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课程培育公共卫生人才人文素养的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Cultivating Public Health Professionals’ Humanistic Literacy in Epidemiology Course
DOI: 10.12677/ae.2024.146994, PDF, HTML, XML, 下载: 20  浏览: 4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郑古峥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广东 广州;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院,陕西 咸阳;陈 兰, 郑大山, 王梦荷, 林华亮: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广东 广州
关键词: 流行病学人文素养公共卫生人才课程思政Epidemiology Humanistic Literacy Public Health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行动工具,其本质是一门专业性强又极具人文属性的学科。在流行病学课程中注重培养人文素质,不仅可以保证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有助于实现“专业传授”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还能增进人民群众对公共卫生人员的理解和信任,对社会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人文情怀教育融入流行病学课程教学的意义、原则、设计策略”等方面,阐述流行病学课程培育人文素养的途径。
Abstract: Epidemiology i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practical action tool of public health. Its disciplinary attributes are highly specialized and humanistic. Focusing on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literacy in epidemiology curriculums can ensure the quality of public health personnel and public health services, help to realize the same direc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value leadership”, and enhance the general public’s understanding and trust in public health professional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society. By analyzing the path of cultivating humanistic literacy in the epidemiology curriculum,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importance, principles and design strategies of integrating humanistic education into epidemiology course teaching.
文章引用:郑古峥玥, 陈兰, 郑大山, 王梦荷, 林华亮. 流行病学课程培育公共卫生人才人文素养的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6): 706-71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6994

1. 引言

加快建立完善制度体系,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实现健康和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1]。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是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持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与水平的基础和关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培养新时代公共卫生人才既要突出过硬专业能力的训练,还应注重良好人文素养的塑造。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的理论和方法学基础,也是实践行动的工具,其着眼点是人群以及人群健康,课程的各部分都蕴含大量的人文思政元素[2]。人文素养教育旨在培养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性教育和人格完善[3]。在目前的流行病学课程教学实践中,还一定程度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理论与实践脱节”、“案例教学缺乏”、“教学方式陈旧”等问题。因此,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深入挖掘、系统梳理流行病学课程中的人文思政元素,并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将人文元素与专业理论及实践进行有机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2. 人文素养融入流行病学课程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2.1. 是培养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的现实需要

2016年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及“落实预防为主”[4]。然而,“健康中国2030”却面临两个难题,一是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快速增加;二是新型传染病频发。由于政府的重视与公众健康需求的增加,我国对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对公共卫生人才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公共卫生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过硬的实践能力和卓越的创新思维,更需要具备富有爱心、富有温度等人文素养。流行病学作为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骨干课程,不仅要重视其知识传授和工具价值,更需要关注人内在情感和道德,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让公共卫生学生养成人文自觉、塑造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真正地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为成为新时代公共卫生人才、投身“健康中国2030”实践工作做准备。

2.2. 有助于实现专业传授与价值引领统一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将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5]。人文素质培养是价值塑造的重要维度,教师对流行病学课程中蕴含的人文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将人文素质教育有机融入教学中的每一节课,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接受人文熏陶,润物无声地让每一名学生感知人文情怀在公共卫生服务及公众健康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公共卫生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协同发展,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的目的。

2.3. 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与质量的现实需要

公共卫生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一般会直接面向人民群众提供服务。经过大一、大二的基础医学学科学习,他们在医学专业知识方面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缺乏人本意识的培养,一定程度存在人文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缺乏等现象。流行病学教学工作,应立足学生的现实需要,有机融入人文素养的训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他们自觉的服务意识,促进全方位发展,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供给质量,增进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3. 人文素养融入流行病学课程教育的原则

3.1. 紧扣流行病学课程的内容和特点

人文素质是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因此需要紧扣专业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流行病学的形成经历了两千多年发展,是一门研究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策略与措施的科学[6]。它具有群体、对比、以分布为起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预防为主等特征[7]。课程中“流行病学简史”、“疾病分布”、“现况研究”、“生态学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实验研究”、“筛检”、“疾病防治原则和策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等部分都蕴含丰富的人文元素。除了理论教学,流行病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和研究在人群中进行,需要调查对象的积极配合,这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若需要对人群采取“干预措施”,比如现场实验流行病学研究,还需要公共卫生人员处理好伦理道德问题,保障受试者的安全和权益,这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找准人文教育元素与流行病学知识的契合点,梳理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流行病学课程特点的人文素养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了解、讨论、分析案例,理解教学案例背后隐藏的人文元素,体悟人文精神;在流行病学实践课中,让学生坚持以人为本,主动关注基层人群的健康和疾病防控,在沟通意识和技能等方面加强人文关怀。

3.2. 坚持以提升公共卫生人才服务能力为导向

《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 4号)中指出:“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实践,树立‘大健康’理念,深化医教协同,推进以胜任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8]。公共卫生人才岗位胜任力是指与公共卫生实际工作情景相关的、能够促进个人和组织发展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所有个人特质的综合[9]。在基层公共卫生人才岗位胜任力的指标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人文素养”[10]。因此,流行病学中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应以产出为导向,将人文素质培养目标作为素质培养的一部分渗透到岗位胜任力中,引导和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人文素质,以保障社会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全民的健康水平。

4. 人文素养教育融入流行病学课程教学的实施策略

4.1. 挖掘人文素养的思政元素,建设人文素质培养的案例库

流行病学的课程思政教学,还未有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案例库。因此,建立与流行病学课程内容相匹配的人文思政素材库是进行人文教育的首要任务。深入挖掘流行病学课程中蕴含的人文元素,比如“彼得·安东·施莱斯纳、苏德隆、何观清、伍连德等流行病学先驱的事迹”、“新中国第一次防疫战——察哈尔省查察北专区抗击鼠疫”、“新疆察布查尔病的流行病学调查”、“19世纪50年代伦敦宽街霍乱的流行病学调查”、“Doll和Hill对吸烟与肺癌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2003年中国的SARS防控”、“2019年新冠肺炎的防控”等[11]-[13],并且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后重构教案和PPT。与此同时,根据课程思政改革的要求修改流行病学的教学大纲,将人文素质培养体现在教学目标中,合理有效地将所挖掘的人文元素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课程内容更加饱满,而且有利于实现人文素质培养的常态化、长效化。

4.2.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人文素养教育

目前,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式教学,课程思政变成生硬说教,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需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首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结合流行病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公共卫生人才的岗位胜任力目标,针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文献阅读研究、案例分析讨论、视频等方式,将人文素质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以学生易接受的方式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二是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与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相比,人文素养教育更需要教师进行角色转变,需要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兴趣点进行教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多探讨多互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思政课堂的亲和力,还可以将生硬的理论灌输转化成丰富生动的价值引领。三是积极开展“情浸式”实践教学,拓展“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学生将理论联系到实际的重要载体,即“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情浸式”实践教学可以升华思政教学效果。通过流行病学现场调查,让学生深入到社区和农村,与人们面对面交流,了解社会大众对健康的诉求,将人文关怀渗透到预防疾病和促进群众健康中,使学生在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和公共卫生服务实践中体会和领悟课程中所传递的人文信息和能量,形成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人文价值追求。

4.3. 开展人文素养培育效果的综合评价

采用“多维度、多形式、多主体”的综合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教师的教学和课程思政水平做出全面评定。一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实施多维度的人文素养评价体系。在流行病学课程考核体系中增加人文素养考核内容,考核的维度包括“学生对融入人文元素后的课程的认知、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方面的评价”、“学生的人文素养理论水平”、“学生在实践中的人文精神弘扬程度”等。二是实施多形式的人文素养评价方法。结合采用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进行综合性评价。可以是在专业考试题中融入人文思政元素,也可以是以小论文或是课后实践活动的方式进行评定。最后,开展多主体的评价方式。即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师、实习带教老师、服务对象、学生、辅导员等都可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5. 总结

流行病学是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骨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流行病学的内容和特点,以公共卫生人才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深挖人文元素,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人文素养教育;在课程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多维度、多形式、多主体的综合考核。在教学中注重人文素养教育,弘扬人文精神,不仅有利于公共卫生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人文思维和塑造健康人格,还反映公共卫生人才尊重和关注公众生命和健康的态度,有利于公共卫生人才增加对人群的尊重和关怀,增强对本职工作的荣誉感,还能增进人民群众对公共卫生工作者的理解和信任,是促进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体现。

致 谢

感谢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大力支持。

基金项目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2A1515010420)。

参考文献

[1] 白剑峰.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 [N]. 人民日报, 2022-06-20(01).
[2] 臧盛兵, 黄爱民. 论当代医学生人文关怀的意识教育[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 53-55.
[3] 江晓玲, 俞守义, 陈清. 流行病学教学中的人文思想教育[J]. 医学教育探索, 2006, 5(12): 1127-1128.
[4]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Z]. 2016.
[5] 中共中央, 教育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 2020.
[6] 詹思延, 叶冬青, 谭红专. 流行病学[M]. 第8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
[7] Lash, T.L., Vanderweele, T.J., Haneuse, S., et al. (2021) Modern Epidemiology. LWW.
[8] 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 4号[Z]. 2018.
[9] 朱贝贝, 黄锟, 朱鹏. 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岗位胜任力评价及其对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启示[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9(7): 89-94.
[10] 杨晨昕. 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岗位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量表编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合肥: 中国科技大学, 2022.
[11] 陈辉. 新中国第一次防疫站——察哈尔省察北专区抗击鼠疫回眸[J]. 党史博览, 2020(3): 4-10.
[12] 陈升, 周友良, 刘厚俊.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应对重大疫情的历史回顾与经验启示(1949-1945) [J]. 兰州学刊, 2021(4): 41-53.
[13] Tian, H., Liu, Y., Li, Y., et al. (2020) An Investigation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Measures during the First 50 Days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in China. Science, 368, 638-642.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b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