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actice Ba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e.2024.1461026, PDF, HTML, XML, 下载: 15  浏览: 2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马晓轩*, 化凤芳:北京建筑大学工程实践创新中心,北京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人才培养高校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actice Bases Personnel Train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摘要: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有利于加快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步伐。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作为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新时代高校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现状,针对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足、双创资源整合不够等问题,从注重顶层设计、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师资建设、打造品牌活动、深化产教融合以及构建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新思路。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society, universities are increasingly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Strengthen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can help cultivate their innovative spirit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and accelerate the pace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actice ba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Combining the current demand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proposes new ideas from the aspects of emphasizing top-level design, deepening curriculum reform, strengthening teacher construction, creating br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ctivities,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constructing evaluation mechanisms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actice bases in universities, such as incomplet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resources.
文章引用:马晓轩, 化凤芳. 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6): 926-93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61026

1. 引言

当前,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正不断重塑教育形态,深刻改变着知识获取和传授的方式,以及教和学之间的关系。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正引领社会生产的新变革。这些变革不仅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教育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在新的形势下被赋予了新的任务,同时也面临着新要求、新任务、新挑战。2015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2018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提出要以新工科建设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201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强调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2019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明确提出要强化实践育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各个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2021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深入开展双创教育。2022年,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202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22〕22号),认定清华大学等100所高校为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

针对如何强化各级各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如何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目前已有许多研究。郑雅倩等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化困境[2]。王秀梅等以100所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资料为研究对象,使用内容分析法探究不同类别高校基地的建设内容特点[3]。王振海等提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造校企协同、互融共享的实践平台[4]。吴郁芬提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共生机制。周肖舒提出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条件–评价五步走的发展路径[5]。王静等提出“互联网+”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融合发展[6]。贾双林等提出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跨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平台[7]。因此,针对新时代高校如何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和对策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

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高校也在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如何更好地培养和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并且在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陈旧

从体制机制方面来看,高校创新创业基地往往缺乏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这导致基地的运行效率低下,资源整合不足,难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环境。同时,由于责任分工不明确,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成效有限。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陈旧也是一个突出问题。目前,主要有3种创业教育模式[8]。1) 将创业教育设置为一门课程,主要是课堂讲授,重理论、轻实践。2) 校企合作建立创业工作室、创业基地,开展创新创业的路演以及双创活动培训与训练。3) 争取各级政府政策基金支持,相应的行政部门制定出台鼓励政策及举措,如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基本上属于单边行动,高校、政府、企业没有形成互动,未能实现协同育人。

2.2. 课程体系不够健全,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教材缺乏整体设计,部分高校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未能有效融入教育教学体系。此外,课程类型和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系统性与层次性,本土创业案例的缺乏也限制了课程的深度和广度。

此外,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不高,缺乏针对不同专业的定制化课程和实践环节。这导致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难以将创新创业理念和方法应用到实际学习和生活中。

2.3. 双创资源整合不够,学生双创能力提升不明显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整合师资、课程、实践基地等各方面资源,共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合力。目前部分高校的双创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具有实践经验和创业背景的教师,影响了双创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尽管许多高校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孵化器等平台,但部分平台在资源整合、项目筛选、资金支持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难以得到充分支持。高校师生在参与相关创新创业大赛之后,并没有持续相关参赛项目。由于高校并没有充分整合双创师资、课程、实践基地等与创业相关的内容,并形成完善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致使学生的双创能力提高并不明显。

针对以上问题,高校应加强双创教育的顶层设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加强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升师资水平,丰富实践平台资源,提高社会认可度,以推动双创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策略

3.1. 注重顶层设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顶层设计是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在顶层设计时,首先要明确基地建设的核心理念,即以创新引领教育,以创业促进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次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基地运行的高效顺畅。此外还需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教学管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为基地的规范运作提供有力保障。在资源保障方面,要加强与校内外各方的合作,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为基地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最后,要注重基地建设的成效评估,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定期对基地建设成果进行量化评估,以推动基地建设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以北京市某高校为例,学校成立了校长担任组长的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推动部门协同联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依托学校教务处建设,协同各部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及项目培育落地。学校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本科生创新创业学分试行办法》《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管理办法》《创新创业师资培训计划》等配套办法10余项。

3.2. 深化课程改革,创新双创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建设是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基石。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包含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涵盖创新思维、创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应注重实践课程的设置,如创业实践项目、模拟创业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创新创业能力,明确要求学生至少修习相关创新创业实践课程。

其次,课程体系应注重跨学科融合,鼓励学生打破专业壁垒,拓宽知识视野。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或组织跨学科团队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此外,课程体系建设还应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调整课程内容,确保学生所学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后,还要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共同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高校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设计丰富多样的实践内容。通过组织创新创业竞赛、创业项目孵化、社会实践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式、启发式、案例式等先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3.3. 加强师资建设,提高导师团队水平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高校应坚持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的方式,以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为实践基地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高校应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组织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实践项目参与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产学研合作等活动,增强教师的行业认知和实践经验,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支撑。同时高校应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和行业背景的优秀人才,充实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通过招聘具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投资人等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实践指导。

高校还应注重专兼结合,充分发挥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各自优势。专职教师负责系统传授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兼职教师则侧重于实践指导和行业前沿动态的分享,共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

3.4. 打造品牌活动,营造浓厚双创氛围

高校应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品牌实践活动,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通过双创活动开展,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

双创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过举办国家、省级、学校三级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实际项目,通过比赛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竞争意识。开展创业讲座和研讨会,邀请行业专家和成功创业者分享经验,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建议。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项目。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升创业能力。

3.5. 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高校应积极与企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的核心在于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企业通过提供实践平台、行业资源和导师指导,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市场环境和创业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同时,企业也能通过合作,选拔和培养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合作模式上,高校与企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通过课程共建、师资共建、实践场地共建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在课程共建方面,高校与企业应共同设计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市场趋势融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前沿和市场需求。同时,企业也可通过参与课程设计,为自身培养更多符合需求的人才。在师资共建方面,高校可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或开设讲座,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和职业规划建议。同时,高校教师也可通过参与企业实践、项目合作等方式,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行业认知。在实践场地共建方面,高校可与企业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提供学生实践所需的场地、设备和资源。企业也可通过提供实践机会和项目支持,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此外,校企合作还需要注重机制建设和成果共享。双方应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及时交流合作进展和存在的问题,确保合作顺利进行。同时,双方应共同制定成果评价标准,对合作成果进行客观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合作策略,实现共赢发展。

3.6. 构建评价机制,实现科学有效反馈

高校应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与反馈机制,定期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评价机制的建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维度,包括基地的运行效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课程与实践的结合程度等。通过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定期对基地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客观反映基地建设的成效和不足。反馈机制的建立则要求及时收集和分析来自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包括学生的实践体验、教师的教学反馈、企业的合作评价等。通过定期的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各方对基地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为基地的优化发展提供依据。

评价与反馈机制的有效运行,不仅有助于发现基地建设中的问题和不足,更能为基地的改进和提升提供有力支持。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基地的运行模式、课程内容、实践项目等,可以进一步提升基地的教育质量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效果。

4. 结语

在新时代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机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有助于加快提升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步伐。本文聚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对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问题和挑战分析基础之上,提出了注重顶层设计、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师资建设、打造品牌活动、深化产教融合以及构建评价机制等内容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体系,助力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

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课题(MS2022279);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教育教学科研课题(2023091);北京建筑大学校级重点教研项目(Y2006)。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党建研究, 2022(11): 1-32.
[2] 郑雅倩, 杨振芳.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化困境及其超越[J]. 高教探索, 2024(2): 2-30.
[3] 王秀梅, 李先瑞, 王绚. 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特征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4, 41(2): 1-8.
[4] 王振海, 周俊男, 吴庆兴.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研究[J]. 临沂大学学报, 2024, 46(2): 147-155.
[5] 吴郁芬. 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共生机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6): 71-73.
[6] 王静, 程杰. “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23, 40(1): 103-108.
[7] 贾双林, 戚继忠, 孙丽霞, 王继忠. 地方高校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1, 40(7): 258-260.
[8] 苏红丽.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 价值工程, 2017(1): 2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