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分析
Path Analysis of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ss.2024.136507, PDF, HTML, XML, 下载: 36  浏览: 78 
作者: 宗梦含, 闫 喆:山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山东 淄博;简彦民, 周长旭:山东理工大学生命与医药学院,山东 淄博;吴方玲: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淄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高校思政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价值。它蕴含了丰富的道德、伦理和哲学思想,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思想支持。将中华优秀传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利于对其自身的传承,而且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凝聚民族共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从加强师资力量和课程建设、确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重要地位、打造高质量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基地、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环境四方面入手。
Abstract: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human culture, has significant value. It contains rich moral, ethical, and philosophical ideas, providing valuable resources and ideological support for contempora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tegrating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not only beneficial for its own inheritance, but also for promoting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ivating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consolidating national consensus.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can be approached from four aspects: Strengthening the faculty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establishing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creating high-quality practical bas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optimizing the environment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宗梦含, 闫喆, 简彦民, 吴方玲, 周长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分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6): 355-36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6507

1.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文化在我国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原则,为个人和社会行为提供了重要的道德指导。在新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不仅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还表现出勇敢和奋斗的精神,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经过数千年历史沉淀而来的文化体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思想、信仰、道德规范、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法律制度等的总和。它在塑造民族认同、维系社会秩序以及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现在对个人和家庭的价值观塑造上。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道德体系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推崇孝道、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等伦理规范。这种注重家庭和社会责任的价值观在社会各阶层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并通过代际相传的方式得以继承。同时,道家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佛教的慈悲理念也对个人修养和世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反映在社会治理和制度设计方面。儒家主张的“仁政”“德治”理念,强调以道德和仁爱为基础的统治方式,重视官员的道德修养与品格操守;同时,强调“礼法并用”,通过法律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在古代政治制度中,这种理念演变为中央集权的行政架构,结合地方自治的原则,构建出一套相对稳定的国家治理体系。此外,科举制度的创立和推行使得社会流动成为可能,体现出相对公平的社会竞争环境,为后来的现代考试制度提供了启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体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领域。中国古代文学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以及元曲等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成就,展示了文人对自然、人生的热爱与思考。中国古代书法、绘画、戏曲、音乐等艺术形式展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与美学追求。此外,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如四大发明、天文学、医药学等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宝贵精神和文化财富,不仅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指明了方向,还不断提供精神动力。将这一文化融入到“五育并举”的综合教育体系中,能够增强其文化功能,丰富教学内容,并刷新教学方式与理念。此外,这种整合鼓励教育工作者采用更加生动的“铸魂育人”方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深入发展,进一步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全育人”模式。

3.1. 有利于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能够丰富课程内容并有效传承与弘扬这些文化。例如,传统道德中的“百善孝为先”体现了孝文化的价值,这种文化通过中秋节赏月、端午节赛龙舟及食用粽子、春节享用团圆饭等多种形式展现。这些活动不仅凝聚了民族情感,也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影响。通过将这些传统文化纳入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还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同时促进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创新和变革。此外,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和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将中华优良传统的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可以有效补充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摒弃不正之风,聚焦主流价值,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策略。大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承地,也是精神文化的培养基地,大学生凭借其丰富的知识和强烈的创新精神,是文化创造的重要力量,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传播与弘扬具有重要作用。

3.2. 有利于推进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新时代培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青年人,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的相吻合,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达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目的[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如诚信、敬业、和谐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将这些传统价值观念融入高校思政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文化认同感。例如,通过研究《论语》中的“仁爱”思想,学生能够理解到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从而在日常生活和将来的职业道路上实践这些价值观。此外,中华传统文化丰富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典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学材料。王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强调躬行的态度,只有身体力行道德规范,才是真正有修养[3]。古典人物的典范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易于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效果。通过分析这些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和抉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例如,道家的自然和谐观和儒家的社会责任感,都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处理人际关系和自我修养的哲学指导。这些哲学思想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公民。

3.3.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所以要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坚定高校学生“四个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动力[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深度挖掘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这种文化积淀,不仅具有中国的特色、风格和气派,而且其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文化逻辑、政治信仰与哲学伦理,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相结合,展现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这种结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现代价值,能够统一思想、促进文化繁荣及培养新一代。要深入挖掘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及大同的时代意义,使之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种文化传承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他们承载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将这些价值观念融入思政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同,深刻理解并继承中华文明、历史和文化,从而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发挥核心作用。

3.4. 有助于凝聚民族共识

在全球价值观念的分歧中,国际社会站在一个价值选择的关键路口,需要超越这些分歧,形成价值共识,寻求适合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以便为解决全球问题和推动人类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价值支持。这些全人类共同价值观不仅为全球社会的持续发展指明了逻辑起点和实践路径,而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如“和合大美”、“日新月异”、“天下为公”、“民贵君轻”、“从心所欲,不逾矩”等在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中的价值取向相吻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精髓,天然具备培育道德和塑造人格的功能,是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合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载体。将这些传统文化价值理念整合到高校思政课程中,不仅有助于加强当代大学生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认同和传承,也有利于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增强对主流价值的认同,并提高思政课程在价值引领和铸魂育人方面的实效性。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的实现路径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还能显著提升其道德品质。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包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设相关课程,以及创建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

4.1. 加强师资力量和课程建设

首先,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授需要借助于专业且熟悉该领域的教师。因此,对高校教师进行针对性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训成为必要,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运用这些文化资源的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高校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丰富教学内容[5]。其次,高校应开设专门讲授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这些课程应兼顾传承与创新,不仅要传授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还应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还能使他们在实践中运用这些思想,促进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继承更需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不可小觑的生命力,其在高校课程中的传承可以有效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高校应采取实事求是和创新发展的策略,以新的实践活动刷新传统文化的内容,确保理论教育与实际需求的完美对接,促进与时俱进的文化传承。这样不仅遵循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具体需求,从而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4.2. 确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重要地位

首先,我们需要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继承文化遗产是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步骤,我们应基于此不断创新和改进,以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这包括树立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修正不当之处。同时,重视实践,确保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中扮演主体角色。根据新时代的要求,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进行补充、完善和扩展,使之富含现代元素,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充分利用“红色根脉”宝贵资源,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课改革创新[6]。其次,我们必须更新和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在保留和尊重古人的思维模式基础上,选择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传播载体。这意味着顺应时代潮流,在利用传统传播方式的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特征,不断创新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手段。例如,鉴于我国是网络技术大国,应积极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推广“互联网+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模式,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比如,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将中华文化推广至全球各地。

4.3. 打造高质量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基地

思政教育在高校中不应局限于传统教室环境,而应拓展至更多元化的学习场所。教育者应深入挖掘和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古迹、遗址、博物馆及纪念馆等,这些具有丰富教育意义和纪念价值的资源可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借助现场参观、学习和实践活动,可以有效补充传统的课堂教学,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促使学生回顾历史,反思过去,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冲击力,从而提高说服力与影响力,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高校还应该利用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校史资源,与当地社区合作,共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培养基地。通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责任感,以及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不仅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还能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播、普及与发扬。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培养方面,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融入和展示。将传统文化元素,如名人名言、历史典故、诗词歌赋等,融入校园建筑文化和装饰布置中,创造一个充满传统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这样的校园文化不仅能激励学生向学向善,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加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

4.4. 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环境

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社会宣传活动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宣传引导是一个系统性的项目,需建立一种生活化的社会宣传机制,深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特质和精神。

首先,为实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教育效果,需要创新发展社会文化宣传的手段和载体。要创新和发展社会文化宣传的载体和方式,运用新技术、新渠道,除了思政课等现实途径之外,还要把网络领域也开辟成为文化育人的现实平台[7]。除了传统的思政课等方式,还应将网络空间开发为一个新的文化教育平台。利用新技术和新渠道,如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结合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介,形成线上线下互补的传播模式,拓宽传播路径,增强传播的影响力。其次,应推广即时性和在地化的学习方式,如泛学习、沉浸式学习和移动微型学习,通过这种双向推进机制,加强社会文化宣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后,建立一个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内的“三位一体”社会宣传体系至关重要。通过这一体系,不仅能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范围,还能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的互动中不断强化文化自信,形成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情感认同,从而实现以文化感染人心的目标。这样的宣传体系可以更有效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实现教育目标的深化和扩展。

5. 结语

在应对全球百年未见的大变局中,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这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高校思政教育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精髓,并与时俱进,实现文化与教育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响应了民族的需求和时代的召唤,有助于激励青年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关注国家未来,主动把个人追求融入中国梦,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2] 向勇. 文化立国[M].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12: 135.
[3] 沈洪波. 全球化与国家文化安全[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9: 19.
[4] 苏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中国军转民, 2024(3): 152-153.
[5] 甘守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究[J]. 皖西学院学报, 2023(3): 37-41.
[6] 马丹聃.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 内涵、生成机理及实现路径[J/OL].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1.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54.C.20231013.1829.002.html, 2024-02-20.
[7] 王承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 22(4): 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