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庸之道的现代价值
On the Modern Value of the Middle Way
DOI: 10.12677/acpp.2024.136182, PDF, HTML, XML, 下载: 28  浏览: 72 
作者: 向海璐: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中庸之道内涵现代价值The Middle Way Connotation Modern Values
摘要: 中庸,是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篇,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之一。从孔子提出“中庸”这个概念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现有的哲学研究中,几乎每一位学者都会涉及中庸思想,这也可见其思想的重要性。本文主要从中庸之道的科学认知及现代价值两部分展开分析探讨,分析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历史发展演变趋势和鲜明特征以及其对个人、社会、国家发展所具有的现代价值意义。
Abstract: Zhongyong, is a Confucian classic from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Meanwhile, it is also one of the core ideas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of thought. It has been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since Confuciu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the middle way”, and in the existing philosophical researches, almost every scholar involves the idea of “the middle way”, which also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its thought. In this paper, we mainly analyze the scientific cognition and modern value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iddle way, analyzing it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trends and distinctive features, as well as its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society and the country in terms of its modern value.
文章引用:向海璐. 论中庸之道的现代价值[J]. 哲学进展, 2024, 13(6): 1218-1223.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6182

1. 前言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人与自然、人自身的矛盾日益凸显。在“一人独尊”的年代,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又是怎样主宰自己的,这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实践的层面上,在一定程度上,人类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如何治理自己,以及如何让自己走上正确的道路,都是现代化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艰难的问题。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放眼于人类的前途,我们发现自己身处一个空前的伟大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我们去解决现代化所面临种种问题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我们以历史的眼光去把握过去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我们以古人的智慧来思考今天的时代,这也是一个需要我们以“中庸”的精神来把握当下,面对未来的时代。从这个角度来思考过去的文化传统,思考它们在当代价值上的意义,我们不能不把“中庸”放在首位。所以接下来,笔者将介绍一些中庸之道这个重要的思想。

2. 中庸之道的科学认知

“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1]在孔子那里“中庸”是一种至上品德,被视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准则。学术界在对中庸之道的研究中,也提出了一些问题。一是如何界定以及理解中庸之道,二是中庸之道的发展是否有意义。笔者认为,对于以上问题的回答,首先要阐释中庸之道的文化内涵,这是研究的逻辑起点;其次要从时间发展的维度分析中庸之道的历史发展演变趋势;最后要阐明中庸之道所蕴含的鲜明特征。

2.1. 中庸之道的文化内涵

2.1.1. “中”——事物矛盾的中节、关键

“中”作为一种哲学范畴和道德观念,最早出现于商代遗文《尚书·盘庚》里的“各设中于乃心”[2],一直延续至今,其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痕迹。中庸思想中的“中”的内涵是指事物正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一种居中的状态,只有当其两个极端面处于一种均衡状态时,事物才能达到一种相对完美的境界和状态。在现代社会中,有人将“中庸”的“中”理解为“折中”的含义,意思是取事物的一半,是两个端点的“中点”[3],这种浮于表面的解释似乎是有道理的,但仔细思考其内涵,例如我们将其两个端点比作好与坏、善与恶,用这两个端点“中”来表达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进程中取得的成就就是不合理的,这是矛盾的。因此,孔子的“中”是相对的“中”,是经过对矛盾事物双方的理解、渗透、贯通而形成的全新的一种中间状态。

2.1.2. “和”——社会关系的一个适中之点

出自《中庸》中一句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4]。各种感情不外露没有表现出来时,这是“中”,然而若是你在表达时,其表现出来符合节度,那么这就是“和”。因此,人们在考虑自己的利益的时候要考虑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满足自己的利益要以不能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为限;处理各种矛盾纠纷不能偏袒某一方,要按照事情的是非曲直秉公而断。这样就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状态,使得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2.1.3. “诚”——《中庸》的精髓和枢纽所在

“诚”是《中庸》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中庸》这本书中,第一次谈到“诚”这个字,就在“诚之不可掩如此夫”这句话中[5]。其中,“掩”这个字,就是其本意,“掩盖”的意思,就是把它掩藏的意思。就是说“诚”这个字,没有办法把它隐藏起来;这句话中的“如此”意思就是像上面讲的鬼神那样的,如果您想瞒过鬼神,这就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我们通俗的讲道:我们想欺骗一个人,是欺骗不到的。也许你会认为,我欺骗了他,他就是被我欺骗了吧,这是不对的。其实以此为例,就是想说中庸思想中的“诚”是指真诚、坦诚、正直的态度,认为只有真诚面对自己和他人,才能保持人际关系的稳定,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和友谊。

2.1.4. “明”——《中庸》修养论和境界论的核心概念

《中庸》中说道“自明诚,谓之教”,意思是圣人以“明”立教,以教化天下,而不是贤人之学[6];“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明”是通晓的意思;“辨之弗明”“虽愚必明”,“明”是明晰的意思。“明”的初始含义是照亮,后来逐渐引申为洞晓、顿悟和明白的一个事情[7]。因此,在《中庸》中对于“明”的阐释,也强调人们要从多方面、全面地思考问题,避免盲从、顺从、固执的行为。

2.2. 中庸之道的历史演变

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以下是对中庸思想历史演变的简要概述:

2.2.1. 早期阶段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庸思想开始萌芽。这一时期,百家争鸣,各家学派都开始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本性问题[8]。中庸思想在这个时期主要是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和处世之道,强调的是一种平衡和折中,尊重个体差异和多样性,提倡和谐共处、宽容大度。

2.2.2. 宋明时期

到了宋明时期,中庸思想进一步发展,开始与道、释两教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哲学体系。这个时期的中庸思想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和修行,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人类应当遵循自然规律,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9]。同时,这一时期的中庸思想也强调"致良知",即通过内心的反省和思考,达到对真理的认知和理解。

2.2.3. 清代至今

清代以后,中庸思想逐渐失去了其创新性和独立性,成为了一种保守的、消极的处世之道。这个时期的中庸思想更多地被理解为一种不偏不倚、不激不随的处世态度,强调的是一种消极的平衡和妥协。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庸思想又逐渐得到了新的诠释和理解。现代的中庸思想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强调的是在实践中寻求平衡和折中,尊重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提倡和谐共处、合作共赢。

总之,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庸思想的内涵和意义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在现代社会中,中庸思想仍然具有着重要的实践和应用价值,可以帮助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达到更好的效果。

2.3. 中庸之道的鲜明特征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一种基本理念。其鲜明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3.1. 追求适度与平衡

中庸之道,其精髓,就在于寻求一种“中道”,使我们既不是极端的“过”,也不是极端的“缺”。在为人处世上,它提倡折中、折衷、调和,使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能够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在政治制度上,它主张既不“过”也不“缺”;在道德观念上,它主张既能维持个人的操守与节操,又能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地位。

2.3.2. 重德尚义

“中庸”是儒家学说中一种十分注重道德修养的学说,把“道”作为人的最高标准。在人际交往中,中庸之道提倡“以德报怨,宽容包容”,以求和谐相处[10]。在“尚义不尚贤”的同时,又强调“尚德”,把“义”作为道德的至高境界。它认为以“义”服人,就能使人心悦诚服,如《中庸》所说:“凡德之兴,其本在人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11]

2.3.3. 强调理性与智慧

中庸之道,就是以理智、智慧来指导人的行动。中庸之道是指人在处事时要以理性的思维与智慧来行事,而不是感情用事、走极端。“中庸”是儒家最核心的哲学思想,中庸之道强调在对待矛盾与冲突时,提倡以理性、智慧去寻求最好的解决办法。

2.3.4. 重视实践与经验

中庸思想是一种重实践、重经验的思想,他认为:“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12]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中庸思想主张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为基础,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综上所述,中庸思想的鲜明特征包括追求适度与平衡、重德尚义、强调理性与智慧、重视实践与经验以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特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3. 中庸之道的现代价值

中庸之道,是儒家学派中的一种思想,它强调的是在处理人际关系和行为处事中采取适度的原则,避免走极端,以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在现代社会,中庸之道的价值依然非常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个人价值:努力提高人的道德境界

3.1.1. 提升个人素质

中庸之道并不是说只要我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评判就可以了,它还强调的是对自身的修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学会自我反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从而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通过对自身不断地提升和完善,我们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其实在《易经》中有很多关于谦虚谨慎的说法,其中也包含了很多人生智慧。在《易经》中有这样一句话:谦受益,满招损[13]。意思是说谦虚对人有益,而骄傲则会带来害处。其实这句话也说明了中庸之道所强调的品质就是谦虚和谨慎。在我们遇到成功或者是失败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从而避免因为骄傲自满或者是消极沮丧而影响到自己的发展。

3.1.2. 追求冷静理性

中庸思想提倡中道稳健,即在处理问题时应该采取稳健的策略和方法,避免偏激和极端[14]。这种思想可以引导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过度追求完美和极端,而是寻求稳健的解决方案。这种中道稳健的理念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挑战和变化时保持稳健的应对能力。

3.1.3. 做到诚以待人

树立个人目标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自十八大提出以来就被大力推行,“诚”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一项重要要求,成为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境界的一个目标导向。“诚”以督促自身“诚以待人”“诚以待己”,将“诚”内化为个人理想信念,塑造更加完善的自己[15]

3.2. 社会价值:创造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2.1. 实现社会稳定

中庸之道的社会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在现代社会中,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层出不穷,如果每个人都采取极端的立场和态度,就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而如果人们能够秉持中庸之道,理解和尊重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就可以有效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稳定。此外,中庸之道还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时保持平衡和理智,避免因为盲目追求某种文化而忽略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16]

3.2.2. 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过分极端或者过于消极,都是不可取的。因为凡事都有两面性,过犹不及。“中庸之道”强调的就是适度,它指导我们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避免因为过分极端或者过于消极而引发矛盾。在现代社会里,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够秉持着“中庸之道”,就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立场和观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缓解人际关系紧张,让人们与人相处时不至于太过僵硬和生分。

3.3. 国家价值: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3.3.1. 推动经济发展

中庸之道在经济发展中也具有重要价值。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人们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如果企业家能够采取中庸之道的思想来指导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就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7]。例如,在制定企业战略时,企业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避免过于追求短期利益而忽略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在管理员工时,企业家要采取适度的奖惩措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在与客户合作时,企业家要采取诚信、公正的态度,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3.3.2. 正确处理国际关系

中庸之道,并非只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应用。在当今这个时代,中庸之道不仅对我们的人际交往产生了非常大的帮助,而且也对我们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比如在国际关系中,中庸之道就可以让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能够采取一个相对稳健的外交政策去实行,避免出现过度偏激和极端的现象,从而可以寻求一个合理的平衡状态[18]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中庸”思想的当代价值表现为: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提高个体素质,促进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1]。在现代社会,要真正把握并贯彻“中庸”的理念,才能使人际关系和谐,社会安定,经济兴旺。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把“中庸”思想与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对“中庸”思想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在对“中庸”思想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庸”思想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4. 结论

儒家中庸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一直在历史的舞台上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庸思想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它所体现的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因此,对待中庸思想,我们就不能采取简单化、绝对化、静止化的态度。而要站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上一分为二地加以看待。

第一,看到中庸思想在新时代提高人的道德境界、促进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19]。因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庸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富智慧的一种思想资源。中庸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在新时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意义。它可以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益借鉴。

第二,要正确地认识中庸思想的局限性,不适应甚至阻碍当今社会发展的方面。中庸思想作为一种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它始终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袁少冲. 真假“中庸”及鲁迅的“中庸”之道[J]. 鲁迅研究月刊, 2023(9): 14-24.
[2] 张彦杰, 刘振峰, 余迎. 论中庸思想的现代价值[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8(3): 144-145.
[3] 朱承. 王阳明的合一性思维及其旨趣[J]. 哲学研究, 2023(10): 65-74+129.
[4] 郭卫华. 通情达理: 中国情理主义道德哲学传统的精神逻辑[J]. 中州学刊, 2023(12): 105-110.
[5] 陈艳楠. 修身、成圣与革命: 五四时期道德主义者的激进化[J]. 社会, 2023, 43(2): 18-53.
[6] 苟东锋. 从“尊贤”到“知贤”——论子思的“合外内之道” [J]. 中国哲学史, 2023(4): 18-26.
[7] 翟奎凤. 天地、先祖、君师: 《荀子》“礼有三本”思想新论——兼谈“天地君亲师”问题[J]. 现代哲学, 2023(4): 138-146.
[8] 陈德述. 历史的反思与现实的探索[J]. 学术论坛, 1989(3): 19-22.
[9] 李卓. “天人合一”观念的哲学基础、古典意涵与现代价值[J]. 中国哲学史, 2023(6): 12-18.
[10] 刘笑敢, 杨柳岸. 文明的对话: 何以包容天下——老子哲学新说与西方宽容理论比较[J]. 现代哲学, 2023(4): 117-125.
[11] 孙伟. “心性一体”与“心性二体”——早期儒学心性论发展路向研究[J]. 北京社会科学, 2017(8): 69-79.
[12] 钟纯. 文化、秩序、王道: 张载“天下”观的理论模型[J]. 中国哲学史, 2023(6): 58-64.
[13] 郑楚华, 汪鑫, 吴艳红. 满招损, 谦受益: 个体心理与社会文化作用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22, 30(5): 1131-1142.
[14] 蒙冰峰. 在共通与异质的比较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评《当代价值体系的比较》[J]. 中国教育学刊, 2023(3): 121.
[15] 岑贤安. 论儒家的德治思想[J]. 学术论坛, 2002(6): 98-102.
[16] 吴彩霞. 戏曲《牡丹亭》多元文化的跨文化传播[J]. 戏剧文学, 2023(12): 110-116.
[17] 夏熙梅. 可持续发展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基本要素[J]. 工业技术经济, 2002, 21(3): 14-16.
[18] 刘胜湘. 国际关系研究的文化融合路径——关系理性主义探析[J]. 社会科学, 2021(7): 3-21.
[19] 褚树荣. 穿越概念迷障, 践履“中庸之道” [J]. 中学语文教学, 2022(11):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