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逻辑
Triple Logic of Ancient Poetry Culture in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DOI: 10.12677/ass.2024.136500, PDF, HTML, XML, 下载: 28  浏览: 57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任 格:西南石油大学(文化素质与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心),四川 南充
关键词: 古诗词文化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改革创新Ancient Poetry Cultur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Virtue Reform and Innovation
摘要: 古诗词文化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引领作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育人目标具有高度契合性。使古诗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准确把握价值、问题和实践逻辑。首先,要正确认识古诗词文化在丰富课程内容、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作用;其次,要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三个维度,理清古诗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存困境;最后,探寻古诗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路径。
Abstract: The culture of ancient poetry has a unique role and value leading role, and it i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ntegration of ancient poetry culture in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s to accurately grasp value, problems and practical logic. First of all, we must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ancient poetry culture in enriching curriculum content, firm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cultivating newcomers in the times. Secondly, we need to clarify the existing difficulties in integrating ancient poetry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from three dimensions: teaching subject,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ethods. Finally, we will explore the effective path of the ancient poetry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任格. 古诗词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逻辑[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6): 298-30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6500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涵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职责。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古诗词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大的传承价值。将古诗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既能实现高校思政课在新时代形势下的改革创新,也能充分发挥古诗词文化的育人作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三句诗概括古今成大学问者必会经过三种境界,这三句诗也可用于探讨古诗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逻辑。

2. 文献综述和概念厘清

2.1. 文献综述

通过总结梳理相关文献,可以看到国内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研究主要有三个主题:第一,关于融入的必要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比如,黄岩教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考》中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第二,关于融入的可能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融入高校思政课,在于思政课的文化功能与文化的育人功能,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价值资源,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高校思政课具有显著的文化属性,思政教育本质也是以文化人的现象。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在价值立场、理想追求、育人目标等方面具有相通性。比如,徐洪军教授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究》中,指出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属性、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通约性[3]。第三,关于融入的路径。主要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等方面着手,以此增强融入的有效性。比如,于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通过融入教材与课程体系、融入校园与课堂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等途径来实现[4]

总之,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也推动了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但是该项研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从研究内容来看,大多数研究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念和内容进行界定,都是在宏观层面探讨,侧重于融入的形式,忽略了融入的具体内容,缺少对具体优秀传统文化针对性的研究。尤其是古诗词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有待挖掘,但鲜少被单独提及。第二,从研究方向来看,大多数研究偏重于理论研究,对于实践研究还有所欠缺,对于当前融入的困境和挑战阐述较少,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亟需针对性和具体性的融入路径建议。所以,本文从价值逻辑、问题逻辑和实践逻辑分析古诗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2.2. 概念厘清

古诗词是以精炼的语言艺术性表达人类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常发言和书面报告中,均有对古诗词的引用。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歌的国家,唐诗宋词不胜枚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5]古诗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寄托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社会理想,蕴含着丰富思政教育资源,古诗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由其内涵特征和独特地位决定的。

“融入”是指传统文化的概念范畴、理论观点、思想观念、程序方法、意象表达等经过移植借用、结合转化、类比隐喻等方式渗入大学德育中,成为大学德育的工具要素、理念追求、教育规则、价值信念或实践惯例[6]。古诗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就是利用古诗词文化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思政育人实效,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将古诗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首先要明确哪些内容可以融入思政课中。在遵循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的原则上,融入的内容应该是呼应时代发展要求、帮助学生成长成才、适应高校思政课特点的内容。

3. 古诗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逻辑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成大事业和大学问,为首之事必是明确自己的目标与方向。探讨古诗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就是要明确古诗词文化与高校思政课课程、培养时代新人之间的关系,以回答“为什么要使古诗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这一首要问题,同时明确融入的方向。古诗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契合思政内容、利于文化传承、回应育人要求,蕴含着深刻的价值逻辑。

3.1. 挖掘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思政课是政治性与学理性、知识性与价值性高度统一的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但在当前的思政实践中,思政课的内容和形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对思政课有畏难情绪、刻板印象、错误认识和轻视心理,一方面是教师个人的知识积累和教学经验不足,另一方面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不够。新形势下,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还有待提高,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和针对性,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是改革创新教学的主渠道之一,该通知指出各高校应该以思政课程体系为依托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了中国精神的古诗词文化,承载了鲜活的思政教育素材,有利于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的亲和性和故事性,也能更好发挥古诗词文化的育人功能。在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利用古诗词文化中的历史故事、诗人经历、情感表达,讲述真实的案例、传递真挚的情感,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情感共鸣,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针对性。将古诗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使思政课接地气,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教学效果。

3.2. 传承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做出战略部署,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明确要求。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未曾断流,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会影响人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模式,是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向心力的源泉,千百年来,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道德追求、情感认同等,是文化自信最基础、最根本和最深沉的部分。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诗经》,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发展至今天的现代诗,其中有无数的名篇,形成了灿烂无比的诗歌文化。凡中国人,不论年龄大小、身处何方、职业类别,受过教育者均能脱口而出几首诗词。诗歌已经完全融入我们的基因,诗词中诗意人生的写照、家国情怀的寄托和理想抱负的表达,对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涵养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价值。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独有的宝库,闪耀着独属于东方文明的光辉,有文辞韵律之美、文化内涵之深、意境情感之真等特点,所以其生命力穿越时空经久不衰。“诗言志,歌永言”,古诗词以最凝练的语言和优美旋律,展示了中国人的精神风貌。思政课为古诗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搭建了平台,高校学生能在学习中了解中国历史、认同中国文化,增强对国家和民族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体悟文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大学阶段,应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7]将古诗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加深和巩固高校学生对古诗词文化的认同,激发高校学生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传承和弘扬古诗词文化。

3.3. 以文化人,培育时代新人

将古诗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开辟文化育人这一阵地,有利于推动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高校思政课要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动古诗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新时代,总书记对当代青年给予了殷切希望,生逢盛世,应不负历史使命,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思政课要以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大学的德育目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8]。古诗词文化中蕴含着志向高远的人生追求、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浩然长存的民族正气、爱国爱民的家国情怀,可以为高校学生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

中国古诗词能传承至今,是因为它寄托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千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在诗词的学习中涵养身心、敦品励行。习总书记曾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9]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挖掘古诗词文化中丰富的生活智慧、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等育人资源,实现古诗词文化的时代价值。“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意为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大好山河,表现了诗人立鸿鹄志的坚定信念,时代新人要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宁苦自身以利众生的济世情怀,时代新人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将古诗词文化和高校思政课程内容有机融合起来,促进高校学生做中华文化的笃信者、传承者、躬行者,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有利于培养具有爱国情怀、远大志向的时代新人,有利于引导高校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4. 古诗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问题逻辑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做学问之第二重境界,概括了一种执着态度,尽管会有百般困难,还是要矢志不渝地追求。当前,古诗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还不够多,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实践及效果来看,古诗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面临着一些现存阻碍和可能困境,主要表现为教学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教学内容融入不深、教学方式单一固化等,构成了问题逻辑。

4.1. 教学主体素养有待提高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古诗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和自身素质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会直接影响古诗词文化育人功效的发挥。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缺乏对古诗词文化的积累,对古诗词内涵缺乏深刻全面的理解,难以深入考察诗词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经历等,未能充分挖掘古诗词文化资源,也无法驾轻就熟地运用古诗词;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创新能力不足,融入古诗词只是简单地生搬硬套个别诗句在课堂教学上,难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弘扬古诗词文化的目的。实现古诗词文化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教师具备古诗词文化素养和更高的教学能力水平。

4.2. 教学内容有待深入融合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古诗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出现在思政课教材中和课堂教学中,但从总体来看,二者还未实现有效衔接。首先,高校思政课教材对古诗词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不足,目前在教材中出现的古诗词只是散落在教材的部分章节和知识点阐述内容中,没有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使古诗词文化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引用一些诗句,并没有将诗词还原到历史场景中进行完整阐述、深度解读,学生无法理解诗词的本质内涵,很难真正入脑、入心。古诗词文化融入思政课,使用的古诗词必须经过推敲加工,注重内容的深度,贴合思政教材和课程内容,实现古诗词和思政课的充分互动,既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也能让学生更好传承经典、筑牢文化自信。

4.3. 教学方式有待创新转变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教学方法上呈现出单一、陈旧的特征。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主要是以封闭式教学和单项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喜闻乐见且恰当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互动。此外,传统的思政教学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抽象的理论如果不能和具体的实践结合起来,学生也很难有获得感、参与感,所以单纯地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会影响古诗词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作为高校,要把古诗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切实转变“重知识轻实践”的观念,发掘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是实现有效融入的重要途径。

5. 古诗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逻辑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经过磨练就会日渐成熟,豁然开朗,进而取得成功。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尤其是思政课被多次提及,在新时代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要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亲和性和针对性。古诗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逻辑就是探寻行之有效的融入路径和实施路径,唯有不断探索,敢于尝试,才能实现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推动古诗词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承弘扬。

5.1. 提高教师素养,优化教师队伍

思政课教师队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要实现古诗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打造一支更为优秀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体作用。整体来说,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古诗词文化修养,相关机构要加强对思政教师古诗词文化的培训,思政教师自身也要积极主动学习古诗词文化知识,做好诗词的积累,在自身吃透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古诗词在课堂上的有效传播。第二,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融入意识,增强思政教师对古诗词文化的认同,组织相关研讨会,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文化融入思政课的价值意义所在。第三,提升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政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学内容,找到古诗词文化和思政课内容的契合点,创新教学方式,不能将古诗词文化生搬硬套地直接塞进思政课教学中。

5.2. 融入理论教学,适应课程体系

通过认真研读教学大纲,仔细分析课程教材,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深入挖掘古诗词文化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思政教师构建古诗词文化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要通过系统梳理教材知识体系,找到古诗词文化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结合各门思政课课程的特点,找准最佳契合点和切入点,做好古诗词文化和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不断充实完善思政课程内容体系。寻找古诗词文化内容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在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实现古诗词文化和课程内容的相互佐证。

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课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使其成长为自觉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凝结着诗人的人生态度、爱国情怀、远大理想,比如,有写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乐观豁达的苏轼;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位卑未敢忘忧国”、“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众多的爱国诗篇。古诗词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可能性在于,古诗词中描述的社会理想、人民群众的价值立场和实践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高度的契合性。比如价值立场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在中华文明的数千年历史中,人民主体的立场作用体现在《尚书》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中,体现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宁苦自身以利众生的济世情怀中,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不谋而合。

5.3. 创新教学方式,打造育人环境

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能推进古诗词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而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在融入过程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的思政课要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方法,运用专题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尤其要重视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新时代思政课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要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古人有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古诗词融入高校思政课,高校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古诗词文化,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中的感受认识结合起来。

善用社会大课堂,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高校可以采取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以实践教学促进古诗词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同时提高思政实践教学实效。第一,开展主题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中设置关于古诗词文化的题目和活动,鼓励学生开展“古诗词文化”研讨活动,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举办主题讲座,调动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第二,组织教学实践。深入开发、挖掘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到诗人故居、古诗词文化氛围浓厚之地参观考察,身临其境加深对古诗词文化的感悟,从诗人经历、诗词内容、表达情感中涵养身心,提高对古诗词文化的价值认同,自觉传承和发扬古诗词文化。

6. 结语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有其内在逻辑,要经过三种境界。古诗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也同样具有其内在逻辑,古诗词文化能提升高校思政课育人之实效,回应时代要求,这是其价值逻辑;当前古诗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一些困境和阻碍,构成了其问题逻辑;探索融入路径和实践机制,此乃其实践逻辑。在当前的思政课程和教学中,高校思政教育要全面深入挖掘古诗词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内容,发挥古诗词文化的育人功能,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未来要对融入过程进行深入的研讨,针对不同的思政课程要有具体的融入角度和方法,切实把古诗词文化融入到各门思政课教学中。

将古诗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要有“望断天涯路”的明确目标和方向所在,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衣带渐宽终不悔”,执着追求,在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实现古诗词文化育人功能,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

南充市社科研究“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项目:项目号NC23C060。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 [N]. 人民日报, 2022-10-26(1).
[2] 黄岩, 朱杨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 35(1): 81-86.
[3] 徐洪军.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索——以绥化学院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 2019,40(5): 72-75.
[4] 于超, 于建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与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20(Z3): 40-42.
[5]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一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8: 164.
[6] 曾誉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人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 思想战线, 2022, 48(5): 163-172.
[7]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17-01-26(6).
[8] 卢先明. 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0, 9(4): 47-50.
[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 习近平主持[EB/OL].
https://www.gov.cn/ldhd/2014-02/25/content_2621669.htm, 202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