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类APP的创新设计及美学特征——以“红板报”为例
Innovative Design and Aesthetic Features of Information APPs—Taking the “Red Board Newspaper”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design.2024.93409, PDF, HTML, XML, 下载: 16  浏览: 28 
作者: 涂化兰: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融媒体时代资讯类APP视觉设计红板报美学特征The Era of Convergent Media Informational APP Visual Design Red Board Newspaper Aesthetic Features
摘要: 融合媒体的不断发展下,各类资讯类APP迎来井喷式增长,同时也带来内容形式同质化等问题。本研究以美学原理为理论基础,从融媒体时代下资讯类APP的发展现状入手,重点阐述红板报APP的页面跳转、界面布局和内容呈现上的创新之处,以及呈现出的个性、简约、和谐之美等,为资讯类APP的设计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和价值。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onvergent media, various information Apps have ushered in a blowout growth, which has also brought problems such as homogenization of content form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aesthetics, this study starts from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information APPs in the era of convergent media, and focuses on the innovations in page jumping, interface layout and content presentation of the Hongban newspaper APP, as well as the beauty of personality, simplicity and harmony, so as to provide new research ideas for the design of information APP, which has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value.
文章引用:涂化兰. 资讯类APP的创新设计及美学特征——以“红板报”为例[J]. 设计, 2024, 9(3): 988-995.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3409

1. 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资讯类APP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优秀的视觉设计和独特的美学特征对于吸引和保持用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红板报”作为一款新兴的资讯类APP,凭借其创新的设计理念和鲜明的美学风格,成功在众多应用中脱颖而出,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红板报”APP在视觉设计的创新之处,以及其美学特征如何影响用户体验和满足用户的审美需求。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本文将揭示“红板报”在界面设计、交互体验、色彩运用和图形元素等方面的创新策略,并分析这些设计元素如何共同作用,形成独特的美学表达。以此为资讯类APP的美学设计提供策略建议,促进媒体行业创新。

本研究的贡献在于为资讯类APP的美学设计提供了实证研究案例,丰富了该领域的理论基础,并为设计师提供了实用的设计参考。

2. 资讯类APP发展概况

资讯类APP通常是指为用户提供丰富资讯内容的C端应用程序,是人们获取资讯的主要方式之一。基于内容,可将资讯类APP分为媒体新闻和聚合信息两大类,前者媒体属性强,内容以新闻为主,如人民日报、澎湃新闻APP等;后者更偏向信息的聚合呈现,以多样性和个性化为特征,如今日头条、红板报等。近些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资讯类APP也趋于成熟。

2.1. 资讯类APP的数字化转型

传统媒体时代下,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为报纸、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受限于时间、空间和介质等因素。而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浪潮的涌入,社会逐渐进入尼葛洛庞帝所言的“数字化生存”状态中,传统媒体开始转向数字化,实现信息的即时传播和广泛覆盖,这一转型对资讯类APP产生深远影响[1]

其一,信息获取方式的变革:用户从被动接收信息转变为主动搜索和订阅,个性化信息服务成为可能。传统媒体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版面空间有限,大众获取的信息均是由媒体机构把关筛选过的、“被设置过”的议题,因此处于被动选择和接受不了信息的过程。而在“移动优先”的数字媒体时代,资讯类APP层出不穷,且这种通过“超链接”形式聚合信息的功能使版面空间无限延伸,大众因此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订阅相关内容,其主动性和个性化得以凸显和强化。

其二,互动性的增强:数字媒体允许用户参与内容的互动,包括评论、分享和定制化阅读。在点对面、单向信息传播的传统媒体时代,大众的意见只能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进行反馈,缺乏即时互动和反馈的渠道,使大众的互动积极性较低[2]。而资讯类APP提供的留言评论、点赞和转发分享等功能按钮,使用户可即时参与互动,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了用户对资讯内容的互动性,也激发和指引了平台内容创作、发布的积极性和方向[3]

其三,内容形式的多样化:除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内容的整合成为资讯APP的标配。1964年,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在他的定义里,任何一种技术,只要它是人类身体、思想、存在的任何延伸,它就是媒介。相比于传统媒体时代下媒介对单一器官的延伸,数字媒体时代下的资讯类APP是对人体眼睛、耳朵、手等多器官的延伸和聚合,如澎湃新闻和今日头条,就以文字标题和封面图片为主,专门开设“视频”导航条等,为用户提供多媒体的资讯内容。

其四,商业模式的创新:广告、订阅、打赏等多种盈利模式为资讯APP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持[4]。与传统媒体时代下靠单一的刊登广告营收相比,数字媒体时代下资讯类APP的盈利模式更加多元,如电子报刊付费订阅、文章打赏等,使媒体平台的发展更加稳健持续化。

总之,在数字媒体发展过程中,以资讯类APP为代表的信息平台完成媒体内容由单一到多元、功能由少到多的转型。

2.2. 红板报APP的发展历程

红板报是Flipboard中国版的聚合类资讯APP。作为全球个性化阅读鼻祖的APP,Flipboard 2010年成立于美国加州硅谷,2012年入驻中国,2017年推出了全新产品——红板报,旨在为用户带来更对味的个性化内容推荐、更广阔的全球化新闻视野、更生动的杂志化浏览体验,做“好看”的新闻内容。基于校园的黑板报,“红板报”更有打破单调乏味的新闻流阅读模式,让内容和浏览更生动、立体的隐喻。

从信息供给到社区搭建。2019年11月14日上线的5.0.0版本修改了应用标题。主标题从“Flipboard红板报:精选全球科技商业新闻杂志”改为“Flipboard红板报:全球商业新闻杂志交流社区”。副标题从“新闻资讯可以很好看”改为“有想法的新闻阅读社区”。两者均突出了社区的属性。“社区”上线后,红板报不断优化社区内容,已细分为“来辩”、“来拍”、“动态”、“小馆”几大板块,满足了用户自由发布、讨论、分享话题,寻找到兴趣一致的好友的需求。

从多元内容到“极简读物”。2023年,红板报的主标题改为“红板报:精选全球新闻杂志社区”,副标题改为“繁冗时代的极简读物”,并沿用至今。可见,红板报在保留社区属性的同时,又突出其价值观:为用户筛选优质精选内容。

在用户为王的时代,各大资讯类APP求多求变,通过聚合多样内容和形态做“加法”的形式,吸引用户驻足。而红板报打造的用户社区和极简风格,一方面为各大媒体平台提供了用户运营思路,另一方面也启发媒体平台“删繁就简”,突出平台的“重点”和“亮点”,为融媒体时代下媒体的个性化发展细化方向。

3. 红板报APP的创新设计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各类资讯类APP也相继出现,红板报就是其中之一。作为2017年正式推出的资讯类应用,红板报在信息聚合、视觉体验和用户交互上展现出全新的特点,以杂志的形式汇聚全球热点信息,用较为便捷的方式简化用户阅读过程,赋以资讯类APP新的设计思路。

3.1. 互体验的创新:“翻页设计”

为响应“精选全球新闻杂志社区”的slogan,红板报打造了用户“翻页设计”的功能。在红板报上阅读,和传统的信息浏览不同的是,它采用的是翻页浏览,真正实现了百分百的阅读还原。打开应用,从左翻到右,从上翻到下,这种类杂志的翻页方式使用户享受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能让用户将精力真正地投入在感兴趣的内容上面[5]

左右翻页上,红板报在“首页”设置了“关注”、“推荐”、“深度”、“ChatGPT”、“视频”等五个Tab按钮,用户可通过左右滑动的方式实现不同页面间的自由切换(图1)。

Figure 1. The red board newspaper slides left and right

1. 红板报左右滑动图

而在特定的页面上,红板报则模拟了杂志的折页翻页,通过上下翻页的设计,进一步还原杂志阅读的体验感。具体而言,红板报在每个页面设计了1~4条图文结合的新闻资讯,且在视觉上将这些内容整合为一张图片,用户在上下翻阅时,会在页面1/2处出现一条折线,再顺着折线完成整个页面的翻页(图2)。与传统的上下滑动的设计相比,红板报的上下翻页设计更新颖有趣,能给用户留下深刻的记忆点,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并进一步吸引用户驻足体验。

3.2. 界面设计的创新:模块化设计与极简底色

在界面设计上,红板报遵从了简约化原则,并允许用户自定义页面。与36氪、今日头条等同类型聚合类资讯应用相比,红板报的界面设计十分简洁清爽。在底部的导航栏上,红板报舍弃了“商城”“视频”,仅保留了“首页”“来辩”“我的”三部分重点内容;在顶部的Tab按钮上,来辩只有2个主题,首页也仅提供了5个主题,其余被折叠进右上角的主题库中。

同时,在背景色的安排上,红板报运用了黑白的底色,用以区分系统和用户的主题。比如,在“关注”和“推荐”栏,就将内容嵌在白色色块上,使重点突出;而在“深度”和其他用户自主选择主题上,则以黑色为底色,营造独特的阅读氛围(图3)。总体看来,红板报通过简约化的界面设计,力求为用户呈现优质、精华的新闻资讯,同时利用黑白底色打造独一无二的视觉体验。

Figure 2. Red Board Newspaper page up and down and line chart (1st from right)

2. 红板报上下翻页及折线图(右1)

Figure 3. Black and white background color map of Red Board Newspaper

3. 红板报黑白底色图

3.3. 内容设计的创新:重要性与趣味性和谐统一

在内容设计方面,红板报兼顾了新闻资讯的重要性和热点议题讨论的趣味性。一方面,红板报整合国内外优质新闻,在不同专栏下,红板报将主流专业媒体的高质量文章收录其中,为用户省下搜索新闻和过滤粗制滥造新闻的时间;另一方面,红板报发掘每周热点议题,收进“来辩”专栏,以供用户讨论,在营造一种良好的辩论环境的同时,也吸引用户关注热点时事。如在Open AI发布全能模型GPT-4o之际,红板报推出“你期待电影中的AI走向现实吗?”的议题(图4),并附上消息源超链接,用以补充议题背景,使用户在有趣的讨论中加深对该新闻的认识和理解。

Figure 4. The Red Board Newspaper “comes to argue” visual diagram

4. 红板报“来辩”视觉图

4. 红板报APP的设计美学特征

设计美学是一门研究设计审美价值和审美经验的学科,它探讨如何通过艺术和科学的方法提升产品的美学质量,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提升生活质量[6]。设计美就其现实存在形态来说,是经过物态化了的艺术设计活动所创造的美。红板报APP在设计过程中,也通过优化产品功能、打造极简形式、统筹多元内容等方式追求设计之美,满足目标用户的审美需求。

4.1. 翻页设计的功能美

功能即产品的使用价值,具体表现为经技术加工带来的产品本身的结构能满足用户需要,以及其所包含的感性层面的美的体验。设计美学的第一大特征就是功能性,现代功能主义思潮的涌现是现代设计发展的产物,对于现代设计和现代美学有着特殊意义[7]。它纠正了18、19世纪的重形式轻功能的偏向,兴起了实用和功能设计相关的风潮。

同时,功能美理论从一个侧面表述了艺术设计的基本性质和工艺之美的基本特征,其历史意义和存在价值集中表现为两方面,第一是“形式服从功能”,第二是“合理的功能形式是美的形式”。前者强调了产品设计的本质特征,即功能第一位,形式第二位。作为服务于人的产品,首先要以产品的性能满足用户基本需要,形式则退居其次。后者也肯定了符合产品功能的形式美的合理性。功能与形式既对立又统一,当产品性能符合用户所需,此时基于性能的形式也被归为美的形式。

红板报通过“翻页”跳转页面的设计,恰也折射出功能主义的美学特征。在泛资讯类APP中,页面跳转的形式通常为上下滑动,这种功能通过添加“滚动条”插件即可实现。相比之下,红板报的“翻页设计”则需通过CSS3转换和动画、JavaScript、HTML5等更复杂的技术完成。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生活各个方面的时代,“翻页设计”可创造一种类纸质书翻阅的交互感,使用户在阅读资讯时生发出“慢节奏”“平静”的体验美感,这种巧妙的设计使红板报在众多资讯类APP中别具一格,成功出圈。

4.2. 以简胜繁的简约美

简约主义这一设计风格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现代主义,其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减少设计元素的数量并提升其质量,以简约的手法超越复杂的装饰。这一理念在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的格言“少即是多”中得到了精炼的体现,成为简约主义美学的标志性表达[8]。红板报(Flipboard中文版)作为2017年才完全上线的应用产品,由于失去了早期的用户市场,若坚持糅合全方位资讯的定位容易事倍功半。同时,当下已是信息过载的时代,如何顺应这种趋势,打造更易被用户接受的产品才是红板报重点考虑的。基于此,红板报主张通过不断简化的方式让界面、色彩、内容均富有一种少而精的简约美。

界面简洁。红板报App以其界面的简洁性脱颖而出,为用户带来一种清新的视觉体验。在导航栏的设计上,红板报摒弃了传统资讯类应用常见的如“娱乐”、“科技”、“财经”等繁复的分类标签,转而采用“关注”、“推荐”、“深度”等更为精炼的标签,以此简化用户的浏览路径。此外,红板报采用了卡片式布局作为其标志性的信息展示方式,通过1至3张卡片的组合,以一种直观而高效的形式传递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其简洁而不失深度的设计理念。

用色节制。红板报App在色彩运用上展现出了高度的克制与审美意识。应用的主色调精心挑选为黑、白、红三色,其中黑白两色主要用于标签栏内容的区分,营造出清晰的视觉效果;而红色则巧妙地作为主题色彩,用于强调和突出重点信息,与应用的名称形成呼应。在图片色彩的选择上,红板报除了标志性的亮红色Logo外,整体倾向于使用饱和度较低的莫兰迪色系。这种色彩策略不仅统一了图片的视觉效果,还赋予了界面一种和谐而简约的美感,体现了红板报对色彩运用的精细考量和对简约美学的追求。

内容精选。红板报App在内容精选方面展现了其独到的眼光和高标准的筛选原则。它不仅仅是一个新闻资讯的展示平台,更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内容精选集。在不同的导航栏下,红板报团队细致地从众多主流媒体中筛选出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高质量文章,致力于将最优质、最精华的信息呈现给用户。这种对内容质量的严格把控,确保了用户接触到的每一条资讯都经过精挑细选,不仅节省了用户筛选信息的时间,也极大提升了阅读的价值和体验。红板报App通过这样的精选过程,实现了内容的简约美——在最精简的篇幅中传达最丰富的信息,让用户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依然能够享受到深度阅读的乐趣。

4.3. 内容统筹的和谐美

和谐美学,以“美即和谐”为核心理念,经历了从古至今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首先是古代的朴素和谐美观念,它涵盖了从壮美和优美向崇高感的初步探索;其次是近现代的对立崇高美,这一阶段的美学思想经历了从丑陋感向荒诞性的转变;最后是现代的辩证和谐美,它综合了前两个阶段的元素,形成了一种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美学理解。这三个历史阶段共同构成了和谐美学的丰富内涵和发展历程。

现代美学中的美被视为一种辩证的和谐,它摒弃了近代将崇高视为绝对对立的观点,同时也超越了古代对美的那种简单和谐的理解。现代美学追求的是一种既包含深刻对立又实现高度和谐的新型美学理念,它代表了对美的最前沿的探索和理解。红板报在内容的统筹上就体现为这种对立且和谐的美。

红板报App精心策划内容,平衡了重要性与趣味性。在处理严肃话题如国际新闻、经济分析时,App设置“深度”专栏,收录展现专业媒体的权威信息,确保信息的严谨性和深度,满足用户对权威资讯的需求。这种内容的呈现,不仅传递了重要的社会信息,也激发了用户的思考和参与。同时,App设立“来辩”(用户讨论社区),辩论议题涵盖科技、文化、娱乐等轻松话题,以活泼的形式吸引用户,为其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丰富其精神生活。

App通过智能算法和编辑团队的巧妙布局,将这两类内容有机结合,既不失新闻的严肃性,又不乏阅读的趣味性,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阅读环境。这种内容策略不仅丰富了用户的阅读选择,也展现了红板报对现代美学的深刻理解,即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在对立中追求和谐,实现了内容的和谐美。

5. 结语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资讯类APP已成为我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红板报APP以其创新的设计理念和独特的美学特征,在众多资讯应用中脱颖而出,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信息获取渠道。本文通过对红板报APP的发展历程、创新设计和设计美学特征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其在用户交互体验、界面设计和内容统筹方面的独到之处。红板报APP的“翻页设计”不仅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也优化了用户的交互体验;其模块化与极简主义的界面设计,展现了以简胜繁的美学追求;而重要性与趣味性内容的和谐统一,则体现了内容统筹的和谐美。红板报APP的成功案例表明,资讯类APP的设计不仅要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更要追求美学的深度和广度。未来,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技术的持续发展,资讯类APP的设计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而红板报APP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资讯类APP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注 释

①图1~4来源:红板报APP截图https://apps.apple.com/cn/app/红板报/id483323919

参考文献

[1] 董彦灵, 王建英. 后技术时代磁州窑陶瓷艺术创新及美学特征[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40(3): 39-44.
[2] 陆璐. 从“今日头条”的成功突围看新闻App的生存法则[J]. 江苏科技信息, 2014(8): 78-80.
[3] 李静, 李世国. 从交互设计的视角探索人与产品的情感交流[J]. 包装工程, 2008(9): 151-153.
[4] 陈为. 用户体验设计要素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 包装工程, 2011, 32(10): 26-29+39.
[5] 姜葳. 用户界面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06.
[6] 李砚祖. 论设计美学中的“三美” [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3, 5(1): 59-67.
[7] 卞建华, 崔永禄. 功能主义目的论在中国的引进、应用与研究(1987-2005)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29(5): 82-88.
[8] 尤达. 简约美学与共振传播——韩剧《鱿鱼游戏》的传播力提升策略研究[J]. 传媒观察, 2022(1): 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