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
Research on Happiness View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ss.2024.136519, PDF, HTML, XML, 下载: 61  浏览: 112 
作者: 詹文喜: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宁波
关键词: 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View of Happiness Education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的幸福观的基本内涵,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状与成因,认为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多维体系构建应当从社会、高校、家庭和个人同向发力。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happiness concep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auses of happiness concept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hold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system of happiness concept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should be made from the same direction of society, universities, families and individuals.
文章引用:詹文喜. 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6): 448-45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6519

1.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双重需求日益凸显,其中大学生群体的幸福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幸福不仅仅是个人的主观感受,更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反映了个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贡献。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幸福观,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环。

2. 新时代幸福观教育的基本内涵

新时代幸福观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本观点,是对中国传统幸福观内容的扬弃,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和丰富内涵,是当今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目标的精神坐标。

2.1. 获取幸福的根本动力和现实途径:奋斗

新时代幸福观认为,奋斗是获得幸福的手段和重要基础,而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由于就业环境的日趋激烈等客观条件因素,我们身边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中出现了诸如“尼特族”、“啃老族”、“躺平族”等群体。“摆烂”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他们对生活和未来的消极体验、价值否定和身份压力。同时,奋斗也是幸福的标准,把奋斗当成一种幸福。马克思曾指出:“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奋斗不仅仅是获得生存的需要,我们也在奋斗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和价值,这样我们的奋斗不是一种束缚、奴役和负担,劳动本身成为人的一种需求。

2.2. 新时代幸福的标准:“三个统一”

幸福标准就是判定是否幸福的依据。一是要坚持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人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追求都是构成幸福的重要条件。二是要坚持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大学生的个人幸福追求与社会的幸福是辩证统一的,互相依存与联系。党和国家重视和鼓励个人幸福的追求和实现,为个人幸福的实现提供支持与保障。个人幸福是国家和社会幸福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三是坚持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的统一。人类通过实践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是满足人类生存的条件保障,在实践中发现自我价值。享受幸福是人的本能,也是为了更好服务实践的需要。

2.3. 新时代幸福的目标:共享幸福

共享幸福的理念是新时代幸福的重要创新内容,也是新时代的幸福目标。幸福目标辐射的范围不再仅限于一隅或者一部分群体,而是整个人类。享受的幸福是全方位的,发展不是零和博弈和对立对抗,而是合作共赢的相处模式。大学生要胸怀国之大者,拓宽自身格局,将自身的幸福与社会和国家的幸福,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要具有国际视野,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意识,秉持包容开放的心态,把幸福共享的思想理念植入国际社会友好交往与互惠互利之中。

3. 新时代幸福观教育的价值意蕴

“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1]。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幸福观,成为大家不容忽视的一环。

3.1. 有利于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处在心理关键塑造时期的大学生的价值观与思想状态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在各种思想浪潮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不确定性和变化性逐渐增强。“躺平”、享乐、拜金等错误思想甚嚣尘上,成为社会流行热词。随之伴随而来的是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大学生群体既是弱势群体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群体,加强大学生科学幸福观教育刻不容缓。当大学生主流幸福观是健康和积极向上的,才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稳定器,真正为良好秩序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2. 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注重的是对学生“人文关怀”,润物细无声,而非传统的“说教”“教化”。把幸福观教育贯通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体现更多的人性化与生活化。新时代幸福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质和丰富的内涵,德育工作也要顺势而为,倡导人文关怀,倒逼思政工作摒弃工作空洞泛化的政治性说教,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聚焦在关注学生、理解学生、发展学生,及时予以引导和解决学生的心理内部诉求和心理感受。使同学们认识幸福,获取幸福。

3.3. 有利于正确的价值取向塑造

新时代幸福观的内容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科学理论。幸福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是相关的,互相作用。在大学生思想中奋斗是获得自身发展和实现价值的根本途径。要把自身的幸福和国家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由于个人的幸福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幸福紧密相连,个人也会严格约束和要求自身,自觉践履,与国家与民族发展相向而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塑造的关键时间,他们的对幸福有关问题的认知,直接影响着其正确人生观的建立和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和不科学的幸福观影响,对于其树立正确的幸福认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至关重要。幸福观教育离不开实践体验。大学生掌握了新时代幸福观核心要义,才能健康成长成才,助力自身价值的实现。

4. 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问题与成因分析

4.1. 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认知误区

4.1.1. 重视物质享受,轻视道德评价

一些大学生存在过于追求物质,忽视道德评价。对金钱等过于推崇,导致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将金钱等看成是幸福的标准和目标,没有看到物质基础是获得幸福的手段,单纯地追求物质的享受是不会达到持久的幸福感。“幸福即道德”,道德对幸福具有正向作用,尤其体现在自我调节和人际关系维护上,是实现幸福的重要手段。但一些大学生没有意识到道德评价的重要意义。

4.1.2. 重视个人幸福,忽视集体幸福

部分大学生推崇精致利己主义思想。凡事出发的逻辑起点是维护自身的利益。集体幸福尊重自身幸福的实现,但是否定两者的相互联系,是错误的。没有看到个人幸福的获得与集体幸福是辩证统一,互为依存联系的。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矛盾时,为了一己之私,以利己主义为行事准则,以牺牲集体利益为代价,追求个人利益,牺牲集体利益是违背我们当前社会主流价值。

4.1.3. 重视享受,忽视奋斗

部分大学生将幸福与不劳而获画等号,滋生消极懒惰的心理,对挑战性的工作不愿意跳出“舒适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2]。在社会各种“躺平”思想腐蚀下,不愿意用奋斗的方式去获得幸福,忽视奋斗的重要作用和带来的主观创造幸福体验,不能正确认识奋斗对于幸福的重要意义,沉迷于低级乐趣,好逸恶劳,做“尼特族”、“啃老族”、“躺平族”。有的大学生对幸福具有一定的理性认知,深知幸福需要自己的双手劳动才能获得,但是缺乏科学理性的职业规划和付诸行动的勇气,不能付诸行动。

4.2. 新时代大学生认知偏差的原因分析

4.2.1. 不良社会氛围的误导

“文化犹如一只无形的手,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且影响着人们对幸福的认识和感受。”[3]当前我们一些大学生存在有国家集体主义淡薄,推崇个人英雄主义的倾向。同时理想信念不坚定,人云亦云。在外部错误思想的推波助澜之下,对历史选择性健忘,否定国家和民族历史,崇洋媚外。生活上功利主义盛行,大谈消费主义,倡导名牌和高消费。在获得幸福,实现自我价值的选择上,不做规划和付诸行动。日常行为经常与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

4.2.2. 高校幸福观教育的不完善

目前高校幸福观教育内容从属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所占比重较小,多数高校未设立专门的幸福课程。幸福课的专业教师较少,教师团队素质良莠不齐,幸福观教育内容亟待更新和创新。教育方法过于单一传统,多以理论灌输为主,没有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未导入价值引领教育理念。幸福实践活动在幸福观教育课程上没有切实有效执行。

4.2.3. 家庭教育辅助功能发挥不足

家庭对大学生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对子女过于溺爱和包办,导致大学生自主能力缺失,逆商较弱,缺乏奋斗精神和拼搏意识,感知幸福的能力不强。在当前社会重视应试教育的情况下,家长更加热衷各种补习班,加强对孩子的应试文化课的培养。可以说,当前的家长功利化倾向十分明显。在孩子的情绪,精神品格等非应试教育层面的因素,被拒之门外。反而这些看起来平时最不显眼的培育因素,恰好是我们最为重要和可贵的品质。

5.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路径思考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同向发力,共同推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5.1. 构建良好氛围,发挥社会资源教育功能

一是要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督和管理。现在大众传媒和自媒体发展很快,人们获取新的渠道更加快捷和多元。同时大学生由于使用手机电脑频率较多,受其影响很大。因此,作为传媒应该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职业道德。媒体要加强正面引导,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选树先进人物和挖掘先进事迹,做好大学生价值观引领。二是政府要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支持,搭建就业平台,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和奋斗精神的浓厚氛围,实现人尽其才。要重视对和谐有序就业市场环境的营造。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提供有力条件。三是增加幸福观培育实践平台,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创造幸福,感知幸福。鼓励大学参加劳动教育,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走出校园,走进博物馆和红色景点,体验式感悟爱国教育,激发自身使命感和责任感。

5.2. 创新教育内容形式,发挥高校主阵地作用

在幸福观教育的内容上,一是要专门开设幸福课,加快完善科学幸福观的理论体系,加强对幸福理论研究。积极学习和引入外国先进的幸福观教育内容。二是要重视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系统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加强幸福课教师和团队的培育。三是高校还需结合时代背景,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此外,高校还需搭建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引导和传播科学的幸福观,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

在教育形式上,一是将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贯通,形成思政教育合力。通过系统的课程体系、丰富的实践活动和深入的社会调查,引导学生认识到幸福是多维度的,既包括物质的丰富,也涵盖精神的充实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二是积极搭建学生社团、心理工作坊等平台,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采取线下与线上相结合,一对一倾诉等方式,做好教育与疏导,感知幸福,养成健康良好心态。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使学生深刻理解个人幸福与社会进步的紧密关系。高校的主体性地位决定了其在塑造大学生幸福观中的关键作用。教师应以身作则,传递正能量,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幸福路径。

5.3. 营造和谐环境,发挥家庭辅助功能

家庭作为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在幸福观塑造中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家长要发挥自身榜样作用。通过自身的言行示范,潜移默化引导孩子形成科学健康的幸福观。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要注重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及时疏导和纠正子女不良情绪和错误思想。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感体验,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幸福观。三是要尊重和鼓励自己的孩子,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和培养自立自强的品格。四是要注重培养优良的家风,重视子女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在这个社会上,非智力因素是个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4]通过家风教育和传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和价值观。

5.4. 加强自我教育,发挥主体塑造作用

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科学幸福观的能否树立关键在于个人。一是要加强对科学幸福观的认同与学习。要认识到幸福是一个过程,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同时,要珍惜现有的生活和学习机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二、重视和提升以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为主的生活能力。“人际关系与幸福感具有重大联系。”[5]积极参与和配合校园的管理,重视自身人文涵养建设,塑造健全的人格,调和人际关系。三是要强化感受幸福的实践体验。大学生在实践中自我实现,感受幸福。大学生幸福观自我教育要紧贴大学生生活实际,与道德生活实践相联系,通过多种形式增强自身幸福感的实践体验。

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尽管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但是我们要始终坚持新时代幸福观教育的价值理念,通过社会、高校、家庭和个人相向发力,构建多维教育体系,才能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幸福观,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坚持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 人民日报, 2021-4-20(001).
[2] 二〇一八年新年贺词[N]. 光明日报, 2018-01-01(1).
[3] 杜凯, 刘欣.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4): 77-80.
[4] 詹文喜. 泰勒·本-沙哈尔的幸福理念给我国幸福观教育的启示[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3(19): 14+22.
[5] 詹文喜.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宁波: 宁波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