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mmunication Path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lligence
DOI: 10.12677/cnc.2024.123075, PDF, HTML, XML, 下载: 34  浏览: 69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孙栋梁, 郑一甲, 霍传松: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交通学院,山东 济南
关键词: 智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播Intelligenc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ultural Dissemination
摘要: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信息科技已不只是少数人的专属,它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文化繁荣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前沿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迎来了空前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从“智慧”这个崭新的角度,对“智慧”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就现代信息技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进行了剖析,并就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力求在新形势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发挥出来,再创辉煌。
Abstract: In this era of information explos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no longer just the exclusive domain of a few people; it has become a force to be reckoned with in promoting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prosperit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utting-edge technologies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ig data,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as ushered in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rom the new perspective of “wisdom”, this paper conducts an in-depth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he era of “wisdo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discusses its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e will strive to creatively unleash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he new situation and create new brilliance.
文章引用:孙栋梁, 郑一甲, 霍传松. 智能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研究[J]. 国学, 2024, 12(3): 474-479.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4.123075

1. 引言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全球,科技和文化的交融越来越密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人的“根”,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因此,传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进入了一个智能化、数字化的时代,一种新的潮流正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汹涌而来,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严峻的考验。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涌入我国,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现代的年轻人,在享受着高科技的便利之余,对于传统的文化,也有一种抗拒的心理。另外,在现代化和商业化的冲击下,某些传统元素已经丧失了其原本的神韵与内涵,被简化、扭曲甚至被遗忘。

对我们来说,这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当代资讯科技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创新。以数位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元素以数位方式储存和呈现,以供大众认知与欣赏。然后,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探索新的传播方式和方式。

在当今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社会背景下,继承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我们要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以一种开放的态度,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世界里得到复兴。

2. 智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质内涵

2.1. 智能化

智能化是一种将网络、大数据、三维设计、人工智能、数学建模等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是现代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是由上述技术支撑的对象所具有的,能够主动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的属性。“智能化”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运用“人工智能”的原理、方法和技术,解决各种信息和问题;二是要具备“拟人智能”所应有的特征和作用,如:适应性、学习性、纠错性、自适性、自愈性、自愈性、自愈性等[1]

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人民不断进取、开拓创新、开拓创新的宝贵精神财富,又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又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更是中华人民共同的精神财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其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在新时代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的唯一途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3. 智能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的研究存在的问题

3.1. 数字化转型的挑战

科技的进步为传统的表现形式注入了无限的可能性,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与色彩。就拿智能桌子来说,它能够将传统的墨水和纸张从纸张中解放出来,在智能技术的辅助下,让它的书写更加准确,更加高效,并且能够进行实时交互。这种智能化的工具,在提高了人们的书法水准的同时,也给传统的文化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感,也给未来的传统文化产品的智慧发展方向带来了启示[3]

人工智能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跨文化传播的新空间。智能绘图技术的兴起,使得美术作品从人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保留了原作的神韵与细节的同时,也保留了原作的原创性。虚拟现实(虚拟现实)与(AR)艺术展览,通过虚拟现实的沉浸式体验,使参观者身临其境,更加直观、深刻地感受到特有的文化魅力。另外,三维造型可以更好地还原传统文化,既可以模拟古建筑,也可以还原历史,让人有一种身处其中的错觉。

将传统文化和科技结合起来,是科技进步的表现,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这就需要我们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并能熟练地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唯有如此,才能使传统文化在日新月异的历史长河中永葆活力,使之与时代同步,使之焕发出勃勃生机。

3.2. 在线教育与普及

现今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学业、工作机会,而忽略了文化教育。结果,很多学生只重视知识的运用,而忽略了人文、艺术等方面的培养。所以,我们要加强人文教育,让同学们了解和珍惜中华的优秀文化。而且,现代人的兴趣、生活方式,都离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很大的距离,很难真正地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4]。比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怎样把老师的智力教学和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有效的结合,有些老资格的老师并不懂得使用智能设备,所以在通常的教学过程中,课堂上的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很难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在大学里,有些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很少,有些同学连名人名言是什么都不懂,不愿意去学,我行我素。如果对学校的重视不足,可以在清明期间举办扫墓、踏青、植树等活动,或者组织学生去非遗传的传统文化场所了解和学习。

3.3. 传播内容的质量控制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们所处的社会结构也越来越紧密。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其中主要表现在对内容的控制上比较困难[5]。在这种情况下,某些错误的、错误的解读和解读,在这种智能技术的帮助下,迅速地传播开来,误导了大众对古代文化的认识。这不但会影响到文化遗产的保护精度与深度,也会造成民众对历史的错误理解、对传统价值观与人文精神的曲解。所以,我们在享受科技的便捷之余,也必须提高警惕,因为它极有可能会成为一条潜在的传播路径,进而影响到文化遗产的保护。

3.4. 年轻一代的接受度问题

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随着年龄的增长,新一代年轻人对新出现的数码媒介、网络文化更加敏感,他们对传统的艺术、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兴趣,也被现代的娱乐所代替。这种倾向有造成传统与当代社会的“断裂”的危险,从而使“历史记忆”失去它的魅力与影响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革新与拓展,从而更好地调动新一代的创作激情,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要求我们重新思考传播策略,同时也要在内容上进行更多的创新,以适应青少年的审美需求和接受习惯。只有在不断地尝试与摸索中,找到一条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元素的沟通方式,才能让它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6]

4. 智能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

4.1. 解决数字化转型的挑战

而我们所要做到的,便是用数码科技,将这种最原始最纯粹的形态呈现出来。比如为了保证图像品质,我们使用了高清晰度摄像机和记录模式来保证图像的品质,使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尽可能的保存下来。要让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层次的人们能够上网,我们必须创造出一个易于操作的数字化平台[7]。因此,要想让用户对这个站点产生兴趣,就必须要有很强的交互能力和可读性。在展示形式上也有所创新:运用虚拟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和3D模型,让观众有一种置身其中的感受。它不仅可以抓住青少年的目光,而且可以将中国的优良传统进行传承与发展。

首先,利用solidworks对好的材料进行模型制作,见图1图2,还可以进行3D打印,然后利用各协会、学校举办的各类活动,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广开来,让人们对中华的优秀传统有更多的认识,从而将其发扬光大。把中华文化推广给更多的人,加强文化研究人员和爱好者的沟通与交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创造一种新的传播途径,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的心里,让他们感觉到祖国的宝藏[8]

三维建模如图1图2所示:

Figure 1. Dunhuang deer king

1. 敦煌鹿王

Figure 2. Dunhuang flying sky map

2. 敦煌飞天图

4.2. 解决在线教育与普及

采用多媒体、音响、动画等高科技手段,让学生有一种沉浸式的、互动式的学习体验。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中国大学MOOC,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该平台,我们可以更快地将消息传递出去,从而引起更多青少年的关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将线上教学资源(如在线课程、虚拟展览等)与线下(传统文化体验营、讲座、研讨会)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体验。定期对网上教学资源进行更新,保证其及时、准确。同时,我们也会结合使用者的反馈与科技的发展,对该系统进行改进,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针对使用者的年龄特征、职业特征和文化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是一种弘扬传统文化的行为。我们这一代的人,都是好奇的。旅行,就是为了看看风景,而一些中了年纪的人,就是喜欢收集一些古玩,因为这是一种满足老年人的心态,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弘扬[9]。在此基础上,利用智能技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在线教学与传播,提升教育效果与效果。

4.3. 解决传播内容的质量控制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剔除不适当的、错误的数据。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对经典作品作了一些修改,使之更符合现代读者的需要。通过智能的网络环境,用户能够更好地参与到信息的传递中。比如,在校园的教育APP上,设置一个互动问答区、讨论区,让网民们一边学习,一边学习、继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一边接受网民的反馈,进行自我完善。本课题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理论与方法,通过研究互联网上的用户行为与反馈,掌握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效果,进而实现对网络环境的有效调控。这将增强网站的目标和吸引力。中国大多数的旅游文化是融合中华优秀传统的,所以,在旅游发展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作出了卓大的贡献[10]。因此,有必要将民族文化和旅游相结合。为此,在旅游业发展的背景下,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旅游业中,推出了手工制作、茶文化体验、手法实践体验等多种体验式旅游活动,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旅游产品中,不仅可以丰富中国旅游产品,而且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调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品质,让它更丰富、更精确、更生动,更容易为现代社会所接受与传播。

4.4. 解决年轻一代的接受度问题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里,我们年轻一辈深深地感受到青年的强大,祖国的强大。但是,现在很多人的生活基本上都是靠着手机、电脑,真正体会到传统文化精华的机会并不多。所以,要使新一代年轻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做到:首先,要改善互动和参与度,要注重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增强他们的参与性。例如,组织一系列有关中华文明的小型知识比赛,让年轻人积极参加;同时,要引导年轻艺术家在艺术上挖掘和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为年轻艺术家提供更多的启发[11]。最后,注重智能化传播途径,在当今资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透过网路进行跨文化沟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向更多的青少年普及中华的优良传统,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喜爱这一宝贵的历史资源。提升新一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喜爱,从而促进其传承和发展,让这一宝贵的历史资源在新时代继续闪耀光芒。

5. 结语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突破以网络为媒介,以网络为媒介的传媒模式。对于古代文献的研究,既要从古代文献和实物入手,又要把现代科学技术和大数据有机地融合起来,用更高级的智慧连接体系来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让古代的文化与时俱进,还可以让世人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了解与欣赏,也可以说是一种继承。在传承与发扬中,应积极发掘与创新,注重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这就需要防止过度的商业化,从而使传统文化失去原有的特色与吸引力。任何一个文明的传承都很艰难,既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又不能轻言舍弃。既要保持原有的特色,又要在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中恢复生机和创造力。只有这样,我们对这些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珍惜,才能使它继续流传下去。

基金项目

2023年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校级大学生科研“智能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研究”研究课题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晶晶, 薛宇. 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路径研究[C]//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体育卫生研究会, 中国岩画学会体育岩画研究专业委员会, 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中华武术). 首届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论坛论文摘要集——书面交流(六). 2023: 2.
[2] 颜旭.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J]. 军事文化研究, 2022, 1(4): 5-15.
[3] 尚可意.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传播路径探究[C]//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体育卫生研究会, 中国岩画学会体育岩画研究专业委员会, 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中华武术). 首届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论坛论文摘要集——书面交流(四). 2023: 2.
[4] 潘滢. 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路径探析——以孔子学院为例[J]. 海河传媒, 2023(6): 37-40.
[5] 张慧颖. 信息化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路径的研究[J]. 新楚文化, 2023(32): 59-61.
[6] 丁萌. 新媒体时代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传播路径探析——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J]. 声屏世界, 2023(21): 69-71.
[7] 付本静.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传播的路径选择[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 14(3): 144-148.
[8] 王海花, 淳胜, 叶小虎. 融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路径探析[J]. 延边党校学报, 2022, 38(3): 63-66.
[9] 卢瑛慧.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的传播[J]. 作家天地, 2022(7): 188-190.
[10] 朱冰涵. 传播学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路径之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 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武术), 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中华武术). 保护·研究·传承——2021年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会议墙报交流论文集. 2021: 1.
[11] 董斌, 张士波.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内涵与国际化传播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 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武术), 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中华武术). 保护·研究·传承——2021年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会议墙报交流论文集. 202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