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以“Longji Rice Terraces为例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Practice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Learning-Assessment”—Taking Longji Rice Terraces”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4.146993, PDF, HTML, XML, 下载: 22  浏览: 75 
作者: 张敏慧: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关键词: 教–学–评一体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Teaching-Learning-Evaluation Integratio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Practice
摘要: 目前“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仍存在忽略主题意义的探究、评价形式单一和评价活动碎片化等问题。本文基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教、学、评”一体化内涵做出解读,并以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一册Longji Rice Terraces为具体案例,论述“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供可行性建议。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eaching-learning-assessment”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still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exploration of ignoring the meaning of the theme, the single form of evaluation and the fragmentation of evaluation activities. This paper makes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based on the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enior High Schools (2017 edition, 2020 revision), and discusses the design and practi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with Longji Rice Terraces as a specific case. It provides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文章引用:张敏慧.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以“Longji Rice Terraces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6): 697-70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6993

1. 引言

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注重核心素养立意的教学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作用,丰富创新评价手段,注重过程评价,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教学评一体化是英语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该理念的提出缘起于近些年来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对教育评价的功能以及教学与评价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教育评价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判断学习结果的优劣,以促进学习为目的的评价改革,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评价改革的新方向。该理念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明确与课程要求相一致的教学目标,围绕共同目标开展教学,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评价效果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2. 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现状

在目前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学–评”一体化的理论实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挑战。首先,阅读教学设计形式化,忽略主题意义地探究。语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依托,深度分析语篇中蕴含的主题意义是英语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坚持内容和主题意义优先,基于语篇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设计,运用英语学习活动观、任务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其次,课堂评价方式单一,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许多教师缺乏对“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深入理解,认为“教”和“学”在前,片面地将“评”的环节理解成为终结性评价,而忽略了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再者,评价活动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当前教师的评价活动零散地穿插在课堂环节中,只是作为一种形式化的工具存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中,评价过程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无法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表现做整体性的监测。教师应当细致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每一次表现,从学生的表达能力、观察力、思维能力的多给维度进行评价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学生的背景、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是多样的,因此教师需要综合评估意见,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反馈[2]

3.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案例设计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秉持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紧扣学科核心素养,围绕语篇主题意义以及学生的学情分析设计教学目标;此外,教师需要基于具体的教学目标,融合多模态阅读教学设计创造性、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等;最后,教师需要运用多元化的评价工具,包括但不限于考试、作业、口头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以便全面、立体的了解学生的表现,为学生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和帮助[3]。有效的教学反馈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加能够帮助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最终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形成“教、学、评”一体化的闭环机制,提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

下面以高中英语阅读课为例,探讨分析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案例。课例使用教材为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一册第六单元,单元主题为At one with nature,阅读课的题目为Longji Rice Terraces

3.1. 分析学生学情,明确课时重难点

教师应当时刻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应当建立在学生的学情基础之上,从学生的语言知识水平、语言技能以及思维发展水平三个维度分析具体学情。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出发,学生学情应当贯穿课堂的整个学习过程。高一学生刚经历过小升初,意味着英语学习难度地提升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对于部分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难以适应。在语言技能层面,经过初中英语教学的技能训练,高一学生基本具备在阅读中获取主旨与细节的能力;在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上,多数学生在整合概括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以及批判性评价等方面的训练还需要加强。首先,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在初中阶段已经积累了一定词汇量,难点并不在于词汇量的叠加,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在语境中推断词汇意义的能力,结合主题语境加深对于重难点词汇的理解;其次,定语从句的结构理解以及辨析也是该课例中的重难点,尤其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教师需要重点关注;最后,能够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当下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做出批判性的评价也是本课例的难点之一,教师应当通过课堂观察、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途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与知识接受度,并且及时地做出调整。

3.2. 深入研读语篇内容,制定课时学习目标

语篇分析是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它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载体。教师只有全面的、透彻深入地分析教材中的语篇,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与学的活动[4]。高中英语阅读的语篇较义务教育阶段来说篇幅更长且内容更加复杂,因此笔者从What、Why、How三个角度对文本Longji Rice Terraces进行教学分析。本文的主题语境是人与自然,属于自然生态主题群下的自然环境、自然遗产保护,该语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了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的名胜景观——龙脊梯田,包括梯田四季景色、梯田的相关历史、当地少数民族建造梯田的原因、梯田的运作原理以及龙脊梯田的建造给自然环境和当地人民带来的价值,用说明文的形式详细介绍了龙脊梯田的相关信息,结构清晰,通过对该文章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龙脊梯田的基本信息,还可以了解人类对自然合理利用和改造,体会到当地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场景,增强学生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意识,能够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同时联系自身实际,实现知识与思维能力的迁移。其中在梯田运作原理部分的介绍中,融合了生态系统水循环与生物学科相关的跨学科知识,体现了跨学科教学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研读完Longji Rice Terraces语篇之后,教师需要根据语篇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课时学习目标[2]。基于上述分析,教师确立本科时的学习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 首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文本,并且能够使用构词法或者根据上下文本推断出生词词义,例如harmony、vapour、agriculture等,实现语言教学目标,此外,学生还要理解并且运用文中的句子结构,例如强调句、when/why等关系副词引导的定语从句,以提升其阅读能力;(2) 通过龙脊梯田英文介绍视频和插图,学生能够预测文本主题与内容,能够通过泛读快速找出文章基本结构,总结出关键词,并且分析说明文的语篇结构和文本逻辑;(3) 教师利用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进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运用跨学科知识了解龙脊梯田的基本运作原理,并且能够根据关键词对运作原理进行复述,形成合理利用自然、适当改造自然的基本意识;(4)学生能够基于对文本的学习,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并且对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做出相关评价,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从不同维度给出自己的建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3.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和跨学科视角,开展教学活动

“新课标”在课程结构设计依据中明确提出“指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要求以语篇为依托,深度整合、有效综合学习内容,创设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实践性特征的英语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主动参与主体意义的探究活动[5]。高中英语阅读语篇篇幅较长,且难度较大,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开展层次递进的学习理解类、应用实践类和迁移创新类活动,有助于教师基于主题意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篇内容,实现语言从输入转向输出、思维能力从低阶转向高阶的发展,确保学习深度、活动层次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对应。上述教学目标中“1、2”属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能力目标,侧重本单元语言知识的学习,以及运用阅读策略分析文章结构,获取与文章主题大意和关键信息;“3”属于文化意识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保护自然、合理改造自然的积极情感态度;“4”则属于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主题的认识。

1、学习理解类活动

Step 1:多媒体导入。教师首先呈现一张龙脊梯田风景图(如图1)以及两张当地人民的图片(如图2和3),引导学生形成对“Longji Rice Terraces”主题的猜想,例如“Where is this place?”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rraces and the local people?”并且结合教材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感知与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活学生的背景图示,为本单元的主题理解做好铺垫。

Figure 1. Longji Rice Terrace landscape map

1. 龙脊梯田风景图

Figure 2. Zhuang people

2. 壮族人民

Figure 3. Yao people

3. 瑶族人民

随后教师播放一段龙脊梯田的介绍视频和相关图片作为本节课的导入,让学生在视频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对龙脊梯田有大致的了解,这一活动融入多模态教学理念,将语篇中的信息转化成生动的图文资源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语篇主题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结构,同时还能训练学生对信息的快速抓取能力以及思考和预测能力。同时教师能够通过课堂提问,检测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基于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学习进展做初步评估。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与主题相关的背景图示,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积极探究与主题相关知识。学生能够从多媒体教学资源中获取与龙脊梯田相关的背景知识,通过对其背景知识的讨论推断出龙脊梯田自然风景区能闻名于世的原因。将图1图2图3结合展示,从而顺路引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单元主题,从而开展基于主题意义的教学。形成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能够动态地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教师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评价手段。

Step 2:快速阅读文章,定位关键词,完成思维导图。该语篇的文章体裁为说明文,文章结构较为清晰,说明层次逐渐递进,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与文本分析能力。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关注说明文文本类型,快速定位每段关键词,并且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当地人民建造梯田的原因,利用思维导图更加深入的理解当地人民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因。教师基于这个环节,通过表格填空、问答和思维导图的形式,对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观察评价,将评价融入到各个环节之中,实现其动态性。

2、应用实践类活动

这一层次的活动,应当聚焦于描述、分析与判断、内化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巩固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并形成能力。

Step 3:基于教材中给出的梯田运作原理图,运用本节课所学词汇和词组,对其运作原理进行复述。“How does the terraces work?”基于跨学科视角,将学生在高一生物学科中学习的水循环知识进行迁移,让学生尝试完成如下循环图(如图4)“Please recall what you learned in biology and try to complete the cycle diagram below.”

Figure 4. Biological water cycle map

4. 生物水循环图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运用所学词汇复述梯田运作的基本原理,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理解这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训练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其次,基于跨学科视角,将高一学生生物学科的知识迁移到英语课堂中,不仅有利于实现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角,挖掘知识深度,同时有利于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当地人民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原因,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Step 4:让学生分析并且思考写这篇文章的根本目的“What’s the author’s purpose in writing this article?”并且从文章中推断出作者对当地人民改造龙脊梯田的态度。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对本篇文章做更加深层次的分析,通过语篇中的词句运用推断出作者的情感态度,例如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形容词选词significant、cleverly、great wonder等用词来看出作者对于龙脊梯田改造的态度是积极的,并且对这一行为是持欣赏和赞扬态度的。

3、迁移创新类活动

这一层次的活动应当聚焦于策略和技能的运用,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并且理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包括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

Step 5: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对龙脊梯田运作原理的学习,让学生们分析并讨论传统的农耕技术被当地人民一直沿用至今的原因,并且让学生对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做出评价,思考人类是否应当运用现代科技开发自然资源。Q1:“Why do the local people still keep their traditional way of growing rice? Please share your ideas.”Q2:“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human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Why?”。讨论结束后,教师将学生分为两个大组,一组为正方“I agree with the idea.”;另一组为反方“I disagree with the idea.”然后针对以上主题进行5分钟的自由辩论,双方小组成员表明立场的同时要阐述支持自己立场的理由。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语言支架,在学生表达观点的过程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逻辑表达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做出评估,同时积极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表达能力以及情感体验等,从教师角度出发,提供形成性的评价反馈。

【设计意图】该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文本信息,激活其固有知识,让学生能在本环节中迁移运用所学知识。本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做出批判性的思考,将文本内容的学习升华至对主题意义的探讨,形成合理利用自然、适当改造自然的基本意识。

Step 6:课后活动评价量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引导下,教师不再是评价活动中的唯一主体,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观察的不同维度设计以下(表1)可视化量表,让学生进行自评、生生互评,最后教师也要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做整体评价,并且给予针对性的建议。

Table 1.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form

1. 量化评价表

量化评价表

5 = 优秀;4 = 良好;3 = 达标;2 = 有待进步;1 = 未达标

评价标准

自我评价

同伴评价

教师评价

1. 学生能够在课前搜索与主题相关的拓展知识




2. 能够掌握生词的正确用法并从语境中推断词义




3. 通过略读快速抓住文章主旨




4. 能够推断作者写作意图




5. 能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6. 能够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7. 能够对文本观点作出批判性的评论




8. 能够为保护自然提供有效建议




总分




反思与建议




Step 7:课后作业。教师基于学生的基本学情和分层教学的教学理念,将课后作业进行分级。教师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介绍国内著名的自然景观,运用本节课所学词汇和句子结构,仿照文本进行说明文的写作练习,此作业为必做内容;另外,教师布置一项为龙脊梯田设计旅游手册的任务为选做作业,并且在下节课堂中进行介绍展示。

通过学习理解类活动、应用实践类活动和迁移创新类活动,学生基本上可以实现语言知识技能目标,基于对文本的理解完成本单元语言知识的学习,例如通过语境来学习harmony、vapour、agriculture等生词,但是在对关系副词引导的定语从句的复习环节设计上还需优化。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目标也基本可以实现,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对“Why do the local people still keep their traditional way of growing rice? Please share your ideas.”进行思考,并根据文本推断作者写作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以辩论的形式让学生们对“人类是否应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进行探讨,进过正、反方观点的交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口语表达能力能够得到有效训练,观点辩论属于高阶思维活动,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状态,为学生提供语言支架。学习能力目标涉及到学习策略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评价量表的呈现是为了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自己当下的学习情况,对学习进行实时监控,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3.4. 开展多元教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评价不再是单一的衡量标准,而是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力工具[6]。因此,在该理念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要求教师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提供多维度的、有效的教学反馈,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首先,课堂提问对于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至关重要。课堂提问是教师获得教学反馈最直接的方式,在本堂课中,教师基于文本与主题语境设计一系列阅读问题,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层层递进,促进学生的思维由低阶向高阶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口头反馈;另外,在提问开放性问题时,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表达内容与主题的相关性以及表达的流畅性,避免过分关注语言的准确性;教师可以适时追问,引导学生对主题做出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表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思考。

其次,课堂观察也是教师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本堂课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表现。例如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在学生们讨论过程中,积极巡视每个小组,仔细观察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关注学生是否主动参与话题的讨论、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否能够认真聆听其他小组成员表达观点,并且观察不同水平的学生的表现,及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支持;同时,教师还应该观察学生对本堂课设计的各类活动的反应,注意学生是否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学习的兴趣,以此调整后续教学,促使教学更有效进行。

最后,课堂评价量表是教学反馈可视化的重要工具。教师在本堂课的最后,给学生展示评价量表,让学生对自己整堂课的学习态度与行为表现进行评分,并且让学生邀请同伴为自己的表现进行评分,最后结合教师的评价形成总分,并给出建议。教师能够通过量表获得多角度的反馈,不仅能够让评价内容更加全面,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使得评价更加系统化、更具有针对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4. 结语

本课例旨在探讨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在新课程、新教材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应用于实施能有效提升阅读教学效果,推进教学个性化和因材施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增强自身评价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评价工具,让评价活动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增强评价过程的系统性,同时监测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行为表现,以此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达到教、学、评三者的融会贯通,提升阅读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与完善,不仅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真正实现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学评一体化作为一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其社会重要性不容忽视。在这一模式下,学生不仅在知识和技能水平上得到了提升,还培养了其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与沟通等核心素养,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学生积极的学习体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推广和实施教学评一体化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3(5): 15-19.
[2] 李月萍.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与思考——以上教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An Experiment in Education为例[J]. 教育, 2024(2): 122-124.
[3] 吴温婵. 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探究——以教学评研一体化的课堂实践为例[J]. 英语教师, 2022, 22(3): 21-2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5] 邹淑娟. 英语学习活动观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J]. 天津教育, 2024(5): 128-130.
[6] 唐纪霞.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英语语篇教学策略研究[J]. 校园英语, 2024(6): 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