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孤女形象看《红楼梦》和《绿山墙的安妮》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Reflected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nd “Anne of Green Gab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phaned Girls
DOI: 10.12677/cnc.2024.123083, PDF, HTML, XML, 下载: 32  浏览: 71 
作者: 黄海凤:鲁东大学文学院,山东 烟台
关键词: 孤女林黛玉安妮文化差异Orphan Lin Daiyu Annie Cultural Difference
摘要: 本文从孤女形象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与《绿山墙的安妮》中的安妮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林黛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她的命运与人生选择体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地位的低下和无奈。而安妮则展现了西方文化中女性的独立、自主和勇敢,她敢于追求自由和真爱,挑战社会的束缚,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女性的平等和自由。本文前两部分运用个案研究法,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利用对比研究法,揭示中西文化在个性特点、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差异,也为现代中国文化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本文通过对比这两位孤女形象,旨在促进对中西文化的理解和交流,推动现代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rphan girl, this paper deeply discuss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Lin Daiyu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nd “Anne of Green Gables”. As a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Lin Daiyu’s fate and life choice reflect the feudal society’s bondage and oppression of women, highlighting the low status and helplessness of women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ne, on the other hand, shows the independence, autonomy and bravery of women in Western culture. She dares to pursue freedom and true love, challenges the constraints of society, and reflects the equality and freedom of women in Western culture. The first two parts of this paper use the case study method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 image, and the third part uses the comparative study method to revea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value concepts and humanistic spirit, which also provides profound thinking and enlightenment for modern Chinese culture. By comparing the images of these two orphan girls, this paper aims to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and exchang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culture.
文章引用:黄海凤. 从孤女形象看《红楼梦》和《绿山墙的安妮》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J]. 国学, 2024, 12(3): 523-529.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4.123083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从笔者目前所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国内有较多以孤女形象研究文学作品的文献,累计96条,其中包括期刊62篇和7篇硕博论文,但据知网统计,目前,关于这一主题还并没有出版相应的著作。人们对于这一主题的研究涉及到较多学科,包括文学、文化、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中等教育等。这些论文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人物对比,孤女形象分析,以及成长小说反映的价值观三个方面。

在人物对比方面,国内有较多的研究成果。其中胡睿洋(2023)在其论文《<红楼梦>和<海蒂>孤女形象分析》中对比了林黛玉与海蒂的人物形象,发现了这两个人物所具有的共同点——始终不屈地坚持自己的信念,与命运进行反抗。这篇论文通过对两个孤女进行分析,总结了人性中渴望自由解放的精神[1]。无独有偶,韩洋(2020)在其论文《“孤女”的“叛逆”——林黛玉和简·爱的对比》中同样运用中西两部著名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进行对比分析,以两个人的爱情观着手,分析了两个人物的相同点和差别。但此篇论文又有不同,它还从东西文化的角度探讨两位“孤女”身上的共同之处,给本论文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意义[2]

在孤女形象分析方面,夏雪飞(2023)在其论文《论竹林小说对<红楼梦>“孤女”书写的继承和创化》中,以《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中的孤女为基础,总结了文学作品中孤女的形象,孤女有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且通常不被规训。此篇论文为研究《红楼梦》提供了新的思路[3]。与学者夏雪飞的观点类似但又有所不同的,是邹世奇(2017)在论文《杨绛笔下的“孤女”形象于其“隐身”哲学》中提出的观点。此篇论文着重分析了杨绛笔下的几个孤女形象,重点探讨了“孤女”群像后的“隐身”哲学以及作家创作的心理根源[4]。这两篇是对国内孤女形象的研究。吴学谦(2018)在其论文《<绿山墙的安妮>与<海蒂>中孤女形象对比》中,以性格为出发点,寻找到了外国文学作品中孤女形象的共同点;又以成长经历为线索,探讨了安妮与海蒂的差别[5]

在小说反映的价值观方面,王丽文和宋雅男(2019)在其论文《<红楼梦>中的孤女书写及其价值取向》中揭示了历朝历代人们都有反抗意识,此篇论文借助孤女形象,集中反映了女性意识、独立意识以及反抗意识的觉醒。不只是《红楼梦》中的孤女形象,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孤女形象也同样如此,例如《简·爱》和《绿山墙的安妮》[6]

以上论文大多集中在作品本身的人物形象展开讨论研究,不管是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还是透过人物反映价值观,都只是简单的分析人物展示出的性格来进行论述,而没有从人物行为产生的深层原因进行剖析。并且运用的方法大多局限于比较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没有创新的运用其他方法。最后,大部分论文只是进行个案研究,缺少从整个历史发展的整体观念进行研究,关于中西文学作品典型形象方向的研究,如果多些从历时纵观视角的分析就更完美了。

1.2. 孤女形象在中西文学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贯穿古今中外,孤女形象历来是作家们善于描写刻画的对象。《红楼梦》和《绿山墙的安妮》是享誉世界的文学经典,曹雪芹和蒙哥马利的创作让这两个人物形象在文学历史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书中的主人公林黛玉和安妮有着相似的身世和经历,两人同为孤女,缺少庇佑,人世间的种种,无情地从他们身上碾过,她们却始终坚定地坚持自己的信念,拒绝随波逐流。同为孤女,她们虽有着很多相同点。但因来自两个不同国家,二者必然会因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出不同特征,总体来说,差异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黛玉是悲观主义代表者,而安妮却表现出与生俱来的乐观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两位孤女同时都才情横溢,敢爱敢恨,有着相似的叛逆精神,但在爱情历程上两个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

1.3. 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对比分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与《绿山墙的安妮》中的安妮这两位孤女形象,深入探讨中西方文化在个性特点、家庭观念、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这一研究旨在提供一个跨文化的视角,以便更全面地理解两部文学经典所各自代表的文化背景和深层内涵。同时,本文还期望通过这一对比研究,为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带来启示。

2. 《红楼梦》中的孤女形象分析

《红楼梦》是由清代曹雪芹撰写的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位居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与世家小姐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闺阁佳人的生活面貌,展现了真正的人生百态,万般滋味,皆是生活的内涵,是一部从多个角度展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史诗性著作[7]。《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描绘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之作、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作者以“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毅力和处处皆精妙的语言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其中,《红楼梦》描写了一批孤女形象,在“金陵十二钗”中的正册和副册中,作者共创作了八位孤女形象,这些人物各具特点,本文以林黛玉为主,详细分析黛玉所体现的性格特点及文化内涵。

2.1. 林黛玉的孤女形象塑造

林黛玉的孤女形象在《红楼梦》中被塑造得深入人心。她不仅身世孤零,更在情感世界和性格特质上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既来自于她的身世背景,也与她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密切相关。

首先,从林黛玉的成长经历来看,黛玉经历了母亲病故,父亲因公务繁忙,担心不能给黛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于是将年幼的黛玉送到外祖母家中寄养,后来父亲去世后,黛玉就一直生活在贾家。于黛玉而言,自己一直不是贾家的“正经主子”,心中真正的家还远在姑苏。这种漂泊感需要寻找心灵寄托,因此贾宝玉至情至爱的关怀成了黛玉的精神慰藉。

其次,从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来看,黛玉的性格向来以自尊自卑、敏感多疑著称。在《红楼梦》第七回中描写了周瑞家的送宫花的事情,最后两只才送到黛玉的手中,引得黛玉极为不快,直接说出“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表现出黛玉的性格特点,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个寄人篱下的少女保持内心的独立与人格的尊严。

最后,从林黛玉的身世命运来看,出身书香世家,自小就受文化的熏陶的黛玉,不论是读书作画、还是作诗写字都样样精通,作的诗以及写的对子都堪称一绝,极具才情。如此才女和贾宝玉青梅竹马、互为知己,本应是天作之合,但在封建社会里,婚姻向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身为孤女的黛玉,无人替她的婚姻做主,最后“木石前盟”终抵不过“金玉良缘”,而黛玉因此也消香玉损,含恨归天。

2.2. 孤女形象在《红楼梦》中的文化寓意

在《红楼梦》中,孤女形象不仅仅是对个别角色的描绘,更是作者曹雪芹通过文学手法所传达的一种深刻的文化寓意。这些孤女形象,如林黛玉、薛宝钗等,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批判。

首先,孤女形象是对当时封建社会女性地位的隐喻。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她们的命运往往与家庭紧密相连。一旦家庭破碎或亲人离世,女性便很容易陷入孤苦无依的境地。《红楼梦》中的孤女形象正是这种社会现实的写照,她们面临着种种困境和压迫,反映了当时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

其次,孤女形象也承载着作者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反思。受宗法制和儒家倡导的五常思想影响,在《红楼梦》中,许多孤女都是因为家庭变故或伦理道德的束缚而陷入困境。例如,林黛玉因为与贾宝玉的爱情被视为不忠不孝,薛宝钗则因为家庭的利益而被迫嫁给贾宝玉。这些孤女形象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伦理道德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伦理道德的反思和批判。

最后,孤女形象还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在《红楼梦》中,孤女们往往与衰败、没落的事物相联系。她们的命运与家族的兴衰紧密相连,她们的遭遇也预示着整个封建社会的衰落和灭亡。这种象征意义使得孤女形象在小说中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文化寓意和社会意义。

总之,《红楼梦》中的孤女形象不仅仅是文学形象的塑造,更是作者曹雪芹通过文学手法所传达的一种深刻的文化寓意。她们承载了对封建社会女性地位、社会伦理道德、及社会兴衰的批判和反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3. 《绿山墙的安妮》中的孤女形象分析

《绿山墙的安妮》是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于1904年创作的长篇成长型小说,小说讲述了纯真善良、想象力丰富的孤女安妮被绿山墙的马修和玛丽拉兄妹领养,但凭借着个性鲜明,热爱生活的态度,以及自尊自强,刻苦勤奋,聪明机灵的性格特点,安妮不但得到领养人的喜爱,也收获了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友谊。成长与梦想是全书的主题,作者用安妮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怀揣梦想,努力奋斗,生活就会越来越好。

3.1. 安妮的孤女形象塑造

《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部描绘孤儿安妮成长历程的经典小说。在这部作品中,安妮的孤女形象塑造得十分鲜明和立体,她既是一个身世悲惨的孤儿,又是一个乐观、热情和充满想象力的女孩。

年幼的孤儿需要寻找到一个新归宿,包括现实的落脚点和心理寄托。生活在孤儿院的安妮需要一个新的归宿,因此安妮会紧紧抓住马修和玛丽拉想领养孤儿的机会,通过自己的活泼可爱、聪明机智、富有个性的性格赢得了家的温暖。

文学作品中的孤女通常富有才情。安妮文采斐然,想象力丰富,在刚来绿山墙的时候,一路上所见的风景被安妮描绘的令人向往,比如紫花地丁渊、闪闪的小湖、柳池等等,普通的地方在映入充满才情的眼里会显得格外美丽。

孤女身上通常体现着极强的自尊心,安妮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绿山墙的安妮》第九章中描写到林德太太口直心快,当面评论安妮的红头发,满脸雀斑的长相,这引得安妮直接当面大喊大叫,让林德太太惊恐万分。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安妮有着非常强烈的自尊心,也表现出内心的敏感。

总的来说,《绿山墙的安妮》中安妮的孤女形象塑造得十分鲜明和立体。她既是一个身世悲惨的孤儿,又是一个乐观、热情和充满想象力的女孩。她的孤女形象不仅体现在她的身世和经历上,更体现在她的性格和成长过程中。

3.2. 孤女形象在《绿山墙的安妮》中的文化寓意

在《绿山墙的安妮》中,孤女形象不仅仅是对安妮个人经历的描绘,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西方文化寓意。这部小说通过安妮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西方文化中对自我认知、个性表达、社区建设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价值观。

首先,孤女形象在西方文化中往往与自我认知和成长紧密相连。安妮作为一个孤儿,她在成长过程中不断面对自己的身世和过去的痛苦经历。然而,她并没有沉溺于悲伤和绝望中,而是通过积极的自我探索和努力,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方向。这一过程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对个体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重视,鼓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勇敢地追求自我成长和进步。

其次,孤女形象反映了西方文化中对自我发现和个性表达的重视。安妮是一个独特的女孩,她有着一头耀眼的红发和独特的个性。她不拘泥于传统的社会规范,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受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影响,这种自我发现和个性表达在西方文化中备受推崇,它鼓励人们勇敢地做自己,追求真正的自我。

最后,孤女形象也传达了西方文化中的社区精神。安妮被绿山墙的马修和玛丽拉兄妹收养后,融入了当地社区,与邻居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她用自己的真诚和善良赢得了大家的喜爱和尊重。这种社区精神在西方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绿山墙的安妮》中孤女形象的文化寓意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对自我认知、个性表达、社区建设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价值观。这一形象塑造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孤儿也可以拥有美好的人生和希望,也让我们更加关注自我成长、人际关系和道德价值等方面的重要性。

4. 中西文化差异在孤女形象上的体现

《红楼梦》和《绿山墙的安妮》是东西方的两部经典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书中都选取孤女身份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因此,林黛玉和安妮会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两个人物形象又存在许多不同点。佛经中经常讲:“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句话的含义是从一朵小花里就能看出整个世界,一片叶子就能代表整个菩提树。而同样的道理,我们见微知著,通过上述对黛玉和安妮的异同点分析,就能从中分析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4.1. 家庭观念与社会结构的差异

从小说情节的安排上,安妮来到新环境,内心是无比的欢呼雀跃的,即使刚开始养父母并不欢迎她,邻居林德太太也当面批评她,但是安妮面对绿山墙仍然充满着喜悦之情,在之后的生活中,安妮很快地就融入到了新环境,把马修、玛丽拉视为家人,把绿山墙当成自己的家。而黛玉来到贾府,尽管收到了各方的关爱,但一直没有真正将贾府作为自己的家,把自己摆在客居贾府的位置上,内心很飘泊,尽管在贾府生活了许多年,但对贾府的一直缺乏归属感。这就体现了中国人安土乐天、家本位的性格特点。古往今来,很多人因各种缘由不得不安土重迁,但人们并没有忘记原来的家乡,反而更加依恋故土及父系亲人。出现这种现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国历来是农耕文化,人们生活在自己的家乡能够自给自足,更加喜欢呆在自己的家乡。而西方国家是游牧民族或是海洋民族,由于生活资源匮乏,与生俱来喜欢四海为家,对于故乡没有强烈的感情,因此同样是离开家乡,来到新环境,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孤女会有不同的反应。

4.2. 女性地位与角色的差异

林黛玉和安妮分别是中国和西方文学中的两个经典女性形象,她们所体现的中西方女性地位与角色的差异,实际上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一直处于从属地位,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女性在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等诸多方面都受到严格的限制和束缚。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女性往往被期望具备柔顺、贤淑、贞洁等品质,她们的生活和命运往往由男性主导和决定。林黛玉作为封建大家庭中的小姐,她的一切生活都依附于贾府,没有能力也没有条件到社会上去工作养活自己。她的命运被家族和男性所控制,无法自主选择自己的婚姻和人生道路。这种悲剧性的命运,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的生动写照。

而在西方文化中,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妇女解放运动的推动,女性的地位逐渐得到了提升和平等。女性开始有机会接受教育、参与社会工作、追求自己的梦想。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女性被鼓励独立思考、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安妮作为西方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她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她在困境中坚持自我、追求真理和正义的精神,体现了西方女性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地位[8]

这种中西方女性地位与角色的差异,其深层文化原因主要来自于中西方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轨迹。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依附性强;而西方则在近代经历了工业革命和妇女解放运动,推动了女性地位的提升和平等。此外,中西方在宗教、哲学、伦理等方面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也进一步影响了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和塑造。

综上所述,林黛玉和安妮所体现的中西方女性地位与角色的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期待,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欣赏中西方文学作品的独特视角。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女性地位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平等,无论在哪个文化背景下,女性都应该被尊重、被赋予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4.3.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

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作为中西方文化的典型分野,用它来研究人物形象,既可以分析作家的文化思维逻辑,也可以从不同方面探求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红楼梦》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令众姊妹兄弟作诗,本是比拼才情、显示学问的大好时机,当宝玉抓耳挠腮,苦思冥想做不出好诗来时,黛玉及时出手,帮助宝玉作了一首《杏帘在望》,夺得头冠。此时,黛玉没有只顾自己出风头,而是念着与宝玉的情谊以及团结的精神,不想宝玉被骂或出丑,及时帮了宝玉一把。而同样是面对考试,安妮每次都牢牢把握住机会,不想落在对手吉尔伯特的后面。不仅如此,当林德太太当面议论安妮的长相时,安妮不顾养父母的面子,直接在林德太太面前大喊大叫,只顾发泄个人内心的不满。从以上例子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到安妮的个人本位思想极重,而身为封建贵族小姐的黛玉有着群体本位思想。

究其原因,是因为黛玉生长在中国的封建社会,自小接受的是封建正统女子的规训,儒家推崇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法,强调家族的整体利益,强调群体的感受和反应重于个人。而西方国家从文艺复兴以来就大力宣传个性解放,人生来自由,自由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同作为孤女,黛玉和安妮有着截然不同的处事方式。

4.4. 情感表达与人际关系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被赋予了柔顺、内敛的品质,这种文化传统在林黛玉身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林黛玉的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她通过诗词歌赋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而不是直接表达出来。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含蓄美”的追求,也是女性在封建社会中自我保护和自我约束的一种方式。同时,在人际关系上,林黛玉主要局限于家族和亲友之间,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观念和亲情至上的价值观念。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鼓励女性独立思考、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这种文化传统在安妮身上得到了体现。安妮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和热烈,她通过歌曲等方式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对于个性解放和自我表达的重视。同时,在人际关系上,安妮可能拥有更广泛的社会交往,这也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对于个人自由和平等的重视。

综上所述,林黛玉和安妮在情感表达与人际关系处理上的差异,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中对于女性角色的不同期待和塑造。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女性的柔顺、内敛和家族观念,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女性的独立、自主和平等。这种文化差异不仅影响了女性的情感表达和人际关系处理方式,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性别角色和社会价值的认知和期待。

5.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同为孤女,但是人物遭遇会因时代、环境、背景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才能体现中西文化之间的不同。《红楼梦》中的黛玉代表的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新旧思想交替下产生出来的人物,因此黛玉的身上既带有反抗叛逆精神,又有着封建旧思想的禁锢。而安妮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有着彻底反抗命运的精神,究其缘由,主要是中国受儒家思想及农耕文化的影响,爱好和平,顺应天命,不喜欢斗争。而西方是海洋文化,进攻掠取是他们的天性,因此同样的题材,人物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及处事的态度。希望通过黛玉和安妮两个个案研究,我们能够看到中西文化各自的优点与不足,特别是通过中西两种文化的对比,让我们能够向内审视自己的文化,从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新时代中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实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睿洋. 《红楼梦》和《海蒂》孤女形象分析[J]. 汉字文化, 2023(20): 148-150.
[2] 韩洋. “孤女”的“叛逆”——林黛玉和简∙爱的对比[J]. 海外英语, 2020(12): 194-195.
[3] 夏雪飞. 论竹林小说对《红楼梦》“孤女”书写的继承和创化[J]. 红楼梦学刊, 2023(1): 229-243.
[4] 邹世奇. 杨绛笔下的“孤女”形象与其“隐身”哲学[J]. 文学研究, 2017, 3(1): 12-21.
[5] 吴学谦. 《绿山墙的安妮》与《海蒂》中孤女形象对比[J]. 文学教育(上), 2018(1): 74-75.
[6] 王丽文, 宋雅男. 《红楼梦》中的孤女书写及其价值取向[J]. 红楼梦学刊, 2019(6): 248-259.
[7] 张莹莹. 林黛玉与薛宝钗人物比较分析——以群体本位与个人本位为出发点[J]. 汉字文化, 2022(22): 58-60.
[8] 崔翠. 《绿山墙的安妮》中孤女的身份探求[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