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GDP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A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Xi’an’s GDP Development
DOI: 10.12677/mm.2024.146139, PDF, HTML, XML, 下载: 17  浏览: 4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焦 源: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西安市科技创新智库,陕西 西安;姬 浩: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西安市科技创新智库,陕西 西安;陕西省兵工科技创新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陕西 西安
关键词: 西安GDP产业结构发展趋势Xi’an GDP Industrial Structure Development Trends
摘要: 近30年以来,中国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安作为西北唯一一个GDP过万亿的经济体,经过30年的发展,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生巨大变化。本文通过探究西安近30年GDP发展现状与趋势,通过对比分析南京、合肥、郑州、成都、深圳GDP总量与结构差异,总结西安市经济发展的不足。最后从产业结构、固定投资和人力资本等方面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与对策。
Abstract: Over the past 30 years, China’s cities have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Xi’an is the only economy with a GDP of more than one trillion yuan in northwest China. After 30 years of development,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various fields of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Xi’an’s GDP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30 years, and summarizes the shortcomings of Xi’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gross and structural differences among Nanjing, Hefei, Zhengzhou, Chengdu and Shenzhen.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aspect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fixed investment and human capital.
文章引用:焦源, 姬浩. 西安市GDP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J]. 现代管理, 2024, 14(6): 1194-1203. https://doi.org/10.12677/mm.2024.146139

1. 西安市GDP发展现状

1.1. 经济综合实力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经济显示出了极大的活力,经济总量显著扩大,经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1] [2] [3]。其间先后经过四个持续时间较长的上升周期,使经济总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4]。如表1所示,1992~2021年,西安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5%,近5年年均增长10.9%;2021年西安GDP达10688.28亿元,比上年增长6.7%。

Table 1. 2017~2021 annual GDP and economic growth rate of Xi’an

1. 2017~2021西安市各年份GDP (亿元)与经济增长率

年份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GDP

7419.04

8499.41

9399.98

10020.39

10688.28

经济增长率

16.0%

14.6%

10.6%

6.6%

6.7%

1.2.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产业结构比直观地反映出西安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变绿,两降一升曲线图,勾勒出西安经济结构调整渐入佳境,经济结构逐步变优[5] [6] [7]

图1所示,1992年西安市三大产业结构比为13.1:48.2:38.5,到2021年结构比为2.9:33.5:63.6。30年时间,第一产业比重降低1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14.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2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呈继续发展趋势,保持西安支柱产业的地位。依据西安市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历史沿革、政策延续性,结合相关学者研究结论,未来10年,西安市三大产业合理比重约为2:29:69。

1.3. 投资领域成绩卓著

按照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目标要求,以狠抓招商引资为着力点,加大工业投资力度[8]。如图2所示,2021年西安市工业投资近千亿元,是2012年的1.7倍,年均增长7.7%,快于全市投资年均增速2.6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14.9%,比2012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跃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城市更新速度[9]。如图3所示,2021年基础设施投资占全市投资29.0%,较2012年提高13.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4.6%,快于全市投资年均增速9.5个百分点。

Figure 1. Comparison of the proportion of three industries in Xi’an in 1992 and 2021

1. 西安市1992年与2021年三产占比比较

Figure 2. Growth rate of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excluding farmers) in Xi’an (%)

2. 西安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

Figure 3. Construction of municipal public infrastructure in Xi’an city (10,000 yuan)

3. 西安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万元)

2. 西安市GDP发展趋势分析

自1992年以来,西安经济以年均13.0%的速度增长。西安经济总量在2004年跨越千亿元台阶后,每两年跨上一阶千亿元台阶,经济总量不断攀升新高度。2020年西安GDP突破万亿大关,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首个GDP破万亿元的城市。

2.1. 西安市GDP总值与变化趋势分析

通过图4可以看出,在西安市近30年GDP变化中存在以下转折趋势:

Figure 4. Trends in GDP changes in Xi’an over the past 30 years (in billions of yuan)

4. 西安市近30年GDP变化趋势(亿元)

2000~2005,西安市GDP规模稳步增长,其主要原因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配合国家战略,并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效果较为明显。

2010~2015,西安市GDP增幅明显提升,根源在于“西咸新区”的批复使西安的地域面积与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同时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自贸区建设持续推进。

2017~2019,受政策引导及影响,西安人才虹吸效应逐步体现,房地产市场拉动作用十分显著,GDP规模增幅明显。

2019~2021,西安市GDP增幅放缓,原因在于新冠疫情散发且持续,中美贸易摩擦等宏观因素导致进出口贸易、消费规模与投资数量均有所下降。

2.2. 西安市第一产业GDP总值与变化趋势分析

2021年,西安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308.82亿元,是1992年的11.6倍。从图5中可以看出,西安市第一产业GDP持续增长,但受气候灾害、政策变动、市场价格、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农业产值在2016~2017年和2021年呈现小幅下降。

2.3. 西安市第二产业GDP总值与变化趋势分析

近30年来,西安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工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226.1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19.99亿元,从整体来看,工业始终是西安的产业短板。从图6中可以看出,西安市第二产业GDP整体上升趋势明显,但在2015年,受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国内经济处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等复杂因素影响,西安市工业生产增速出现回落[9]

Figure 5. GDP of Xi’an’s primary industry (in billions of yuan)

5. 西安市第一产业GDP (亿元)

Figure 6. GDP of the second industry in Xi’an City (100 million yuan)

6. 西安市第二产业GDP (亿元)

2.4. 西安市第三产业GDP总值与变化趋势分析

图7所示,自2000年开始,西安市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首次突破50%,2006年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08年第三产业的增速达到15.6%,创1992年之后16年来的新高。

3. 与其他城市相较,西安市GDP发展的不足

3.1. 西安、南京、合肥、郑州、成都、深圳GDP对比分析

3.1.1. GDP总量比较分析

通过对比南京、合肥、郑州、成都、深圳5个城市GDP总量与产业结构,分析总结西安市GDP发展的不足。

Figure 7. GDP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 Xi’an City (100 million yuan)

7. 西安市第三产业GDP (亿元)

图8来看,西安同南京、郑州、成都、深圳4个城市的GDP总量差距较为明显,以2021年为例,西安GDP总量仅为同属西部省份成都的86%,是深圳的1/3,仅与合肥规模相当。

Figure 8. Comparison of GDP of Xi’an, Nanjing, Hefei, Zhengzhou, Chengdu, Shenzhen (in billions of yuan)

8. 西安、南京、合肥、郑州、成都、深圳6市GDP总量比较(亿元)

3.1.2. 三大产业比较分析

以2021年为例,西安与其他5个城市三大产业发展规模如图9所示,从第一产业来看,6个城市产业总值平均为292.48亿元,西安农业产值为308.82亿元,处中游水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方面,西安在6个城市中排名最后,其中第三产业同其余城市差距逐步拉大[10]

Figure 9. Total output of tertiary industries in Xi’an, Nanjing, Hefei, Zhengzhou, Chengdu, Shenzhen in 2021 (in billions of yuan)

9. 2021年西安、南京、合肥、郑州、成都、深圳6市三产总量(亿元)

3.1.3. 三大产业占比分析

图10所示,2021年西安市三大产业比重为3/33/64,与合肥市三大产业比重相似。深圳市第一产业占比较少,以信息服务、金融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十分发达。南京与成都2个城市的三大产业结构大致趋同,作为中部制造典型城市的郑州第二产业最高,达40%。

Figure 10. The proportion of tertiary industries in Xi’an, Nanjing, Hefei, Zhengzhou, Chengdu, Shenzhen in 2021

10. 2021年西安、南京、合肥、郑州、成都、深圳6市三产占比

3.2. 西安市GDP发展的不足

1) 经济增长实力仍待加强,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

虽然大多数经济指标形式都较好,但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西安市阶段性的投资增速减缓和经济增长波动等不稳定因素也确实存在,表明当前西安国民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11]。与一些城市相比较,经济增长率、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等一些数值上,西安并不占优势,这说明在我国加大宏观经济调控的情况下,西安经济增长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2) 用外资存在问题,限制经济增长

引资结构不合理与方式单一。西安引进外资主要在第二产业,而在一三产业方面,外资尚末充分利用[12]。西安市目前吸引外资投资依旧以合资、合作、外商独资等传统方式为主,但由于当前西安市的并购环境不佳,难以使用常用的兼并收购方式;缺少大型项目的引进。

3) 西安市的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不够理想

在目前的情况下,科技研究成果转移的力度不够,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是影响西安市科技人才资源对经济建设贡献程度的主要原因之一。西安的科技人才和科研资源较为雄厚,但新技术、新科学和其它知识不能迅速从高校、公共研究机构向新成立和成长型公司转移,大多数科技人才与企业的合作表现为私下、自发和发散的状态[13]。加之技术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服务水平不高、企业融资困难、市场意识缺乏,科研成果向沿海地区转化的现象较为严重,在本地转化集中在成熟的大企业,向中小企业转化的力度不够。

4) 企业家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有待提升

西安尽管拥有很多高素质的人才,但人才的创新创业意识普遍不强,“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较为浓厚,西安市的各级政府公务员学历、素质都在数年提高,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西安市的企业人才、创业型人才却非常短缺,且许多创业者缺乏创业意识及对创业机会的感知把握能力,在企业运营管理和市场开拓等方面有所欠缺[14]

5) 西安市人才市场化配置程度较低

当前西安市人才资源存在的产业、部门间的分配不合理,大部分人才集中在传统产业和党政机关单位、国有企业。一方面相对落后的人才管理观念和管理机制,以及以能力和业绩为核心的人才评价标准和使用机制未能很好建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效能的最大发挥,另一方面国有单位存在固有的体制壁垒不利于人才的流动,加上西安现有的人才中介服务市场和机构发展并不是很完善,西安整体的人才配置市场化程度低,人才在各市场主体之间的自由流动率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开发和利用[15]

随着时代的发展,西安经济也进入了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优化的时期,在保持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经济增长也出现了产能过剩和经济效率低等问题。经济规模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变大,给资源环境造成较大的压力,在加快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发展质量与产出效率还存在不足。

4. 建议与对策

4.1.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提档升级

基于西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要素结构协调适应,社会资本才能顺利循环周转,资源才能有效配置和利用,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只有把“三农”问题合理解决,才能为西安市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空间环境,才能有力的推动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其次西安的产业发展主中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制造、汽车制造、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领域,所以要形成产业集群,发挥其优势作用。同时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振兴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其具有科技投入能力和技术创新、技术储备的能力,从而真正形成市场优势。西安市拥有实力雄厚的科研教育第三产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综合实力令人瞩目。保持和拓展科研教育第三产业优势地位,并把这种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次是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增加第三产业的经济收入。

4.2. 扩大进出口贸易,打造“双循环”发展格局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有企业作为一种计划经济的产物要适应市场经济,就要加以完善和改革。要加快进行国有企业的重组和改革,实现投资多元化,股权多元化,进行多种形式的重组和改革。

其次是建立和完善西安鼓励外贸发展的补贴政策,人才和高新技术的丰缺是企业在国际市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但企业缺乏资金又承担不了对高新技术投资所带来的风险,所以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科研投资开发进行补贴对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很有必要。同时可以积极探索、寻找外贸发展新的突破口,西安物产资源丰富,药材、金属、矿物质、能源等,潜在开发远景看好。再借助西安独有的地理优势,以欧亚经济论坛为契机,积极探索通往欧洲的安全通道,增加西安新的出口途径,加快西安的外贸发展。

4.3.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技术更新换代

基础教育是提升整个人力资本的奠基工程。应进一步增加基础教育经费,同时不断完善教育配套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发展西安市现代产业体系,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形成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人力资本结构不断优化、良性互促的发展局面。并逐步提高西安市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水平,对人力资本提升有重要影响。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相应的保障制度,逐步缩小不同群体待遇差距,为低收入群体提升人力资本筑牢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为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高校毕业生等新市民群体提升人力资本扫除住房保障障碍。

创新方面,要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西安市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进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事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工作。支持发展高等学校科技园区,培育一批知识和智力密集、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产学研更加紧密地结合。同时完善科技人员管理制度,鼓励转化科技成果,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后,实行企业的劳动用人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最后加强实施金融扶持政策。西安市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信贷的支持作用,积极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改进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服务。依据企业的不同特点建立相应的授权投信制度,完善资金管理办法,增加信贷品种,拓展担保方式,扩大科技信贷投入。要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逐步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发展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基金,建立风险投资撤出机制,加大对成长中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

5. 结论

经济增长率指标反映着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实力、潜力和快慢程度,一个经济体只有保证合适的经济增长才能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才能有基础,经济运行就能保持在合理区间。就西安而言,“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集中表现为供给冲击、需求收缩与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为此,西安应充分挖掘利用自身区位、科技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禀赋优越、产业基础雄厚、科创实力强大、经济发展韧性强等优势,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突破口,扭住扩大内需战略支点,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扩大消费需求,抓好有效投资,实现开放新突破,协力供给和需求,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基金项目

西安市科技计划软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西安市国内生产总值走势预测与提升对策研究”(23RKXJ0033)。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军民融合视域下信息安全风险的入侵传导及预警研究”(2023-CX-RKX-157);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青年创新团队项目“双重业绩期望落差对陕西省‘民参军’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及能力建设研究”(22JP030)。

参考文献

[1] 吴楚豪, 王恕立. 中国省级GDP的构成及分解、地方政府经济竞赛与南北经济分化[J]. 经济评论, 2020(6): 44-59.
[2] 刘林. 长三角地区万亿GDP城市经济增长预测研究[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8(6): 48-59.
[3] 梁龙跃, 陈玉霞. 基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季度GDP预测[J]. 统计与决策, 2023, 39(2): 24-29.
[4] 郭晨晖, 杜志高, 陈启充. 关中平原城市群GDP空间聚集特征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24): 14-16.
[5] 田娜. 西安经济高质量增长中增长极的扩散研究[J]. 特区经济, 2019(8): 50-53.
[6] 杨秋月. 新时期西安市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分析[J]. 商展经济, 2023(14): 115-119.
[7] 吴彦蓉. 产业优化对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J]. 经济研究导刊, 2023(1): 54-56.
[8] 钱羽佳, 刘彤, 吝欣如.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西安市各区县经济发展差异综合评价研究[J]. 全国流通经济, 2022(13): 118-121.
[9] 王涓. 定性分析疫情对西安市经济的影响及政策建议[J]. 新西部, 2022(4): 71-73.
[10] 刘曼. 西安市各区县经济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价研究[J]. 西部皮革, 2020, 42(12): 24.
[11] 高祥. 西安市三大产业增速与经济发展增速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J]. 现代经济信息, 2020(9): 196-198.
[12] 王小青. 提升城市人才吸引力的策略和建议——以西安市为例[J]. 新西部, 2019(35): 26-27+33.
[13] 秦轩, 任强, 管岽菀. 投资、消费、进出口贸易对西安市经济的影响[J].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19(11): 143-145.
[14] 王瑛, 何艳芬. 西部地区中心城市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 生态科学, 2019, 38(4): 217-224.
[15] 尤佳妮. 2017-2018年西安市人才引进政策对未来西安市经济发展的影响[J]. 现代经济信息, 2018(22): 47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