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广西瑶族长鼓舞传承发展路径研究——以日本阿波舞外宣成功为借鉴
A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Long Drum Dance of the Yao Nationality in Guangxi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Taking the Successful External Promotion of Japanese Awa Odori Dance as a Reference
DOI: 10.12677/jc.2024.123120, PDF, HTML, XML, 下载: 9  浏览: 2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丁文燕, 肖羽彤: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瑶族长鼓舞日本阿波舞传承路径借鉴Yao Nationality’s Long Drum Dance Japanese Awa Odori Dance Inheritance Path Reference
摘要: 在新时代中国对文化保护高度重视的背景下,本文基于瑶族长鼓舞的传承发展现状,为解决瑶族长鼓舞传承发展困境,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目前瑶族长鼓舞的传播现状与受众广度,实地考察了瑶族长鼓舞的发源地,对比研究了日本阿波舞外宣成功案例,将获取的优秀经验与瑶族长鼓舞实际相结合,提出以旅游业为主导,活用媒体宣传,对长鼓舞动作进行创新改编,预设建立瑶族长鼓舞数据库理论模型的传承发展路径。该路径为瑶族长鼓舞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方法导向,同时也可为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China’s high emphasis on cultural protection in the new era,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Yao nationality’s long drum dance. In order to solve the dilemma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Yao nationality’s long drum dance,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dissemination status and audience breadth of the Yao nationality’s long drum dance. The origin of the Yao nationality’s long drum dance was investigated on site, and a compara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he successful case of Japanese Awa Odori dance external promotion. The excellent experience obtained wa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Yao nationality’s long drum dance, and a path for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was proposed to be led by the tourism industry, utilize media promotion, innovate and adapt the long drum dance movements, and establish a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Yao nationality’s long drum dance database. This path provides a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Yao nationality’s long drum dance, and can also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ethnic minority cultures.
文章引用:丁文燕, 肖羽彤. 新时代背景下广西瑶族长鼓舞传承发展路径研究——以日本阿波舞外宣成功为借鉴[J]. 新闻传播科学, 2024, 12(3): 759-771. https://doi.org/10.12677/jc.2024.123120

1. 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到,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加强对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和历史文化纪录片、动画片、出版物等的扶持[1]。促进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的新时代背景下,本文立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探寻面临困境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在此基础上,经过调查发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西瑶族长鼓舞,正面临传承危机和发展困境,宣传力度不够,舞蹈表演活动逐渐减少。如果不能解决瑶族长鼓舞的传承发展问题,将会导致瑶族长鼓舞失传,甚至会丧失其背后的优秀瑶族传统文化内涵。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带来重大损失。

经过对比分析,日本作为最早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在文化传承保护方面走在世界先列。为解决瑶族长鼓舞传承发展这一问题,笔者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研究日本的文化传承优秀方法,从而提出合理的解决思路与方法,探寻出一条适合中国瑶族长鼓舞发展的传承发展路径。

广西瑶族长鼓舞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播发展,是中华艺术文化宝库中当之无愧的珍宝。瑶族长鼓舞将瑶族的历史、艺术、文学、宗教等有机聚合在一起,形成瑶族独具的长鼓舞文化,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具有历史文化、民族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长鼓舞表演艺人日益减少,舞蹈面临着衰落危机,急需抢救保护。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了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传播长鼓舞,本文结合政策导向,以日本阿波舞在日本境内传承发展并走向世界为例,从文化本身、新媒体赋能、发展相关产业等多个角度出发,探索瑶族长鼓舞乃至舞蹈表演类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合理路径,并为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提供有益的借鉴。

国外对于瑶族长鼓舞的研究十分稀缺,国内虽然存在部分对瑶族长鼓舞的研究以及对传承发展的建议与方法指导,但是从日本文化传承方法入手的研究尚少。

本文在总结日本阿波舞传承的优秀方法与相关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去到广西瑶族长鼓舞的发源地——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通过走访调查与所见所闻,总结目前瑶族长鼓舞面临的具体问题。然后通过调查问卷,了解瑶族长鼓舞受众广度与深度。最后将长鼓舞面临的问题与日本优秀方法相结合,最终探索出一条合适的瑶族长鼓舞传承发展路径。

2. 长鼓舞现状

2.1. 传承现状

2.1.1. 传承主体断层、稀缺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考察,与瑶族长鼓舞传承人对话,了解到有关瑶族长鼓舞的具体情况。经过细致讨论后笔者规划了最具代表性的实地考察目的地。此次走访目的地共四个地区。分别为新华乡虎马岭村长鼓舞传承基地、凤溪村、富川瑶族自治县文化馆、富川瑶族自治县第二小学。分别从传承基地、寻常村落、相关文化机构、学校四个大类对瑶族长鼓舞进行实地了解。对比了寻常瑶族村落与被纳入传承基地的村落之间的差别;与凤溪村里的长鼓舞传承人进行了对话;与富川县瑶族自治区文化馆的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最后走访小学,取得了富川瑶族自治县第二小学的艺术老师的联系并进行了相关采访。总结发现,在传承基地的村落,传承人会带领村民进行长鼓舞的相关活动。而像凤溪村这样的寻常瑶族村落,平时很少举办长鼓舞相关活动,对于瑶族长鼓舞的传承几近遗失。富川瑶族自治县第二小学被当地人称为教育比较优质的学校,根据对该学校的长鼓舞授课老师的采访,可以明白,该学校内每周有两节长鼓舞教学,学生对长鼓舞教学的课程积极性较高,了解长鼓舞的基本由来及情况。同时该学校的 长鼓舞教学进行了二次创编,让学生更易掌握。

考察发现,上述两类地区在瑶族长鼓舞传承上在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传承主体稀缺,且年龄严重断层。首先,传承人数量稀缺。有限的传承人无法兼顾有关传承所有大小事务,并且没有团队的力量支持,传承过程中面临更大的困境。其次,传承主体年龄断层。村里精通长鼓舞的人群普遍年龄偏大,对于组织长鼓舞相关的活动精力不足,缺少热情。作为传承长鼓舞的重要主体——青年群体,同样对传承长鼓舞缺少热情。青年人走出乡村,走进城市,已将自己的目标定位到离开乡村,扎根城市,更没有了学习与传承长鼓舞的热情。走出去的年轻人不愿意再次回到乡村,留下来的人多为老人妇女和小孩。老人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考虑长鼓舞的传承;妇女需要管理家庭大小事务和照顾孩子,至于其他留下来的劳动力则需要每天外出务工,早出晚归。总之,目前乡村对于青年人的粘性不够,在民众眼中,比起文化传承,更好地生活更加重要。

2.1.2. 传承意识淡薄

对于当地村民而言,长鼓舞申请非遗成功,最终的结果是得到国家的拨款并建立了传承基地,这在长鼓舞的传承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然而其背后的传承意识相当淡薄。在基地刚建立的几年间,几栋大楼仅仅是起到了摆设作用。受到了政府大力宣传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思想的影响,近年,政府再次对传承基地进行了修缮,真实还原了瑶族人民衣食住行的情景,此外,馆内还陈列了瑶族非遗艺术芦笙、长鼓等道具。对瑶族长鼓舞有一定的科普意义。但是,仅仅拥有传承资源是不够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传承人的传承意识更是决定一种文化的传承程度的关键因素。

国家指定了非遗传承人,即了解长鼓舞文化的村民,传承人将承接传承的全部工作。但是对于普通村民们而言,最担忧的依旧是生计问题。通过笔者的调查走访发现,大部分的村民没有固定的收入,主要经济来源为并不稳定的农作,且年收入较低,很难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不能以收入衡量的工作,并不能更好的满足当地村民的经济需求,这也使长鼓舞在传承方面受到了阻碍。除此之外,在传承长鼓舞时,对其进行二次创作,改编为更利于大众接受的舞蹈形式是一条创新路径,但是由于瑶族村落里了解长鼓舞的村民都为高龄老人,他们的思想较为保守,无法接受对长鼓舞进行二次创作,这使长鼓舞的改编传承过程更加困难。

2.1.3. 文化内涵逐渐丧失

瑶族长鼓舞所展现出来的瑶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笔者在走访过程中,认真聆听了老手艺人为我们讲述的起源传说故事。长鼓舞源于传说中盘王的故事,故事背后体现的,是瑶族人民团结勇敢,自强不息,敬畏自然,赞美生命的美好品质。而所谓的文化传承,并非是你教我学的被动式传承,而是需要传授者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内涵融入舞蹈动作,引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悟其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

根据笔者的调查,长鼓舞目前的教学较为机械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为首,各瑶族聚集地大都以顺利演出为目的对长鼓舞进行教学,对长鼓舞进行教学,其教学形式单一,大部分为村落里对长鼓舞动作较为熟悉的老一辈传承人进行机械式的“你教我学”。但其最后产生的结果却是,只拘泥于舞蹈表面的动作教学,忽视了其背后的优秀文化。

除此之外,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地的青年人对于瑶族长鼓舞的文化内涵并不了解。即使学校会设置这类课程,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更重视教会学生基本的动作,用标准的动作编排舞蹈以达到验收成果的作用。

再追寻到长鼓舞的文化传承方式,长鼓出现在汉以前,传承至今的主要方式是民间口口相传。而瑶民去解释千年以前就产生的古俗时,自然只能依据后来的生产生活显现去做解释。所以这种民间传说的“黏着性”和“附和性”也是使长鼓舞在文化传承过程中遇到壁垒的重要原因。

2.1.4. 传承效率

长鼓舞的传承方式主要为民间口口相传,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学校开始开设相关课程,对长鼓舞进行了系统的教学,而授课对象主要为学业压力较轻的小学生,对其他高年级学生的普及程度较低。

在长鼓舞的传承过程中,受广西富川地形闭塞,交通不便,经费不足等原因的影响,几乎没有借助互联网时代的大众传媒手段,而在全媒体时代传承长鼓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少数传承人或传承基地的责任,也是当地主流媒体与大众合力参与共建的集体事业。由于缺乏了媒体的促进作用,长鼓舞的传播速度慢,受众范围小,此外,长鼓舞的传承过程中没有建立相关数据库,未得到很好的记忆保护,造成了传播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传承效率较为低下。

2.2. 传播现状

笔者在探索长鼓舞传播现状时,展开了问卷调查。以广西大学的部分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随机79人),以线上扫描二维码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调查。调查问卷总共从五个部分展开调查,分别为“基本了解程度、关于旅游业、关于民间艺术表演、关于文创艺术产品、关于民俗文化”。根据调查问卷的“基本了解程度”部分数据统计显示,仅有21人(占总数的26.6%)曾听说过瑶族长鼓舞,但在这其中还有3人仅仅了解长鼓舞的存在,但是对长鼓舞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事并不了解。由数据现象可以得出结论:长鼓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未完全走进大众视野中。对于了解长鼓舞处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的被调查对象,其了解途径大多数为互联网的资料查询及家人朋友介绍了解。可见当前在长鼓舞的教育传承方面仍有欠缺。

根据调查问卷的关于旅游业部分的数据显示,被调查对象对于广西瑶族长鼓舞的起源地——广西富川更为不了解。在所有受访者中,只有15位(占总数的19.0%)受访者曾去过广西贺州,其中有只有5位受访者去过广西贺州富川县,其访问目的大多数为观光旅游笔者以此作为突破点,试图挖掘广西富川的旅游资源,以起到宣传作用,进而普及大众对于长鼓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

根据调查问卷的关于民间艺术表演部分、文创艺术产品部分以及民俗文化部分的数据显示,其中56位受访者没有看过民间艺术表演的受访者都是因为缺少机会;61位受访者会对景区的文创产品感兴趣;对于受访者了解民俗文化的方式,有18位受访者提到了深入当地了解。根据数据显示,大部分受访者有深入当地旅游观光并了解民俗文化甚至购买文创产品的意向,但是由于缺少机会等原因,没有过深入富川当地了解长鼓舞的体验。笔者认为民间大型艺术表演的宣传发展存在障碍。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扩大民间大型艺术表演的宣传,对艺术表演背后的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2.3. 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在J-STAGE输入关键词“瑶族长鼓舞”搜索发现,存有一篇有关文献[2]。此篇以中国南部民谣与打击乐器为切入点,研究了与祭祀活动有关的乐器,其中涉及到对长鼓的相关研究,从而介绍了以长鼓为主要表演乐器的长鼓舞。另外,此篇论文还介绍了瑶族长鼓的传统样式、清代以后长鼓的传承状况、瑶族的铜鼓文化以及从历史视野观看到的瑶族的铜鼓文化等。同时文章也指出了由于交通不便等问题,现阶段瑶族长鼓舞的传承遇到了多重壁垒。

在中国知网中输入“瑶族长鼓舞研究”关键词,查找到在《瑶族传统舞蹈的保护与教育传承》中,提到了国外对瑶族的研究,“1981年,竹村卓二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根据实地调査及日、中、西文献,撰写了一部专著,即《瑶族的历史和文化》。”“1985年以来,日本、美国、法国、泰国、俄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机构与中国各有关地区有关机构合作立项,调查研究瑶族语言、民俗、宗教信仰等。”1986年在香港成立了“国际瑶族研究协会”,一批在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界的知名学者纷纷投入到瑶学的研究当中,国内外的学者相互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瑶学的研究已经迈出国门,成为一项国际性的课题。

在CiNii Research网站中输入关键词“瑶族长鼓舞”,查找无果。

通过总结分析可知,国外对于瑶族文化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包括分析长鼓的样式背景,瑶族长鼓舞的文化起源,目前瑶族文化传承中陷入的困境等。但是对于长鼓舞背后的文化挖掘未深,且大多数研究局限于瑶族长鼓这一打击乐器的层面,或是瑶学这一广泛范畴的领域上。

2.3.2.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界研究广西富川瑶族长鼓舞传承发展路径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对其传播途径和精神内涵两方面。

在传播途径方面,国内学者大多数从将长鼓舞融入学生课堂、完善传承人制度、借助全媒体时代的时代福利传承长鼓舞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例如,陈东云在《地方高校舞蹈教学中瑶族长鼓舞的传承路径探索》中说道:“为了将瑶族长鼓舞这种传统舞蹈艺术传承下去,高校应充分挖掘自身资源,通过深化舞蹈教学改革,增强民族舞蹈的教材建设,致力于瑶族长鼓舞的开发、保护与传承。”[3]韦兰七在《‘非遗’视角下广西瑶族长鼓舞的活态传承策略》中提出:“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广西瑶族长鼓舞非遗传承人的扶持与培养,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传承人是非遗文化传承延续的纽带和载体,广西瑶族长鼓舞是以生活为体裁,以人为核心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好培养好传承人是该非遗文化当下传承发展的关键任务。”[4]蒙妍在《全媒体时代瑶族长鼓舞的文化传播与传承》中认为:“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非专业用户内容生产等为基础的网络主流媒体为瑶族长鼓舞的大众宣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移动通信媒体也推动了传承方式的智能化升级,引发了传统民族艺术的高效率传播,并借助自媒体获得了全新的发展空间与内在活力。”[5]总结发现,国内学者对于长鼓舞的传承路径的探索,与探索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相似,主要从传承对象、传承人和传承过程三方面优化,在传承对象方面,将重心转移到课堂中的学生,使全社会中学习机会最多的学生入手,打好长鼓舞的传承基础。在传承人方面,通过完善传承人制度,提高传承人的传承积极性,并借助全媒体时代的时代福利,扩大传承方式的维度,使传承方式更加多元化,更加紧跟时代潮流,从而实现高效传承。

在精神文化内涵方面,国内学术界大多从少数民族本身以及长鼓舞背后的历史渊源着手进行研究。在《瑶族长鼓舞的艺术价值及文化内涵研究》一文中赵旭赟提到,“瑶族长鼓舞是瑶族人们的民族精神文化提现,阐述和演绎着瑶族人们的发展历程,以长鼓舞来呈现给世人他们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文化产品,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瑶族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表示“长鼓舞具有民族文化的标志性,在群舞表演的过程中充分彰显出瑶族人民的团结精神和患难与共的强大凝聚力。也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6]付宜玲在《广西瑶族长鼓舞文化内涵变迁》中说到:“瑶族长鼓舞历经千年的洗礼,沉淀着瑶族人民不屈不挠、坚韧团结的民族精神。我们更应该清晰看到瑶族长鼓舞所传承保留下来的民族风骨、文化精神以及瑶族人民不断进步发展的民族心理认知和更加开放包容的民族心态。”[7]广西瑶族长鼓舞历史悠久,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丰厚,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挖掘,研究不应该止步于当下,而应该结合时代不断创新发展。

3. 日本阿波舞的成功外宣

3.1. 借鉴日本阿波舞的理由

对于文化的传承从来不只是一个人,一个地区的责任,而是整个国家的义务。在文化传承和保留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的方法策略走在世界前沿。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也是被世界所认可。早在1871年(明治4年),日本就已经开始有意识着手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公布了《古器旧物保存法》《名胜古迹天然纪念物保护法》《国宝保存法》三部法律。这三部法律保护了当时的传统文化免遭破坏,也成为后世制定相关法律的基础。1950年,正处于战争阶段的日本颁布了《文化财产保护法》,并在该法律中明确设立非物质文化财产的项目。项目中明确表示,“表演,音乐,工艺技术以及其他历史上或是艺术上价值高的无形的文化事项就是非物质文化财产。”[8]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对于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视。

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五千年来孕育出许多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因此,挖掘文化,保护文化,传承文化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的事情。“取其精华”是中国对于外来优秀文化方法的采纳态度。在传承优秀文化方面,放长眼光,去学习更多的方法,吸收更多的经验,方能寻找到一条属于中国的文化发展道路。

瑶族长鼓舞,与日本阿波舞同属于舞蹈类艺术,两者存在共同之处。笔者利用专业知识,学习日本阿波舞传承保护的方法,从中获取经验,并将经验转化成指引瑶族长鼓舞传承发展的明灯。

3.2. 阿波舞的历史

阿波舞从起源到如今的繁荣发展,历经了十分坎坷的过程。

关于阿波舞的起源,众说纷纭。查阅资料可知,目前常见的起源传说大致分为五种。精灵舞动说、筑城落成说、收获感谢说、风流舞动说、黑潮传播说[9]

阿波舞发展于18世纪。德岛是当时最大的蓼蓝产地,江户时代初期德岛当地的蓝染产业规模巨大,随着蓝染产业的繁荣,以阿波舞为首的民间艺术表演由此兴起。

大正末期,地域经济不景气,加上疫病流行,民众对舞蹈等表演的热度急速冷却,甚至出现停滞状态。为了打破停滞不前的僵局,德岛商工会议所作为主导,开始向德岛市以外的地区大力宣传阿波舞等特色舞蹈,由此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1932年6月25日德岛商工会议所创设了德岛观光协会。

明治末期,德岛的蓝染产业逐渐衰落,阿波舞等民间艺术表演也因此受到冲击和影响。当地政府在大正末期推进阿波舞观光资源化的基础上,及时找到代替产业发展经济。当时旅游热正席卷全国,政府抓住机会,将阿波舞等民间传统艺术作为旅游观光资源对外进行宣传。从而吸引众多游客前往并拉动当地经济增长[10]

发展至今,每年8月12日至15日,在德岛市举办的“德岛阿波舞”活动,每次约有100万以上的观光客参与其中[11]。阿波舞从起源到发展再到如今呈现一派繁荣光景,其中经历了商业的兴盛衰落,经历了肆意侵略的疫病,经历了二战社会的动荡不安,也经历了少子化和高龄化的社会现象,陷入过停滞状态,面临过传承人短缺问题。但国家和当地政府积极应对面临的重重困难,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使阿波舞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3.3. 阿波舞传承发展的优秀方法和经验

同作为东亚文化圈的长鼓舞,如今正处在重重困境中。经过调研发现,传承过程中缺乏的并非是动力,而是需要一盏明灯导向正确发展的道路。日本阿波舞的成功外宣,正是一条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明确道路。取其精华,将精华内化运用,与中国实际及瑶族长鼓舞实际现状相结合,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瑶族长鼓舞发展的路径。为此,笔者运用专业知识,通过检索文献翻译资料,总结以下阿波舞传承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方法。

3.3.1. 审时度势,抓住旅游发展机遇

德岛市,相较于古典优雅历史悠久的京都大阪来说,文化底蕴不够深厚;相较于高楼林立经济腾飞的东京来说,现代化程度不够。然而每年依旧能够吸引上百万的游客前往。调查发现,其最主要因素就是阿波舞表演。阿波舞舞蹈本身因当地蓝染产业的繁荣而蓬勃发展,来往德岛从事蓝染业的商人络绎不绝,作为当时接客待商的表演,阿波舞也受到众多来往商人的喜爱。当时商人作为来往当地的流动人口,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因此,在蓝染产业衰落时,经济受到制约的同时阿波舞也因此受到冲击,从而面临停滞不前的困境。

阿波舞虽然陷入发展困境,但并未因此一蹶不振。政府为了让这一民间艺术能够继续发展,审时度势抓住当时席卷全国的旅游热潮。迅速转换当地产业模式。以商业为主转换成旅游业为主导,创设了德岛观光协会,并以此作为契机,将阿波舞打造成独属于德岛的特色观光资源,成为当地特色招牌[10]。积极审视剖析自身的优劣势,明确自身拥有的资源与文化艺术。将阿波舞这一舞蹈艺术观光化,把阿波舞舞蹈本身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观光资源,给当地增添地域魅力的同时,也延续了阿波舞的发展与传承。

3.3.2. 灵活运用媒体效应,扩大宣传

抓住机遇只是发展的第一步。有了特色观光资源,接踵而来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利用机遇吸引更多的游客。当然,德岛最终提交的答卷依旧是一份满分答卷。无论是什么时代,人们对信息获取的需求都是必不可少的。传统媒体时代,人们依靠报纸,广播来获取信息;新媒体时代,人们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了解天下事。媒体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当地政府也抓住了这一方法,充分利用媒体效应,对阿波舞进行大力宣传。

大正末,日本旅行文化协会刊登了《旅》和《旅与传说》等旅行杂志,由此掀起了旅行热潮,在《旅》杂志中,刊登了德岛阿波舞相关报道以及介绍了舞蹈的起源等相关信息。由此吸引了更多团体游客[10]

广播作为当时最新的媒体技术,影响力极大。当地利用广播,面向全国详细介绍了阿波舞的相关信息,提高了阿波舞在全国的知名度。据资料显示,1927年8月《德岛每日新闻》向大阪广播电视台派遣市内花街的“德岛盂兰盆舞选手”出演广播节目。1933年7月开办的JOXK德岛广播局,于9月4日进行阿波舞的实况广播放送,此后每年都会进行全国放送[10]

在杂志报纸广播的宣传下,阿波舞走进大众视野。与此相应的,引来了更多媒体的报道。随着时代的更迭,大众不再只满足于了解天下事,人们开始热爱有故事趣味,充满色彩感的影视作品,因此电影电视剧应运而生。阿波舞想要真正走入民众的生活,就需要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被民众铭记。作为传统艺术,其背后优秀的文化内涵以及充满神话色彩的起源与传说是最好的素材。因此,相关专业人士利用阿波舞进行了文艺作品的创作。昭和五年,女演员牧野智子等一行人去到德岛当地,以舞蹈为背景拍摄古装电影。松竹戏剧不仅在评论中引入了阿波舞,并在东京,大阪等城市进行公演和介绍。昭和十六年4月,东宝电影《阿波的舞女》(导演牧野雅广,主演长谷川一夫,入江隆子)进行了现场外景拍摄,5月在德岛以及东京,京阪神公映。《阿波的舞女》作为第一次正式出现在银幕上的电影而广为人知。优秀影视作品的出现无疑成为观光资源化的阿波舞成长的主要原因之一[11]

从报纸杂志,到广播电视,再到带有故事色彩的影视作品。在大众媒体的宣传下,阿波舞的名声已经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同时也给外地游客带去极大的吸引力。由此,阿波舞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

3.3.3. 增加出镜,将表演舞台活性化

歌曲因为传唱度高而流行,小说因为读者多而被熟知。同样,传统艺术舞蹈需要民众的参与才能被传承。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后也需要走进生活。只有走入民众,增加阿波舞在生活中的“出镜率”,其艺术才能彰显其本质,才能被传承。将舞台活性化,与商业街相结合,参与到庙会中去,融入到学校教育中去。

阿波舞作为一种具有行进性广场性的民间舞蹈[12],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度极高。“无论年龄性别,谁都能跳”是阿波舞受到如今民众所喜爱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的表演形式是演艺人员一边和着音乐做着相应的动作,一边沿着街道前进[13]。这样的行进式舞蹈,在表演过程中能够更加吸引游客的参与。

阿波舞蹈表演时所需要的舞台与常规舞蹈不同,不是在固定的舞台上与观众拉开遥远的距离进行表演。而是在街道上,房屋与房屋之间的巷子中进行的表演。因此,当地有效地将舞蹈与街道相结合。将阿波舞表演的街道发展成商业街,商业街能够有效地吸引客流量,阿波舞的表演沿着商业街前行,在移动过程中让更多的游客看见,并吸引游客参与其中,从而扩大民众的参与度也增加了阿波舞被传承的机会。与此同时,商业街也因此更具活性化,商业街的经济也得到发展[14]

提起日本庙会,人们脑海里的浮现的场景便是古老的寺庙,浪漫的花火,热闹的表演。基于日本政府对文化的扶持,庙会作为日本文化中十分关键的一环,其发展十分繁荣盛大。在全国各地均能看到各具特色的庙会活动。往往庙会的人流量多,祭祀性活动表演也轮番上阵。抓住人流量,阿波舞作为一种祭祀性舞蹈,积极加入到各地庙会活动中进行表演,从而增加“出镜率”。因此,在一次次的庙会中,阿波舞被看见,被接受,被喜爱。

增加“出镜率”被民众所看见是传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除此之外,需要重视的便是传承人的培养。阿波舞作为德岛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因为其舞蹈本身特点以及当地政策扶持,已经传播到全国甚至国际社会。但是,由于日本面临少子高龄化的问题,人口逐渐减少。地域性民间艺术的传承也面临着后继者不够的深刻问题。查阅资料发现,德岛人口数量在十年间减少了大约6500人。当地政府为了民间艺术能够得到传承,决定将培育后继者的形式走进学校教育。根据2017年的德岛新闻报道,55.3%的德岛县内的国公立小学,在2017年度的运动会中,进行了阿波舞舞蹈的学习和表演。同时,对于阿波舞的传承,在学校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根据资料调查显示,在德岛市八万南小学,所有学习过阿波舞的学生中,90%以上的学生表示,对阿波舞留有好印象并且喜爱阿波舞[15]

将舞台活性化,把商业街,庙会,乃至学校与阿波舞相结合,有助于传承人的培养,并呈现出大众学习万众参与的现象。

4. 瑶族长鼓舞传承发展路径

广西贺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其东侧与广东相邻,西侧与桂林市毗邻。广东省内旅游城市众多;桂林作为广西最有名的旅游城市之一,每年吸引无数游客前往观光。与广东相比,广西贺州的经济不够发达;与桂林相比,对游客吸引力不够大。因此,瑶族长鼓舞的传承与发展也受到限制。瑶族长鼓舞作为少数民族优秀民间艺术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陷入发展困局。因此,打破困局,传承文化是迫在眉睫的事。分析日本阿波舞的发展历程可以得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撑。如何拉动经济增长,扩大瑶族长鼓舞的宣传力度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需要审视自身城市的魅力与短板。贺州,它既不是柳州那样的钢铁制造城市,能够发展重工业来推动经济增长;也不是曾经的德岛,能够繁荣发展商业。但贺州境内存在特色地域观光地,除此之外,贺州富川县作为瑶族自治县,拥有丰富的瑶族文化,以及瑶族长鼓舞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贺州本身的巨大优势。因此,发展旅游业对于贺州来说是最可行的一条道路。

其次,在剖析清楚自身优劣后,需要学习借鉴其他地区文化发展传承经验。笔者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总结了日本德岛阿波舞的传承与发展方法经验。通过学习成功的经验,从而为贺州的发展以及瑶族长鼓舞的传承提供理论方法。

最后,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形成一条完善的瑶族长鼓舞传承发展路径。优秀的方法经验是基础,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考虑现实问题。才能让方法行之有效,才能让瑶族长鼓舞文化屹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林经久不倒

4.1. 发展旅游业

4.1.1. 将长鼓舞表演观光资源化

经过查阅资料发现,德岛之所以能在日本众多旅游观光城市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便是充分利用当地阿波舞这一民间艺术作为观光资源,用以吸引外地游客。同理,在此之前,贺州的旅游业之所以无法像其他旅游城市一般蓬勃发展,是因为未能精准把握住当地所拥有的特色资源。人们提起长沙,就能想起臭豆腐;提起重庆,就能想起穿墙而过的轻轨;提起桂林,就能想起漓江与象鼻山以及有名的刘三姐歌剧,每个旅游城市都有独属于自己的名片。发展贺州的旅游业,首先需要打造属于贺州的专属名片。瑶族长鼓舞表演恰好可以成为贺州的专属名片——递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名片。

观光资源是一个旅游地最核心的部分。贺州最大的文化特色便是深厚悠久的瑶族文化。贺州富川县,作为瑶族自治县,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长鼓舞的发源之地。若能将瑶族长鼓舞这一舞蹈表演观光资源化,形成专门的表演分队,让表演分队带着瑶族长鼓舞走出传承基地,不止停留在这一小小村落,走向更宽阔的舞台与观光景区,去到人流量大的地区进行表演,增加游客观看长鼓舞表演的机会。将长鼓舞打造成贺州旅游的必看表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进行宣传,由此,扩大瑶族长鼓舞的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热爱民间艺术表演的游客前往,当地经济也因此能得到发展。

4.1.2. 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体现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以及管理水平。旅游业的发展通常需要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基础建设作为出发点。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贺州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程度不够。贺州市区内交通较发达,然而商业街繁华程度不够。去往其他县城如富川瑶族自治县的交通极其不方便。贺州通往富川方向的路况差,客车作为主要的交通方式,使用年限久,车内座椅安全带等设备陈旧不堪。路上颠簸不停,且存在安全隐患,给游客带去极其不好的体验感。除此之外,县内的公交车数量少,公交车路线不全面,对游客来说,出行十分不方便。关于瑶族村落的观光,游客只能通过预约网约车前往,返程的网约车预约十分困难。

纵观中国其他著名旅游地,以桂林为例。桂林市内交通发达,公交车路线全面,时刻表完善。出租车,网约车的数量充足。同时,著名的龙胜县,由于地形原因,其盘山公路居多。然而,交通基础设施却十分完备。从市区往返龙胜的大巴车数量多,并与景区大巴进行了联通,游客换乘便利,同时往返便捷。

富川瑶族自治县作为龙胜县同一级的地区,与其相比,交通基础设施急需改善。完善交通基础设施,需要国家与政府共同发力。首先淘汰使用年限已久的大巴车,增加从市区开往县城的大巴车数量,为游客出行提供舒适感。其次,完善市区以及各县城城区公交车的路线以及进行发车时间规划并增加发车趟数。然后,开设往返各个瑶族村落的交通工具,如景区大巴等,为游客提供便捷的观光服务。最后,设立旅游专线大巴,用以串联当地各个景区,使景区互联,从而增加各个景区人流量。

4.1.3. 形成完整旅游产业链

分析日本德岛旅游业与其他热门旅游地具体情况,可以发现这些旅游地之间均存在共同点——拥有完整旅游产业链。所谓的旅游产业链就是,从交通到食宿,景区,表演,纪念品销售等形成了完整的串联闭环,从而增加游客体验感。

对于贺州而言,贺州旅游业的发展主打宣传瑶族文化,发展瑶族长鼓舞。首先,在交通便捷的基础上,将景区与住宿紧密联系。目前贺州大部分的瑶族村落资源都未能很好地得到利用,将瑶族村落建设为特色旅游观光地,在瑶族村落等观光景区增加酒店民宿数量,提升住宿条件。在村落中修建民宿,实现景区住宿一体化。从而营造一种回归自然的旅游模式,让游客能够沉浸式体验瑶族风俗,有助于游客深度了解瑶族文化。

其次,在景区与住宿一体化的基础上,增加瑶族长鼓舞的表演。在各个村落景区引入瑶族长鼓舞表演。在当地瑶族村落建立表演分队,由村民主导表演,给游客带去足不出户能够欣赏表演的体验感,同时,提高游客参与到长鼓舞表演中的积极度。

最后,打造独属于贺州瑶族长鼓舞相关的文创产品作为纪念品进行售卖。可以将瑶族长鼓舞中的长鼓形象艺术化,从而创造出与长鼓有关的纪念品。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9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选择不购买文创纪念品的原因,是因为纪念品价格太高,只是消费噱头,并没有实际意义。基于此,在制作有关长鼓舞的文创产品时,要注意其独特性,同时,避免肆意抬高文创产品价格。应当切合实际,突出创意地进行销售。让游客感受到文创产品背后真正的文化内涵。

4.2. 活用媒体

日本德岛抓住媒体效应,为阿波舞的宣传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并起到关键作用。在如今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利用大众传媒,从而促进瑶族长鼓舞的传承与发展。笔者通过学习和借鉴日本德岛有关媒体宣传的方法,探索出以下两点适合瑶族长鼓舞发展的媒体宣传的方法。

4.2.1. 将媒体宣传故事化、色彩化

通过互联网搜索,民众能够看到有关长鼓舞的表演视频。然而,这样的舞蹈视频基本上无法自动出现在人们日常接触到的信息中。加上了解长鼓舞的人群基数小,主动搜索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然而,目前中国短视频用户已经突破10亿。面对如此庞大的用户量,瑶族长鼓舞依然处于鲜有人知的处境中。由此可见,此前的媒体宣传过于形式化,未能真正抓住短视频用户的眼球。反观日本德岛阿波舞的相关宣传政策,除了基本的新闻报纸广播宣传之外,影响力最大的便是电影《阿波的舞女》的上映。分析如今的短视频平台,成为热门的视频大多数是具有故事色彩的作品。比如今年爆火的《逃出大英博物馆》短视频连续剧,在收获人气的同时,让大众真正了解了大英博物馆和中国的文物之间的渊源。

基于此,在宣传瑶族长鼓舞时,通过制作视频,动画,甚至是电影作品,让世人更加了解瑶族长鼓舞。在时间长河里,每一段历史都有其独特的韵味。瑶族长鼓舞,亦是如此。其拥有悠久的历史的同时,也有着一个感动人心的传说故事。传说中,瑶族长鼓舞的来源与盘王有关。因为打猎,盘王不慎掉落悬崖丧失生命,其儿女村民为了祭奠盘王,便创作出了长鼓舞来进行祭祀。其背后体现的丰富瑶族内涵值得继承和发扬。

因此,积极鼓励创作者基于瑶族长鼓舞的文化内涵和传说故事进行艺术作品创作。将作品故事化色彩化,从而进入大众视野,让大众了解瑶族长鼓舞并对瑶族长鼓舞产生兴趣,从而解决文化内涵逐渐丧失的问题。

4.2.2. 利用明星效应扩大宣传力度

明星作为活跃在媒体镜头下的公众人物,影响力,号召力,宣传力不容忽视。无数广告商为提高竞争力均会请明星艺人进行代言,从而增加货物的销量。日本德岛在宣传阿波舞时亦是如此。利用明星效应,让明星带动阿波舞走入大众视野。

基于此,在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亦可以抓住这一方法。明星作为艺术文化工作者,身上本就肩负着讲述中华文化的重担。借此机会,首先,由国家挑选合适的明星艺人,去到瑶族长鼓舞的起源地,深入了解体验学习长鼓舞,并拍摄相关综艺等纪录片。其次,将纪录片面向全国观众进行播放,扩大宣传力度。为当地增长人气后,鼓励号召力度较大的明星去到当地拍摄与生活相关的综艺,从而吸引更多粉丝群体去打卡“明星”同款旅游地,体验“明星”同款瑶族长鼓舞。由此,拉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旅游业得到发展,来往游客增多,当地经济能够得到发展。青年人也不用执着于追求大城市生活而离开自己的家乡。增加了当地对青年人的黏性。更重要的是也为瑶族长鼓舞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对于艺术表演而言,只要有舞台,只要有观众,艺术就不会消失,就能延绵不绝发展下去。

4.3. 二次创编舞蹈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日本德岛阿波舞是一种行进式的民间舞蹈。没有固定的舞台,而是沿着商业街一边表演一边前进。如此一来,观众能够近距离看清舞蹈动作,也能加入队伍跟随舞蹈一起移动。基于此,笔者提出对瑶族长鼓舞进行二次创编的方法路径来传承发展瑶族长鼓舞。

本文中所述二次创编的初衷是在保留瑶族长鼓舞基本文化内涵以及标志性动作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使得舞蹈具有简单易学的特点,并增加舞蹈的互动性。从而将瑶族长鼓舞从舞台解放,走进大众日常生活走进商业街,走进学校。让瑶族长鼓舞成为不仅能够在舞台上观赏的舞蹈,也能和观众进行互动,具有实用性的舞蹈。从而扩大瑶族长鼓舞的受众,为瑶族长鼓舞传承人的培养提供基础。笔者将从以下两个方法来进行讲述。

4.3.1. 改编成行进性民间广场舞,增加观众参与感

目前,广场舞在中国受众广。无论在哪所城市,广场舞都是中老年人群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广场舞的特点是律动性强,动作比较简单,学习者容易掌握。瑶族长鼓舞目前陷入传承人稀缺的问题,知名度不够,渴望学习与传承的人少。

基于此现状,鼓励掌握瑶族长鼓舞的传承手艺人以及舞蹈方面有所建树的专家对瑶族长鼓舞进行二次创编,在不丧失瑶族长鼓舞本身韵味以及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将舞蹈动作简单化,增加音乐律动性。形成一套特色版长鼓舞动作,将这套动作融入当地广场舞中,先让当地居民都能够接触到作为具有广场舞特点的瑶族长鼓舞,从而推广至全国的广场舞行列。

4.3.2. 二次创编应用于学校广播体操,增加受众年龄段

除了推广到广场舞行列,学校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日本德岛县内超过一半的学校都运用了阿波舞作为学校运动会的表演项目。经笔者实地调研发现,富川瑶族自治县内,开设长鼓舞课程的学校寥寥无几。学校作为培养新时代接班人的摇篮,作为新时代中国新鲜血液集结点,无数青年学生身上都有着巨大潜能。因此,作为瑶族自治县,政府应鼓励县内学校积极开设瑶族长鼓舞课程,从而培养学生对长鼓舞的兴趣。除此之外,作为中国学校的普遍特点,每天早上学生都需要通过做广播体操来强身健体。基于此,将二次创编的舞蹈动作引入学校广播体操。既能增加学生对瑶族长鼓舞的了解,也能实现强身健体的作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4. 建立数据库的理论模型

经笔者走访发现,瑶族长鼓舞的传承方式已然局限,目前大多数传承方式依然是口口相传,你教我学。此方式较为机械简单,且传承效率较低。传承效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老一辈传承人的积极性,在此形式下传承难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效传承的要求。因此,笔者借鉴日本阿波舞的传承路径,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建立长鼓舞数据库,即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将瑶族长鼓舞数字化系统化。

其具体操作过程大致为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综合处理资料。

首先为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首先需要深入到瑶族村落当地,系统采集表演视频和照片,对传承基地的传承人及村民进行采访录音的数据,对长鼓舞传承文化馆进行访问时长鼓舞本身的动作、音乐、服饰、神态等数字化和现代化媒体的记录,采集分散的资料数据;收集包括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任何介质形式的珍贵文件以及口述记录等记忆遗产,进行归纳整理。

其次是综合处理资料。以收集整理的影音视资料为基础,建立长鼓舞文化馆3D云上观光。即依托3D数字化技术、3D互联网技术及3D建模技术,将文化馆的实体进行建模,并将各类型的资料插入到模型中,实现资料信息与实地场景一体化。

此路径将与长鼓舞相关的资料进行了采集与归纳整理。使分散的资料实现了系统的整理,为各界学者研究长鼓舞相关课题提供了资料基础。通过建立数据库,实现云上观光。此路径对长鼓舞的外宣有着重要的意义。经笔者调查发现,在关于“吸引你去一个地方旅游有哪些重要因素”的调查问卷中,回答“历史文化内涵”的受访者较多,可以发现文化历史对游客有一定的吸引程度,此路径通过制作3D展览模型,使来访游客对长鼓舞有一定的了解,更大程度的吸引来访游客,加快长鼓舞背后文化的外宣。

5. 总结

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出无数文化瑰宝,虽然在漫长发展过程中,部分文化遭遇丧失等严重问题。但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愈加重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许多优秀文化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当然其中也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本项目以瑶族长鼓舞为导向,通过学习更多方法经验,探索出合理发展路径,带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繁荣。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实地考察想要努力挖出瑶族长鼓舞的真实现状,虽然其过程困难重重,但也收获不少。在发展过程中,瑶族长鼓舞面临传承人稀缺,文化内涵逐渐丧失等问题。通过翻译总结日本文化传承发展的方法,提出以下发展瑶族长鼓舞的路径。以旅游业为主导;利用媒体效应,将媒体宣传多样化,色彩化;鼓励传承人对长鼓舞舞蹈进行二次创编,在不影响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改编成更适合大众学习的舞蹈,增加受众,从而为传承人的培养奠定基础;最后,与政府相配合,号召专业人士进行长鼓舞数据库的建立。目前只依靠笔者的能力,尚不足够去建立如此庞大完善的数据库。因此,本文只能提供一个数据库的理论模型,期待有朝一日能够得到真正实现。

基金项目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S202310593390)。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3/content_3635257.htm, 2024-5-8.
[2] Li, J.Y. (2001) Percussion Music of the Yao Culture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Fieldwork as Complementary Tools of Research. Toyo Ongaku Kenkyu: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the Research of Asiatic Music, 66, 73-82.
[3] 陈东云. 地方高校舞蹈教学中瑶族长鼓舞的传承路径探索[J]. 大众文艺, 2017(3): 216.
[4] 韦兰七. “非遗”视角下广西瑶族长鼓舞的活态传承策略[N]. 中国艺术报, 2022-09-02(006).
[5] 蒙妍. 全媒体时代瑶族长鼓舞的文化传承与传播[N]. 中国艺术报, 2022-09-30(007).
[6] 赵旭赟. 瑶族长鼓舞的艺术价值及文化内涵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
https://link.cnki.net/doi/10.27729/d.cnki.ggdjs.2021.000056
[7] 付宜玲. 广西瑶族长鼓舞文化内涵变迁[J]. 大众文艺, 2016(13): 48.
[8] 劉洋. 中国と日本における無形文化遺産の保護及び継承制度に関する研究[C]//非文字資料研究に飛び立つ: 2018年度海外招聘∙派遣事業報告集. 2020: 13-19.
[9] 中村久子. 阿波踊りの起源について[C]. In: 日本体育学会大会号第47回(1996). 一般社団法人日本体育学会, 1996: 650.
[10] 佐藤正志, サトウマサシ. 地域民間芸能の観光資源化と地域振興-阿波踊りの事例から[J]. 経営情報研究: 摂南大学経営学部論集, 2019, 26(1∙2): 109-130.
[11] 高橋晋一, タカハシシンイチ. [研究ノート] 阿波踊りの観光化と「企業連」の誕生[R]. 国立歴史民俗博物館研究報告, 2015: 221-237.
[12] 小林勝法, 等. 観光資源としての阿波踊りの成立過程とその要因[J]. 文教大学国際学部紀要, 2005, 16(1): 91-101.
[13] 中村まい. 徳島市の阿波踊りに参加する企業連の特性 企業連の実態と参加者の意識に着目して[J]. 舞踊學, 2019(42): 56-63.
[14] 松平誠. 東日本における阿波踊りの新展開[J]. 生活学論叢, 1996(1): 28-40.
[15] 川内由子, カワウチユウコ. 小学校を事例とした阿波踊りの伝承に関する考察[J]. 四国大学紀要, 2021(57): 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