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
Research on Reflections on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of Chinese Language Classes in Primary Schools under the Context of “Double Reduction”
DOI: 10.12677/ae.2024.146985, PDF, HTML, XML, 下载: 11  浏览: 32 
作者: 王温琪: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双减”政策小学语文教学效率“Double Reduction” Policy Primary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Efficiency
摘要: 在“双减”的背景下,“减负增质”是教学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当前我国小学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教学理念偏差、教师情感调动不足、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低等问题。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教师需要认真备课,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学习习惯;丰富教学方式,创设合理情境,实施合作学习;不断转变教学观念,优化作业设计。在不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之中,打造更适合当下背景的语文课堂,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double reduction”, reducing burdens and improving quality is a key issue that urgently needs to be addressed in teaching. Currently, in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in China,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teachers having deviated teaching philosophies, insufficient emotional engagement from teachers, a singular teaching approach, and low student interest in learning.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Chinese language classes in primary schools, teachers need to diligently prepare for lessons, emphasiz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habits of previewing, diversify teaching methods, create appropriate learning environments, implement cooperative learning, continuously change teaching concepts, and optimize homework design. Through continuous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a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more suitable for the current context can be developed, thus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of Chinese language classes in primary schools.
文章引用:王温琪. “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J]. 教育进展, 2024, 14(6): 645-65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6985

1. 引言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尤为迫切。随着教育部门对课业负担的调整和要求,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压力的缓解。因此,教师们需要更加注重如何通过优化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效率的内涵

在理论上,对教学效率的界定存在着两个重要的概念。一种是从经济和物理的观点来看,把教学效率等同于生产力、机器效率和劳动效率;二是从教学效率的视角分析教学效益、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关系。

关于第一类定义方式主要有以下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观点一:“课堂教学效率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时间和总教学时间的比。”[1]

观点二:“课堂教学效率等于教学中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的比值。”[2]

观点三:“课堂教学效率是指实际教学时间与有效教学时间的比率。”[3]

关于第二类定义方式主要有以下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观点一:“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学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教学效果是指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教学效用是把教学看作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而经济理论认为它是投入和产出之比,而教育效益是以低投入换高产出。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是最直接的反映,而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教学效率,它的效率可以用如下的公式来表达:‘效率 = 时间/实践 × 100%’;教学效益是指教育活动的收益,反映在教育目标与特定社会、个人教育需要的连贯性与连贯性。”[4]

观点二:孙亚玲(2004)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教学效益三者的有机整合。”她除了提出三者的“有机整合”观点之外还对教学效率的含义作了进一步的界定。在她看来,“教学效率考虑的是获得教学效果所付出的成本的大小。”[5]

观点三:“有效教学”是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即与教学规律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其效果、效益和效果都很好。教学效果是指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核心的教学活动的结果;教学效益是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的价值,教学活动的目标。“教育投资”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精力,只要学生的学习投入不变,“教学效率”就是“学生的学习收益与教师的教学投入之比”[6]

基于上文,教学效率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学习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的比率,也就是一个人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其中,“有效率”是指学生在“终生受益知识”、“终生受益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率”的学习。

3.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出现的问题

3.1. 教师的教学理念有所偏差

小学语文老师是小学语文课堂的主导者,其导向性作用非常重要。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忽视语文素养表现为:个别教师过分注重对语文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过度解释和过度分析课本,过于强调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却不教他们理解文本的写法;注重语文知识,不注重语文素养。许多教师无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小学生的主观需求和感受,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会”,而轻视了“会学”[7],使得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导致语文学习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3.2. 教学情感调动不足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感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为了创造高效的课堂,需要特别关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积极情感互动。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唯分数论仍然是教育的基础,被许多教师提倡和遵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更注重自己的权威性与主导权,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所教内容的人性化。在这样做的过程中,教师将大部分的专业知识集中在其知识领域的准确性上,而忽略了教学的情感和趣味性,最终导致课堂固化,教师缺乏对教学的情感投入,教学效果不理想,整体教学质量不高,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其次是教师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大多数教师不重视课堂上的情感,尽管有些教师有情感投入的想法,但知识是在教案中提及,情感成分是表面的,与实际应用无关。因此,课堂环境变得单调,学生对学习和拓展思维不感兴趣,课堂表现也受到影响。

3.3. 课堂教学单一且固化

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情况来看,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死板的教学流程,既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不能有效地营造有效的语文课堂。部分教师忽视教学程序的涉及,通常将教学程序设计呈直线式,常按照课文内容的先后顺序展开教学,教学设计毫无起伏。也有教师的教学程序设计较为松散、凌乱,对教学环节的衔接、过度考虑不够,教学主线不清晰。教学方法的单一与教学过程的固化,很容易使学生觉得学习单调枯燥,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4. 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低下

由于上述一系列教学上出现的问题,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沉闷、死板,偏离了正确的航线。一些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语文教学资源的深度发掘,仅仅“以本为本”,对课本知识的传授、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积极性。另外,一些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趋向于功利主义,完全按照应试要求来进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考点培训,导致一篇文雅的课文被分割为零散的知识点,使学生感觉不到课文的美感,造成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缺乏。

4. 策略

4.1. 准备

1. 有效备课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语文教学要以课堂质量和效果为基础,教师的有效备课是前提条件。有效的备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准备,以确保课堂上的学习质量。

从课堂内涵变化来看,需要从“教师向学生提供知识”转变为“教师和学生通过合作研究创造知识”。在备课过程中,师生要从多个方面、多层次地组织好备课。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从学习活动、情绪发展等方面,充分发挥课堂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精彩的教学设计首先应具备实效性。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注意:教学目标针对的是哪些领域和层次?哪些学习行为应该反映在目标中?学习者的预期成果是什么?这些要素不是由教师决定的,而是由学习主体决定的。

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和经验,以确定课程的起点。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制定目标,优化学习过程,从而在课堂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8]

制定适当的目标是有效备课的一个重要部分。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充分理解课程材料,对课程材料每章每节的学习意图和目标有清晰的认识。要达到合适的学习目的,教师既要对教材有全面的了解,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掌握,既要达到一定的难度,又要经过有效的教学才能达到。目标既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又要能有效地进行教学。

例如,在制定《少年闰土》一课的学习目标时,教师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主体,从基础知识到应用,从字词到句子,从句子到想象,从课堂教学到课外实践,都要牢牢把握,并将以下学习目标作为文本活动的主线:学习本课12个生字,会写14个词语;有感情地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快节奏地读课文,抓住重要词句,把握课文思想;了解闰土的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进行朗读说话写作练习;进行“我”的外貌描写(仿写课文第一自然段)。这样目标的设计能很好地完成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任务,同时还能兼顾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使其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

2. 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预习就是学生在老师教学之前的自主学习,是为第二天的学习打基础的。正如老师只有备好课,才能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一样。学生如果也是有备而来,那么课堂学习氛围肯定会很好、很活跃,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也就会随之提高。因此,让孩子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将是孩子轻松学习,高效学习的良方。那么,教师应该教给孩子预习方法,促进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就是关键。教师需要重视预习作业的布置,作业可以包括读、思、查等。当学生掌握了预习的方法之后,学生便会学会自己给自己布置预习作业,并渐渐地内化城自己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师也需要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预习切记一步登天,要循序渐进。

4.2. 课堂教学

1. 合作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氛围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更多的归属感,这种被接纳、被重视的情感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合作学习中的互动有利于调动各个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合作学习在近些年的教学中应用的频率越来越频繁,这是因为合作学习注重让学生作为主体,同时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也有利于学生相互分工,更好地进行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能力,还能促进他们之间有效地交流,从而实现学生思维的互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就可以依靠这种合作学习,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自然而然地理出一些思路,顺着这条思路就能很快解决问题。所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发言,积极思考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语文《小英雄雨来》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紧密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围绕“雨来的人物形象特点”以及“雨来在故事中的变化”两个要点进行合作学习。基于教师的指导,学生能够从文章开头对雨来外形特点的描写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并且基于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充分了解雨来从熊孩子变成小英雄的具体经历。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式,学生极大地提高了合作学习效率,原本复杂的语文知识变得简单化,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也能够得到充分凸显。

2. 创设情境

学生们的行为与他们的兴趣密切相关。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也是小学生学习的润滑剂[9]。只有在课堂上,根据课程内容,以适合学生的方式创造学习情境,并以引起某种情绪反应的方式,主动进行积极和建设性的学习。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就像盐在汤里溶解和消化,知识要在环境中溶解,以展现其生命力和美,并且容易被学习者理解、消化和吸收。赞科夫认为,只要教学法能够触及到学生的情感与意志,并能触及到他们的心理需求,那么,它的效果就会非常好。创造新的教学情境,应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入手,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最后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

例如,在教学《赵州桥》时,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生活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理解。“桥”对小学生来说是并不陌生的,无论是农村的小桥,还是城市中的人行天桥、河桥、立交桥;不管是石桥、木桥,还是钢架桥,学生至少熟悉自己身边的一种桥或两种桥。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进行辅助,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不同类型的桥,与学生一起观察、分析、讨论,找出桥与桥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待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后,适时呈现“赵州桥”的图片,让学生用刚才分析讨论方法,找出“赵州桥”与其他桥的不同之处,然后给学生讲解“赵州桥”的由来,同时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桥的相关知识,不但帮助学生对生活中桥的特点进行了了解,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理解,提高了课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3. 丰富教学

小学生由于年纪和好奇心,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对于注意力不易集中、自控能力较弱的小学生来说,采取丰富的教学方法,多策并举,能够有效吸引其注意,进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以激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灵活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知识呈现方式。比如,老师在教《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时,教材中的主角是一个卡通角色,老师可以通过微课引导学生观看影片,并对教材进行讲解,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吸收和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实现了实施“增效”和“减负”战略[10]

4.3. 教师自身

1. 转变教学观念

在小学语文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对课程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立足“双减”政策教育背景,教师要积极地革新传统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并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灵活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对课本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选择与优化,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和落实做好铺垫和准备工作。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也是“双减”政策对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11]。从当前小学语文实际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推进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传统教育思想仍旧占据着主导性的决定地位,教学观念相对较为滞后。因此,提高双减政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就需要从教师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和创新,深入学习和理解双减教育政策的内涵,将其与课程教学活动进行紧密的结合。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充分激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心理,奠定课堂教学基础。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的教学内容势必难以引发学生的有效关注,缺少了学生参与的教学过程其质量也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其次,围绕教师信息化的应用能力也要进一步地培训和提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本质就是在有限的课内教学时间内,提高授课效率,最大化扩充课堂教学容量,而这些教学要求的有效落实都需要基于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基础之上。

2. 优化作业设计

学生长期面对形式单一、训练量大的作业,很容易厌倦,产生抵触情绪,难以有效提高语文素养。小学生生活十分丰富,教师要将作业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设计灵活多样作业,使作业中内容和训练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形成自主能力和实践能力。具体来讲,就是设计的内容要包含学习重点难点,形式要多样化,能够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为了落实“减负”,教师可以尽量使课外作业课内化。小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和关注各不一样,学习需要的时间和进度也不尽相同,教师设计和布置作业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双减”政策对作业优化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阅读教学也应不断提升对作业的重视力度,科学把控作业的数量、质量等,充分考量学生个体间差异,注重对作业的分层设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需求[12]。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能认真对待、积极完成作业。应该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设计、布置相关作业,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可以组织演讲、演唱、参观等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发展情况,提高认知,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交流感受,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心得。这样的实践性作业,学生往往很感兴趣,乐意完成。除此之外,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美育内容,教师可以利用有内容,设计有特色的综合作业。例如古诗词教学,可以在课后作业中要求设计舞蹈创编,进一步领悟诗词内容,感受诗词韵律。学生会从听、看的感官层面感受诗词韵律,加深对诗词内涵的理解,然后进行动作设计,产生表演兴趣。

5. 总结

“双减”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学习压力过大、作业负担过重问题。“双减”政策出台后,各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策略方法。对于教师而言,要认真学习“双减”政策知识,充分发挥教师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双减”政策要求。为了避免课堂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做好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要注意教材的研读,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比如合作学习、创设情境、丰富教学方式等;另外,还要注意自己的教学理念和作业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703/t20170304_298204.htm1, 2021-07-24.
[2] 廉宝瑞. 提高教学效率势在必行[J]. 普教研究, 1989(4): 25.
[3] 杨一经. 重视教学设计, 提高课堂效率[J]. 课程∙教材∙教法, 1995(10): 24-26.
[4] 孙明娟, 于晓漫.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1(3): 24-25.
[5] 孙亚玲. 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人学, 2004.
[6] 姚利民. 有效教学涵义初探[J]. 现代人学教育, 2004 (5): 10-13.
[7] 陈燕琳.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22(Z6): 52-53.
[8] 宋晨溪. “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 辽宁教育, 2022(1): 68-70.
[9] 杨国军. “双减”政策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 基础教育论坛, 2022(7): 57-58.
[10] 许华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探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8(34): 61-62.
[11] 林素萍. “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策略研究[J]. 亚太教育, 2023(2): 140-142.
[12] 张银幕. “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研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 8(10):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