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于问卷调研与文献计量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Beijing’s Elderly Care Service System—Based on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Bibliometric Analysis
DOI: 10.12677/ass.2024.136510, PDF, HTML, XML, 下载: 28  浏览: 6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宁美军, 林 芳: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邹晶晶:城发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河南 郑州
关键词: 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问卷调研文献计量Beijing Elderly Care Service System Questionnaire Survey Bibliometric Analysis
摘要: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严峻挑战,引发全球实务界和理论界高度关注。文章一方面运用问卷调研法,从实践层面揭示北京市养老服务供给现状与实际需求,为建设供需精准匹配的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现实依据;另一方面运用文献计量法,对相关文献学科类别以及研究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总结,进而厘清中国当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文章尝试从实践与理论的双向视角,凝练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现路径,以期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一定的实践与理论启示意义。
Abstract: Population aging poses a severe challeng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lderly care service system, which ha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from both the global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communities. On the one hand, this paper uses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o reveal the current supply status and actual demand for elderly care services in Beijing from a practical perspective, providing a realistic basis for building a precisely matched supply and demand pension service system in Beijing. On the other hand, it uses bibliometrics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categories of related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issues, thereby clarify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elderly care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research in 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till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ijing elderly care servic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a bidirectional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and theory, aiming to provide som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eijing’s elderly care servic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文章引用:宁美军, 林芳, 邹晶晶. 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于问卷调研与文献计量[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6): 378-38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6510

1. 引言

2020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2021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构建“三边四级”就近养老服务体系。2022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鼓励市场化专业机构参与提供助餐等养老服务,发展时间银行等互助养老模式。《北京市养老服务专项规划(2018年~2035年)》明确完善就近精准养老服务体系。数字时代背景下,北京城乡之间差别较大,应因地制宜加强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以指导不断深化的北京市养老服务实践,已成为实务界和理论界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这离不开对中国当前养老服务体系理论研究的客观分析与归纳演绎。现有研究更多是思辨性和定性讨论层面的,难以具备文献计量学的揭示度和说服力[1],基于此,本文尝试从问卷调研实践与理论文献计量的双向视角探索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2. 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需求

2.1. 北京人口老龄化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普查数据”,自1953年以来,北京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与总人口数量整体基本均呈现增长态势,且北京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年均增长率更高,老龄化程度快速加深。从老年人口占比看,1953~2020年,北京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由5.6%增加至19.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由3.3%增加至13.3%,且两者基本保持同步增长态势。自1990年开始,北京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0%,这表明北京自1990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至2020年,北京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3.3%,这表明北京将马上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的其他衡量标准为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根据国家统计局“普查数据”,1953~2020年,一方面,北京老年抚养比、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整体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说明北京老龄化程度在不断加深。而另一方面,北京少儿抚养比、少儿人口比重整体均呈现下降态势。此外,北京成年人口(或称劳动人口)比重平均增速32.0%,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平均增速87.7%,这说明,北京成年人口的增长率低于老龄化速率,北京老龄化程度问题比较严重。面对快速老龄化的形势,北京养老的无形压力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特别是低收入老龄化群体养老服务问题。随着养老压力的不断增大,传统养老服务模式受到挑战,北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2.2. 北京市养老服务现实需求

本部分数据来源于实地调研。调研问卷借鉴张国平(2015) [2]并经专家指导完善而成。作者委托苏州众言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地调研北京市养老服务现实需求,样本总数500份。调查对象个人特征基本情况:从性别看,男性258人,占比51.6%;女性242人,占比48.4%。从年龄看,45~49岁占14.2%,50~54岁占21.4%,55~59岁占24.4%,60~64岁占29.2%,65~69岁占9.2%,70~74岁占1.0%,75岁及以上占0.6%。从户口看,城市户口占55.0%,农村户口占45.0%。从教育程度看,小学及以下占8.0%,初中占13.6%,中专/高中占13.0%,大专占25.2%,本科占35.0%,研究生占5.2%。从政治面貌看,中共党员占13.2%,民主党派占2.2%,群众占84.6%。从职业看,务农占16.2%,非务农占83.8%。

表1报告了调查对象家庭特征、经济收入、健康自评的基本情况。根据表1,在子女数量方面,相对于北京农村,北京城市受访者中0.7%有3个子女,而北京农村的受访者中3.6%有3个子女,这一关联在统计上显著(P = 0.011),亦即北京城市受访者有3个子女的比率显著较低,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类似的,在居住情况方面,北京城市受访者中与配偶同住的占比显著较高,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在经济收入主要来源方面,北京城市受访者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救助、亲友资助的比率显著较低,来源于其他渠道的比率显著较高,且至少均在10%的水平上显著。在月均工作收入(或退休收入)方面,北京城市的受访者月均工作收入(或退休收入) 8001~10,000元的比率显著较高,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在健康自评方面,北京城市的受访者健康状况一般、部分事情需要他人照料的比率显著较高,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此外,仅从北京城市受访者维度看,北京城市的受访者中72.4%仅有1个子女,92.4%的有配偶,67.6%的与配偶同住,60.0%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退休金,29.1%的月均工作收入(或退休收入)为6001~8000元,56.4%的健康自评较健康、无需他人照料。

Table 1. Survey respondents’ basic information of household characteristics, income, and self-rated health status

1. 调查对象家庭特征、经济收入、健康自评的基本情况

变量

类别

全样本

北京城市

北京农村

人数(人)

占比(%)

人数(人)

占比(%)

人数(人)

占比(%)

子女

数量

无子女

16

3.2

4

1.5

12

5.3

1个

344

68.8

199

72.4

145

64.4

2个

129

25.8

70

25.5

59

26.2

3个

10

2.0

2

0.7

8

3.6

4个及以上

1

0.2

0

0.0

1

0.4

婚姻

状况

有配偶

448

89.6

254

92.4

194

86.2

无配偶

52

10.4

21

7.6

31

13.8

居住

情况

独居

39

7.8

18

6.5

21

9.3

与配偶、子女同住

108

21.6

66

24.0

42

18.7

与配偶同住

337

67.4

186

67.6

151

67.1

与子女同住

16

3.2

5

1.8

11

4.9

经济收入主要来源

子女赡养

159

31.8

90

32.7

69

30.7

退休金

288

57.6

165

60.0

123

54.7

再就业收入

235

47.0

122

44.4

113

50.2

政府救助

6

1.2

1

0.4

5

2.2

亲友资助

3

0.6

0

0.0

3

1.3

其他渠道

43

8.6

33

12.0

10

4.4

月均工作收入(或退休收入)

2000元以下

9

1.8

1

0.4

8

3.6

2001~4000元

56

11.2

18

6.5

38

16.9

4001~6000元

176

35.2

78

28.4

98

43.6

6001~8000元

132

26.4

80

29.1

52

23.1

8001~10,000元

93

18.6

70

25.5

23

10.2

10,000元以上

34

6.8

28

10.2

6

2.7

健康

自评

很健康、可照顾他人

179

35.8

88

32.0

91

40.4

较健康、无需他人照料

261

52.2

155

56.4

106

47.1

一般、部分事情需要他人照料

58

11.6

32

11.6

26

11.6

较差、需要他人照顾

2

0.4

0

0.0

2

0.9

表2报告了调查对象养老需求与供给的基本情况。根据表2,在对子女照顾状况的评价方面,北京城市的受访者认为子女照顾频率很低、基本满足不了养老需求的比率显著较高,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在养老方式需求方面,北京城市受访者选择居家养老、由时间银行志愿者提供照料服务的比率显著较高,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在养老服务需求方面,北京城市的受访者愿意接受生活照料服务、家政服务、紧急救助服务、精神慰藉服务、法律咨询服务的占比均显著较高,且至少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在养老服务供给方面,北京城市的受访者愿意为别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紧急救助服务、精神慰藉服务、文化体育服务、法律咨询服务的占比均显著较高,且至少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如果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方式在政府监管引导下发展完善,北京城市的受访者愿意参加时间银行的占比显著较高,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此外,从养老服务需求的内容看,北京城市受访者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最高(占比83.3%),其次是生活照料服务(占比81.8%)、医疗保健服务(占比80.4%);而北京农村受访者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最高(占比75.1%),其次是生活照料服务(占比73.3%)、家政服务(占比72.9%)。从养老服务供给的内容看,北京城市受访者更愿意提供精神慰藉服务(82.9%)、生活照料服务(79.3%)、文化体育服务(73.5%);而北京农村受访者更愿意提供生活照料服务(75.1%)、家政服务(66.2%)、精神慰藉服务(64.0%)。

Table 2. Basic situation of the survey respondents’ demand and supply for elderly care

2. 调查对象养老需求与供给的基本情况

变量

类别

全样本

北京城市

北京农村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人数

占比

子女照顾评价

子女照顾非常周全,完全满足养老需求

81

16.2%

41

14.9%

40

17.8%

子女照顾频率较高,满足部分养老需求

183

36.6%

115

41.8%

68

30.2%

子女照顾频率很低,满足不了养老需求

169

33.8%

106

38.5%

63

28.0%

无子女照顾

67

13.4%

13

4.7%

54

24.0%

养老

方式

与全家人共同生活

87

17.4%

45

16.4%

42

18.7%

与老伴独立生活

198

39.6%

94

34.2%

104

46.2%

进社会福利院

54

10.8%

21

7.6%

33

14.7%

居家养老,由时间银行志愿者提供服务

84

16.8%

72

26.2%

12

5.3%

居家养老,购买家政服务

77

15.4%

43

15.6%

34

15.1%

养老

服务

需求

生活照料服务

390

78.0%

225

81.8%

165

73.3%

医疗保健服务

390

78.0%

221

80.4%

169

75.1%

家政服务

393

78.6%

229

83.3%

164

72.9%

紧急救助服务

356

71.2%

208

75.6%

148

65.8%

精神慰藉服务

341

68.2%

206

74.9%

135

60.0%

文化体育服务

336

67.2%

192

69.8%

144

64.0%

法律咨询服务

243

48.6%

152

55.3%

91

40.4%

养老

服务

供给

生活照料服务

387

77.4%

218

79.3%

169

75.1%

医疗保健服务

325

65.0%

190

69.1%

135

60.0%

家政服务

343

68.6%

194

70.5%

149

66.2%

紧急救助服务

293

58.6%

173

62.9%

120

53.3%

精神慰藉服务

372

74.4%

228

82.9%

144

64.0%

文化体育服务

342

68.4%

202

73.5%

140

62.2%

法律咨询服务

203

40.6%

123

44.7%

80

35.6%

意愿

愿意参加时间银行互助养老

287

57.4%

243

88.4%

44

19.6%

不愿意参加时间银行互助养老

213

42.6%

32

11.6%

181

80.4%

3. 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现状和演变逻辑

3.1. 检索规则和研究方法

检索规则:关键词是“养老服务体系”,以主题为限定,截至2022年9月30日;来源类别为CSSCI;学科类型为所有学科;文献类型为期刊论文,语言类型为中文。初步检索得到531篇文献,删除会议通知、书评访谈等17篇文献,最终得到514篇文献。

借鉴Chen (2017) [3],运用CiteSpace 6.1.R3进行文献计量,通过文献学科类别和关键词图谱分析,揭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现状和演变逻辑。

3.2. 文献学科类别分析

学科类别可反映作者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及研究领域[4]。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文献涉及学科主要包括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392篇,占比76%)、农业经济(占比9%)、社会学及统计学(占比9%)、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占比9%)、服务业经济(占比8%),其他学科占比均不高于7%,这表明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研究涵盖较多学科,且其分布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研究方法多元化,且规范研究法占据主流。文献学科类别占比总和133%,表明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文献不同学科之间存在交叉研究。

3.3. 养老服务体系研究问题的演变逻辑

关键词能反映期刊论文的科学严谨性与实践相关性[5],关键词图谱更有利于分析研究热点问题及前沿趋势。本文绘制并分析养老服务体系文献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问题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按关键词词频排序,养老服务、老龄化、居家养老、养老模式、医养结合、机构养老、社区养老、智慧养老等8个方面是养老服务体系领域的热点主题,同当前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及北京市本土管理实践是一致的。第二,按关键词中心性排序,老龄化、养老服务、居家养老、养老保险、老年人口、养老体系、养老模式、北京市等8个方面是养老服务体系领域的重要内容。为积极贯彻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国发〔2021〕35号)在北京等区域规划布局一批银发经济重点发展区域,不断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北京市也积极落实《北京市养老服务专项规划(2021年~2035年)》等惠老政策。第三,从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之间的关系看:一是,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其中心性也较高,例如养老服务、老龄化、居家养老、养老模式、机构养老,这类研究主题既是热点主题、也是重点内容,关注度与影响力均较高;二是,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其出现频次却较低,例如老年人口、养老体系、北京市,这些研究在养老服务体系领域中影响力较大,但是研究关注度却较低,这表明应当加强北京市老年人口养老体系的相关研究。

为了更清晰地反映养老服务体系研究热点的知识结构,本文绘制并分析相关文献关键词聚类图谱。研究发现,养老服务体系研究主要围绕养老服务、养老保险、机构养老、养老体系、老龄化、养老机构、医养结合、乡村振兴、家庭养老、专业化、农村这11个聚类群展开。通过整理聚类群信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热点聚焦于研究养老服务体系的对象与需求、供给模式、供给创新、建设主体[6]

为探明养老服务体系领域主题的演变趋势,本文运用突变词分析法绘制养老服务体系文献突变性关键词图谱。研究发现,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趋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2008年,突变词为老年人。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老年人口负担不断加重,这一社会背景使得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学者们开始探索如何建设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第二阶段2009~2016年,突变词为社会养老、社区养老。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在国家养老资源不足、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情况下,学者们不再局限于居家养老,也开始探索社会养老、社区养老。第三阶段2017~2022年,突变词为智慧养老。随着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等新技术在养老服务实践中的应用,致力于提供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养老服务的智慧养老成为养老服务体系研究的前沿议题。

综合上述,养老服务体系研究问题的演变逻辑主要有四点:

(1) 研究问题注重延续性与交叉性相结合

养老服务、老龄化、机构养老等关键词自2008年开始与其他时区内的研究主题协同共现,居家养老等关键词自2006年与其他时区内的研究主题协同共现、养老体系自2002年与其他时区内的研究主题协同共现,表明这些研究主题在样本期间具有一定的研究延续性,在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研究中的学术影响力较重要。此外,在样本期间,智慧养老、人工智能、互联网+、信息协同、民间资本、多重博弈、养老金融、财政可持续发展、体育政策、DEA模型、养老文化等关键词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本土养老服务体系研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多学科知识有助于揭示本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践的规律和特点。

(2) 研究问题注重时代性与前沿性相结合

新时代、城乡统筹、乡村振兴、不平衡、共同富裕、供给侧、高质量发展等具有时代性关键词的出现,揭示了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研究问题演变趋势更加聚焦服务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等国家战略布局。随着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等新技术在养老服务实践中的应用,养老模式、智慧养老等领域成为养老服务体系研究的焦点问题。中国本土化的时代性研究主题与国际研究前沿领域的交叉融合,有利于实现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3) 研究问题紧密围绕党和国家政策制度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和完善兜底性、普惠型、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高品质健康养老需求,党中央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养老服务改革措施,催生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实践、产生了一些亟需解决的养老服务新问题,这些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本土化素材。具体地,新时代、社会治理、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公共服务、政策演变、政府责任等关键词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研究问题紧密围绕党和国家政策制度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展研究。

(4) 研究问题更加聚焦于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一方面,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研究围绕政府、政策、政策演变、优惠政策、支持政策、制度设计、政府责任、动力机制等宏观经济管理主题开展研究,更加突出政府治理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研究围绕老年人、农村、社区、养老模式、民族地区等特定群体或微观主体主题展开研究,更加聚焦于政府治理在微观主体行为中的积极作用。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离不开有效的政府治理,政府部门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精准施策,才能构建出兼顾完整性、多样性、可持续性、实效性、经济性的养老服务体系,这也是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4. 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分析

基于问卷调研与文献计量,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亟需解决。

4.1. 学科类别占比不均衡

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文献学科占比76%的是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相对更偏重规范研究养老服务体系的理论与规律。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交叉学科融合研究较少,大多是从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农业经济、社会学及统计学、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等单一学科展开研究。不同学科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的所属领域存在差异性,对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思路与方法也具有差异性。养老服务体系的跨学科研究可融合各自学科的优势特色,深入挖掘北京市养老服务实践中的内在问题,从而推动中国特色养老服务的理论创新和国际化发展。

在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中,经济学、社会学和人口学等跨学科理论的应用,有助于从不同视角更全面地理解养老服务体系的需求、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经济学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应用。经济学关注资源供需配置,可以从需求供给和成本效益等方面助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1) 需求供给分析。经济学可分析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以及市场和社会如何提供这些服务。例如,在北京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需要市场提供更多的养老服务。(2) 成本效益分析。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可以评估不同养老服务项目的经济效果,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基于上述,经济学视角下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包括:(1) 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投入,特别是针对中低收入老年人的补贴。(2) 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养老服务供给。

第二,社会学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应用。社会学关注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变迁,可以从社会支持网络、社会角色和地位等方面助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1) 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学分析老年人如何通过与家人、朋友和社区的联系来获得支持。(2) 社会角色和地位: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将影响其养老需求。基于上述,社会学视角下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包括:(1) 加强社区建设,提供更多社交和活动场所,以满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2) 推广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模式,以适应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关系。

第三,人口学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应用。人口学研究人口的数量、结构、分布和变动规律,可以从人口老龄化趋势、人口迁移和流动等多维度助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1)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预测未来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例,为养老服务规划提供依据。(2) 人口迁移和流动。分析老年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模式,以优化养老服务的地理布局。基于上述,人口学视角下,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包括:(1) 根据老年人口的分布和增长趋势,合理规划养老服务设施的位置和规模。(2) 加强对流动老年人口的管理和服务,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必要的养老服务。

综上所述,经济学、社会学和人口学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综合运用这些跨学科理论,可更深入分析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问题和挑战,并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措施。

4.2. 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本土情境与现实需求有待紧密融合

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研究紧密围绕国家政策制度以及养老服务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养老服务体系文献高频关键词中出现了家文化、制度设计、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有关北京城市化的文化情境、制度情境以及技术情境的关键词,这表明学术界对我国养老服务实践中的文化情境、制度情境以及技术情境的关注度与理解度较高。但还有一些词频不高于2的关键词(例如,传统文化、养老文化,国家战略、国家治理、十四五、养老制度、制度设计、制度创新等关键词),这表明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研究缺乏对有关养老服务文化情境与制度情境的深入挖掘分析,从而导致对养老服务实践的指导意义以及对养老服务理论的增量贡献均存在提高空间。基于此,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植入更多本土情境因素(例如,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等文化情境)。此外,根据问卷调研,北京市养老服务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在微观个体层面存在供需不匹配,需要政府与市场对养老服务资源优化配置;根据文献计量,应加强北京市老年人口养老体系的相关研究。基于上述,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紧密融合现实需求,因地制宜建设城市和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时间银行等互助养老模式、建设高质量的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

4.3. 本土化养老服务理论的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

本土养老服务理论不仅能够应用于指导本土养老服务实践,还应能解决国际范围内的养老问题,使之在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理论影响力。如前所述,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研究问题的演变逻辑不仅注重延续性与交叉性相结合,也注重时代性与前沿性相结合,这体现出中国本土化的养老服务理论与国际前沿问题实现了较好地融合,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研究学科类别占比不均衡,单一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不利于实现本土化养老服务理论的基础创新,也难以提升中国本土化养老服务理论的国际影响力。在人口老龄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党和国家都高度重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养老问题,从而产生世界领先的养老服务创新实践,这将有助于实现中国特色养老服务基础理论创新,提升本土化养老服务理论的国际影响力。养老问题是世界性问题,中国特色本土化养老服务理论是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的重要部分,将有效助力构建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日本和瑞典是国际上公认的代表性国家或地区。北京市与日本、瑞典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对比分析概述如下。

日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特点主要有三点。第一,功能多样化。日本的养老服务设施(特别是小规模、多功能设施和地域综合型养老服务设施),包括日间照料、短期居住、上门服务等多种功能。第二,介护保险制度。日本实施介护保险制度,通过提供生活照料与健康照护服务来保障和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第三,整合地域资源。地域综合型养老服务设施充分整合医疗、介护等地域资源,为老年人创造一个从健康到需要介护都能安心居住的生活环境。瑞典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特点可概述为如下三点。第一,社会化、专业化、精准化服务。瑞典的养老服务涵盖了基本养老服务、护理预防服务、生活便捷服务等多个方面,致力于让老年人过上积极、有活力的生活。第二,普惠性。瑞典的养老服务具有普惠性,公共财政负担了绝大部分的养老服务费用,所有老年人都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养老服务。第三,尊重与公平。确保老年人能被尊重对待,获得公平且性别平等的养老服务。

与日本、瑞典相比,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特色概述如下:第一,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相对完善。北京市通过完善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优化养老服务补贴津贴政策等措施,构建了一个覆盖全体老年人、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第二,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市场化、社会化。北京市加快培育多元综合性市场主体,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价格可负担、品质有保障的养老服务,特别是普惠型养老服务。第三,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基本满足。北京市着眼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构建完善市场化、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综合上述,北京市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既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又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了创新。与日本和瑞典相比,北京市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和市场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北京市也注重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这一点与日本养老服务设施的功能多样化有异曲同工之妙。未来,北京市可以进一步借鉴日本和瑞典等国家或地区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5. 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现路径

针对北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借鉴周泽将等(2021) [1]关于中国特色管理学理论体系实现路径模型,在问卷调研实践需求与文献计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现路径,具体包括如下四个步骤。

5.1. 基于本土情境与北京特点,根据北京市养老实践发掘其养老问题

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基于中国本土情境(例如,文化情境、技术情境、制度情境)与北京特点(例如,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全国科技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等的资源优势)。在文化情境方面,基于北京市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资源优势,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养老文化、家文化、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等蕴含着积极价值观的文化规范在北京市养老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并发掘其中涌现的养老问题。在技术情境方面,运用好北京市作为全国科技中心的资源优势,推动养老服务技术创新。当前,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广泛应用于北京养老服务体系领域,未来的养老服务体系研究可深入发掘以上新技术产生的养老实践问题,形成高质量的对策性研究成果,以解决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养老问题。在制度情境方面,北京市治理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但在北京早于全国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将马上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进程中,将会产生大量北京市独特情境下的养老问题,从而需要新的养老服务理论对之解释。

5.2. 根据北京市养老问题构建北京市养老服务理论框架

北京市养老问题除了立足本土情境,还应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市总体规划,基于北京市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还应运用好首都金融资源优势、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优势,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等国家战略需求;还应从北京市的区位和环境、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横向关系以及现实问题等维度进行养老服务体系领域的多学科、跨学科研究。围绕上述北京市养老问题构建北京市养老服务理论框架,需要运用问卷调研方法深入挖掘典型的养老服务实践,探明北京市养老服务实践的文化特征与制度根源,从而归纳演绎出北京市养老问题组成要素的本质属性,并凝练成核心概念与基本原理,助力更好地理解北京市养老服务实践、更好地实现养老服务实践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匹配。

5.3. 根据北京市养老服务理论框架检验中国特色养老服务理论

构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理论的目的在于实现中国本土养老服务理论的基础创新,从而揭示西方现有养老服务理论尚回答不了的养老问题。基于此,一方面应在构建北京市养老服务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以恰当的研究方法检验理论框架在解决北京市养老问题方面的效果,从而判断该理论是否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另一方面还应注重中西方研究情境的差异,运用西方养老服务实践数据检验中国特色养老服务理论的普适性,并在本土情境的基础上适度借鉴西方情境元素以提高该理论框架的普适性与认可度,从而提升中国特色养老服务理论的学术影响力与国际影响力。

5.4. 根据中国特色养老服务理论指导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全球关注的重要话题,也是中国面对的现实问题。中国特色养老服务理论应直面人口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本土养老服务实践,尤其是要直面马上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首都北京,助力实现中国特色养老服务理论指导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从而解决北京市的养老问题。通过“理论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而检验和修正中国特色养老服务理论,并根据修正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理论进一步提高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效率与效果。

6. 研究局限与展望

尽管文章研究有一定的探索性发现,本文仍存在一定的局限。第一,就样本代表性而言,本研究虽然力求涵盖北京市内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群,但由于时间、人力等资源的限制,本研究的样本可能仍未能全面反映北京市所有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和服务满意度。第二,数据的时效性问题。本研究中的数据来源于近期的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但养老服务的需求和供给状况可能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快速演变,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可能无法完全反映最新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鉴于上述局限性,我们将在未来的研究中采取更为广泛的样本抽样方法,以增强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和适用性。同时,应定期更新研究数据,确保研究结论与当前养老服务体系的实际状况保持同步。

展望未来,养老服务领域的研究仍存在很多重要的研究机会,特别是在养老服务技术创新和养老金融产品开发等方面。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技术将成为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基于此,深入探索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来优化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非常重要。同时,随着老年人对金融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开发适合老年人的金融产品,以满足他们在养老规划、资产管理等方面的需求,也将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这些有价值的研究,将进一步推动养老服务体系的持续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资助“北京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SM202210009005);北方工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资助(2024);北京市教委社科一般项目“北京市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研究”(SM202110009007);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一般项目“经济、环境与社会协同发展下北京市企业ESG鉴证的价值创造效应研究”(项目编号:SM202410009002)。

参考文献

[1] 周泽将, 王浩然, 修宗峰. 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管理学理论体系——基于NSFC管理科学A类期刊刊文(2013~2020年)的分析[J]. 管理世界, 2021(9): 57-77.
[2] 张国平. 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242-247.
[3] Chen, C. (2017) Science Mapping: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 1-40.
[4] 梁誉, 周亚星, 曹信邦. 我国养老服务研究的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计量分析[J]. 社会保障研究, 2020(2): 103-111.
[5] 曹祖毅, 谭力文, 贾慧英. 脱节还是弥合?中国组织管理研究的严谨性、相关性与合法性——基于中文管理学期刊1979~2018年的经验证据[J]. 管理世界, 2018(10): 208-229.
[6] 陈建梅, 武梦笛. 区域特色嵌入融合下城市老年人口养老服务体系优化路径研究——基于哈尔滨市城区512份调查数据[J]. 西北人口, 2020(1): 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