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养老问题的研究及思考
Research and Thinking on China’s Old-Age Ca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pulation Aging
DOI: 10.12677/ar.2024.113120, PDF, HTML, XML, 下载: 24  浏览: 60 
作者: 宁子昂: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老龄化养老模式养老问题Aging Pension Model Old-Age Support Problem
摘要: 进入21世纪,中国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表现为老年人口基数庞大且增长迅速,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核心问题。尤其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现代家庭常常出现两位年轻人需要照顾四位或六位老人的情况,导致巨大的抚养压力。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使子女承受过重负担,而机构养老同样面临各种挑战。当前,老龄化问题在中国已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它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严峻,如养老保障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对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能显著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感。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China is facing a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problem of population aging, which is manifested by a large elderly population base and rapid growth, and has become the core issue of widespread concern in society. Especially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ne-child policy, modern families often have two young people to take care of four or six old people, resulting in huge support pressure.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traditional family pension model makes the children bear too much burden, and the institutional pension also faces various challenges. At present, the problem of aging in China has aroused wide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nd it has caused increasingly serious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pension security. In this contex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rehensive social pension security system is crucial to China’s soci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e also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sense of security of the elderly.
文章引用:宁子昂.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养老问题的研究及思考[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3): 890-896.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3120

1. 引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至2023年底,我国老年人口达到2.97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21.1%。依照联合国发布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1]。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长期影响,中国家庭中子女的数量减少,越来越多的子女无法在身边照顾老人。这导致社会上独居老人和留守老人的数量显著增加,养老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中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相对落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尚未达到高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也不够健全。这些因素共同使得养老问题成为21世纪中国必须直面的一大挑战。因此,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挑战,并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养老模式,已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

在21世纪初,中国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联合国的标准以及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老年人占比,我国已经完完全全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已远超此标准,正面临由“人口红利”向“人口负担”转变的挑战。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老年人口数量的绝对增长和比例的相对上升。这两个方面数据的增长速度远超过其他年龄段,预示着未来几十年中国将继续面临更为严峻的老龄化挑战。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四个特点。一是快速进程。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于大多数发达国家。中国平均每年新增加老年人口约600万,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超过总体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2]。从7%增长到14%仅用了18年的时间,而同样的增长在西方国家如美国则需用了65年。这种快速的老龄化进程给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二是大基数效应。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即使是小比例的老年人口也代表着巨大的绝对数字。这不仅对养老金体系构成压力,还对医疗、养老、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的资源配置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三是不均衡的区域发展。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显著,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此外,城乡之间的老龄化差异也十分明显,城市化进程加快了城市老龄化的速度,而农村因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导致留守老年人比例升高。四是性别比失衡。在老年人口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这一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由于女性平均寿命通常比男性长,这导致了老龄女性的绝对数量和比例均高于老龄男性,增加了对养老服务特别是健康护理服务的需求。

综合来看,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老龄化的速度持续加快,同时高龄老人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这一显著的趋势已成为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方向,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广泛影响,尤其显著地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3. 我国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3.1. 我国的养老模式

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这三种模式各有特点和功能,适应了不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也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模式下,老年人主要依靠家庭成员,尤其是子女的照顾。这种方式依托于中国深厚的家庭观念和孝道文化,老年人在自己的家中接受来自家庭成员的关怀和照顾。社区养老是指在老年人的居住社区内提供养老服务,使老人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专业的养老服务,同时也能保持与社会的联系。这种模式通常包括提供日常生活照顾、医疗健康管理、文化娱乐活动等服务。社区养老旨在实现“居家养老”的理念,强调老年人的独立性和社会参与感。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相比,在老年人以及子女之间不会产生较大隔阂,能使得更多老人获取更为专业化的生活照顾以及医疗救护等[3]

机构养老是指通过专门的养老机构来提供集中的养老服务。这些机构通常具备专业的设施和训练有素的护理人员,能提供全天候的专业照护,适合需要长期护理或有特殊医疗需求的老年人。机构养老可以提供比家庭更专业、更系统的服务,但可能会使一些老年人感受到与家庭和社会的隔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这三种养老模式都在不断发展和改进,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老年消费市场初步形成,老龄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4]。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三种养老模式仍面临着一些困境。

3.2. 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家庭养老在我国农村地区占据绝对主体地位,即下一代成员在父母年老时做出的相应赡养,包括经济层面支持、日常生活照顾、精神层面慰藉等[5]。当前我国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尤为突出,对家庭结构、经济负担、社会支持体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3.2.1. 家庭结构变化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传统的大家庭结构逐渐向核心家庭转变。独生子女政策的长期实施,以及年轻一代的流动性增加,导致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子女或子女常年在外地工作。这种家庭结构的转变使得传统依靠子女照顾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巨大挑战。老年人护理责任常常落在极少数甚至一个子女的肩上,这使得子女在照顾老年父母与处理自己家庭、职业生活之间的压力巨大,难以平衡。

3.2.2. 经济负担加重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均寿命延长,老年人的养老时间也相应增长。长期的医疗费用和生活照顾费用极大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需要为老年人的慢性病或突发病症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严重影响了家庭的经济状况。此外,随着生活成本的提高,单靠子女的经济支持很难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医疗需要。

3.2.3. 社会支持系统不足

虽然政府在推动社会化养老服务,建设社区养老设施,但总体上看,社会支持系统尚不健全,无法全面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家庭外的养老资源分布不均,特别是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专业养老机构稀缺,社区养老服务不足,导致家庭成为老年人唯一的依靠。此外,缺乏专业护理人员也是家庭养老的一大难题,家庭成员大多数没有专业护理知识,难以应对老年人可能出现的各种健康问题。

3.2.4. 文化和心理因素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精神强调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责任,这种文化背景下,老年人普遍期望由子女直接照顾,而不愿意接受外部或机构的养老服务。这种心理预期加剧了子女的压力,也影响了养老服务市场的发展。同时,许多老年人对独居或机构养老有心理抗拒,更倾向于在家中接受照顾,这限制了更为灵活和多样化养老模式的接受度。

3.2.5. 政策和法律支持不足

尽管我国政府已经开始关注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的问题,并试图通过立法和政策来提供支持,如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高退休金水平、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等,但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和覆盖范围还有待提高。现有政策对于家庭养老的直接支持不足,尤其是缺乏针对家庭照护者的经济补偿和社会认可。

3.3. 社区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虽然社区养老在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在实际操作和推广过程中也面临着多种困境和挑战。

3.3.1. 资源配置不均

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在资源配置上存在明显的城乡、地区差异。城市地区由于经济较为发达,社区养老服务相对完善,而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社区养老服务则显得十分匮乏。此外,即便在城市中,高端的社区养老服务通常只集中在经济较好的区域,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专业人员都相对缺乏。这种不平衡的资源配置,导致了社区养老服务的普及和效果大打折扣。

3.3.2.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监管,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参差不齐。一些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在专业人员配备、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不足,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例如,一些社区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养老护理培训,无法提供适合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心理咨询等专业服务。

3.3.3. 资金投入不足

社区养老服务需要较大的初期投入和持续的运营资金支持,但目前很多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政府的财政支持有限,社会资本的投入也不够积极,这导致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需求。资金不足也影响到了服务的质量和范围,使得社区养老服务不能有效地覆盖到更多需要帮助的老年人。

3.3.4. 老年人接受度问题

虽然社区养老模式旨在使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服务,但不少老年人对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接受度并不高。一些老年人对新兴的社区养老服务持保留态度,更倾向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此外,老年人对于社区养老服务的知晓率不高,对可用的服务内容和方式了解不足,也影响了社区养老服务的实际效用。

3.3.5. 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监管

尽管中国政府在推动社区养老服务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但在具体执行和监管方面仍存在不足。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容易导致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标准不统一,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同时,政策支持的不均也影响了社区养老服务的广泛推广和深入发展。

3.3.6. 专业人才短缺

社区养老服务的推广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专业的养老服务人才。然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养老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普遍缺乏专业技能,高级护理人才更是短缺。我国诸多地区社区养老服务提供过程中,服务人员大多是下岗职工、退休职工、家庭妇女等,他们只能为老人提供较为简单的生活服务,难以开展专业性的医疗护理工作。也不能对老人进行科学化的心理引导,加上此类服务人员整体流动性较大,此类要素将导致社区养老服务质量以及综合服务水平难以提升,社区工作对多方面高素质工作人员需求量较大[6]。缺乏专业培训和合理的职业发展通道,使得养老服务行业吸引不到足够的高素质人才,影响了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

3.4. 机构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机构养老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涉及服务质量、经济负担、人员配置等多个方面。

3.4.1. 设施不足与分布不均

我国目前的机构养老设施数量远远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尤其是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高质量的养老机构更是稀缺。此外,养老机构的地理分布不均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大多数高品质的养老机构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和省会城市,而经济较弱的地区设施落后,服务质量较差。民办养老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供应数量不足与有效需求不足同时存在,民办养老机构存在不同程度的空床率,超过三成的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都不到70% [4]

3.4.2. 经济负担重

对于大多数我国家庭而言,机构养老的费用较高,尤其是那些提供高级护理服务的私立机构。高昂的费用使得普通家庭难以承担长期的机构养老开销,限制了机构养老服务的普及度。此外,公立养老机构虽然相对便宜,但通常资源紧张,难以提供个性化和高品质的服务。

3.4.3.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机构养老服务的质量差异较大。一些养老机构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和专业管理,其服务质量和居住条件难以达到标准。此外,监管不严和行业标准不统一也导致服务质量无法保证,影响了老年人的养老体验和生活质量。

3.4.4. 监管与法规不完善

机构养老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相对初级阶段,相关的监管政策和法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这导致一些养老机构在运营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服务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监控,老年人的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

3.4.5. 文化接受度问题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老年人通常由家庭成员照顾,机构养老常被视为不孝的表现。因此,即使在家庭无法提供必要照护的情况下,很多老年人及其家庭也对机构养老持抵触态度。这种文化观念的根深蒂固使得机构养老模式的推广和接受面临更大的社会心理障碍。

4. 解决当前我国养老困境的对策

4.1. 进一步完善国家养老保障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目前的养老保障体系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改革。政府需加强职能,提升公共财政在民生领域的投入,拓宽养老保障的覆盖范围并增强其社会保障功能。特别是要建立针对农村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构建,实施强制性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推动形成一个覆盖全国城乡、涵盖所有人群的统一养老保障体系。财政投入应适度偏向养老服务业,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化,创建专业的养老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以提供社会化及社区养老所需的专业服务人才。此外,改革城镇养老保障资金的筹资机制,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养老保障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可考虑通过发行社会保障彩票或征收社会保障税等方式增加养老资金的积累。同时,必须改革我国长期实行的养老金“双轨制”,确保国家所有就业人员,不论是公务员还是企业员工,均纳入统一的养老保险体系,统一个人和单位的缴纳比例,逐步建立养老保障资金的个人账户制度,实现账户的全国联网和资金互通。最后,完善养老保险的法律体系,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养老金的运行和管理,确保养老保障体系的公正性和可持续性。

4.2. 推广社区和家庭养老结合的模式

鉴于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各有优势,政策应当鼓励这两种模式的结合。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财政支持和技术指导,帮助建设更多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同时提供培训给家庭护理者,增强其护理能力。此外,推行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模式,让老年人在享受家庭温暖的同时,也能获得专业的照料和社交机会。

4.3. 运用科技助力养老模式的优化和提升

在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挑战和优化养老模式的过程中,科技的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整合现代科技,养老服务可以更加个性化、高效和普及,从而显著提升服务质量和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智能化家居技术。智能家居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升居家养老的安全性和便利性。通过安装智能传感器、紧急呼叫系统和自动化家用设备,可以实时监测老年人的活动,及时响应各类紧急情况,如跌倒、心率异常等。此外,智能语音助手和自动化家电能够帮助老年人更好地管理日常生活,减少生活自理的困难。二是远程医疗服务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远程医疗服务已成为优化养老模式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远程医疗系统,老年人可以在家中直接与医生进行视频咨询,获取健康建议和药物处方。这不仅方便了生活在偏远地区或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也减轻了医疗机构的压力。同时,穿戴式健康监测设备能够持续跟踪老年人的健康状态,为医生提供准确的健康数据,助力精准医疗。三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分析海量的健康和生活数据,为每位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养老和健康管理方案。人工智能技术如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可以在数据处理和服务交付中发挥作用,如智能聊天机器人可以与老年人进行日常交流,提供情感支持,减轻孤独感。AI还可以协助医疗人员分析病例,提供诊断支持,使养老服务更加科学和高效。四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能够为老年人提供虚拟旅游、远程教育、互动娱乐等体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老年人在视觉上重温或体验新的场景,还能通过各种游戏和训练程序帮助他们维持认知功能,延缓认知衰退。

4.4. 加强社会参与

在中国的养老服务体系中,社会参与尤其是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对于优化养老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参与不仅提高了养老服务的多样性和质量,而且有助于构建更加广泛和有效的养老服务网络。一是增加养老服务资源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通过各种非营利活动,增加了养老服务资源的供给,尤其在那些公共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和其他社会团体通过筹集资金、物资和人力,为老年人提供补充的养老服务,如日间照料、健康咨询、心理支持等。这些服务往往能够更具针对性和灵活性,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二是提升服务质量与创新社会组织在提供养老服务时往往能够引入新的理念和方法。例如,许多非营利组织采用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注重尊重老年人的个性和选择,强调提供符合老年人实际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此外,这些组织在运作中较为灵活,能够快速采纳和实施创新的养老服务方式,如利用科技手段进行远程照护、实施社区整合服务项目等。三是增强社区联系与社会支持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在养老服务中的参与有助于加强社区内的联系,构建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如社区聚会、兴趣小组和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社交生活,还有助于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和被边缘化的风险。此外,志愿者提供的陪伴和关怀可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为其家庭成员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实际上的帮助。四是推动社会责任与公众参与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活动也促进了社会对老年人问题的关注,增强了公众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养老服务,更多的市民意识到老年人的需求和权利,这种广泛的社会参与有助于形成对老年人友好的社会氛围,推动整个社会对养老问题的关注和投入。

5. 结语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养老问题的研究及其解决方案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特点,指出了当前养老保障体系面临的主要挑战。同时,也探讨了通过完善体系改革、科技应用、社会参与等多角度努力,如何优化现有养老模式,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展望未来,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需要政府、社会与市场三方面的协同努力,构建一个全面、多元和可持续的养老服务体系,确保老年人能够享有尊严和幸福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 包世荣. 国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20(2): 58-63.
[2] 曾维伦, 赵鸿伟. 马恩“两种生产理论”与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应对[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3): 27-30.
[3] 李冬梅. 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发展社区养老的必要性[J]. 劳动保障世界, 2019(3): 45-46.
[4] 关信平, 赵婷婷. 当前城市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中的问题及相关政策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 2012(5): 53-54.
[5] 杨扬. 我国农村地区空巢老人养老模式比较与选择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J]. 农业经济, 2023(1): 75-78.
[6] 谢欣, 鄂明月. 社区老年群体互助养老的必要性[J]. 现代交际: 学术版, 2015(3):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