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下的需求层次理论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
A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DOI: 10.12677/ap.2024.146436, PDF, HTML, XML, 下载: 77  浏览: 14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卓 悦, 王妍芳: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需求层次理论思政教育融合路径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Path
摘要: 需求是人内心的一种情感和欲望,表现为对某种目标、物品、服务等的渴求。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次,划分了需求的等级和先后次序,体现了需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我们理解和满足人的需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分析人的需求层次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使教育更加贴合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需求层次理论为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从学科融合的视角出发,研究二者融合的路径,探索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Abstract: Needs refer to the inner emotions and desires of humans, manifesting as aspirations for certain goals, objects, services, etc.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divides human needs into five levels, outlining the hierarchy and sequence of needs, reflecting the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of human needs. This theory provide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us to understand and satisfy human needs. Analyzing human needs hierarchy helps enhance the pertin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king it more aligned with the practical needs of educators. The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opens up new avenu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the tw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seeking innov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文章引用:卓悦, 王妍芳 (2024). 心理学视角下的需求层次理论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 心理学进展, 14(6), 527-532.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6436

1. 需求层次理论的核心内容

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需求被诠释为一种源自内心的动力源泉,它激发着个体去主动追求并满足某种特定的目标,从而驱动着人的行为与决策,激励人积极地开展实践活动(高明,计龙龙,2013)。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不同人群的群体产生的需求各不相同。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的动机和行为,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表明人的需求是层次分明且逐层递进的,他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安全、归属、尊重以及自我实现(亚伯拉罕·马斯洛,2013)。根据需求层次理论,人各种需求的等级不同,等级由低到高排列如下:

1.1. 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是维持人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质需求,是人为了生存与发展最根本的需求。生理需求包括食物、水、空气、健康等,以衣食住行为主,满足人生理机能运转的需求,是人开展实践活动的源动力。在所有层次的需求中,生理需求的优先级是最高的,是其他需求实现的基础,只有先满足了生理需求,人才会有能力和精力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1.2. 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是人在满足基本生理需求之后,必须进一步追求的重要生存条件。人需要在安全的条件和环境下进行个人自由发展活动,其中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工作稳定、社会治安良好、福利保障制度健全等。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中人才有机会自我发展,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安全需求也是人一种重要的物质需求。

1.3. 归属需求

归属需求是人在生存、获得安全的基础上寻求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指人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或群体环境中开展实践活动时,渴望被其他社会成员关注、认可、接纳以及赞同的需求,是一种社会性的需求。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归属感正是人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特殊心理表现(陈梦姣,2023)。当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维持积极稳定的社交关系,在各种依恋关系和从属关系中感觉到被需要,那么个体的归属感就得到了满足。

1.4. 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是较高层次的需求,指个体需要通过他人的认可或是正向的评价来肯定自身的能力、地位、价值等。尊重需求的满足能够增强人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进而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5. 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是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指人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实现自身计划、理想、抱负,努力到达自己期望的境界和地位的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人实现宏大目标、提高自身层次的强大动力,只有不断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才能发掘自身的无限潜力,证实自己的社会价值。

需求理论层次揭示了人类行为的内在动机,指明了人的需求是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理论启示我们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物质生产力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努力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只有科学分析不同群体的现实需求,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才有利于消除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2. 需求层次理论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与现实意义

思政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教育的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会呈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因此,深入研究受教育者的心理变化,分析其需求发展的层次性、多样性和规律性,对于顺利开展思政教育至关重要。这个观点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关注其个人知觉、情感、信念等内部行为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观点相契合,只有科学运用需求层次理论,深入理解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切实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发展层次,思政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人本化。需求层次理论与思政教育以人的心理规律、现实需求、实践行动为桥梁,在发展目标上紧密结合,深入剖析受教育者的需求,更精准地制定思政教育计划和目标。此外,也正是因为二者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才使得需求层次理论能够为思政教育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最终促进二者的有机结合。

2.1. 需求层次理论与思政教育目标的契合

需求层次理论展现了人从生存到发展最终进行自我实现的渐进过程,探索人的需要、发掘人的潜能,以此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思政教育是党的“传家宝”和“生命线”,以坚持全面发展观,促进人的自由自由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张耀灿,200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发展也更上一层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引导社会成员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宇文利,金德楠,2022),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可见,需求层次理论与思政教育在发展目标上相互辉映,都注重实现人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并通过满足这种需要来推动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并且在社会发展中体现个人价值。

2.2. 需求层次理论与思政教育理论的一致性

人复杂多变的需求,是多样化思想观念产生和发展的源泉,这些思想观念引导着人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激励着人不断满足自身需求,实现自我的价值。人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决策都是内在思想观念与外在现实需求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具象化的表现。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更高层次的需求接踵而至,人也将萌生新的思想观念,引导新一轮的实践活动。心理学所揭示的这一循环往复的行为过程,与马克思关于人的需求的理论在深层次上产生了共鸣。马克思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求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2005)。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是人历史发展进步的前提,为了满足这些基本需求,人必须首先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同时,马克思还指出人的需求具有广泛性和无限性(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2016),体现了他认为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的观点,人的需求是不断发展的动态体系。需求层次理论与马克思关于“人的需求”的观点都从人最底层的需求出发,重视人的持续发展,以需求作为推动力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因此,需求层次理论对思政教育具有理论借鉴意义。

2.3. 需求层次理论对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

有助于研究受教育者的突出性需求。受教育者群体在心理、需求、行为等方面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自我认知逐渐深化、独立意识开始增强、社交需求日益增长、实现自我愿望强烈。需求理论层次能够系统分析受教育者的需求,研究突出性需求及其中的矛盾,有助于思政教育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受教育者主要的突出性需要以及矛盾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经济方面的需求矛盾。在新时代,受教育者的衣、食、住、行等最底层的生存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在物质上有更高的追求。但在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下,受教育者的实际经济状况与满足自身理想经济需求的能力之间往往存在矛盾。在思政教育中结合需求理论层次,不仅有助于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能引导受教育者指定合理的消费计划,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观。此外,也能为学校给受教育者给予经济帮助、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提供理论支持,缓解受教育者经济负担。第二,自我实现方面的需求以及矛盾。受教育者对自己的为了充满美好的希望,倾向于勾画完美的人生蓝天,渴望在学业、科研、工作、自我实现等方面取得瞩目的成就。但在个人能力、家庭因素、行业发展、社会环境等多种条件的制约下,受教育者的自我期望与现实的自我实现程度之间存在矛盾,甚至相距甚远。自我实现属于高级需求,实现的前提和条件更多,难度也更大。在需求层次理论的引导下,思政工作者能够更敏锐地察觉受教育者实现自我的高级需要,帮助受教育者合理规划人生方向,激励受教育者脚踏实地地为社会、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有助于优化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受教育者的发展与需求也日新月异。需求层次理论为思政教育从多种视角、多重层次了解受教育者需求提供理论指导,有利于根据不同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指导教育计划,落实和巩固受教育者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思政教育只有与受教育者的切身需求相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的作用。需求层次理论在不同方面实现思政教育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现思政教育的多元互动方式。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以单一式的灌输为主,不注重课堂互动,不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思政教育也就仅仅是为了完成教育指标二展开的活动,没有真正地实现立德树人。需求层次理论关注人的思想和行为,激励人实现自我,创造自我价值。需求层次理论指导思政教育从受教育者出发,将受教育者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关注受教育者的多种需求,通过教育帮助受教育者满足各自的需求。同时有利于加强课堂互动,将单一式灌输转变为多元式互动,让受教育者在参与中学习、在互动中收获。第二,推动受教育者自我教育体系的形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是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体,学会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成才的关键。需求理论层次将人的需求划分成了不同的层次和优先级,这有利于受教育者清晰地把握自己在不同阶段地不同需求,从而制定阶段性目标和任务,使得自己的发展计划有条不紊。人的需求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升级的多层次体系,需求理论层次可以有效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动力和发展积极性,引导受教育者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把握自己的需求层次,以低层次学习需求推动高层次学习需求的发展,以基础的任务带动更高级的任务。

3. 需求层次理论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现实路径

需求层次理论与思政教育融合不仅是对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更是对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深化与拓展。通过关注受教育者的需求层次,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3.1. 丰富需求层次理论体系的内容,充分考虑个体的差异性

需求层次理论针对人的需求提出了一套具有普遍性的原理,在整体上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在我国,思政教育的受教育者人数庞大,每个受教育者的年龄、性格、背景、经历等都千差万别。因此,不同受教育者的具体需求、同一时间段所处的需求层次、对某个层次需求的强度、满足需求的方式等都截然不同。需求层次理论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理论借鉴,但若以其作为理论指导,则无法把握每个受教育者的特殊性,也难以根据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从而影响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思政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将需求层次理论的普遍性与思政教育受教育者的特殊性有机结合起来,关注受教育者个体的差异和需求的变化,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将需求层次理论的普遍性与思政教育受教育者的特殊性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此外,通过关注个体差异和需求变化,思政教育能够更加精准地回应社会关切和时代需求,从而提升其社会影响力。

3.2. 实现个体需求与集体主义的平衡,强调奉献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避免个人主义倾向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其需求层次理论折射着存在主义的哲学色彩,重视自由,重视由个人决定的价值与人生意义。需求层次理论强调独立个体的正向心理发展和成长价值,更多地关注个体的需要与满足状态,这不利于指导思政教育中所倡导的集体主义与奉献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习近平,2022),这表明了奉献精神是中华儿女的高尚品格,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要求。过分强调需求层次理论对于思政教育的作用,容易对理想信念不坚定的人产生消极影响,助长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影响集体利益的实现。因此,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要引导受教育者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奉献和牺牲。鼓励人们积极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去,不因自身的需要和利益影响去损害集体利益,乐于奉献、勇于牺牲,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寻找并实现自我价值。科学平衡个人需求和集体利益,强调奉献、避免个人主义倾向,有助于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增强受教育者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而引导他们积极地投身于集体活动和社会建设中去。

3.3. 推动学科融合发展,在实践中构建多元丰富的学科体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门理论究竟是否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只有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才能得到检验。需求层次理论是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的理论,将其融入思政教育,不仅能够验证它是否合理有效、是否能够科学指导实践行动,还能丰富理论的内容,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在不断的创新实践中保持理论的生机与活力。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剖析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思政教育,指明了学科交叉与学科融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中国政府网,2020),思政教育借鉴需求层次理论的重要观点,在国家的号召下开展创新研究,拓宽教育的深度与视野,为其他学科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有利于形成丰富多元的学科体系,提高我国在科学领域发展的质量与水平。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实现学科体系的多样化,能够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受教育者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培养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多层次的学科体系还能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和资源,从而推动我国的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3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编号:KYCX091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梦姣(2023). 社会排斥与受教育者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的关系.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沈阳师范大学.
[2] 高明, 计龙龙(2013).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野下研究生自我教育问题探析. 研究生教育研究, (2), 49-52.
[3] 习近平(202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求是, (21), 4-35.
[4] 亚伯拉罕·马斯洛(2013). 动机与人格(第3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 宇文利, 金德楠(2022).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教育研究述评.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5), 32-36.
[6] 张耀灿(2006). 现代思政教育学. 人民出版社.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20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九卷. 人民出版社.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200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
[9] 中国政府网(202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eqid=eede2db90003263a00000003647d2f6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