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路径探析
The Path Analysis of Population Aging Probl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DOI: 10.12677/ar.2024.113122, PDF, HTML, XML, 下载: 35  浏览: 66 
作者: 陈 凯: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积极老龄化养老Chinese Modernization Active Aging Old-Age Care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同样也是老龄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正处在老龄化加速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相叠加的新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口再生产已向现代型转变,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本文结合人口老龄化的现状,阐明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人口迁移、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并探索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路径。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二是不断改善人口结构;三是弘扬孝文化、调整家庭养老模式;四是重新定位老年人自身价值。
Abstract: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s not only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huge size of the population, but also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huge size of the aging population. China is in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in which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aging is superimposed on the steady advancement of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population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a modern model, and the degree of population aging has intensified.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opulation aging,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influence of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change,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population aging. And explore the path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in our country. First, adhere to the people-centered value orientation; The second i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The third is to carry forward the filial piety culture and adjust the family pension model; The fourth is to reorient the value of the elderly.
文章引用:陈凯.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路径探析[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3): 904-909.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3122

1.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在新征程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国情。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同时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当前我国老年人口出现迅速增长的趋势,相应地也对我国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兼顾老年人群的生活福祉,实现老年人口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因此,树立积极老龄观,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在巨大人口规模的基础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要举措。

2. 相关概念概述

2.1. 人口老龄化

在《人口学词典》中,老龄化被定义为:在整体人口比例中,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不断增高,尤指已达到年老状态的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的过程[1]。通常认为,人口老龄化也就是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它主要是指60岁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人口年龄结构中持续增长的态势,如果该比例超过相应的界限,就意味着这个社会的人口年龄结构正在逐渐进入老龄化,并根据其所处的比例来确定老龄化的程度。事实上,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体现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人口结构变动。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认知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各个国家对老龄化的界定不尽相同。国际社会通常以一个国家或地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作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个定义[2]。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2.64亿,约占总人口比重的18.7%。此外,预计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的总数量将达到4.87亿,老龄化水平将上升至34.1%,到那时我国将成为老龄化形势最严峻的国家之一。

2.2.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百年来党的奋斗历程的生动写照,彰显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光辉。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局面,努力破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面对的问题与挑战,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4]。中国式现代化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世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它开拓了现代化新境界、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又造福全世界。

2.3. 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式现代化间的关系

老年人自身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5]。老龄人口总量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相辅相成。中国式现代化涵盖了老龄人口自身的现代化,老龄人口自身的现代化本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占据了十四亿多人口的一部分,蕴含着巨大的规模效应。若能实现老年人的高水平发展,那么将人口规模巨大带来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转化为优势就指日可待了;老龄人口的生产性价值对经济现代化具有重要支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老年人是丰盈的生产性资源,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直接贡献者。老年人还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他们注重健康、养生和娱乐社交等质量型消费,消费倾向呈现出享乐型、智能化的特点;在我国,老年群体的社会文化价值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来源。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进程,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年人扮演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者、经验知识和技能的传承者、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的重要角色,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精神文明指向。

3. 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3.1.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

联合国在《世界人口老龄化1950~2050》老龄化议题中指出:“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大体上是不可逆转的,过去年轻人口的情况不可能再度发生[6]。”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推行的“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规模”的计划生育政策促使我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现了一系列转变,也进一步加速推进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迈向老龄化。总的来说,人口转型倾向于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高生育率、高死亡率为主要特点,在此期间,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相对较慢;第二个时期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为特征,该时期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很快;第三个时期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生长率时期。根据有关专家的推测,我国与很多发达国家一样,在一定的时期内都处在第二阶段,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我国才以高于很多发达国家的速度完成了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在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控制生育率过程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然而,随着多年来人口政策的推行,一些显著性的问题纷纷涌现,比如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不平衡,这往往容易导致我国的物质资料生产还未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人口结构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因此,出生率下降便是我国年龄结构逐渐向老龄化趋势发展的关键因素。

3.2. 人口迁移影响地区间老龄化程度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龄化程度受到人口迁移的重要影响,人口迁移大致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大多是以青壮年劳动力和技术人员的迁移为主。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大量的人口迁入,那么该国家或地区的老龄化程度就会相对降低,反之则相反[7]。从国际社会来看,法国作为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正是得益于其推出的积极移民政策才促使其整体上放缓了老龄化进程。从我国国内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和乡村间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因而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遵循从中西部地区迁入东部地区、从农村地区迁入城市的规律。对于迁出地而言,大量的青壮年人口流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的人口年龄结构,导致当地的老龄化程度加深。因此造成了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即中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农村高于城市。

3.3. 社会经济发展助推老龄人生命长度的延续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有着重大联系,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特别是公共卫生条件的逐步提高使得人口死亡率得到有效降低,提高了人均寿命。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人口结构转变是一种社会普遍规律,具有自发性的特征,它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8]。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处于人口转变的第一阶段,呈现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现象,且人口增长整体不够显著。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人口生育率较高,死亡率较低,这是因为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内形势相对稳定,国家重视发展生产力。同时,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卫生、保健等领域发展较为迅速,这也是人口死亡率会下降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取得迅猛发展,人均寿命也得到不断增长。此后,随着“健康中国”“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等一系列战略的推进,我国无论是从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生态环境保护还是医疗条件等方面都得到了新提升,这也为人均寿命的增长创造了条件。

4. 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实践路径

4.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应对老龄化之路,是直面中国式现代化挑战的战略选择。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老龄工作,实施积极的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的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9]。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具有丰富的“以人为本”的意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其人口理论也内在的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事实上,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口学说,还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人口理论,都秉持着促进人的发展的理念,因而在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的今天,更应该在社会层面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一方面,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庞大,依靠政府这一“有形手”难以实现所有养老服务产品的供给。因而必须充分发挥市场这一“无形手”的作用,实现养老服务供给的社会化和市场化以及服务主体的多元化[10]。另一方面,积极养老理念下的“老龄文明”,是一种全龄友善、全体幸福的社会风尚,它能充分保护老年人的生命权利,体现老年人的价值。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安排,不仅仅是建立养老服务系统,更要从社会和文化的层面上,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老龄文明”,使老年人能获得物质上的富足和精神上的富有,从而为整个现代化国家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注入新的内涵。一是要充分利用基层社会团体来帮助老年人。积极鼓励居委会和村委会帮助留守老人、失独家庭的老人建立老年互助群众组织。这不仅有助于给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必要的帮助,也拓宽了老年人向有关部门表达意愿和要求的渠道;二是要加大老龄产业的发展步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减弱,因此必须挖掘现有资源创新家庭养老的模式。如,利用互联网平台,探索大数据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新模式,构建养老信息一体化的服务平台,从而进一步完善家庭养老模式。

4.2. 不断改善人口结构

当前,我国人口的社会结构存在的主要矛盾是由低生育率、死亡率和寿命延长导致的少子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中国当前和未来人口发展的一种基本国情,也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现阶段,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正处在调整变化的关键时期,因此需要不断改善人口结构,科学解决老龄化问题[11]。首先,要不断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保障。一是要积极构建养老服务机构,提升各级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与此同时,需要拓宽养老服务的范围,把养老服务纳入社区建设的重点,逐步推进“老有所养”。二是要完善养老服务保障,从组织、政策、资金、法规等方面做好保障工作。三是要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服务体系。其次,转变人口思想与优化人口发展战略。一是要倡导积极生育的观念,提振生育水平。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生育观念作为人们对生育问题的基本看法和观点支配着人们的生育行为,同样对于变革生育行为起着主导性作用。当前,大多数年轻人持有少生优生甚至不生的观点,因此有关部门需要积极倡导“早生优生多生”的观念,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出生率。二是正确引导社会认知、放弃逆老龄化的幻想。少子老龄化是结构性趋势,在近段时期内难以出现根本性转变。一方面要全面贯彻积极老龄观,引导公众科学、客观地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另一方面要适当增加个人与家庭的自我养老责任,体现生与养之间的责任与权利的对等原则。

4.3. 弘扬孝文化、调整家庭养老模式

第一,要积极弘扬孝文化。我们国家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而孝文化又是我们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对孝文化进行重新定位并将其发扬光大,是我们国家能够顺利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家庭面临着更多的养老负担,这容易造成歧视老年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各个家庭应注重对孝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孝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各个家庭应该定期开展敬老文化的宣传,帮助子代树立孝道意识。第二,要针对家庭养老模式进行适当调整[12]。围绕家庭养老模式,以自我养老模式为辅,尝试居家养老模式。在坚持家庭养老的基本模式基础上,鼓励老年人用自己劳动所得收入进行储蓄、投资等方式,在年老时获得相应的收入来维持生计和看病就医[13]

4.4. 重新定位自身价值

一是要积极拓展人际网络。老年人仍然是社会中的人,其社会属性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老年人要正确认识自我,积极同外界进行交往,这有利于淡化与社会断层的不适感,缓解精神压力。除此之外,对于农村地区的空巢老人而言,人际交往可以帮助老年人丰富日常生活,克服恐惧、孤独心理等。二是要树立新的生活目标。不少老年人在退休之后会产生一种迷茫困惑感,老年人口具有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老年人应正确定位自身的价值,发挥余热延续事业,在各种公益事业中找到自己新的位置,继续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

5. 结语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老龄化是在现代化进程展开以后才出现的特殊现象,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导致老龄化的逐渐形成。按照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人口老龄化本质上属于社会现象,不能孤立地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当今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应立足于社会整体发展规律。因此,处理好老年人和社会中的劳动人口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因为要破解当前老龄化阶段的困境与难题必须充分考虑劳动人口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回归社会和人本身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落脚点,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时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孙炳耀. 人口年龄结构与老年社会保障筹资模式[J]. 中国人口科学, 1999(3): 18-25.
[2] 施祖美. 老龄事业与创新社会管理[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3.
[3] 韩保江, 李志斌. 中国式现代化: 特征、挑战与路径[J]. 管理世界, 2022, 38(11): 29-43.
[4] 杜玉华. 新动力、新道路、新形态: 中国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9(1): 42-49.
[5] 穆光宗, 侯梦舜, 郭超, 等. 论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 机遇、优势、风险与挑战[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1): 5-22.
[6] 杨菊华. 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3(3): 14-26+2.
[7] 联合国人口基金和国际助老会. 21世纪的人口老龄化: 成就与挑战[M]. 伦敦: 联合国人口基金纽约总部与国际助老会伦敦总部联合出版, 2012.
[8] 孙碧竹. 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20.
[9] 胡显海, 蒋若凡.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对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启示[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9(5): 102-110.
[10] 李程骅, 张钒. 中国式现代化与老龄社会文明建构[J]. 江苏社会科学, 2023(2): 1-10+241.
[11] 徐雪洁.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安工业大学, 2018.
[12] 朱巧玲, 王逸雯, 胡姜. 中国式现代化: 人口挑战、机遇与实现路径[J]. 江西社会科学, 2023, 43(8): 65-75.
[13] 李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视域下农村养老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