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探微及其对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启示
Exploration of Marx’s World Market Theory and Its Inspiration for Building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in China
DOI: 10.12677/acpp.2024.136184, PDF, HTML, XML, 下载: 28  浏览: 66 
作者: 高梦琦, 李溶豪, 曹雪超: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关键词: 马克思世界市场新发展格局Marx World Market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摘要: 世界市场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百年之未有大变局的形势下,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价值日益显现。为了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复杂局面,我国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举措。在此基础上,本文从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本身出发加以阐释与分析,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其理论对我国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启示和指导作用,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理解,也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与实践指引,为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
Abstract: The world market theor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arx’s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absence of major changes in a century, the value of Marx’s world market theory is increasingly evident.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complex situ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landscape, China has proposed strategic measures to build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dual circulation. On this basis,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and analyzes Marx’s world market theory itself, and further explores its enlightening and guiding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This not only help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Marx’s world market theory, but also provides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China to build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injecting new vitality into Marx's world market theory.
文章引用:高梦琦, 李溶豪, 曹雪超.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探微及其对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启示[J]. 哲学进展, 2024, 13(6): 1231-1237.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6184

1. 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出现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紧密,国家间的交往愈来愈频繁。面对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世界经济空前衰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得尤为复杂。在如此严峻的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全局、远瞩高瞻地做足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来面对世界经济的变化。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不稳定因素中站稳脚跟的指导方针。正确的政策需要正确的理论相辅相成,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对世界经济进行深刻分析,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归宿,更切实地反映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我国对世界市场理论进行继承与发展,把握世界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2.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2.1. 殖民开拓促使近代市场的出现

从15世纪末开始,新航路的出现引发了欧洲国家之间激烈的竞争,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利用暴力手段进行殖民扩张。殖民开拓为欧洲列强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资源来源。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欧洲列强通过武力征服、贸易协定等方式,控制了许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而控制了这些地区的生产和贸易。殖民统治中的黑奴交易更是为殖民国家提供了强劲的劳动生产力。殖民开拓加强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随着殖民地的开发,世界各地的商品开始流通,各种资源得以更加有效地利用[2]。这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使得世界经济逐渐成为一个整体。由此可见,殖民统治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本积累,帮助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殖民地的经济被纳入到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成为了世界市场的一部分。殖民扩张,将世界各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世界市场。

2.2. 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工业革命作为人类历史上不可或缺重要里程碑,是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17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器生产取代了人工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使得商品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同时产量大幅增加。这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使得商品能够大量出口到海外市场,从而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动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导生产方式。世界市场的商品种类更加丰富,交易规模更加庞大,进一步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可见,工业革命的发展将分散的地方市场连接成一个整体,加快各个民族间的交往,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3.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形成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形成不仅受到当时社会条件的制约,而且还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继承中得到了发展。他批判性地继承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和黑格尔等经济学家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创新。马克思通过对前人理论的批判和反思,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世界市场理论。

3.1.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

黑格尔在研究世界历史理论时,把世界历史看成一个整体,用哲学的角度把看似杂乱无章的表象用辩证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黑格尔认为国家、民族和个人为世界精神的外壳或工具,其兴衰成败取决于是否符合世界精神的发展要求。这种对世界历史的解读,将历史看作是一个合理且合乎世界精神发展的过程。在这样的框架下,世界市场可以被看作是这种精神发展在经济领域的一个体现[3]。随着商品国际交换的扩大和国际分工的产生,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并推动了各种经济关系的发展。其次,黑格尔的辩证法深刻揭示了事物间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内在逻辑。马克思研究世界市场理论中深受黑格尔辩证法的影响,他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认为决定历史发展的是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而不是内心的自我意识。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念与世界市场理论之间存在内在联系,马克思通过对世界历史的解读和对辩证法的运用,促进了世界市场理论的形成。

3.2. 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市场”的论述

马克思对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钻研,在这些古典政治经济学中蕴含了他们对世界市场的理解认识。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国际贸易是世界市场的主要活动方式,且将对外贸易视为理论的支柱内容之一。虽然一些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如大卫·李嘉图等,都偏差地认为对外贸易不能创造价值,但他们都将商品、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的考察置于全球经济的广阔背景之下进行研究。亚当·斯密也提到了提倡对外贸易自由的思想,这极大地影响了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为资本主义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理论支撑[4]

威廉·配第虽然并未直接提出一个完整的世界市场理论,但他的经济思想和观点却为理解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配第在价值理论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指出,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种劳动价值论的理解有助于解释世界市场中商品价值形成的本质。他还认为,分工越细,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的价值就越低。这些理论不仅揭示了商品价值形成的本质,也解释了国际贸易中商品价值交换的规律,对于理解世界市场的本质和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西斯蒙第创立了危机理论,西斯蒙第对世界市场的规模和承载能力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一定时期内世界市场的规模和承载量是有限的,世界市场的接受能力并不是没有限度的。在世界市场中,当商品的生产量远超需求时,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将急剧激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顶点。此时,市场中的激烈竞争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严重后果,即生产过剩所引发的经济危机的全面爆发。西斯蒙第深刻指出,消费动力不足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却没有认识到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他的观点为我们理解世界市场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启示。

4.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主要内涵

4.1. 生产力的发展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基础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张与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马克思认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这种生产力的进步使得商品的生产和交换规模不断扩大,进而超越了单个国家或地区的范围,形成了跨越国界的商品流通和交换,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更加密切。工业革命促进了交通运输技术的革新,交通工具的惊人发现——蒸汽机车、轮船和铁路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使得商品和劳动力的流动更加便捷和高效,使得世界各地的市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5]。马克思认为,需求是在生产力的基础上产生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需求就会不断增加,用来满足人们对其他产品的需要,由此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就变得更加密切。世界市场的发展也带来了更多的需求,新的需求就需要开辟新的市场,世界市场也在不断开辟中扩大。市场的扩大更能引起激烈的竞争,生产力也正是在竞争中得到更迅速的发展。可以看出,生产力的发展与世界市场形成是相辅相成的,生产力的发展对世界市场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世界市场的繁荣也促进了生产力的跨越。

4.2. 资本逐利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动力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与资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马克思在后来的著作中更加深入的研究了资本形成的动因,论述了资本无限逐利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动力。资本的本质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资本会不断寻找新的投资领域和市场机会。随着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不断发展,资本流动的范围逐渐扩大,资本本身就具有无限增殖,持续增加的特点,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贪婪追求使得资本不断扩张[6]。由此可见,当一个国家的资本不满足于本国市场发展时,就一定会寻找更为广阔的市场来维持自身发展,保持资本增值。另一方面,当这个资本的生产方式以不断扩大规模促使世界市场扩大时,证明了资本正在加快全球化的进程。生产环节和生产要素使各国成为生产过程中一部分,密切的成为一个经济整体。资本逐利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过度竞争、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资本主义国家将自身的生产方式带到了落后国家,导致落后国家原有的生产模式遭到冲击,旧的生产方式无法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廉价的生产力、生产的加工产品都被资本主义国家占有,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品。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世界经济或多或少的联系在一起,频繁的交往使得任何国家都不是资本链条外的一环。总的来说,资本逐利所带来的扩张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成为世界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力。

4.3. 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条件

国际分工,作为各国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所实践的劳动与产品分工的体现,是社会分工在国际层面的延伸与拓展。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将原本独立分散的各国国民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前,世界范围内的分工还不成熟,生产力落后以及交通技术的限制,各个国家只能在自身基础条件上进行生产分工。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随着机器大生产的兴起而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扩大。这一变化体现在工业生产的原材料很有可能不是来自本地的材料,二是来自附近地区甚至更远的国家的材料供本国的生产和消费[7]。就像马克思所说的:“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越来越庞大,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化,国际贸易的繁荣促使更多需求的出现,也进一步促进了国际分工体系的精细发展。马克思认为,哪里有分工,哪里就有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国际分工像更深更广的范围延伸,一方面体现在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所形成的垂直分工,落后国家输出原始材料和初级产品,再从发达国家内输入各种成品;另一方面体现在发达国家之间开展的水平分工[8]。可以看出,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条件,世界市场也为国际分工实现更大规模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5.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在新时代的启迪和指导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市场逐渐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时代下,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深刻揭露了世界市场的本质,这一理论不仅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更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面对当前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和经济全球化的复杂形势,我国仍然需要发挥大国作用为全球化注入稳定因素。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提醒我国要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开放发展,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5.1. 推动创新,发挥国内循环的主体力量

以国内循环为主体,是我国开展新发展格局的出发点,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国情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在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谈论到一个国内市场的活跃程度影响着在世界市场中的交往和发展,国内市场的体系越健全,实力储备优越,加入世界市场的进程就越快。对于任何国家来说,国内经济的循环能力是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9]

5.1.1.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发挥我国国内市场的主体作用,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我们更需要通过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来充分释放内需潜力,进而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首先,加大市场改革力度,以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公平竞争。根据供给和需求的发展来看,只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才能增加供给促进需求增长,为畅通国内循环、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发展提供动能。其次,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好两者的相互促进作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灵活应变,竞争公平,最大可能的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对市场主体进行及时的监管,用法律法规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

5.1.2. 强化自主创新能力

要想畅通国内循环,就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解决生产和消费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打破传统束缚,引领中国经济迈向更高水平。

第一,加大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实现企业创新推动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提升产业结构升级,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10]。第二,新发展格局的形成离不开企业创新的提升,一方面要始终坚定不移的跟随国企的指引,寻求国企的帮助,共同开发创新核心技术的发展,攻克难关,促进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进步。另一方面,国企要发挥模范作用,指导民营企业未来的规划路线,双方形成互帮互助,资源共享的协同机制,共同促进国内改革,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让中国市场逐渐在世界市场站稳脚跟。

5.2. 加快国际国内双循环进程,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

实施国际国内双循环不是降低国内循环力度,而是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推动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的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封闭,只会越来越开放。当前经济全球化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经济低迷,为了应对世界经济的复杂环境,加快国际国内双循环进程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实施方案。

5.2.1. 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加快国际国内双循环进程要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以更高质量的水平加入世界经济[11]。加快国际国内双循环进程还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同时,我国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还有许多产业尚待挖掘,我们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为经济发展注入力量。新发展格局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高质量发招提升双循环的进程。

5.2.2. 促进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促进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构建,是加快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必然选择。在新时代条件下,围绕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要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以及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一是要加强自身基础建设,推动中部地区的崛起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稳步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帮助中部地区吸引外资资源,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之间的合作效应,加速人才、商品、资金等要素的流通,释放市场活力[12]。通过对加强区域间的基础建设来更快实现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二是要加强同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各国优势进行多样化的产能合作,共同参与全球链发展。利用“一带一路”的协同效应,与沿线国家形成更全面、多元化的合作关系,为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5.3. 更好统筹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关系

更好地统筹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关系,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是紧密联系的,都是确保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条件。

5.3.1. 增强国内循环的内生动力

要以国内循环促进国际循环的发展,国际循环需要借助国内循环来发挥作用,促使国际的生产要素与国内市场相结合,扩大内需,为国际循环提供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环境,更好的推动一国的经济发展[13]。一个大国的经济优势就是在其内部循环的动力,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发展中国家,拥有强大的内需市场和产业体系,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应运而生,国内循环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只有加强创新,加快科技的自立自强,扩大内需,发挥国内市场的主体活力,才能使国内循环畅通起来。

5.3.2. 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

要以国际循环强化国内循环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到产业链发展,小到商品生产都离不开国际循环。无论是消费还是生产都需要国际国内的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加强贸易、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国际循环,进一步提高质量、扩大规模、优化结构[14]。同时,要清楚知道国内循环在其中是主体,占主导地位,国际循环用来辅助国内循环的发展,作为经济大体,只有建立强大的国内经济体系,才能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形成对世界经济资源的强大吸引力。此外,我们要拒绝片面强调,不能只注重国内循环的发展,而忽视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也不能只过分追求国际形势和格局,而不顾国内经济体系的建设[15]。为了构成国际国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我们要着力提升国内循环的可靠性和主导性,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为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贡献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 人民日报, 2020-11-04(001).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6] 习近平. 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1.
[7]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01).
[8] 曲韵畅, 余达淮.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 南京社会科学, 2019(7): 47-51+67.
[9] 刘明明.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市场理论的创新与发展[J]. 社会主义研究, 2020(1): 25-3b0.
[10] 王昌林. 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21.
[11] 萨米尔·阿明. 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国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M]. 髙铦, 译. 北京: 商务出版社, 1990.
[12] 武素云, 胡立法. 马克思供需平衡理论视域下国民经济国内大循环的畅通路径[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1, 7(9): 49-57.
[13] 张雅丽. 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23.
[14] 鲁保林, 王朝科.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基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J]. 经济学家, 2021(1): 15-23.
[15] 李国杰. 经济内循环为主条件下技术创新的路径选择[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 35(9): 1152-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