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观视角下中国游戏的文化负载词日译研究——以《原神》为例
A Study on Japanese Translation of Culturally Loaded Words in Chinese Ga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Taking the Game “Genshin Impact” as an Example
摘要: 本文以《原神》日译文本为例,研究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理论在游戏本地化中的作用和策略,从文化功能对等翻译的角度,按照奈达对文化的分类,分别讨论游戏文本中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重点在于如何将游戏文本中的文化要素准确且简洁明了地传达给接受者,以期更好地实现中国文化输出。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Japanese translated text of “Genshin Impact” as an example to study the role and strategy of Susan Basnett’s theory of cultural view of translation in the localisation of the game, and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of ecological culture, material culture, social culture, religious culture and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load words in the game text according to Naida’s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ultural-functional reciprocity, respectively.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how to accurately and succinctly convey the cultural elements in-game texts to the receivers, in order to better realise the export of Chinese culture.
文章引用:杨兰, 蒋敬诚. 文化翻译观视角下中国游戏的文化负载词日译研究——以《原神》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6): 333-33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6470

1. 引言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愈发重要。而游戏作为文化软实力的传播媒介,对文化输出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因此,为讲好中国故事,发挥游戏国际化表达优势,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推动游戏“走出去”。其中从2020年到2023年连续三年获得有“游戏界奥斯卡”之称的The Game Awards奖项提名的中国原创游戏《原神》便是成功实现文化出海的优秀代表。王佐良谈论严复的翻译方法时曾提到,文化交流中若过度强调本国文化,便会像中草药一般令人难以下咽,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外国裹着“糖衣”向中国输入外来文化的方法,也用“糖衣”向外输出我们的本土文化[1]。那么,在文化输出的过程中,该如何平衡“糖衣”与“中草药”的调配比例便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本文将以《原神》的日译文本为例,从文化翻译观的视角出发,探讨游戏中的文化负载词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翻译策略和效果。

2. 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

20世纪后期,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加,人们开始意识到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对于翻译的影响。这促使翻译研究逐渐从语言学层面的对等向文化层面转向,开始关注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作用。作为翻译文化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苏珊·巴斯奈特提出的文化翻译观对文化翻译理论影响深远。首先,她强调了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主张通过文化转换的方式来取得文化功能上的对等,即“翻译的基本单位是文化而不是文字、句子或段落”[2]。这种观点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对于语言和文本的关注,将翻译活动提升到了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高度。在翻译过程中,如果仅停留在语言层面,以单词和句子为翻译单位,脱离文本整体进行逐字翻译,很可能产生晦涩难懂的表述,无法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功能对等。第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翻译原则和规范,但这些原则和规范都是为了回应某种文化的需求及该文化内部不同群体的需求。因此,翻译的标准不是绝对的,应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正如巴斯奈特所述:“翻译仍以读者为中心,将源语文化强加于目的语文化是危险的。因为译者是译文的作者,而不是原文的作者,他要对目标语言的读者负责。”[3]。第三,翻译的目的在于使译文在目标语文化中起到原文在源文化中同样的功能。语言、文化与翻译之间存在密切且复杂的关系。语言不仅仅是人类交际和思维的工具,它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和载体。文化通过语言得以传达和继承,而语言反映了特定文化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和习俗。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旨在将一种语言文化中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这不仅涉及到语言信息的转换,更包含了文化意义的传达,甚至会改造和建构另一个民族的文化。因此,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层面上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递和文化差异的桥梁,对于文化交流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翻译研究中的语言、文化和翻译三者间的关系,巴斯奈特用以下比喻进行了描述:“语言是文化体内的心脏,正是这两者的相互作用才使生命能量得以延续。就像外科医生在做心脏手术时不能忽视心脏周围的身体一样,译者在处理文本时如果将文本与文化隔离开来,就会陷入困境”[4]

3. 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及分类

在文化翻译观的研究中,对文化负载词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关于文化负载词,廖七一曾给出定义,文化负载词指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汇、词组和习语,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5]。文化负载词作为文化的象征和载体,可以很好地反映出一种语言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社会生活,对促进文化传播有巨大作用。因此,要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就必须重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尤金·奈达曾提出可以将文化分为五类,据此,可以将文化负载词分为五类,即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6]。该分类法涵盖的文化核心要素更全面,分类标准更统一,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文化负载词的研究当中。作为典型的文化元素和翻译对象,文化负载词是解读文化与翻译关联的重要切入点,而奈达的分类法可以清晰地对文化负载词进行归类,从而促进对各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探索。

4. 《原神》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分析

关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有两种情况,一是源语和目的语中有相同或类似的文化意象,二是源语和目的语中缺乏对应的文化意象或是对于同一事物的文化意象截然相反。根据不同情况可灵活选择不同翻译方法进行文化补偿,如直译法、替换法、省略法、异化法等。

4.1. 生态文化负载词翻译

生态文化负载词是指与自然生态相关的词汇,如环境地貌、自然气候和动植物等,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以及对自然界的认知和理解。这类词汇不仅承载着特定文化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描述,而且深刻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态智慧和自然观,是文化与自然关系的语言体现。

例1:嗱嗱嗱,你听,坏人发誓天打雷劈啊

译文:な、闻こえたか?雷が落ちたぞ。人が誓いを立てたんだ

这是一位名为嘉明的游戏角色在雷雨天时说的台词。在中国有一个固定的喜剧套路,当一个说谎的人大声说出类似于“我发誓,若我所说有半句谎言,就天打雷劈”的话后,闪电就真的会劈下来。嘉明的台词就是这样的玩笑,之所以打雷大概就是因为有坏人在发誓以蒙混过关。在日本,关于打雷的传说则是打雷时如果不把肚脐藏起来,雷神就会把它拿走。这源于人们对掌管雷暴的雷神的信仰,人们相信在雷雨天气中隐藏肚脐可以保护自己免受雷打。像这样,虽然中日两国都有关于雷电的迷信,但其文化元素却大相径庭。因此,为解决这一文化冲突,译文直译了嘉明的话,并通过调换语序,在句尾加上「んだ」来解释打雷的原因。这样,即便日本玩家事先不知道这个笑话,也能理解其含义。

4.2. 物质文化负载词翻译

物质文化负载词是指在特定文化或社会中,用来描述与物质文化(如传统的食物、服饰、建筑、工艺品,以及现代科技、工业产品等)相关的词汇。这些词汇不仅携带了物质对象的直接意义,还承载了与其相关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等非物质文化层面的意义。通过这些词汇,人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文化背景下对于物质生活的关注、重视和态度,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这个社会的文化内涵和发展特点。

例2:——绣球——

在璃月,新人的婚礼仪式上,新娘会将一束绣球抛向前来参加婚礼的宾客。恰好接住绣球者据说会获得整年的好运。绣球的材质各异,有时是鲜花捆结而成的花球,有时是精美的霓裳花织物编织而成的绸缎绣球,也有朴素人家会用彩纸或布料制作绣球。

译文:——手球——

璃月では、婚仪の仪式の场で、花嫁は手鞠を宾客たちに投げる风习がある。その手鞠を受取るものは向こう一年の幸运に恵まれるという。手鞠の材质は様々だ。时に花を束ねて花の球を作り、时に美しい霓裳花からできた绢で作られる。素朴の家なら、色とりどりの纸や布で作る场合もある。

这是游戏内的书籍《璃月风土志》第一卷的部分内容。绣球既是幸运的象征,也是爱情的见证。然而,由于日本没有这一文化意象,因此必须采用文化替代的翻译方法。日语中的「手鞠」又称「手球」,是指以纸、线和泡沫塑料为芯,在上面缠绕彩色丝线形成几何图形,具有一定弹力的小球玩具。尺寸大于垒球小于手球。相传6世纪中期由中国传入日本,起初是足球(也就是鞠)的前身,后来慢慢演变成民间的一种精致的传统工艺品,已成为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日本传统文化之一。「手鞠」是“新年”的季语,亦是能带来好运和象征幸福的新年礼物,因此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手鞠」与中国的“绣球”一样,也开始作为传统工艺装饰品而受到重视。因此,用形状相似且象征意义也相近的「手鞠」替换翻译“绣球”非常恰当,并且文中还详细描述了抛绣球的习俗,让日本玩家也能生动地想象出绣球的样子。

4.3. 社会文化负载词翻译

社会文化负载词是指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具有特定含义和象征意义的词语,包括称谓、社会规则、社会习俗等。这些词汇深植于特定社会文化的土壤之中,能够传达出人们对于某种思想、情感或社会现象的态度和认知,反映了一个群体的历史背景、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这些词汇在翻译时由于巨大的文化差异,译者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现成表达。

例3:他第一次说我是「摇滚发烧友」的时候,我还仔细摸了摸额头,回答他说「没有啊」,结果他来了句「你绝对是」,我们争论了小半天,最后才发现是误会,他跟我说「发烧友」就是「爱好者」的意思。哈哈哈,他可真好玩,我要把这个词写进歌里!

译文:あいつが初めてアタイを「ロック中毒者」って言った时、わけがわからなくてさ。アタイが「违う」って答えたら、向こうは「いや、絶対そうだ」って言いはるもんで、ちょっとばかし言い合いになっちまったんだ。でも、结局アタイのとんだ误解だった。「中毒」ってのは、「爱好家」って意味なんだと――ヘヘッ、あいつってホントに面白いヤツだよな。今度、この「中毒」って言叶を、アタイも歌词に取り入れてみようと思ってるんだ!

这是一位名为辛焱的角色谈及嘉明这一角色时的语言。“发烧友”一词源于香港,是香港人对早期的“音响器材爱好者”的称呼。大约在50、60年代,当时的功放主要是胆机,即电子管功放机(也包括电子管收音机)。但胆机有一个致命缺陷,即长时间使用后电子管会发热,香港人称之为发烧。一般人在胆机发烧后会暂时关闭胆机以等待降温,但有些狂热的音响器材爱好者即便发烧也不会停机,因此将其称为“发烧友”。现已用于泛指痴迷于某件事物的人。这是中国的流行语,日本自然没有相同的表述。

日语里的「中毒」意为对某种事物的强烈依赖和渴望,即“上瘾”。虽然在日语中有与“发烧友”含义相同的「マニア」一词,但却没有使用这个翻译。这是因为「中毒」和“发烧”同为病症,无论是哪个表达,辛焱突然听到都会感到震惊,做出类似的反应。因此,用语感相似的「中毒」代替“发烧”十分合适。同时,因没有了发烧的铺垫,“我还仔细摸了摸额头”一句改译为了「わけがわからなくてさ(不明所以)」,采用了更加灵活的翻译方式,使译文更为自然流畅。

4.4. 宗教文化负载词翻译

宗教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在特定宗教文化或信仰体系中具有特定含义、难以直接翻译或理解的词汇。这些词语在其所属的宗教文化中通常具有丰富的宗教意义和象征,往往包含了一种特殊的宗教经验或观念。宗教文化负载词反映了宗教信仰对于言语表达的塑造作用,因此,它们不仅仅是词汇,还承载着特定宗教文化的信仰价值观和精神共识。

例4:我是个乡下人,每年只有这段时间才会进城,来给岩王爷上柱香。璃月的百姓都喜欢讨个彩头,图个吉利,我也一样。如果岩王爷不灵,如今的璃月哪里会这么富裕?所以不管路再远,事情再多,我每年都会来这倚岩殿。

译文:私はただの田舎者だ。一年で今の时期しか街に来ない。ここに来て岩王帝君に线香をお供えするんだ。璃月の人々は縁起の良いものが好きでね、私も例外じやないんだ。岩王帝君が人の祈りを闻き入れてくれなかったら、今の璃月はこんな裕福じやなかったはずだ。だからどんなに远くても、忙しくても、毎年は必ずこの倚岩殿に来る。

这是游戏主角与某位璃月的路人角色对话的部分内容。“璃月”是《原神》中以中国为原型创作的国家。中文的游戏文本提到,璃月以外的国家的人将统治璃月的神明“岩王帝君”称为“岩神”或“摩拉克斯”,璃月人则称其为“岩王爷”。“岩王爷”这一称呼的原型应是“老天爷”,在中国民间传说中,老天爷是一个神秘而又广受尊敬的存在。多数情况下,“老天爷 ”是对天的俗称,并不是指玉皇大帝等特定神灵,而是一个更古老、更广泛的概念,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和命运力量的崇拜和敬畏。在民间信仰中,“天”被视为无所不能的神灵,能够满足人类的一切需求,不仅监督世界,还直接干预世俗事务,帮助以善良和道德的方式行事的人们。这使得这位至高无上的神变得更加人性化和亲民,成为人们在遇到困难和不公时寻求帮助和安慰的对象。而日本最古老、最基本的宗教则是神道教。其核心信仰是崇拜一种被称为“神”的神力,日本人认为这种神力存在于自然界、人类和日常生活当中,是具有主体意识的特殊存在,因此会对神明冠以各种尊称进行崇拜。正如《原神》中以日本为原型的国家稻妻,统治其的神明雷神就被尊称为“御建鸣神主大御所样”。因此,原文中“岩王爷”的亲密称呼,在日文中就译成了“岩王帝君”,反映了中日两国对神明所持态度的不同,遵从了各自的语言习惯。

4.5. 语言文化负载词翻译

语言文化负载词是指在一个语言或文化中具有特殊含义、情感或象征意义的词汇。这些词汇通常承载着深层的文化价值观、历史传统或特定社会背景,超出了字面上的含义,如成语、诗词、谚语和历史典故等。语言文化负载词是民族语言的精华,也是民族文化最直接的反映。在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中,对语言文化负载词的把握和运用至关重要。

例5:菜肴虽是事物,也有其独有的氛围,你看水煮鱼,红,辣!对眼耳口鼻均有刺激,谓之「动」,虾饺则是晶莹剔透,鲜香纯雅,谓之「静」。动静搭配,正如才子佳人一般相得益彰啊!

译文:料理はものでありながら独特な雰囲気があるでしょ。水煮鱼を见つめると赤色とピり辛が目と鼻を刺激する、つまり「动」。エビ蒸し饺子は透き通っていて、优雅な香りを漂わせてる、つまり「静」。「动」と「静」を组み合わせることで、梅に莺のように絶妙な仕上がりになるんだよ。

这是名为胡桃的游戏角色对两道璃月菜的评价。才子佳人是一个成语,形容才华出众的男子和姿容美丽的女人,泛指有才貌的男女。日语「梅に莺」指的是黄莺在梅花树枝上栖息鸣叫的美好光景,日本认为梅花是早春的代表,而黄莺也被称为“报春鸟”。两者在自然界中是十分美丽和完美的搭配,因此人们经常用来比喻相配、和谐的事物,也指友好亲密的关系,常用于形容两人十分般配。自古以来在诗歌和绘画中就常有对梅花与黄莺这一组合的描绘,虽然人们普遍认为这是日本文化,但实际上该文化意象源自于中国。梅树原产于中国,中国诗词中的“花”通常指梅花。此外,梅花与黄莺的组合也是中国诗歌中常见的题材。于奈良时代传入日本,当时的贵族即上层阶级以该组合创作短歌,以表达对中国的仰慕之情。现已成为日语的惯用表达。由于日语中没有才子佳人一词,译文便使用了文化意向相似的「梅に莺」代替,生动表达出两道菜的搭配之巧妙,这种翻译方式不仅贴近原文的意义,而且展现了东方文化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意境美。

5. 结语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是我国外交思想的核心,也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精髓。要真正实现这一愿景,我们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提高全球化水平。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在海外传播中国思想、中国文化和中国声音的能力。在这方面需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但在文化翻译时需要牢记的一点是,为了让其他国家理解并接受本国的独特文化,无论是选择异化还是归化的翻译策略,都需要考虑到对于接受者来说的“可读性”。本文通过文化翻译观视角对中国游戏中的文本负载词翻译进行研究,发现为使外国玩家理解剧情,译者往往是通过意译、替代的方法进行翻译,因为若是异化过多,玩家便会陷入看不懂的困境。甚至为了使译文简洁,对于文化负载词中蕴含的文化意象,译者有时只能放弃翻译,选择直译。以上种种,都是中国故事走向世界所必经的困难,在游戏翻译过程中,应在尽量保留本国文化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改动,以便使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参考文献

[1] 王佐良. 严复的用心[M]. 论严复与严译名著.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27.
[2] Susan, B. and Andre, L. (1998)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4.
[3] Susan, B. (2004) 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1, 30.
[4] Susan, B. (2010) Translation Studies. 3rd Ed.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2.
[5] 廖七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0: 232.
[6] Nida, E. (1945) Linduistics and Ethnology in Translation Problems. Word, 1, 194-208.
https://doi.org/10.1080/00437956.1945.11659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