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蚁防治的双重预防机制构建及实践应用研究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Dual Prevention Mechanism for Red Fire Ant Control
摘要: 本文深入研究了红火蚁防治的双重预防机制构建方法,涉及危险源辨识、风险分级评估、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等关键环节。通过科学辨识方法,精准识别了红火蚁防治中的潜在危险源,并建立了风险分级评估体系,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坚实基础。同时,结合红火蚁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模式,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风险管控措施,并建立了隐患排查与治理机制,实现了对红火蚁入侵的源头控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展示了双重预防机制在红火蚁防治中的运作过程,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全面评估。针对实际应用中的挑战,提出了机制改进策略,为红火蚁防治工作提供宝贵经验。本文总结研究成果,提出实践建议,旨在推动红火蚁防治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为应对红火蚁挑战提供有力支持。
Abstract: This paper delves into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of a dual prevention mechanism for red fire ant control, involving key aspects such as hazard identification, risk classification assessment, risk management, and hidden danger investigation and control. Through a scientific identification method, potential hazards in red fire ant control are accurately identified, and a risk classification assessment system is established to provide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ormulating control strategies. At the same tim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behavior patterns of red fire ants, feasible risk management measures are formulated, and a mechanism for hidden danger investigation and control is established, achieving source control of red fire ant invasion. Through practical case analysis, the operational process of the dual prevention mechanism in red fire ant control is demonstrated, an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its application effectiveness is conducted. In response to challenge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improvement strategies for the mechanism are proposed, providing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red fire ant control work.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results, puts forward practical suggestions, aiming to promote the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red fire ant control work and provide robust support for addressing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red fire ants.
文章引用:赵凌云, 罗少郁, 陈爽. 红火蚁防治的双重预防机制构建及实践应用研究[J]. 环境保护前沿, 2024, 14(3): 515-522. https://doi.org/10.12677/aep.2024.143071

1. 引言

1.1. 红火蚁的危害性及其防治的重要性

红火蚁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入侵害虫和社会性昆虫,对农业生产力、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重大风险。[1]红火蚁2004年9月入侵我国广东省,已在全国152个县(市、区)发生为害,被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列入全国农业、林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2]其广泛分布和快速繁殖的特性给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红火蚁的巢穴分布广泛且隐蔽,活动规律复杂多变,[3]它们以螫刺和叮咬的方式攻击人类和其他动物,不仅会造成剧烈的疼痛,还可能引发过敏反应甚至休克。同时,红火蚁还会对农作物造成破坏,红火蚁危害种子传播和土壤营养物质循环影响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4]。因此,红火蚁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传统的防治方法往往单一且效果有限,难以全面控制红火蚁的蔓延。这要求我们在防治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防治手段和方法,以提高防治效果。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红火蚁防治机制,以应对这一严峻的挑战。

1.2. 双重预防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化工企业一般是利用化学反应等相关内容为主要原理所展开的生产工作,在生产中可能会存在爆炸、有毒有害气体等现象,需要做好过程中的事故预防和处理工作,这就需要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以及隐患排查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5]红火蚁也是如此,为了全面控制红火蚁的危害,我们提出了构建红火蚁防治双重预防机制的思路。双重预防机制是指在红火蚁防治过程中采取的两重保障措施,旨在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红火蚁的防治工作进行全面控制。这一机制将防治策略从单一手段转化为综合应用多种手段,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保护措施来降低红火蚁的危害程度。

通过构建双重预防机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掌握红火蚁的活动规律和分布范围,及时发现和定位红火蚁的活动区域,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同时,双重预防机制还可以结合环境整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方法与手段,形成一套综合齐抓共管的防治体系,提高防治效果。

因此,构建红火蚁防治双重预防机制对于全面控制红火蚁的危害、保护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深入探讨双重预防机制的构建方法,以期为红火蚁防治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双重预防机制基本理念与构建框架

2.1. 双重预防机制的概念界定

双重预防机制是指在红火蚁防治工作中,结合预防控制和应急响应两大环节,构建的一套完整且相互衔接的防控体系。这一机制强调在红火蚁入侵初期便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红火蚁疫情爆发,制定快速响应的应急措施,从而形成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双重防线。

预防控制是双重预防机制的第一道防线,主要通过加强红火蚁的监测预警、阻断传播途径、提高生态环境抵抗力等手段,防止红火蚁的入侵和扩散。这一环节注重前瞻性和主动性,旨在从源头上控制红火蚁的危害。

应急响应则是双重预防机制的第二道防线,当红火蚁疫情爆发或超出预防控制范围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紧急措施控制疫情扩散,降低危害程度。这一环节强调时效性和有效性,旨在快速应对突发情况,减少损失。

通过双重预防机制的构建与实施,我们可以实现对红火蚁危害的全面控制,确保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安全。

2.2. 双控体系建设的思路与整体框架

双控体系建设的核心思路是整合预防控制与应急响应两大环节,形成一套系统化、科学化的红火蚁防治体系。该体系以预防控制为基础,以应急响应为补充,通过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手段和技术,实现对红火蚁的有效防治。

整体框架上,双控体系包括监测预警系统、预防控制策略、应急响应机制和效果评估体系四个主要部分。监测预警系统负责实时监测红火蚁的活动情况,及时发出预警信息;预防控制策略则根据监测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包括环境整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应急响应机制在红火蚁疫情爆发时迅速启动,采取紧急措施控制疫情;效果评估体系则对防治效果进行定期评估,为调整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在双控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强化监测预警能力,提高红火蚁活动的监测覆盖率和准确性;二是优化预防控制策略,根据红火蚁的生态习性和分布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三是完善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响应、有效处置;四是加强效果评估与反馈,不断优化双控体系的运行效果。

通过双控体系的建设与实施,我们可以实现对红火蚁防治工作的全面掌控和科学管理,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3. 危险源辨识及风险分级评估

3.1. 红火蚁防治中的危险源辨识方法

危险源辨识是红火蚁防治工作的基础,其核心在于精准定位红火蚁的活动区域和潜在入侵路径。通过有效的危险源辨识,我们可以为后续的风险评估和防治策略制定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6]

在红火蚁防治中,我们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危险源辨识。首先,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对红火蚁的分布区域进行细致划分,重点关注那些生态环境适宜、食物资源丰富、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这些区域往往是红火蚁的潜在栖息地[7]。其次,我们深入分析红火蚁的入侵路径,包括土壤运输、植物贸易、人为携带等传播途径,从而确定红火蚁可能进入的新区域,并在这些区域加强监测和防控。

此外,我们还关注红火蚁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习性,通过了解其繁殖方式、迁移规律、食物偏好等信息,我们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其扩散趋势和危害程度。这些信息的获取主要依赖于实验室研究、文献综述以及专家咨询等手段。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红火蚁危险源辨识体系,该体系能够系统地识别红火蚁的潜在危险源,为后续的风险分级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3.2. 风险分级评估的流程与标准

风险分级评估是对红火蚁带来的威胁进行量化和分级的过程,旨在根据不同风险级别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风险分级评估中,我们首先确定评估指标和评价体系。评估指标包括红火蚁的分布密度、扩散速度、危害程度等关键要素,这些指标能够全面反映红火蚁的危害状况。评价体系则基于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和相关研究成果,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接下来,我们采集和整理相关数据,利用统计学和风险评估方法对红火蚁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通过计算风险指数和绘制风险地图,我们能够直观地展示红火蚁在不同区域的风险分布情况。

根据风险分级评估结果,我们将红火蚁的危害区域划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高风险区域表示红火蚁的危害程度较高,需要采取紧急且严格的防控措施;中风险区域表示红火蚁的危害程度适中,需要实施常规的监测和预防措施;低风险区域则表示红火蚁的危害程度较低,但仍需保持警惕,加强宣传教育等预防性措施。

在风险分级评估过程中,我们遵循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我们也不断完善评估流程和标准,以适应红火蚁防治工作的不断发展变化。

通过危险源辨识和风险分级评估的有机结合,我们能够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红火蚁防治机制,为有效防控红火蚁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加精准地制定防治策略,提高防治效果,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4. 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设计

4.1. 风险管控策略与措施

风险管控是红火蚁防治工作中的关键环节,旨在通过制定有效的策略和措施,降低红火蚁带来的风险。以下是风险管控策略与措施的设计与实施:

首先,我们全面分析红火蚁的危害特点、传播途径及潜在风险区域,识别出关键风险点。针对红火蚁的入侵途径、分布地区、危害方式和程度,[8]我们制定具体的管控策略,包括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提升防治技术水平等。

其次,为确保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实施,我们明确各项措施的责任主体和实施细节。例如,建立专门的监测队伍,定期巡查高风险区域;加强防治技术研发和推广,提高防治效果;同时,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红火蚁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此外,我们还建立风险管控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对各项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风险管控工作的持续有效。

通过实施风险管控策略与措施,我们能够有针对性地降低红火蚁带来的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4.2. 隐患排查与治理机制的设计与实施

隐患排查与治理是红火蚁防治工作中的另一重要环节,旨在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的隐患,防止红火蚁的扩散和危害。以下是隐患排查与治理机制的设计与实施:

首先,我们建立隐患排查的定期巡查制度,对高风险区域和关键场所进行重点排查。同时,加强监测手段的运用,提高隐患排查的准确性和效率。

其次,对于发现的隐患,我们建立详细的记录和分析机制,明确隐患的性质、程度和影响范围。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包括消除隐患源、加强防范措施等。

此外,我们建立隐患治理的监督和验收机制,确保治理措施的有效实施和隐患的彻底消除。对于未能及时消除的隐患,进行持续跟踪和督促,直至隐患得到彻底解决。

通过隐患排查与治理机制的设计与实施,我们能够及时发现并消除红火蚁防治工作中的隐患,提高防治工作的效果和效率,保障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安全。

综上所述,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设计是红火蚁防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定有效的策略和措施,并实施科学的管理机制,我们能够降低红火蚁带来的风险,消除潜在的隐患,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5. 红火蚁防治实例应用分析

5.1. 实例应用的具体过程与操作

在红火蚁防治工作中,我们结合具体实例,实施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下是对实例应用的具体过程与操作的详细分析:

首先,我们进行了详细的红火蚁分布调查与风险评估。通过实地考察、样本采集和数据分析等手段,我们确定了红火蚁的分布范围、密度和活跃度,进而划分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这一步骤为后续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高风险区,我们采取了紧急且严格的防控措施。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杀虫剂进行定期喷洒,以迅速降低红火蚁的种群数量。同时,设置物理隔离带,阻止红火蚁的进一步扩散。此外,加强监测频次,密切关注红火蚁的活动动态,确保防控效果[9]

在中风险区,我们注重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策略。引入天敌昆虫或寄生虫等生物控制因子,通过自然调控手段减少红火蚁的数量。同时,利用罩网、陷阱等物理手段进行捕杀,降低红火蚁的种群密度。此外,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当地居民对红火蚁的防范意识,共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在低风险区,我们主要以监测预警和预防性措施为主。通过定期巡查、设立监测点等方式,密切关注红火蚁的入侵情况。一旦发现红火蚁的活动迹象,立即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防止其扩散成灾。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红火蚁的认识和防范能力,形成全民参与红火蚁防治的良好氛围。

在整个实例应用过程中,我们注重科学管理、综合施策,确保防治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与沟通,形成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共同推动红火蚁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通过本次实例应用分析,我们总结了红火蚁防治工作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我们将继续加强红火蚁监测预警、完善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5.2. 应用效果评估及挑战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例应用,我们对红火蚁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效果评估,并对遇到的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效果评估方面,我们观察到高风险区的红火蚁数量得到了显著的控制。通过采取强力的防治措施,如使用高效杀虫剂、设置隔离带等,红火蚁的种群密度得到了有效降低,活动范围也得到了明显缩小。中风险区的红火蚁数量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利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策略,红火蚁的繁殖速度得到了有效遏制。低风险区则通过加强监测和预警,成功防止了红火蚁的进一步扩散,保持了较好的防治状态。

然而,在防治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红火蚁的繁殖能力极强,尤其在某些高风险区,即使采取了防治措施,仍难以完全根除。这要求我们在未来的防治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处理红火蚁的复发现象。其次,部分区域的公众对红火蚁的危害认识不足,参与防治的积极性不高。这需要我们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红火蚁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形成全民参与防治的良好氛围。此外,防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技术和管理上的难点,如防治技术的创新、防治队伍的建设等,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针对这些挑战和问题,我们将继续加强红火蚁防治工作的研究和探索,不断完善防治措施和技术手段,提高防治效果。同时,加强与其他部门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红火蚁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5.3. 机制改进的方向与策略

在红火蚁防治实例应用的过程中,我们深入分析了当前防治机制的优势和不足,并基于实际应用效果提出了机制改进的方向与策略。

首先,针对红火蚁在不同风险区的分布情况,我们认识到当前的管理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进一步优化。高风险区应进一步加强监测频次和防治力度,采用更为高效的化学或生物防治手段,确保红火蚁数量的迅速降低。中风险区则应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防治的平衡,避免过度使用化学药剂,更多地采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环保手段[10]。低风险区则应继续加强预防和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防止红火蚁的进一步扩散。

其次,我们意识到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并计划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未来,我们将制定更为详细的隐患排查计划,明确排查的时间、区域、方法和标准,确保隐患点能够及时发现并得到治理。同时,我们将加强隐患治理的闭环管理,确保治理措施得到有效实施,隐患得到彻底消除。此外,我们还将加强科普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红火蚁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形成全民参与防治的良好氛围。

此外,我们还计划引入更多的科技手段来改进防治机制。例如,利用遥感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来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研发更为高效、环保的防治技术和药剂;建立红火蚁防治的信息共享平台,促进防治经验的交流和合作。

综上所述,机制改进的方向与策略应围绕优化管理措施、完善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加强科技手段应用等方面展开。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防治机制,我们将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应对红火蚁的挑战,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安全。

6. 结论

6.1. 论文研究总结

研究总结与创新点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红火蚁这一外来入侵物种,构建了一套科学、系统的双重预防机制。通过危险源辨识和风险分级评估,我们系统分析了红火蚁的分布特点、生物特性及其对生态环境和农作物的潜在威胁,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前人工作相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

多维度风险评估:结合红火蚁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模式,提出了更为细致的风险分级评估体系。

综合防治策略:提出了结合环境整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方法的综合防治策略。

长效管理机制:建立了隐患排查与治理的长效机制,强调了防治工作的持续性和系统性。

在双重预防机制的构建过程中,我们注重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的有机结合。通过实施一系列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如加强监测预警、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完善应急处置机制等,我们实现了对红火蚁入侵的有效控制和预防。

通过实例应用分析,我们验证了双重预防机制在红火蚁防治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在防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挑战和问题,如红火蚁的繁殖能力强、部分公众对红火蚁认识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机制改进方向和策略,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综上所述,本研究不仅丰富了红火蚁防治的理论体系,也为实际防治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建议。我们相信,随着双重预防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实践应用的深入推进,红火蚁的防治工作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6.2. 对红火蚁防治双重预防机制构建的实践建议

基于本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经验,我们提出以下对红火蚁防治双重预防机制构建的实践建议:

1) 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红火蚁的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红火蚁的入侵和扩散。

2) 环保型防治技术:推广和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环保型防治技术,减少对化学药剂的依赖,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科普宣传:加强红火蚁防治知识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红火蚁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形成全民参与防治的良好氛围。

4) 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完善的红火蚁防治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加强跨部门协作,形成合力防治的工作机制。

5) 投入与支持:加大对红火蚁防治工作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提高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和专业化水平,确保防治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以上实践建议的实施,我们相信红火蚁防治双重预防机制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为红火蚁的防治工作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东科贸职业学院2022年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入蚁“穴”者,必持“消”器——火蚁消》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8);广东科贸职业学院2023年度校级科研项目《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研究——以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为例》(项目编号GDKM2023-43);广东科贸职业学院2023年度校级科研项目《红火蚁防治双重预防机制构建方法研究》(项目编号GDKM2023-41);2023年高职教育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火蚁消——致力于做中国抗击红火蚁的先驱者) (项目负责人:赵凌云、李伟锋)下发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参考文献

[1] Ma, Z., Fu, J., Zhang, Y., et al. (2024) Toxicity and Behavior-Altering Effects of Three Nanomaterials on Red Imported Fire Ants and Their Effectiveness in Combination with Indoxacarb. Insects, 15, Article 96.
https://doi.org/10.3390/insects15020096
[2] 魏文均, 罗勇, 曾令玲, 陈柚明, 林素琴. 红火蚁的鉴别与防治技术[J]. 植物医生, 2015, 28(4): 47-48.
[3] 袁嘉辉, 刘蕊, 梁虹, 等. 基于SE-ResNet34的红火蚁巢穴判别模型[J]. 电子测量技术, 2023, 46(23): 97-104.
https://doi.org/10.19651/j.cnki.emt.2313609
[4] 杜澄举, 王磊, 陆永跃, 等. 林草湿地与城市绿地红火蚁发生特点与监测防控研究进展[J]. 昆虫学报, 2023, 66(8): 1128-1138.
https://doi.org/10.16380/j.kcxb.2023.08.013
[5] 杨昆霖. 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J]. 化工管理, 2022(9): 104-106.
[6] 陈晓燕, 马平, 余猛, 李正跃, 黄正鸿, 桂富荣. 红火蚁在云南的入侵风险分析[J]. 生物安全学报, 2014, 23(2): 81-87.
[7] 高舒桐, 王思铭, 张翔, 等. 红火蚁次适宜区本地蚂蚁群落研究——以昆明为例[J]. 林业科学研究, 2023, 36(6): 20-29.
https://doi.org/10.12403/j.1001-1498.20230039
[8] 苗卫东. 浅析红火蚁入侵的危害及防控对策[J]. 林业科技情报, 2020, 52(3): 88-89.
[9] 钟珍秀, 黄应宗. 钟山县农区红火蚁疫情防控效果初报[J]. 广西植保, 2024, 37(1): 19-22.
[10] 刘泉林, 洪钧, 郑嘉庆, 等. 外来入侵生物红火蚁除治罩的研制及其疫情快速处理研究[J]. 福建热作科技, 2023, 48(4): 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