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当代价值
The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and Modern Relevance of Marx’s Theory on Labor Education
DOI: 10.12677/acpp.2024.136176, PDF, HTML, XML, 下载: 13  浏览: 29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谢帅伟, 谢志芳: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关键词: 马克思劳动劳动教育人的发展Marx Labor Labor Education Human Development
摘要: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关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问题。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是指导劳动教育实践的重要理论遵循,而马克思丰富的劳动思想则构成了理解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前提。对于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研究和把握应以马克思劳动思想为前提基础,在思想史的高度上科学把握劳动教育作为人的发展途径、生产力发展途径、人的解放途径的三重科学内涵。在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科学引领下,坚持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扫清劳动教育的观念阻碍,赋能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实践。
Abstract: Labor education is a crucial component of the Chinese socialist education system, integral to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Marx’s theory on labor education provides essential guidance for its practice, drawing from his extensive labor philosophy. Understanding Marx’s labor education thought should be grounded in his broader labor theory, comprehensively grasping its threefold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as a pathway for human development, productive forces advancement, and liberation from ideological history. Guided by Marx’s thought on labor education, we must uphold an educational orientation, eliminate barriers to labor education, and empower its practice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谢帅伟, 谢志芳. 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当代价值[J]. 哲学进展, 2024, 13(6): 1178-1183.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6176

1. 引言

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是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途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相继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及其配套文件《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同时也解答了关于劳动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恩格斯曾称,马克思主义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1]。因此,重温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本身以及从其思想中寻求理论指导进而推动劳动教育实践在当前尤显必要。

2. 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科学内涵

尽管劳动教育思想与其劳动思想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但在具体的理论内涵上并不能将二者完全等同。对于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理解当然要以对劳动思想的理解为基础,但同时也应注意其自身的特殊纹理,是一种总体式的理解。其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有三个部分,作为人的发展途径的劳动教育、作为生产力发展途径的劳动教育以及作为人的解放途径的劳动教育。

2.1. 作为人的发展途径的劳动教育

将劳动教育视为人的发展途径是马克思对于劳动教育的直接指认。对于这一内涵的阐释是思想阐释的基础要求,这涉及到劳动教育的合理性问题。汉娜·阿伦特认为就没有劳动教育的存在空间,继承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在人的活动中,劳动处于最为低下的地位,是人为了满足动物式的需要而被必然性所奴役的活动。所以,“在劳动动物这个概念上使用‘动物’一词是完全有理由的,劳动动物的确是居住在地球的一个动物物种,充其量是最高级的一种罢了”[2]。而与动物式的劳动相比,行动、工作等活动则更符合、也更能体现人的自由本性。在这种解释下,劳动教育当然丧失了合理性,不能自称为人的教育活动,而社会实践、政治行动则顶替了劳动教育的地位。阿伦特的观点有其合理性,因为其抓住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异化的现象,但是这一观点的局限性在于其并没有能够透视现象抵达马克思所描述的经资本生产中介后的生产劳动,因而没能看到生产劳动中蕴含着的积极作用。

劳动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继而也是其合理性重点体现在劳动与教育的内在一致性上。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就直接将劳动称呼为教养,指出“劳动就是教养”[3],揭示了劳动的教育内涵。马克思称赞到,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人理解为自身劳动的结果。马克思继承发展了黑格尔劳动即教养的思想。人的劳动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劳动与教育之间是内在统一的。除了过程上的一致性外,劳动与教育在起源上也具备一致性。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劳动占据了人的绝大多数时间,有关生产知识的传授教育完全就是在劳动过程中实现的,并不存在专门独立的教育活动。“在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中产生学习意识,在劳动过程中学习劳动,劳动的生产与生活过程被赋予了教育内涵”[4]。劳动与教育的这种内在一致性,除了表明劳动教育的合理性,同时也表明了劳动在全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通过对劳动的育人属性的揭示,马克思论证了劳动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劳动教育除了能够促进人的发展之外,还蕴含着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变革的强大力量。

2.2. 作为生产力发展途径的劳动教育

劳动除了其固有的对象性结构之外,在社会现实之中,还表现为具体的生产劳动。因此,劳动教育还具备着推动生产力发展这一科学内涵。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分析英国工厂法的教育条款时就指出过。在马克思看来,必须把工业生产对于工人劳动素质的需要作为解释英国劳动教育产生的根本出发点。为了社会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资本主义社会才会把初等教育写进法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与封建主义的农业生产对于劳动者有着完全不同的需要。农业生产的特质使得劳动者严格地与自然相绑定,劳动者个人的劳动素质发挥到极致也只能是在土地上的精耕细作。而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则不同,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工业生产极大的摆脱了自然生产的限制。时间作为劳动价值的尺度,并非于对劳动者的劳动素质没有要求。就如马克思所说,“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5], p. 58)因此,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就变成了符合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要求。而且劳动者劳动素质的提高也没有一天24个小时这样的自然上限。在这种情况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的劳动教育应运而生。劳动教育对于劳动者劳动素质的培养满足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通过培养满足工业发展的产业工人与产业后备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3. 作为人的解放途径的劳动教育

在马克思看来,当把人作为生产力发展的目的从而试图扭转资本主义生产对于人的物化时,劳动教育同时还具有人的解放的科学内涵,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5], pp. 556-557)人的解放是劳动教育的育人属性经过资本主义生产中介后的概念,是对人的发展的辩证理解,因而也是对劳动教育思想的前两层内涵的合题。具体如前文所述,劳动教育作为人的发展途径这一内涵是一种直接的指认,其论证依赖于劳动作为人的对象性活动。这同马克思早期对于劳动的对象性结构的论述一样是科学的,但是并不能完全涵盖劳动教育在具体社会历史中的全部内涵。

通过对具体社会历史的研究可以发现,人并不是总能保持其在劳动中的主体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前,自然经济还是以使用价值的生产为目的,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人作为主体被压抑着,除了从目的沦为手段之外,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同样丧失了。在工厂手工业中,生产劳动高度依赖于工人自身主体性的发挥,工人自身的手工业技能还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机器体系的出现,机器大工业逐渐摆脱了对于人的主体性的依赖,而作为一个客观独立的有机体出现在工人面前,工业自身成为了一个自组织的主体。手工业中还依据人的劳动去设计生产过程,而到了机器大工业则以最符合物的生产为原则去要求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成为自组织化、无法抗拒的社会规律般的存在,人本身、人的劳动都只不过这一过程中的组成要素而已。这一过程不仅使人的生产技能变得破碎,同时也主导了人的生活世界的转变,最终使得人的心理结构及其思想观念被物所归训。因此,面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现实,劳动教育理应具备人的解放的价值色彩,而不能只是强调普遍意义上的人的发展。在这一层面上说,劳动教育的普遍意义上的育人价值必须以其人的解放的价值内涵才有其科学性,否则,阿伦特所批判的劳动异化就是完全正确的。不过,马克思对于劳动教育的解放内涵缺乏详细的论述,只是散见于其著作中。受限于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背景,马克思将劳动教育的解放性主要聚焦于促进劳动者的觉醒以及为人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这两个内容上。

3. 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的现实价值

虽然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诞生于十九世纪,但其对于当代劳动教育实践仍具有指导意义。今天劳动形式的新发展、新变化总体上仍没有脱离马克思劳动思想中对于劳动的指认,马克思所揭示的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在今天仍然具备生机活力。

3.1. 充分把握好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

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6],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中回应了马克思的劳动教育思想,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7],认为劳动是人之为人的活动,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劳动作为人的生命活动,人正是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获得了发展。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揭示了劳动教育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实现人的发展与解放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将后者视为劳动教育更为重要的一面。因此,在具体的劳动教育实践中,要牢牢把握好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人是最为重要的要素,教育活动本身最终要落脚在人身上。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学生如果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只是作为劳动活动的承担者,跟随着预先安排的硬性任务而亦步亦趋地劳动,那么劳动所强调的属人的一面便因而丧失了。学生不能仅仅被视作为具体劳动活动的承担者,被动的接受方。要想真正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使得学生能够在劳动教育中得到切实地锻炼,就必须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表达和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对于自由自觉的活动的需要得到满足,自由本性得到发挥。如果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不是体会到自身的自由自觉性、体会到自身的生命,而是感受到压抑与否定,那么劳动教育所具备的发展和解放的意义将会消逝。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就会走向自身的反面,一旦关于劳动教育的强制性结束,学生们就会唯恐不及地逃离劳动教育。

因此,劳动作为劳动教育的另一关键要素,劳动所具有的育人属性对于劳动教育同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之所以具有教育内涵,劳动教育之所以能够成立,皆是因为劳动所具备的对于人的主体性意义。这就要求劳动教育中的具体劳动应该是能够体现人的主体性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如果劳动教育中的劳动发生了“异化”,那么这一原本对于人类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就会转变为无意识的机械性行为,其所培养的人是狭隘的个人,“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按照他自己作为工人所具有的那种尺度和关系来观察他人。”[8]从这一意义上说,劳动教育的育人属性首先需要在具有教育价值、符合教育原则的劳动过程中才能提现。

在对劳动教育效果的检验评价上,同样要坚持以人的发展和解放为根本。学生的劳动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涵盖了与劳动相关的技能、心理、情感、价值观念等诸方面,因而这一素养更多地体现在具体的劳动过程之中。为了使劳动教育不落于形式,能够融入平时,对于劳动教育的评价中要格外注重过程质量,把具体的评价标准细化到劳动教育过程之中去,及时把握学生劳动素质的变化,从而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

3.2. 坚持办好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历史需求与使命,马克思始终坚持历史视野,所谈论的人的解放和发展不是一些固定的抽象观念,而是历史中的现实个人;所谈论劳动教育同样是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具体实际中的劳动教育,并且将劳动教育与当时无产阶级的生存状况联系起来考察,探索阶级解放的出路。在当代,必须联系具体实际,将劳动教育同时代发展的最新需要联系起来。

首先要落实时代定位,坚持劳动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马克思生活的十九世纪的欧洲社会,劳动教育是为资本生产服务的教育活动,“现在的社会制度把工人降低为积累资本的简单工具,把为贫困所迫的父母变成出卖亲生儿女的奴隶主。”([9], p. 269)同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中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社会相比,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目的已经发生了本质意义上的转变,其培养的不是资本增值的工具,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劳动教育不仅要发挥其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更要发挥其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一面,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

其次要明确时代使命,把握劳动教育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使命。在马克思所处的十九世纪,劳动教育的时代使命还主要着眼于在工人阶级培育下一代、促进阶级意识觉醒之上,“工人阶级中比较先进的那部分人则完全懂得,他们阶级的未来,因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新一代工人的成长。”([9], p. 270)而在马克思诞生的两百多年之后,在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中国大地上,劳动教育已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步入了新的阶段。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劳动教育的历史使命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转变为凝聚全体人民共识,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助力,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第三要彰显时代价值,在劳动教育中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时代价值不是以法律、规定等外在的形式独立于个人之外,事实上,新时代的时代价值就蕴含在最为广泛的社会实践之中,蕴含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之中,因此,“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11]。从伟大的劳动实践中诞生的劳动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愿景,也反映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安居乐业的向往,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价值导向在中国大地上的具体化。劳动教育所弘扬的劳动精神就是对于时代价值的具体彰显。

3.3. 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预防对于劳动教育的误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12]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劳动的新形式不断涌现,创新劳动不断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日益发挥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劳动教育关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全面发展,也关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有着格外重要的战略意义。继而,要以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为指导,预防对于劳动教育的误解。

一方面,要避免单纯从生产角度对劳动教育进行理解,把劳动教育机械地理解为对生产劳动技术、职业技能的培养。这种认识把握住了劳动作为价值源泉的特点,因而认识到了劳动教育对于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但是,其同时也忽略了劳动对于人的发展和解放的积极作用,因而存在着片面性。与此同时,传统认识中对于劳动的贬低、对于知识的推崇进一步加深了这一误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屡见不鲜。在这种错误认识的影响下,劳动教育在教育者手中沦为了形式主义,是嘴上重重提起,手上轻轻放下的鸡肋。归结原因,在于其没能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于人的发展、解放的科学内涵,忽视了其立德、益智、健体、育美的丰富作用。

另一方面,要避免从形而上学的抽象角度对劳动教育作唯心主义式的解读,认为劳动教育能够超越历史地实现人的自由本性。这种观点的实质是一种朴素的唯心主义劳动观,有其两面性,其积极的一面在于,这种观点看到了劳动教育中所蕴含的育人属性,看到了人能够在劳动中获得的发展,但是其消极的一面在于,这种观点对于劳动教育的理解只能建立在价值悬设的基础上,而不能够深入到社会现实,不能够在具体的劳动教育实践中使这些美好的预设成为现实。在当前,这种观点多是作为对劳动教育的反思而出现,在具体内容上广泛吸收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勤劳观点以及社会中的人民群众对于劳动的朴素理想。这种观点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资源以及人民群众对于劳动教育寄予的厚望,有其产生的合理性,要对其客观辩证地看待,以唯物史观的思想加以引导,正确回应历史和人民对于劳动教育的期盼。

马克思曾说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3]而要想达成共产主义的美好愿景,实现人的彻底解放,离不开马克思所揭示的劳动教育的积极作用。因此,要始终坚持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面对不断出现的新形式、新情况,努力办好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劳动教育。

基金项目

2023年江苏大学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重点课题(2023JDSZZD002);2023年度江苏省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重点课题(2023JSJYDJ1020)。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13.
[2] 汉娜·阿伦特. 人的境况[M]. 王寅丽,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63.
[3]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M]. 邓晓芒,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122.
[4] 程从柱. 劳动教育何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人的发展观的考察[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9(3): 16-26.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5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6] 檀传宝. 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 310(2): 82-84.
[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9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50.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64.
[9]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
[10]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21.
[11] 习近平. 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0-11-25(2).
[12]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 2018-09-11(1).
[1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