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框架》视野下教材《HSK标准教程4》文化原则探究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Principles of the Textbook HSK Standard Course 4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ference Frame
摘要: 文化性原则是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之一,教材应该做到正确并较为全面地反映目的语的文化,并且能够利用文化促进语言教学。新一代国际中文教育教材中文化项目的选取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凸显国家责任与中国特色。本文将以《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为指南,通过量化统计和举例对教材《HSK标准教程4》中文化原则体现的特点和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给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提供一些帮助。
Abstract: The principle of culture is one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eaching materials for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High quality teaching materials should be able to reflect the cultur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well and use culture to promote language teaching. The selection of cultural items in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textbooks must conform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highlight the national responsibility and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Reference Framework for Teaching Chinese Culture and National Conditions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cultural principles embodied in the textbook HSK Standard Course 4 through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and examples,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hoping to provide help for the compilation of the textbook.
文章引用:王海霞. 《参考框架》视野下教材《HSK标准教程4》文化原则探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6): 597-60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6978

1. 《参考框架》简介及在《参考框架》的视角下评估教材的必要性

1.1. 《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简介

《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以下简称《参考框架》)是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第一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的大纲性文件,是国际中文教育界在新时期标准建设方面的重大成果。《参考框架》系统地构建了文化教学范围的框架,明确了三级文化项目700多个文化点,明确文化教学的目标划分为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意识和文化态度四个维度[1]。弥补了以往的编制仅仅梳理和归纳文化项目的局限,使《参考框架》成为一个更加完整而细化的文化教学指南。它的发布将对国际中文教学产生多方面的重要影响。以教材编写为例,《参考框架》将在两个方面引起变革:一是汉语教材的改进;二是社会文化教材的编撰[2]。汉语教材的改进表现在汉语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如何把语言教学与中国的国情和社会文化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参考框架》将起到很好的引导和参考作用,甚至可以说在汉字、词汇、语法等维度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个维度。《参考框架》的推出,适应了当前国际中文教育界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的多元途径,满足了世界各国中华文化教学工作者的切实需求,对促进国际中文教育和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1.2. 《参考框架》的视角下评估教材的必要性

教材与大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李泉在《对外汉语教材通论》中指出汉语教材要受到教学大纲的指导和约束。教材是大纲的“微缩版”“简易图”,也即教材必须体现大纲的“影子”(思想、理论和理念等)和“实物”(大纲中的语言要素等教学内容) [3]。所以教材编写一定要依据大纲、利用大纲,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所编写教材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文化不同于语音、词汇、语法,另外的三者可以制定明确的等级大纲,但文化由于特殊性,至今没有形成共识性定义,也无法明确界定其范围,确定数量,所以依据《参考框架》这个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大纲”对教材的文化原则进行探究是非常合理且有必要的。

1.3. 文化原则内涵及重要性

文化原则是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所需遵循的十大基本原则之一。教材编写的文化原则,即要求教材设计和编写过程中要增强目的语文化教学的意识,要处理好目的语文化和学习者母语文化之间的关系。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学原则由结构功能相结合转变为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该教学原则阐释了文化与语言教学的密切联系,并着重指出了语言中文化元素的重要性。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文化原则的应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更好地理解中文语言结构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汉字的结构、成语的由来等。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传统、礼仪和习俗,从而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学生在国际化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中至关重要。通过学习中国文化,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了他们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适应能力。文化原则应用在教材和课堂中不仅向学生传授中国文化知识,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亲近中国的窗口。这有助于增进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发展。现在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相结合成为国际中文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

从教育学角度来看,文化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及教育方法的使用。目的语文化和学习者母语文化之间的相同或相似部分可以采用“求同”的方法利用正迁移促进学习。有差异的部分采用“存异”的态度,进行对比了解争取达到互相理解尊重,减少文化冲突,以免由于文化冲突影响正常教学。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兴趣会影响学习效果,融入文化元素的课堂更加生动有趣,非常多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十分感兴趣。文化原则融入汉语教学和汉语教材编写,可以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增强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加高效地达成教学目的,并同时帮助学习者减轻学习目的语的负担,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文化理解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 《HSK标准教程》文化原则体现

2.1. 教材简介

本文的研究对象《HSK教程》是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授权下,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与汉考国际共同研发,于2014年正式出版的经典教材。该教材按照HSK大纲划分的六个语言等级依次对应1~6册。《HSK标准教程》秉承着“考教结合、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编写理念,是孔子学院开设HSK课程以及学生自学备考的常用教材,而且是世界上使用率和代表性都较高的综合类汉语教材。本文选取第四册教材是因为学习这册教材时学生的汉语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接受更多的文化内容,另外从《HSK标准教程4》开始增加了专门文化板块给予更多的考察内容,也说明编者也认为从四册开始文化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要。《等级标准》的发布推动新一代国际中文教材的开发,作为经典教材在新时期如何发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考察和分析已有的《HSK标准教程》,理清现状,才能给新一代国际中文教育综合教材的科学编写奠定基础。

2.2. 文化原则体现

2.2.1. 文化多样化的呈现方式

经过统计,在《HSK教程4》中文化原则体现的方式非常多样,涉及标题、课文、例句、练习等。另外从《HSK标准教程4》开始增加了专门文化板块每课介绍一个经典中国文化点,可见其重视程度。标题指每课或者每单元的标题,其简洁性的特征和显眼的位置便于引起学习者的关注与重视。在上册下册共20课中,第6课《一分钱一分货》属于文化中的俗语。11课《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体现了汉语语法意义通过语序表达的特点和汉语独特的多音字现象。13课《喝着茶看京剧》涉及两个经典中国文化因素“茶”与“京剧”。课文既是教学内容的主体,也是呈现文化因素的主体。《HSK标准教程4》的课文包括主课文与文化板块中的副课文。副课文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习者了解熟悉中国文化,每课介绍一个有关的中国文化,例如第一课介绍了中国的七夕节,第二课介绍了俗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所隐含的中国处事文化,第三课介绍了传统服饰中山装和旗袍。据陈宇冰统计,在六级教程中,《HSK标准教程4》中课文呈现文化因素频次居首位,为530次(包括称谓语) [4]。例句和练习中有很多体现文化的例子。如:练习题A:听说你去丽江(Li Jiang, name of a place in China)玩儿了?那儿怎么样?B:那里特别美_____(生气,脾气,空气,气候)也很新鲜(第9课)。介绍了中国美丽的城市云南省丽江;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时候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迎新年活动(12课)。例句提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坐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原来最快差不多需要12个小时,现在有了高铁,5小时就能到(4课)。例句不仅提到了高铁,还介绍了中国交通的发展化带来的便利,使学习者潜移默化了解中国国情,

《HSK标准教程4》丰富多样的呈现方式以及善于利用例句呈现不同类别文化因素的特点值得其他教材学习与借鉴。不过在呈现方式上还可以更加完善,例如文化板块的文化点与本课课文联系可以更密切一些,仅仅用文字叙述介绍过于枯燥和单一,视频等更加直观的方式可以多多加以利用,可以设置扫描观看视频介绍等方式。

2.2.2. 文化因素数量较多,大部分具有经典性和针对性

通过统计,教材共涉及115个文化点(不计算重复出现频率),《参考框架》社会生活、传统文化、当代中国三个大板块的内容均有涉及。其中社会生活板块最多,共60个:传统文化板块17个,当代中国板块36个。对比前三册书,文化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了。《HSK标准教程4》涉及的文化点覆盖面较广,其文化点也是《参考框架》所列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点,例如:长城、乒乓球、网购、《西游记》等,具有针对性和经典性。体现了教材在设计和编写过程中增强目的语文化教学的意识及科学性。

3. 教材文化原则落实方面的不足与建议

3.1. 与《参考框架》文化点契合度不够,需要增强文化点的覆盖面

《参考框架》的文化教学范围包括了传统与现代的维度、国家与个体的层面、历时和共时的视角,从不同的维度、层面和视角全面立体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全貌和特征。具有全面、系统的特征[5]。虽然《HSK标准教程4》中小说《西游记》,寓言故事《孟母三迁》,神话传说《牛郎织女》均契合当代中国二级文化项目中的“文学”。网购、刷卡、现金、网上银行、中国人的购物习惯、砍价均契合社会生活二级文化项目中的“消费”。明朝、春秋、元宝文化点契合传统文化里的二级文化项目“历史”。但是在统计中发现《HSK标准教程4》中,二级文化项目非语言交际,发明、科技、经济二级板块均未涉及。说明教材在此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并且在统计后发现,每项的文化点分布并不平衡,当代中国板块中一共涉及36个,但仅仅地理一项就有20个,其他的人口和民族、经济政治只有一两个甚至没有。文化点的选取还需要更科学,均衡。

3.2. 需要增强文化因素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对《HSK标准教程4》中涉及文化对比例子的统计发现,教材中文化对比的主体多是“中国”和“西方国家”,只进行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的对比虽有充足的典型性,但相比之下,多样性就显现出不足,教材也忽略了与日韩文化、东南亚文化或非洲文化等的对比。中文学习者来自世界各地,因此,《HSK标准教程》作为通用型的中文教材在将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对比时,“其它文化”应该具有多样性,考虑到不同背景的学习者的文化,考虑世界文化丰富多样的特点。当然在对比时要注意不仅仅注重差异性,也要注重同一性。相似甚至相同的文化可以提高语言教学的效率并且有助于文化理解、跨文化意识和文化态度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材文化项目的讲述有重表象,思想内核不够突出的问题。例如非语言交际和一些观念文化受到轻视。文化对比的同时,也要努力走出浅层的文化对比,切忌用狭隘的思维方式去简化文化的丰富内涵。也就是增强文化对比的深度。第二语言教学中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学习者“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由于学习者本土文化与目的语所承载的文化存在显著区别,要进行交际,学习者就必须跨越两种文化差异带来的鸿沟。要实现这一点,学习者需要先对两种文化进行对照分析,明确各自特点,进而通过对差异的清晰认识来防止文化差异引发交际障碍。这种差异并不单是浅层文化符号的不同,更多的是交际文化、观念文化。在教材编写中也应该可以展现一些文化摩擦和冲突,并给予合理的解决方式,增加学习者处理文化差异的实用技能。

3.3. 坚持古今兼顾,以今为主的原则,注重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联系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古代中国的灿烂文化世界已经有目共睹。而当下的中国也正在接受来自世界的目光。如果过度地强调古代文化而忽视当下,会让读者认为中国只有辉煌的昨天,而没有辉煌的明天[6]。教材编写者需要与时俱进,积极传播当下的中国文化,文化点的选取也要注重时代性,要重视古代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注意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联系性。并不是我们轻视古代文化,而是我们要让古老的中华文化“活”起来,时刻注意使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场景相连接,这样才能努力做到古今联系“凸显当代视角与当代内涵”[7]。例如:介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后面可以去介绍“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移动支付、共享单车。有研究者曾对在华留学生最感兴趣的中国故事做过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留学生感兴趣的是当下中国人的故事,更渴望参与的是当下的社会文化议题。例如新能源汽车、“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外卖、5G技术等等,这些着眼于当下的内容贴近现实生活,让读者更愿意接受,也更容易接受。

4. 总结

总之,教材《HSK标准教程》在中华文化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文化因素的选择方面体现了教材的文化原则,但以更高标准衡量,仍然存在不足。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提升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的具体情景中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这一点在该教材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未向学习者展示一些在中国应该具备的处理文化差异的实用技能。在文化点的选择上注意有代表性、时代性、针对性、差异性和共通性。国际汉语教材既是面向全世界传播中华语言与文化的窗口,也是“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最佳平台[8]。国际汉语教材要延续以往教材的优点,弥补不足,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树立起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附 表


一级项目

二级项目

《教程4》实例

数量(个)

中级

(115)

社会生活(60)

饮食

牛肉面;面条;西红柿鸡蛋面;西红柿鸡蛋汤;饺子;包子;绿茶;茶凉茶;红茶;牛肉干;烤鸭;小吃;湖南菜

13

居住

乔迁之喜;

1

衣着

中山装;旗袍;苗族银饰

3

出行

北京地铁站;

1

家庭

亲属称谓多样性;亲属称谓泛化;配偶称呼

3

节庆

春节;七夕;过年吃饺子

3

休闲

武术;乒乓球;看比赛;电视;电影;喝茶

6

消费

毛;元;块;网购;刷卡;现金;商场;小店;市场;超市;讨价还价;打折;只买对的,不买贵的;一分钱一分货;货比三家

14

语言交际

您;老 + 姓;配偶称呼;师傅;姓名;小 + 姓;姓 + 职称;姓 + 先生/小姐/女士/太太/夫人

8

非语言交际



交往

邀请吃饭要提前联系;请重要客人到饭店吃饭;把家里最好吃的给客人吃;哪里哪里

4

语言和文化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万事开头难;身在福中不知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4

传统文化(17)

历史

元宝;孙中山;明朝;春秋;交子

5

文化遗产

太极;长城

2

文学

李白;牛郎织女;《西游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孟母三迁

6

艺术

京剧

1

哲学

孔子;孟子;庄子;阴阳;儒家因材施教

5

发明



当代中国(36)

地理

云南;南方;北方;北京;上海;江西;丽江;广东省;山东省;烟台;海南;香山;北京动物园;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长江大桥;湖南;西湖;黄河;长江;长白山

20

人口和民族

少数民族

1

政治

限塑令;《民法典》

2

经济



教育

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艺考;研究生考试

4

语言文字

普通话;上海话;偏旁三点水

3

文学艺术

林语堂;季羡林

2

科技



传媒

微博;微信

2

对外关系

大使馆;熊猫外交

2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 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M]. 北京: 华语教学出版社, 2022: 1-3.
[2] 吴勇毅. 《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与教材编写[J].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2022(2): 4-7.
[3] 李泉. 对外汉语教材通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127-128.
[4] 陈宇冰. 《HSK标准教程》文化因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2.
[5] 祖晓梅. 文化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国情教学参考框架》解读[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23(3): 26-35.
[6] 王雨潇. 新形势下对外汉语文化教材文化项目的分析与建议——以《中国文化》为例[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 7(34): 162-165.
[7] 李泉, 丁秋怀. 中国文化教学与传播:当代视角与内涵[J]. 语言文字应用, 2017(1): 117-124.
[8] 王巍. 国际汉语教材中的中华文化因素研究[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3): 9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