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寨英滚龙传承困境与可行路径研究
Study on the Dilemma and Feasible Paths of Inheritance of Zhaiying Rolling Drag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ging
DOI: 10.12677/ar.2024.113117, PDF, HTML, XML, 下载: 16  浏览: 49 
作者: 刘广琴: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寨英滚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可行路径Zhaiying Rolling Drag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Difficulty Feasible Path
摘要: 在春节期间舞“滚龙”是寨英人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重要活动,凝结着他们生产生活、信仰习俗、民族文化等因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寨英滚龙是寨英镇几百年来春节期间一项重要的节庆活动,不仅起到酬神娱人的作用,更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现实层面考量,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乡村文化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寨英滚龙传承面临着传承、保护与发展等生存危机。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其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旨在老龄化背景下分析寨英滚龙传承的困境,并探索可行的路径,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Abstract: Dancing the “rolling dragon”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is an important activity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by the Zhaiying people, which embodies their production and life, beliefs and customs, ethnic culture, and other factors.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e Zhaiying Rolling Dragon has been an important festival activity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in Zhaiying Town for hundreds of years. It not only serves to entertain gods and people, but also carries 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From a practical perspectiv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rural culture has suffered unprecedented impacts, and the inheritance of Zhaiying Gunlong is facing survival crises such as inheritanc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an aging population, i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face severe challenge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analyze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inheritance of Zhaiying Rolling Dragon in the context of aging population, and explore feasible path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文章引用:刘广琴. 老龄化背景下寨英滚龙传承困境与可行路径研究[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3): 867-872.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3117

1.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1]。然而,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寨英滚龙也不例外。特别是在传承人老龄化背景下,寨英滚龙传承人缺乏、资金匮乏、平台受限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如何在社会生活快速发展的今天破除滚龙传承保护困境,让滚龙文化得以继续传承下去,是一个需要回应的关切,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 寨英滚龙简介

贵州省松桃县寨英镇在历史上有“小南京”一称,历史文化悠久,是一个集苗族、仡佬族、土家族、汉族等众多民族的聚居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据松桃县文史资料记载,明朝洪武年间,第六子朱桢为了平定少数民族暴动,从辰河达铜仁,逆锦江而入寨英河,见此处地形可利用,便以此作为军需物资转运始。久而久之,又为军民及商客共同利用,于是修码头、筑块墙、建民舍、开商埠,驻军家属随营而至,福广商客纷至沓来,使寨英成了梵净山区不可或缺的军事、经济重镇及交通枢纽[2]寨英从明朝开始就有舞龙的习俗,沿袭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寨英人在春节期间舞滚龙源于中华民族深厚的龙崇拜传统,同时也融入了当地少数民族的龙图腾信仰,形成了一种兼具山地特色和多元文化融合的独特艺术形式。寨英滚龙不仅仅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更是当地历史文化、民族信仰和社会习俗的生动体现,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得它在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

3. 寨英滚龙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寨英滚龙文化,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坚定领导下,得益于相关部门与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寨英滚龙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政府主导:保护名录与品牌打造

在寨英滚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地方政府长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寨英滚龙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地域限制,多次在省内外各类大型庆典和灯会活动中亮相。具体来说,1999年,贵州省文化下乡艺术团就特意邀请了寨英滚龙参与其演出活动;到了2001年11月,寨英滚龙更是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并在当年的春节特别节目中播出,进一步提升了其知名度。同年12月,贵州卫视的《走遍公园省》节目也对寨英滚龙进行了专题报道;2002年,贵州电视台对寨英进行了专访,全面介绍了寨英古镇及其独特的滚龙文化,寨英因此被誉为“滚龙艺术之乡”。在随后的几年中,寨英滚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扩大:2003年3月,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5年元宵节期间,中央电视台一套、二套、七套以及贵州卫视都对寨英古镇艺术节进行了报道;2006年4月,寨英古镇更是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贵州卫视也再次报道了寨英滚龙,使其魅力得以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到了2007年,寨英荣获“中国最具特色古镇”的称号,同时寨英滚龙也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至2010年,寨英更是荣获了“中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的称号;2014年,寨英古镇荣获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这一系列的荣誉和成就,都充分体现了地方政府在寨英滚龙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寨英滚龙文化自身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3.2. 学校与社会携手:体育锻炼与文艺展演

在2010年,寨英镇将寨英滚龙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融入体育教学课程中。在体育课堂上,寨英滚龙的传承人亲自传授学生们编扎技术与舞龙技艺。与此同时,邓堡中学、寨英镇完小以及落满小学也不遗余力地推广滚龙文化。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寨英滚龙融合了编织、刺绣、雕刻、剪纸、书法、美术、音乐、舞蹈及特技等多种艺术形式,深刻体现了其民族性和艺术性。将其纳入中小学体育课程,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有助于学生们身体力行地传承这一文化瑰宝。因此,寨英滚龙不仅在春节期间大放异彩,还成为了各类节庆活动中的常客,如县庆和其他重大节日,文化部门也会邀请其进行表演。2018年,寨英滚龙更是地登上了春节联欢晚会贵州黔东南分会场,在央视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到了2021年11月,寨英滚龙荣获“中华体育文化优秀节庆项目”称号,这是对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的肯定。通过学校的体育教育以及各种文艺展演,寨英滚龙文化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推广。直至2023年,寨英滚龙在“贵州村超”的舞台上再次惊艳亮相,展现了其不朽的艺术魅力。

4. 寨英滚龙的传承困境与其表现

随着我国现代化和老龄化的发展,许多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非遗项目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寨英滚龙也不例外。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法对寨英滚龙传承困境进行阐释,同时也为寨英滚龙传承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4.1. 传承意识薄弱,传承后继乏人

非遗保护要重视发挥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的作用。由于非遗是活态演变着的文化形态,其延续与发展永远处在活态传承与活态保护之中,因此,传承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核心要素[3]。那对于寨英滚龙而言,传承人就是其核心。然而,目前寨英滚龙的传承状况却不容乐观。省级传承人仅有1位,市级传承人也仅有2位,且他们的年龄普遍偏大。此外,各村落中还有一些年迈的手艺人。在寨英镇,由于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务工或求学,导致留守的人口结构偏向老龄化。同时,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年轻一代更加倾向于追求现代的生活方式,对滚龙文化了解甚少,因此对学习制作滚龙的技艺缺乏兴趣,更无心观赏和学习。这种情况已经导致了传承的断层。此外,寨英滚龙的传承还面临着另一个挑战。一个村寨的滚龙队伍需要大约三四十人才能保证舞龙活动的正常运行,但实际上,在举行活动时,几乎整个村寨的青壮年都会参与。与其他非遗传承相比,寨英滚龙不仅需要更多的人员参与,而且对体力的消耗也非常大,这给滚龙的展演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逐渐老去,年轻一代对寨英滚龙的兴趣和参与度逐渐降低,人才断层的问题愈发严重。

4.2. 缺乏资金支持,传承热情不高

编扎滚龙不仅技术要求高,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单条滚龙的制作成本约8000元,尽管政府为每位传承人提供4000元的资助,但这仍不足以覆盖全部成本。因此,组织编扎滚龙的村寨需要在村内额外筹集资金,并动员大量青壮年村民参与春节期间的表演。虽然表演期间能收到主人家的红包,但多数村寨的收益仍无法覆盖成本,这导致许多村寨放弃了编扎滚龙活动。此外,当地政府和传统技艺人间存在矛盾,进一步影响了滚龙文化的传承。据村民反映,政府选定的传承人并非技艺最精湛的手艺人,而是通过“关系”获得名额,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部分手艺人的积极性。此外,上级政府下拨的用于发扬滚龙文化的资金被挪用,导致滚龙广场的建设半途而废。这种不信任的氛围也加剧了传承的困难。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和社会认同,传承人的社会地位逐渐弱化,传承意愿变得薄弱,传承人数量不断减少,滚龙文化的传承面临严峻挑战。

4.3. 品牌效应低,缺乏核心竞争力

当地政府在每年的正月十三都会盛大举办滚龙艺术节,这一活动确实在短时间内促进了当地餐饮和住宿业的繁荣。然而,这种繁荣仅限于滚龙节期间,平时则门可罗雀,表演收入更是无从谈起。尽管地理位置上离著名景区梵净山并不远,但遗憾的是,该地区并未能有效利用梵净山的旅游资源优势来增强自身的吸引力。春节期间,当地餐馆和旅馆价格飞涨,而基础设施的滞后又严重影响了游客的整体体验。另一个显著的问题是宣传力度的严重不足。在滚龙艺术节筹备阶段,相关的宣传活动仅限于一封告知书,阅读量也仅有六千余次,且未获得县级以上媒体的广泛报道。即便在艺术节举办期间,报道也仅限于松桃县融媒体和一些摄影家、网红及民间文化爱好者,这显示出寨英滚龙的宣传策略既缺乏力度也显得单调。

4.4. 滚龙文化挖掘力度不足

寨英镇不仅孕育了深厚的滚龙文化,还融合了花灯、茶灯等多种龙文化元素。然而,与铜仁市德江县全民参与的炸龙活动相比,松桃县的滚龙活动仍显得较为局限,主要集中在寨英镇内。事实上,周边乡镇和村寨也有编扎滚龙、在春节期间表演的传统,这一资源尚未得到有效整合,以形成更广泛的文化影响力。目前,松桃地区在滚龙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方面存在显著不足,这已成为制约寨英滚龙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已成立滚龙协会,但由于场地、资金和管理层面的种种限制,该协会的实际作用有限,未能对滚龙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产生显著影响。此外,当地尚未建立专门的陈列馆来系统介绍滚龙文化,也缺乏展示滚龙文化相关用具的场所。这一现状反映出当地政府对滚龙文化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目前,滚龙文化的历史主要通过为数不多的研究资料和当地老人的口传心授得以流传。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擅长编扎滚龙的手艺人已将滚龙售卖至外地,这可能导致滚龙文化的独特性逐渐丧失。因此,加强滚龙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

5. 寨英滚龙发展的可行路径

寨英身处武陵山地区腹地,远离铜仁地区的经济中心,依靠水运和锰矿产业在历史上辉煌过一段时间,如今的寨英早已不复当年的盛况,只能从残砖碎瓦中依稀看到过去繁华的景象。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如何让寨英滚龙这一文化遗产突破传承的困境,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成为我们亟待探讨的问题。经过对滚龙传承与保护的深入走访与田野调查,现就相关问题展开如下讨论。

5.1. 完善传承体系,加强传承意识

多数非遗项目都面临传承人年龄偏大的问题,滚龙文化也不例外。当前滚龙的传承缺乏完善的体系,多依赖零散的家庭或村落内部的传授。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种传统的传承氛围已逐渐淡化,许多村寨的年轻一代已无法掌握滚龙编扎技艺,转而购买现成的滚龙进行表演。编扎滚龙的技艺持有者,即真正的传承者,在滚龙文化的延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保护和促进滚龙文化的传承,政府部门应从政策与经济两方面给予扶持。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非遗法》第六条明确了非遗保护的经费来源,为非遗的普查、申报及传承活动提供了坚实的财政支持。通过增加传承人的经济收入,并加强其社会宣传,提升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其次,对于传承人及整个传承群体,如青少年等,应增强其传承意识。在享受政策与经济福利的同时,传承人也应肩负起传播滚龙文化的重任,这不仅仅限于官方认定的传承人,更包括所有参与滚龙技艺与文化传承的群体。通过这些措施,期望能构建一个更加完善、有活力的滚龙文化传承体系。

5.2. 优化传承模式,激发传承意识

现在寨英滚龙没有明确的传承制度,主要的是零散的家庭传承制度,基本都是家中有长辈会编扎,耳濡目染学会的。想要滚龙文化长久不衰地传承下去,就不能单靠政府和少数继承人苦苦支撑,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一方面,在各村寨中,让村民意识到滚龙作为寨英古镇的一张名片,是非常有必要进行传承与保护的,让其主动参与到寨英滚龙的传承中来。另一方面,在寨英镇中小学体育课中,不光把舞龙当作是一种技艺技术的传承,更需要强调的是增强师生的认同感。认同是人们意义与经验的来源,它只有在社会行动者将之内化,并围绕这种内在化过程构建其意义的时候,它才能够成为认同[4]。从内心出发,想要把滚龙文化发扬光大。目前,寨英滚龙的传承主要依赖于零散的家庭传承制度,即家中长辈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然而,为了确保滚龙文化的长久传承,不能仅依靠政府和少数继承人的努力,而需要更广泛的参与。一方面,应在各村寨中深化村民对滚龙文化的认识,让他们意识到滚龙作为寨英古镇的文化名片,具有极高的传承与保护价值。通过激发村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自发地参与到寨英滚龙的传承中来。另一方面,寨英镇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中滚龙的教学中,不只是传达对技艺技术的传承,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引导师生增强对滚龙文化的认同感。从内心深处激发他们对滚龙文化的热爱,并立志将其发扬光大。通过这种创新的传承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滚龙文化的传承参与度,确保其长久不衰地传承下去。

5.3. 营造传承氛围,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互联网的强大传播能力,可以采用多元化的形式来深入推广滚龙文化。在今年的滚龙艺术节上,能够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汇聚寨英,共襄盛举。这一盛况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网络平台的广泛宣传。当地民众通过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积极分享滚龙的编扎以及展演过程,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他们通过网络了解到滚龙的独特魅力,纷纷慕名而来参加滚龙艺术节。然而,目前当地官方媒体的报道相对较少。为了进一步提升宣传效果,吸引更多游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视频、文字和丰富的图片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这将有助于更好地展示滚龙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在平日里,当地政府和媒体也应深入挖掘滚龙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激发年轻一代的学习兴趣和需求。通过培养更多的滚龙文化传承人,我们可以让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展。同时,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如视频、直播、文字和图片等多种形式,培养更多的滚龙文化爱好者。让他们加入到寨英滚龙文化的传播队伍中来,共同为传承和发扬这一独特文化贡献力量。

5.4. 依托旅游资源,打造文化品牌

寨英古镇位于梵净山东麓,与梵净山江口县东门相距仅28公里,境内依然遗留着通往梵净山的红石古道与青石古道遗迹。尽管这两条古道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与妥善保护,游客数量也相对稀少,但它们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寨英滚龙完全有机会借助梵净山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进一步塑造和推广滚龙文化品牌。寨英镇独具三大特色品牌:首先,寨英古镇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次,作为松桃核心矿藏区,它曾被誉为中国的“锰都”,虽然昔日的矿藏繁荣已成为过去,但我们可以借鉴铜仁万山区从“汞都”转型为旅游小镇的成功经验;最后,寨英镇还是滚龙艺术与文化的发祥地,同时也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这一文化底蕴构成了其不可或缺的特色。这三大品牌共同铸就了寨英镇的独特吸引力,使寨英滚龙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大放异彩。

6. 结语

回到最初研究的起点,滚龙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承载着寨英的深厚文化底蕴。长期以来,滚龙不仅是寨英人最重要的娱乐活动,更是促进各民族和各村落和谐相处的重要纽带。然而,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滚龙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当地政府已经积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保护和传承滚龙文化。但必须认识到,单纯地宣传滚龙技艺而忽视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入理解和珍视孕育滚龙的这片文化土壤,才能激发更多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滚龙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 2021-08-12.
[2] 贺从宪, 主编. 松桃风情 旅游文史专辑 松桃文史资料 第10辑[M]. 铜仁: 贵州政协松桃苗族自治县文史委员会, 1996: 11
[3] 王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22: 17.
[4] (美)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 认同的力量[M]. 第2版. 曹荣湘,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