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家庭养老困境及对策探析
Analysis on the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 Family Pension under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OI: 10.12677/ar.2024.113108, PDF, HTML, XML, 下载: 9  浏览: 17 
作者: 赵梦园: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韩慧利: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家庭养老养老困境对策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Family Pension Pension Dilemma Countermeasures
摘要: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关乎农村老年人的美好生活质量与健康老龄化成效。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家庭养老内生动力得到增强、外部环境得到优化,同时促进农村家庭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在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致力于解决农村地区的家庭养老问题,与农村家庭的幸福感紧密相关,直接关系到农民的重大利益。但是作为农村主要养老模式的家庭养老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经济供养不足、生活照料缺乏、精神关怀有限等方面的问题。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应通过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以增强农村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推进农村家庭养老服务支持体系建设以加强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大力营造敬老养老社会氛围以加强农村老年人精神关怀,让农村老年人安享有保障、有质量、有活力的幸福晚年。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verall strategy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healthy aging of the rural elderly. Under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endogenous power of rural family pension is enhance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s optimized, an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family pension services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creasingly severe population aging, rural family pension is committed to solving the problem of family pension in rural areas,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appiness of rural families and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major interests of farmers. However, as the main pension model in rural areas, family pension has exposed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economic support, lack of life care, and limited spiritual car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With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rural family pension by building a modern rural industrial system,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family pension service support system to strengthen the life care of the elderly in rural areas, and vigorously create a social atmosphere of respecting the elderly to strengthen the spiritual care of the elderly in rural areas, so that the elderly in rural areas can enjoy a happy old age with security, quality and vitality.
文章引用:赵梦园, 韩慧利.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家庭养老困境及对策探析[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3): 809-815.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3108

1.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党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和“三农”问题发生新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与战略选择[1]。推进农村养老产业和事业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环节,是补齐民生短板,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农村养老一直是我国老龄工作的难点、焦点问题,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家庭养老所遭遇的困难不仅仅是养老资源匮乏的结果,根本原因在于与家庭养老有关的社会规范与价值基础的失调与沦丧。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农村家庭养老可持续发展符合民情与国情,有利于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农村和谐发展;有利于突破农村养老困境,促进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和养老体系的发展,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幸福感。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探析当前农村家庭养老问题及其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2. 农村家庭养老的内涵及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

2.1. 农村家庭养老的内涵

家庭养老,是指子女或者其他家庭成员照顾家中的老人,为他们提供基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养老活动,概括来说,是“在家养老”和“子女养老”的相结合。家庭养老模式是由家庭成员来承担责任的一种养老模式,是指家庭成员履行养老责任的运作形式,它存在的基础是血亲关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所谓“农村”,是指劳动人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要内容的聚居区。农村家庭养老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生活在自己家中,由其子女、配偶或亲属提供经济保障,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2]。农村家庭养老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完全家庭养老时期,是指新中国建立以前的一个较长时期,这个时期以“孝”文化为家庭的精神支柱,以家庭共有财产为家庭保障的经济基础,以家法、社会舆论等作为家庭养老的外在约束。第二阶段是部分家庭养老时期,这个时期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农村集体保障效果显著,但是农村家庭养老也受到集体保障的严重冲击。第三阶段是家庭保障的转型期,这个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人口的流动、以及文化的融合等,改变并动摇了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家庭结构方式的多元化、家庭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以及婚姻家庭观念的淡化,原有的家庭保障在内外因的作用下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尽管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已经有较大改变,但是具备的养老功能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农村家庭养老肩负的职能与作用日益突出。

2.2.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家庭养老的关系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推进农村家庭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是补齐我国民生领域发展短板,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也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要求。促进农村家庭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战略能够为农村家庭养老带来新机遇,二者在理论现实上互融互通、具有契合性,共同致力于提升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家庭养老带来新机遇。一方面,家庭养老的内生动力得到不断增强。农村家庭养老需要激发家庭自身的养老力量,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大量务工人员得到返乡创业的机会,这就使家庭结构和居住方式发生变化,家庭人口增多,更多的返乡务工人员愿意同老人共同居住[3]。这不仅能够通过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与县域经济,给予务工人员良好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为家庭养老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也能够通过留住子女就地就业或者返乡就业,增加对父母的照料机会,有效改善老年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问题。另一方面,家庭养老获得更多外部环境的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将使得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乡村聚集,乡村产业迎来发展机遇,乡村生态环境得到优化,乡村发展活力得到激发,乡村治理更加有效。这一定程度上为家庭养老提供了养老资源,缓解农村养老压力,也通过对文明乡风的建设,形成浓厚的家庭孝道文化氛围和社会风尚,对农村家庭养老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促进农村家庭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农村家庭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乡村振兴是持久战,是事关全域全员的全面的振兴。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到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关系到老年人生产生活环境的宜居、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等要素的提升,关系到养老服务从“提量”向“提质”转变,并逐步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转型,有效保障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老有所安。另一方面,农村家庭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构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乡村振兴战略内在的包含着推动实现农村家庭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由于农村老年人养老资源短缺,养老服务功能单一且起步晚、投入少,养老法律保障不全,农村养老成为乡村振兴的短板、关键、突破口。因此,促进农村家庭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满足农村老年人物质养老与精神养老需要的前提,也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3. 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困境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困境

3.1.1. 农村老年人经济供养不足

经济收入是决定农村老年人家庭压力满意度的关键,经济收入越高,农村老年人的家庭养老满意度越高。农村老年人主要通过劳动与工作、子女提供的经济补贴以及一些社会救济获得收入来源。其中,劳动收入来源多数是耕作所得,但是土地收入并不稳定,粮食价格一直在变动,效益高低也深受自然气候的影响。同时由于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务农的老年人占多数,他们身体机能不断下降,部分村民将土地流转他人,农村耕地也出现荒废流失现象,因此农村老年人经济水平低且收入来源较单一。而来自子女的经济支持标准较低且缺乏持续性,现在的生活节奏及经济状况决定了年轻人在满足自我物质需求及供养子女后,才顾得上老年人的赡养,由于各方面的压力,对于赡养老人力不从心,不稳定性因素较多。此外,虽然农村地区推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养老保险返还金额有限,合作医疗保险比例低且程序复杂,虽然有些慢性病人有新农合医疗保障,但是长期的患病费用超出了老年人的实际支付能力,无法从集体经济中获取相应的补贴。因此农村老年人获得收入仍主要依赖土地和家庭,经济来源单一且有限,养老压力较大。

3.1.2. 农村老年人日常照料缺乏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大量人口迅速流入城市,人口流动导致农村家庭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以往的传统“大家族”逐渐消失,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开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4]。农村年轻子女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及更优厚的待遇,更愿意选择进城务工,这就使得留守在家的农村老年人很少能够享受子女给予的充足的日常照料与关爱,因此,传统的家庭养老无疑受到冲击。基于根基深厚的“孝”文化,子女有心参与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照料,但是受到居住方式及距离的制约,独居子女在节假日或周末到家陪伴父母,而距离较远的子女只能通过QQ、微信等智能通讯工具进行交流。在这个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确实可以利用大数据来维系情感,但是物始终代表不了人。在农村,身体健康且硬朗的老人照顾自己并没有问题,但由于老年人常年务农,经济收入有限且对于养老金的储备方面没有长远的规划,对于医疗急救知识相对匮乏,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老年人的养老负担和风险,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效力呈现出逐步衰退的态势。

3.1.3. 农村老年人精神关怀有限

家庭养老不仅包括老年人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性资源,更要注重他们的情感需求,为他们提供精神关爱。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年轻人的精力主要放在了自己子女身上比较多,加上忙于工作且精力有限,一般只是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对于老人的精神关怀越来越少,虽然现代通讯手段很发达,电话、微信等电子工具为代际联系提供了便利,但是子女的面对面关怀与陪伴更能观察老年人的心理变化与精神状态,家庭是老年人获得亲情支持与精神慰藉最主要的来源,来自子女、配偶等亲属对于老年人的情感支持与精神关怀是其他方面的支持都无法取代的。除了亲代间情感交流缺失,农村老年人的娱乐、公共生活也十分匮乏。一定的物质设施与活动场地为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创造条件。为了消解日常的寂寞,普遍老人会以看电视、听广播等方式作为排遣,经常上网、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占少数。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滞后,老年活动室、棋牌室、图书馆以及麻将室建设较少,无法满足农村老年人日常娱乐的需求。同时,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度也普遍较低,积极性不强,导致老年人普遍陷入情感贫瘠的困境,呈现出活动范围窄、节奏慢、体力消耗小的特点。

3.2. 影响因素分析

造成农村家庭养老存在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受到家庭、社会、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影响。从家庭层面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基于国情的制约以及个体生育观念的改变,家庭结构小型化现象变得普遍,农村家庭的代数也在不断减少,旧时的四世同堂、多子之家开始向2~4人的小家庭转变,这大大减少了老人所能从家中获取的养老资源,也加剧了子女的负担。与此同时,随着子女经济地位的变化,一定程度上转变了过去代际间的权利结构,子女恢复了同等的独立状态,家庭核心关系出现转置现象,影响了养老资源的“向上流动”。从社会层面来看,随着土地边际收益的降低,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子女纷纷选择进城定居、工作,人口流动现象突出,这间接减少了老年人获得的情感支持,导致父母与子女的情感纽带断裂,进而带来农村家庭的照料危机。同时,随着村民教育水平的提高,优生少生、晚婚晚育的理念受到广泛倡导,这种生育方式的转变必然导致子女数量缩减,间接影响了农村家庭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从文化层面来看,“孝”文化的下移,在农村成为了一种养老情理,熟人网络是制裁违背行为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年轻人隐私观念的增强,家庭领域开始成为个体化、私密化的地方,加上村民间的人际关系开始走向疏离,父母与子女间的代际矛盾,村民大都会采取不干涉的方式,农村公共舆论的约束力正逐步衰落。同时年轻子女教育层次不断提高,自我意识不断崛起,养老责任转变为一种个人选择,子女主观世界中传统孝道的烙印在与现代思想的交织中出现背离,使得代际交换机制呈现出不稳定的一面。从制度方面来看,土地保障功能的下降,主要表现为补偿标准缺乏长远性考虑,给予的费用不足;保障内容大多局限在经济赔偿的问题上,对于失地农民的就业及未来发展等问题没有过多涉及。农村养老保险保障功能不足,现行的养老保险只能起到维持基本日常生活的作用,同时由于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较为困难,在管理上较为松散,运行缺乏制度化,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村民可享受的现金待遇。

4.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家庭养老发展对策

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增加包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最终体现为统筹推进增进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5]。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通过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进养老设施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村老人精神文化服务以及敬老养老社会氛围宣传,使得农村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关怀各方面得到增强,让农村老年人具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4.1. 增强农村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解决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的关键,解决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困境的基本途径就是以产业扶贫为依托,加大专项资金扶持力度,依托乡村振兴战略,积极鼓励年轻子女返乡创业。首先,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及加快率先农业现代化等有关政策,加大涉农资金重点向农村投入,积极利用地方特色资源,促进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相结合。综合推进农业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用地“三权分置”等农业社会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科技创新为主线增强农业生态产品供给,发展乡村生态农业,实现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有机统一。其次,加大专项资金扶持力度。政府应针对农村地区农业经营中出现的各项问题以及农村地区的生态资源、风俗民情,及时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规划和调整,加强对农业经营的投入。在农业税费等方面实行比较优惠的税收政策,为务农的农村老年人提供经济支持,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引子女返乡就业,留在老年人身边,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情感支持。最后,依托乡村振兴战略,积极鼓励年轻子女返乡就业。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要求摆脱农村经济窘迫是前提,推动乡村地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想使得老年人有子女时刻陪在身边,满足情感需求,就需要大力发展乡村经济,积极培育开发经济增长点,提供更多岗位给年轻的适龄劳动者,吸引年轻人回家乡参与乡村发展与建设,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老年人家庭养老幸福感。

4.2. 加强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

针对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缺乏的问题,加强农村家庭养老照护支持体系建设,发挥村民互济互助作用,能够推动农村家庭养老服务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使得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首先,照顾老人是一个专业,对知识体系和工作方法有着专业要求,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农村养老照护服务人才队伍至关重要。养老照护服务人才不仅要满足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也要具备医疗急救、业务管理等专业知识。政府相关部门应当保证对服务人才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并相应的实行一定机制,将薪酬水平与业绩能力挂钩,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建立健全相关考核制度,采用按能力水平的差异进行分类培训的方式,提高服务人才的专业知识服务水平与专业能力。搞好优惠政策的实施,将更多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与较高文化水平的人才吸引到农村。其次,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创新多样化家庭养老医养结合照护服务项目,鼓励发展多层次,全覆盖的医养结合照护服务机构。在日常护理中,积极发展心理安慰、精神依赖等基础护理,探索老年人需要及渴望的医疗护理,注意对老年人的精神照顾与心灵关爱,满足老年人各方面养老需求。同时加强养老服务的提供机构养老护理及服务设备的配备与完善,开展医疗照护等综合养老服务,推动形成一种多层次、全覆盖的特色农村养老模式。最后,中国农村养老的出路在于发展农村互助养老[6]。村委会应积极倡导并主动实践村民互助养老的理念,发挥村民互济互助作用。可实行老年人互助积分制度,一些具备劳动能力且年龄较低老年人能够通过帮助其他行动不方便的老人以获得相应积分,换取生活用品或者养生知识书籍。同时,在必要时可以协议和村规的方式将养老帮扶形式加以固定,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促进乡风文明,形成亲邻睦邻的良好村风。

4.3. 营造敬老养老社会氛围

针对农村老年人精神关怀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问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风文明”建设目标,大力宣传弘扬孝道文化,营造敬老养老社会氛围,满足老年人精神慰藉需求,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首先,加强乡规民约建设维护权益。乡规民约是乡村自治中的重要规范形式之一,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影响,村委会作为村庄日常事务性组织管理机构,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采取合理的宣传引导,帮助更多的家庭在养老服务的过程中履行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严格按有关规章制度进行监督,合理纠正部分住户不履行赡养义务的不当行为。同时,以村委会为单位,可开展邻里互助活动,营造邻里团结、和谐养老的氛围。其次,乡村文化振兴强调乡村老年人精神慰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追求人文关怀得以实现[7]。应加大孝道文化的宣传,提升家庭养老价值引领,创建家庭和谐文明良好风尚。孝道文化是家庭养老文化的核心,为了让农民对孝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村委会应创新传播模式,因地制宜地采取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通过黑板报、宣传栏等直观的方式向村民展示相关文化价值理念,也可以通过网络途径,官方发布示范典型案例,加大对孝老敬老先进事迹的宣传。同时,应搞好家庭家风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孝文化的家庭调节与社会教化功能,子女应尊重老年人的家庭地位,主动承担起对老年人的赡养义务与责任,积极与老年人沟通,慰藉他们的精神世界,做到孝老、爱老、重老、爱老。最后,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制约作用。社会舆论作为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自身道德观念以及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约束作用。政府应加强对农村老年人日常照料与精神慰藉方面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保障老年人的权益。要做好敬老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人民群众养老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动员全社会关注并帮助农村老年人,合理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5. 结语

农村养老问题,是我国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问题之一,是我国目前面对人口老龄化加剧如何妥善解决的一大难题。农村家庭养老是以农村老年人为主体,在经济上解决老人经济需要、在生活上给予老人生活照料、在精神上与老年人充分沟通并予以情感上的照顾与安慰,从而满足老年人物质与精神需求的一种养老模式,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弘扬传统文化增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是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提高幸福指数的主要途径。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民养老提供了一个新机遇,不仅农村老人的养老资金来源得到保障,也会吸引年轻子女返乡就业,满足老年人精神关怀需求,提高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索能够改进农村家庭养老服务发展对策,对于破解我国农村养老难问题,为农村创建一个健康、快乐的养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梁满艳, 曾平. 乡村振兴战略的伦理意蕴[J]. 伦理学研究, 2020(6): 88-93.
[2] 刘晨. 延边州农村家庭养老困境及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延吉: 延边大学, 2022.
[3] 张甜, 朱宇, 林孝月. 就地城镇化背景下回流农民工居住区位选择: 以河南省永城市为例[J]. 经济地理, 2017, 37(4): 84-91.
[4] 郭安辉. 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农业大学, 2018.
[5] 张志元.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 2021(11): 1-7.
[6] 贺雪峰. 互助养老: 中国农村养老的出路[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0(5): 1-8.
[7] 曲顺兰, 王雪薇.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养老服务研究新趋势[J]. 经济与管理评论, 2020, 36(2): 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