政教育与体育教育全方位融合。针对体育教师而言,需要在日常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通过体育专项训练提高学生道德素质,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020-06-01.
[2] 赵富学, 陈蔚, 王杰, 等. “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五重维度及实践路向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20, 54(4): 80-86.
[3] 刘纯献, 刘盼盼. 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特点、难点与价值引领[J]. 体育学刊, 2021 (1): 1-6.
[4] 颜希. 基于“大思政”环境下高职院校通识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研究——以体育课程为例[J]. 品位∙经典, 2021(7): 159-162.
[5] 姜君. 浅谈“课程思政”视野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J].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4): 40-42.
[6] 何飞, 李婷婷. 高校体育类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 教育观察, 2021, 10(6): 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