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防控财政金融风险的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s of Audi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Fiscal and Financial Risks
DOI: 10.12677/fia.2024.133056, PDF, HTML, XML, 下载: 23  浏览: 5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 翠, 侯圆圆, 田心怡: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审计财政审计金融审计系统性风险财政风险Audit Fiscal Audit Financial Audits Systemic Risk Financial Risk
摘要: 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是诱发系统性风险的两大来源,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交叉感染风险更具危害性与破坏性,极有可能损害国家经济安全。审计是国家安全的守卫者,理应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方面有所作为。本文通过总结归纳发现,审计在防范财政金融风险方面具备天然优势,同时为审计如何更好防范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献计献策。
Abstract: Fiscal risk and financial risk are the two major sources of systemic risk, and the risk of cross-in- fection between financial risk and financial risk is more harmful and destructive, which is very likely to damage national economic security. Audits are the guardians of national security and should do something to protect the bottom line against systemic risks. This paper finds that audit has natural advantages in preventing financial risks,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how to better prevent financial risks and financial risks.
文章引用:刘翠, 侯圆圆, 田心怡. 审计防控财政金融风险的对策研究[J]. 国际会计前沿, 2024, 13(3): 446-449. https://doi.org/10.12677/fia.2024.133056

1. 引言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已成立40周年,40年来,国家审计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审计监督不仅关注国家政策的目的性,而且会对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增长和社会安全产生正向影响[1]。财政金融风险具有传染性、扩散性,对国家经济安全具有极大的不良影响。国家审计具备独立性、权威性、客观性、专业性,能揭示风险隐患、提出对策建议,并通过被审计单位整改落实,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在预防财政金融风险传染扩散方面具有独到的效用。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研究审计在防范财政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并进一步提出防范风险的建议。

2. 财政审计如何更好防范财政风险

财政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或授权的审计机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财政收支活动进行的独立、客观的评价和监督活动。财政审计可以及时发现和预警财政风险,为政府采取预防和应对措施提供支持。财政风险具有隐蔽性,不容易及时识别。已有学者经过实证研究发现政府审计能够控制财政风险[2],通过发挥治理作用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3]、通过提高财政透明度降低财政风险[4]

财政审计大格局下的财政审计更关注政府性资金的全面性和安全性、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及财税政策、法律法规的完整性和有效性[5]。较少学者对财政审计如何防范财政风险进行研究,其中部分学者从财政审计的监督效用出发,认为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6] [7] [8],防止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国有企业亏损、拖欠工资及工程建设费用等问题转化为财政风险。据《审计工作报告》显示,国债的发行与管理尚存在不严格、不规范的问题,同时融资平台公司的整顿也未完全到位。因此,财政审计需要持续关注债务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了全面评估政府债务,审计部门需对政府各类债务进行梳理和分类,并基于不同的风险水平划分等级,构建一个综合的债务风险评估体系。建立合理的评估体系和预警机制有助于及时、全面、动态地反馈财政风险状况,使政府能够及时评估财政风险状况,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控制。部分学者提出全程性、全要素性、全方位性的审计新思路[9],具体而言,要加强对财政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对财政收支的全要素、对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的全方位审计,以应对新形势下更具隐蔽性与破坏性的财政风险。也有学者提出要将财政风险纳为审计重点内容[6] [10],全面认识财政风险的各种表现形式[7],开展财政风险防控跟踪审计[11],加强隐性债务与或有债务审计[10],防止地方或部门的财政风险扩散。同时也要抓实审计整改,发挥审计实效[12]

3. 金融审计如何更好防范金融风险

金融审计是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促进金融稳健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通过审查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公司治理情况,金融审计能发现违法违规问题、揭示微观金融风险,从而揭露隐藏在金融体系中的违法违规问题,保持惩戒威慑力度,起到预防和控制金融风险的作用。其次,金融审计可以通过监督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确保政策得到有效实施,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改革。此外,金融审计具有对金融监管开展再监督的性质,不仅审计金融机构的财务收支、业务经营活动等,还会对金融管理部门履行监管职责的情况进行再监督,增强金融监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那么金融审计如何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呢?现有文献大多着眼于拓宽审计范围、深化审计内容、创新审计方法等方面内容。

拓宽审计范围方面。尽管金融审计已经扩展至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及信托等多个金融领域,但审计项目的整体数量仍旧有限。显而易见,金融审计的覆盖面越广,其揭露和辨识的信息就越能提供全面的分析价值。审计署太原特派办理论研究会课题组(2022) [13]、王志成(2018) [14]和盛永志、王家华(2018) [15]认为要实现审计全覆盖,既要关注单一金融机构风险,又要关注系统性金融风险[16]。吴玉宇(2017) [17]认为要关注跨境资金异常流动,通过关注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过程中出现的违规放贷和违规担保以及违规融资行为,发现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转化路径,以防范隐性金融风险。

深化审计内容方面。首先,需持续加强对大型金融机构监管的深度,巩固对系统性风险预防的微观基础。通过有效审计大型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有助于这些机构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增强对这些机构跨行业经营和复杂金融活动的监管,有助于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隔离措施。蔡利、周微(2016) [18]通过实证研究说明了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督,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其次,加强对创新金融业务的监管,以促进交易透明度,确保风险可控,防止不必要的风险承担。如强化对影子银行业务[19]、交叉性金融业务[20] [21]的审计监督,发挥审计的专业性和穿透性监督优势,将金融风险阻断于传播之前。此外,Knechel (2020) [22]认为金融审计应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具有特殊性的业务上以提升审计质量。

创新审计方法方面,一是通过运用大数据[23]和区块链技术[24] [25]、构建金融审计信息生态系统[26]等助力审计信息化平台建设[27]以提高审计效率。二是加强人才建设[14] [24],储备高素质专业化金融审计人才力量。三是推进研究型审计的运用,运用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战略思维全面提高审计质量[28]。四是构建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的协作机制[21]并对其模式进行创新[29],充分利用二者的优势互补性。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现有研究对审计可以防范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基本达成了共识。国家审计具备独立性、全面性与专业性,能发挥预防、揭示、抵御效果,发现并揭露风险隐患、摸清风险路数,通过审计整改,降低风险发生概率,从而预防风险交叉感染。现有文献对于审计如何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也作出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如拓宽审计范围、深化审计内容、创新审计方法等。但仍存在不足,如提出的措施较为宽泛,缺乏针对性,且大多文献属于理论研究,尚未进行实证检验,有关审计发挥作用的具体路径机制有待检验。

4.2. 措施建议

一是完善财政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时、全面、动态地反馈财政风险状况,使政府能够及时评估财政风险状况,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控制。二是加强政府审计力度。为了提升政府审计的效能,政府需要加强审计工作的执行力度,以实现其在治理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并推动政府治理质量的持续提升。具体而言,政府审计应致力于减少财政风险,通过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稳步降低政府财政风险。此外,政府审计还应利用其隐性影响力,进一步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三是进一步推动金融审计创新,包括金融审计方法、技术、理念、人员等方面。加强跨市场跨行业交叉性金融审计,防范化解跨区域跨行业金融风险传染;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信息共享和监管合作,形成监管合力,避免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最终提高金融审计的质量和效率,服务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金融审计防控商业银行风险财政溢出的路径与机制研究”(2023Y051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Jeppesen, K.K. (2015) The Role of Auditing in the Fight against Corruption. The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 51, Article 100798.
https://doi.org/10.1016/j.bar.2018.06.001
[2] 郑建炯, 黄元珊. 政府审计、财政风险控制与政府治理水平的实证[J]. 统计与决策, 2019, 35(24): 145-148.
[3] 韦小泉. 政府审计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风险的影响研究[J]. 审计研究, 2020(4): 51-57.
[4] 李江涛, 刘雷. 论政府审计提高财政透明度及防范财政风险的功能[J]. 财会月刊, 2014(7): 70-73.
[5] 白日玲.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思路和保障措施[J]. 审计研究, 2010(5): 12-15.
[6] 张雄. 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建立与我国财政审计的发展[J].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4, 19(2): 9-11.
[7] 肖振东. 基于财政风险防范的财政审计研究[J]. 审计研究, 2009(5): 15-19.
[8] 杨敏. 我国财政预算改革及其对财政审计的影响[J]. 会计之友, 2015(8): 108-110.
[9] 谢志华, 张頔. 试论如何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基于财政风险新特点的视角[J]. 审计研究, 2011(2): 13-16.
[10] 李素英, 李多, 王春晖. 我国财政审计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思路探析[J].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7(4): 1-5, 10.
[11] 卢家辉, 杨建荣, 倪巍洲. 新时期我国财政审计: 方向、目标、重点和对策[J]. 审计研究, 2011(5): 28-34.
[12] 寇理. 新时代财政审计发展研究——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的分析[J]. 审计研究, 2022(6): 15-20.
[13] 审计署太原特派办理论研究会课题组. 金融审计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J]. 审计研究, 2022(3): 3-8.
[14] 王志成. 关于深化金融审计的几点思考[J]. 审计研究, 2018(4): 7-11.
[15] 盛永志, 王家华.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实施与金融审计应对策略[J].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2018, 15(1): 97-105.
[16] 吕劲松, 张晋. 基于审计结果公告的金融审计绩效分析[J]. 审计研究, 2015(1): 31-36.
[17] 吴玉宇. 国家治理视角下金融审计问题研究[J]. 河南社会科学, 2017, 25(9): 50-55.
[18] 蔡利, 周微. 政府审计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控研究[J]. 审计研究, 2016(2): 50-57.
[19] 窦炜, 张书敏. 国家审计能有效抑制企业的影子银行业务吗? [J]. 审计研究, 2022(1): 51-61.
[20] 王家华, 周子威. 国家审计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作用机理与路径选择[J]. 经济问题, 2020(11): 124-129.
[21] 杨书怀. 宏观审慎监管模式下政府金融审计与金融稳定[J]. 审计研究, 2016(3): 56-62.
[22] Knechel, W.R., Thomas, E. and Driskill, M. (2020) Understanding Financial Auditing from a Service Perspective.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81, Article 101080.
https://doi.org/10.1016/j.aos.2019.101080
[23] 张维. 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新形势与对策[J].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7, 32(1): 8-14.
[24] 蔡礼.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金融审计优化探讨[J]. 财会通讯, 2020(11): 122-126.
[25] 李兆东, 王嘉成. 金融机构区块链审计框架研究[J]. 会计之友, 2020(21): 156-161.
[26] 魏明, 乔泷楠. 国家治理导向的金融审计信息生态系统研究[J]. 会计之友, 2017(20): 92-96.
[27] 郑伟, 张立民, 崔雯雯, 邢春玉. 信息技术与国家审计质量——基于违规金额和地区生产总值的视角[J].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20, 35(4): 1-8.
[28] 王家华, 丁文彬. 研究型金融审计推进国家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思考[J]. 财会月刊, 2022(13): 113-116.
[29] 王颢澎, 赵振智. 以金融审计促进金融安全: 机制与路径[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6): 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