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
The Enlightenment of Eco-Socialism Theory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
DOI: 10.12677/sd.2024.146165, PDF, HTML, XML, 下载: 21  浏览: 70 
作者: 刘昭晶, 孙家乐: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关键词: 生态社会主义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Eco-Socialism Man and Na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摘要: 生态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生态运动中产生的一个新学派,这种学派将生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解释当代环境危机,关注协调生态与经济的关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些理念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内在契合性,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Abstract: Ecological socialism is a new school produced in the ecological movement of the capitalist world. This school combines ecological theory with Marxism, tries to explain the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crisis with Marxism, pays attention to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y and economy, and pays attention to the harmony and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These ideas have inherent compatibility 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 It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for China to impl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文章引用:刘昭晶, 孙家乐. 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J]. 可持续发展, 2024, 14(6): 1428-1434. https://doi.org/10.12677/sd.2024.146165

1. 引言

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生态危机,“去增长”作为重要的政治经济学方法,拒斥将无限制的经济增长视为人类进步的唯一准绳,提出了转向零净资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生态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1]。生态社会主义围绕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一永恒的命题,将资本主义制度视作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并且将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纳入生态活动进行考量,以追求生态效益为价值核心,探索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全面认识和把握生态社会主义有助于人类拓宽视野,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将生态问题与人类发展结合起来,有助于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的价值启示。

2. 生态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生态社会主义的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主要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它所引发的产业革命在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同时,对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2]。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获取巨大的垄断利润,不断地对全球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应对生态危机,兴起了绿色运动,进而形成了生态社会主义学派。随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物对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不断丰富着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逐渐形成了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注重生态效益、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2.1.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背景是资本家为了获得巨额利润,过度掠夺自然资源,肆意排放污水、废气,造成空气污染、水污染、资源匮乏、动植物灭绝、沙漠化等生态问题,从而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导致资本主义世界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当代生态危机的出现不是由于自然具有优先性,而是由于人类社会缺乏和谐统一的,对自然的合理性支配或控制或者说现行人类对自然的统治方式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尖锐矛盾[3]。生态社会主义学者意识到生态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就必须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格伦·德曼为马克思支配自然做了辩护,指出支配并不等于统治,人对自然的支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支配并不必然引发生态难题,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人在改变自然的同时改变了人本身,所以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4]。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须承认自然界的优先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自然则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生态环境、充裕的生产资源、特色的自然风光,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赖以生长的现实基础[5]。因此,必须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前提下满足人类对自然的合理性需求。

2.2. 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戴维·佩珀认为,自从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对自然界的非理性对待,造成全球性生态矛盾的日趋激烈[6]。由于资本家为了获取足够多的利润,不断地相互竞争,对自然资源争先恐后地掠夺开采,造成自然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的异化和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而且发达国家为了转嫁生态危机,还将发展中国家作为生态危机的转移对象,将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进行掠夺和剥削,造成了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这样发达国家将生态危机转嫁到不发达国家,从而造成了全球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学者哈维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是以“无限价值扩张为目的的,它丝毫不考虑这种扩张所带来的政治的、经济的、地理的或生态的后果”[7]。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私有制为基础,将追求利润作为其唯一目的,并且将自然看作是掠夺并获取利润的对象,而且为了获得更多利润,资本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的掠夺,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并且资本主义由于其内部无法调和的矛盾会导致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发生。在这个过程中,大量资源被浪费,对自然界造成极大的破坏[8]。进而生态社会主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全球生态危机最后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所以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就必须改造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不合理的政治经济关系,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3. 提倡“稳态”经济模式,协调生态与经济的关系

“稳态”经济模式是生态社会主义学者经过多方探索而选择的对现存世界生态环境合理发展的经济模式,是一种以保护自然和理智利用自然资源并为后代着想为特征的经济制度[9]。这种经济模式的特征为:把资源消耗控制在可维持的限度内;平等分配资源,在不损害生态系统的前提下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节制人口增长;注重产品的循环使用,使废物重新回收利用;提供创造性的、自主的、非异化的劳动,真正将劳动和闲暇娱乐统一起来,让工人能够参与管理。生态学家高兹认为,“越多越好”是资本主义经济理性的一个基本原则,效益利润最大化是资本的本质规定,资本主义社会为了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攫取更多的利润,便开始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和索取,最终导致了自然界的灾难性后果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10]。所以“稳态经济”的主旨是在实现人类长久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促进经济稳定进步,实现生态文明[11]。这种经济模式将符合生态原则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标杆,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追求的目标。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全球生态危机是整体性的危机,生态危机可以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资本主义生产一味地追求利润最大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不结合社会需要盲目地进行生产导致社会生产失调引发经济危机,造成经济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引发政治危机。因此,强调协调好生态与经济的关系,不能将经济增长建立在破坏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实现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4. 坚持人类中心立场,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

生态社会主义站在人类中心的立场上去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强调人支配自然的前提是尊重和顺应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在此前提下人可以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生态社会主义借助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方法论原则,强调实现自然的解放与实现人的解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人化自然”与“自然化人”的劳动实践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谓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关键[12]。生态社会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主张劳动闲暇一元论,将人的劳动与娱乐结合起来,要求人们在劳动中感受到快乐,注重提升人的生活水平,主张生态理性“以尽可能少的有使用价值且耐用的物品以及最少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13]。在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也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佩珀重新确立了人类中心主义,也就摆正了人的位置,通过阐发人类中心主义与人道主义相结合的生态价值观,以人的尺度来审视生态问题本身,认清当前生态环境危机的实质是全球性的、全人类的生存危机,必须定向发掘生态危机的关键因素和根源[14]。同时,本·阿格提出的生态技术观也指出:技术的首要任务是充分发挥人的创造能力,以克服异化才是真正的劳动。总之,生态社会主义以人的需要满足为目的去解决人与自然异化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生态危机,最终毁灭人自身。

3. 生态社会主义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契合性

生态社会主义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都面临着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的困境。因此,生态社会主义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有着内在契合性,二者在核心理念、根本宗旨、价值导向有着相似性。作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战略首次提出是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并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并且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高效、合理利用资源,为我国在当下生态环境突出的情况下更好地发展经济指明了路径[15]。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一定方面吸收借鉴了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和有益思想,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

3.1. 核心理念的贯通性:都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历代人所探讨的永恒命题,从人对自然的敬畏到人肆无忌惮破坏自然,最后提倡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类对自然视角的变化与生态问题的产生有着直接影响,因为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人们逐渐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活方式。生态社会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应是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一种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关系[16]。生态社会主义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所倡导的理论中都蕴含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目标追求。而且它的产生原因之一就是资本家过度开采资源,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失衡,引发生态危机,一些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试图将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而产生的生态社会主义流派。因此,它的核心理念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强调经济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合理地使用自然资源满足人类需求,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使用。

3.2. 根本宗旨的一致性:都关注协调生态与经济的关系

协调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就是协调好生态与经济的关系,“两山理论”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但也要保住绿水青山,到现在的绿水青山本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关于生态与经济的关系演变进程。生态社会主义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关注于协调好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强调发展一种稳态经济。倡导以最少量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生产出具有更高耐用性、能够循环使用的商品来满足人们真正的物质需求,努力实现商品使用价值的最大化,从而建立一个消费得更少但生活得更好的社会[17]。只有生态环境不因发展经济遭到破坏,经济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将符合生态原则作为经济发展的尺度。二者都主张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在确保人们享有现代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成果。

3.3. 价值导向的共通性:都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

生态社会主义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注重为人服务满足人的需求。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目的就是为了一代又一代人能够满足自身的需求,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面临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失业增加等严峻问题,如何使众多人口使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后代人的生存需要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是关系人类及其后代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举措。而生态社会主义提倡人要在劳动中获得幸福感,注重提升人的生活水平,强调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生态社会主义以人的需要满足为目的去解决人与自然异化问题,都注重人类主体的感受和作用,试图通过建立以人类道德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来获得自然的价值取向。生态文明的建设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存和生产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18],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

4. 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

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及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全面发展其实质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19]。生态社会主义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生态社会主义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将经济、政治与生态问题联系起来,引起人们的积极反思,体现了对人类对未来命运的思考。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吸收借鉴了生态社会主义关于注重生态效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思想,在环境保护问题,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等方面又有适合我国国情的独到见解。总体来讲,生态社会主义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

4.1. 建立循环经济,积极推进制度改革

生态社会主义主张以生态经济模式作为经济发展目标,建立保护自然、理智使用自然资源并为后代着想的经济制度,把符合生态原则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则[20]。所以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技术革新建立循环经济。如果科学技术成为资本的帮凶,必然会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造成破坏,但如果合理地运用科技,将科学技术当作治理环境的手段,将会大大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成为解决生态危机的有力武器,造福于人类[21]。要立足自主创新,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学习前沿的绿色能源发展动态,推进清洁能源、清洁生产以及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友好的状态,实现绿色发展,进而改善资源消耗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的状态。利用先进的技术将废弃物变成新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为自然减少负担的同时,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比如利用风力发电将动能转化为电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另一方面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出发,积极推进制度改革,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保障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避免出现环境问题时各部门互相推诿的情况,同时也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提高政府政策的效率。其次,要对现有的制度进行创新,根据目前的环境形势、人类的合理需求来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设施,强化制度执行能力,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最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确立严格的考核问责制度。

4.2. 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满足人类对自然的合理需求

生态主义者洛威认为,科学的经济体制能够依据国家、社会的实际需要,合理有效地分配人们所需要的自然资源以及社会资源,以减少或避免对资源的破坏性浪费[22]。生态问题的出现从本质上讲是人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所以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人对自然的保护意识,同时关注人的切实需求,满足人类对自然的合理需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贯穿着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从实施原因到实施内容最后到实施目的都归结为以人为本。人们长期以来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将自然界看作是任意索取和掠夺的存在,最终在人的盲目浪费和索取中,造成严重的资源短缺,因此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缓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要将绿色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发展全过程,坚守底线意识和绿色思维,着实推进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携手推进两者共同发展、高效发展。这必然要求我们要注重将经济与生态结合起来,将经济融入生态,推动生态经济发展,也要将生态融入经济,推动经济的可持续与高质量的永续发展[23]。因此,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生态环境教育,让人们正确认识现在的环境问题,引起人们对自然保护的重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观,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观,自觉遵守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在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发展。同时,也要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环境的需要,做到生态为民。

4.3. 树立危机意识,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

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持续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始终要坚守一把“清晰的尺度”,即人类尺度。把对自然的“支配”、人与自然的关系,同共产主义目标结合起来,实现人对自然“人道的‘占有’”[24]

同时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始终保持高度警觉,防范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风险,同时做好应对各种生态问题出现的准备。一方面,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绿色消费,从一点一滴里爱护生态环境,比如在购买东西时减少对塑料袋的使用、在外吃饭时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等。从点滴小事中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见微知著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另一方面,各级部门也要提升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能力,建立多层防护体系,做好环境安全保障。我国坚决主张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从立法、监管、减排、修复等方面作出统筹安排,在居民的生活用水、工厂的污染排放、河流的清洁治理、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等领域联合用力[25]。多个部门相互配合,从制定政策到监督管理,最后到落实执行,均要树立底线思维,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

参考文献

[1]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 李帅, 李芳. 有计划的去增长: 生态社会主义与人类可持续发展[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 24(2): 11-28.
https://doi.org/10.16397/j.cnki.1671-1165.202402011
[2] 高放, 李景致, 蒲国良.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5版) [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3] 马洪宝. 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贡献[J]. 宜春学院学报, 2006, 28(1): 17-20.
[4] 田华, 王桂艳. 格伦德曼生态社会主义思想述评[J]. 国外社会科学, 2015(4): 22-30.
[5] 刘阳晨. 马克思唯物主义视域下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探析[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2(1): 10-14.
https://doi.org/10.15986/j.1008-7192.2023.01.002
[6] 姚修杰. 生态社会主义何以可能[J]. 北方论丛, 2019(2): 113-117.
https://doi.org/10.13761/j.cnki.bflc.2019.02.022
[7] 哈维. 后现代化的条件[M]. 剑桥: 波力第出版社, 1990: 180.
[8] 张琛, 张庆伟. 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J]. 现代交际, 2022(10): 90-97, 124.
[9] 黄勇. 生态社会主义及其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J]. 云南社会科学, 2003(S2): 219-221.
[10] 布海璐, 毛维国. 高兹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当代社会建设的启示[J]. 学理论, 2018(10): 57-59.
[11] 郭晓杰.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启示[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 43(7): 1-7.
[12] 孙颖, 韩秋红. 生态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三条路径[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23(6): 157-165.
https://doi.org/10.16502/j.cnki.11-3404/d.2023.06.005
[13] 刘歆.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及其当代启迪[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2): 137-144.
https://doi.org/10.16822/j.cnki.hitskb.2023.02.015
[14] 杨玉强, 郝淑芹. 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正义逻辑及其启示——基于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理论考察[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51(3): 55-62.
https://doi.org/10.13764/j.cnki.ncds.2020.03.006
[15] 魏兰兰. 试论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社会主义的契合[J]. 改革与开放, 2017(17): 1-2, 30.
https://doi.org/10.16653/j.cnki.32-1034/f.2017.017.001
[16] 陈晓佳. 生态社会主义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J]. 社科纵横, 2011, 26(4): 52-54.
https://doi.org/10.16745/j.cnki.cn62-1110/c.2011.04.001
[17] 刘歆. 安德烈∙高兹生态批判理论的内在逻辑探赜[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8(2): 215-225.
https://doi.org/10.19979/j.cnki.issn10082689.2022020013
[18] 潘玺鹏, 李欣月. 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思想浅析[J]. 沈阳干部学刊, 2020, 22(2): 29-30.
[19] 吴永微. 试论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启示[J]. 前沿, 2007(10): 143-144.
[20] 陈秋红. 生态社会主义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与启示[J]. 华东经济管理, 2009, 23(2): 151-154.
[21] 吴文丽, 李炼.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双碳”目标建设的启示[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7(2): 61-65, 76.
[22] 王者, 宋惠芳. 迈克尔∙洛威生态社会主义思想评析[J]. 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理论学习), 2023(9): 22-28.
[23] 颜欢欢, 拓宏伟. 试析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迪[J].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1(2): 8-11.
[24] 刘磊, 石胜全. 生态社会主义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 山西农经, 2019(24): 95-96.
https://doi.org/10.16675/j.cnki.cn14-1065/f.2019.24.053
[25] 袁欢. 生态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比较研究[J]. 新东方, 2024(1): 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