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对其旅游支持度的影响
The Impact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on Tourism Support Degree among Residents in Rural Tourist Areas
DOI: 10.12677/ass.2024.136491, PDF, HTML, XML, 下载: 12  浏览: 2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石张宇, 陈欢莹, 柳妙娟: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相对剥夺感旅游支持度居民满意度乡村旅游Relative Deprivation Tourism Support Degree Resident Satisfaction Rural Tourism
摘要: 本文以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区龙湾村为案例地,运用问卷调查法获取一手数据,分析乡村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满意度与旅游支持度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居民相对剥夺感负向影响旅游支持度,其中相对剥夺感的认知成分负向影响旅游支持度,而情感成分的负向影响不显著,居民满意度在相对剥夺感和旅游支持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最后,对缓解居民相对剥夺感,提升居民旅游支持度提出了三点建议。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Longwan Village in Putuoshan Scenic Area of Zhoushan City as a case study and employ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collect primary data,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residents’ relative deprivation, resident satisfaction, and tourism support degre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ve deprivation of residents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tourism support degree. Specifically, the cognitive component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negatively affects the support for tourism, while the emotional component’s negative impact is not significant. Resident satisfaction plays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between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tourism support degree. Finally, thre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alleviate residents’ relative deprivation and enhance their support for tourism.
文章引用:石张宇, 陈欢莹, 柳妙娟. 乡村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对其旅游支持度的影响[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6): 222-23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6491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始终将农业和农村放在第一位,要把农村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建设放在第一位,构建一个适合居住、宜业和美丽的乡村,努力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推动力量,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民众更加追求休闲度假与精神享受,越来越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乡村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都市人群向往和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居民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其合法权益往往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加之机会发展不均及利益分配不公所导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分化。居民不仅没有感受到旅游发展的好处,反而产生一种失落感,导致相对剥夺感的产生,并深刻影响他们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和行为。相对剥夺(relative deprivation)理论由Stouffer于1949年研究“美国士兵士气与晋升的关系”时首次提出,指的是个体与他人相比较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自己被剥夺的不满、愤怒、怨恨等情感反应[1]。1957年,Merton引入参照群体的概念,指出相对剥夺感的产生是个体与参照群体进行社会比较的结果[2]。相对剥夺感既是一种比较参考群体后的主观感受,又是一种资源、机会、利益等方面被剥夺的客观现实[3]。相对剥夺理论被广泛用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但在旅游领域中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基于相对剥夺理论,探讨乡村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对其旅游支持度的影响机理,提出缓解居民相对剥夺感、提升居民旅游支持度的有关措施,促进居民生活质量提升与乡村旅游发展的高度协同,推动乡村旅游地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2.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相对剥夺感是一种由认识与情绪两个方面综合形成的一种社会态度,它是人们在进行社会对比时所获得的一种主观认识,并由此所产生的不满等情绪。从认识和情感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地居民的相对剥夺感定义为: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居民将自身现状与参考群体或过去的经验或自我期望相比,而导致自身处于劣势的主观认识,并由此形成的不满等负面情感,并进而影响其有关行为。Ap和Crompton指出在旅游业的开发过程中,居民对旅游业的认识、情感和行为趋向具有较好的一致性[4]。王剑和彭建认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负面感知程度越高,相对剥夺感越强,进而弱化其旅游参与意愿[5]。旅游影响下乡村旅游地居民的态度与行为密切相关,居民对旅游业正向的认知情感增强,越有利于乡村旅游地的发展,反之亦然。特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乡村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负向影响旅游支持度

H1a:乡村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的认知成分负向影响旅游支持度

H1b:乡村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的情感成分负向影响旅游支持度

已有文献尽管国内外对旅游地居民态度和感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较少有将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满意度、旅游支持度纳入同一框架进行分析探讨。Gursoy等研究发现,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对旅游业收入的感知越强,居民就越满意,就越会支持旅游业的发展[6]。对旅游支持度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地方认同、地方依赖、深度参与、正面影响感知、满意度等[7]。居民对当地旅游发展潜力的认知、对旅游发展影响的积极感知正向影响居民对旅游发展影响的的支持度[8]。居民的认知意象可以通过积极的节庆影响感知间接促进对节庆旅游的支持[9]。农户旅游满意度对其旅游支持度也有显著正向影响,当农户的满意度增加,农户对旅游的支持度也随之增加[10]。特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2:居民满意度和旅游支持度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H3:居民满意度在相对剥夺感和旅游支持度之间起中介作用

具体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Figure 1. Research model

1. 研究模型

3. 研究设计和数据来源

3.1. 案例地概况

选择普陀山景区龙湾村为案例地,普陀山景区是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四周被大海、沙滩包围,风光秀丽,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浙江省唯一的ISO14000国家示范区,有“海天佛国”之美誉,游客以江苏、浙江、上海、福建等邻近省份为主,尤以求佛、焚香游客居多。龙湾村是普陀山景区内唯一的小渔村,坐落在“南海观音”景区、“南天门”景区与“紫竹林”景区之中。全村共有202户本地居民家庭,总人口466人。村域经济较为发达,个人客栈58家、个人饭店18家,从事旅游服务行业的人员占全村人口80%以上。

3.2. 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受教育者程度、职业等。第二部分是具体测量题项,包括乡村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的测量,参考许越的相对剥夺感测量题项[11],共10个小题;居民满意度的测量,参考李媛媛的居民满意度测量题项[12],共3个小题;旅游支持度的测量,主要参考了蒋婷的旅游发展支持度测量题项[13],共4个小题,详见表1。均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越满意或越支持,其中相对剥夺感采用反向计分法。调研小组中两名成员为龙湾村本地村民,于2023年国庆黄金周期间返乡对当地居民进行问卷发放并现场回收,同时通过村微信群向龙湾村居民发放问卷,共计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35份,有效率为94%。

Table 1. Measurement item

1. 测量题项

变量

编号

测量题项

相对剥夺感认知成分

RDC1

与旅游开发前相比,我的合法利益受到损害

RDC2

在旅游发展中,我所得到的少于我期望的

RDC3

与其他人相比,我觉得自己被不公平对待

RDC4

与其他人相比,我应该拥有的被剥夺了

RDC5

与其他人相比,我的收入偏低

RDC6

在旅游发展中,我实际得到财产的少于我应该得到的

相对剥夺感情感成分

RDA1

与其他人相比,我对现在的生活状况感到不满

RDA2

与其他人相比,我对现在面临的局面感到沮丧

RDA3

我对别人在旅游发展中挤占了本属于我的东西而愤恨

RDA4

乡村里和我相似的人让我嫉妒

居民满意度

RSD1

我对本地的建设发展

RSD2

我对本地的管理工作

RSD3

我对本地的总体满意度

旅游支持度

TSD1

我支持本地的旅游发展

TSD2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游客来本地旅游

TSD3

我愿意积极配合本地旅游发展的相关活动

TSD4

我认为本地未来的旅游发展前景乐观

4. 结果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

表2可知,性别上,男性略多于女性,男性占52.77%,女性占47.23%;年龄上,多集中在25到45岁,占35.74%,其次是中年人群,占37.87%,65岁以上的老年居民较少,仅占5.11%;受教育程度上,主要为大专,占43.83%,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占比最少,仅有3.4%;职业上,企业普通员工、私企业或个人商户所占比重略高,占19.57%和20.43%,而务农、离退休者占比较少,只占2.55%和2.98%;从月收入来看,最多的是4001~6000元区间占比48.51%,其次是6001~8000元,占比16.6%,本地居民较多,居住20年以上的居民占比77.87%,村民收入水平较好,旅游发展切实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整体而言,样本较为客观地反映出案例地居民的实际情况,所选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Table 2.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ts in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

2. 乡村旅游地居民总体特征

项目

分类

比例%

项目

分类

比例%

性别

52.77

是否本地出生

77.45

47.23

22.55

年龄

≤25岁

21.28

本地居住的时长

3年及以下

8.09

25~45岁

35.74

4~10年

10.21

45~65岁

37.87

11~12年

3.83

≥65岁

5.11

20年以上

77.87

受教育程度

初中及以下

22.98

对舟山市普陀山的
了解程度

非常了解

37.87

高中

5.53

了解

49.79

大专

43.83

一般

10.21

本科

24.26

不了解

2.13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3.4

非常不了解

0

职业

公务人员

5.11

您或家人是否从事
旅游业

68.94

企业普通员工

19.57

31.06

企业管理者

17.87

每周与游客接触的
次数

0次

11.06

私企业主或个体商户

20.43

1次

14.04

旅游从业者

6.81

2~3次

24.26

务农

2.55

4~5次

9.36

学生

16.6

5次以上

41.28

离退休者

2.98

您距离景区的距离

500米以下

8.51

其他

8.09

月收入(元)

≤2000元

13.19


500~1000米

48.51

2001~4000元

13.19

4001~6000元

48.51

1000~2000米

31.49

6001~8000元

16.6

8000元以上

8.51

2000米以上

11.49

4.2. 信度效度分析

4.2.1. 信度分析

表3可知,问卷各量表包括相对剥夺感量表、居民满意度量表、旅游支持度量表Cronbach’s α系数系数均高于0.8,说明该问卷信度较好。

Table 3. Reliability analysis

3. 信度分析

维度

题项

校正项总计相关性(CITC)

项已删除的α系数

各维度的Cronbach α

量表整体Cronbach α系数

相对剥夺感认知成分

RDC1

0.906

0.971

0.975

0.981

RDC2

0.931

0.969

RDC3

0.915

0.970

RDC4

0.932

0.969

RDC5

0.926

0.969

RDC6

0.893

0.972

相对剥夺感情感成分

RDA1

0.899

0.979

0.944

RDA2

0.874

0.980

RDA3

0.859

0.979

RDA4

0.830

0.981

居民满意度

RSD1

0.947

0.954


0.973

RSD2

0.934

0.965

RSD3

0.944

0.958

旅游支持度

TSD1

0.965

0.979



0.985

TSD2

0.956

0.982

TSD3

0.959

0.981

TSD4

0.967

0.979

4.2.2. 效度分析

探索性因子分析是对问卷的结构效度进行检验,目的是找出该问卷的理想因子结构。本文所涉及三个主要变量的测量题项,在进行分析检验之前,使用主成分分析和最大方差旋转法,对三个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一般来说,如果KMO值大于0.7则可以进行因子分析,若所提取公因子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说明量表结构效度良好。表4显示,KMO值为0.970,大于0.6,近似卡方值有6949.86,Bartlett球形值的p值为0.000,证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

Table 4. KMO and Bartlett test

4. KMO和Bartlett检验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KMO值

0.970

Bartlett球形度检验

近似卡方

6949.86

df

135

p值

0.000

4.3. 相对剥夺感与旅游支持度关系检验

运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问卷数据进行模型拟合,表5显示,模型简约适配度指数χ²/df为2.689,绝对拟合指数GFI、RMSEA分别为0.958、0.085,增值拟合指数NFI等于0.958,CFI等于0.973。三个指数均达到标准值,因此,结构模型达到模型适配标准。

Table 5. Model fitting degree

5. 模型拟合度

χ²

df

P

卡方自由度比

GFI

RMSEA

RMR

CFI

NFI

NNFI

-

-

>0.05

<3

>0.9

<0.10

<0.05

>0.9

>0.9

>0.9

303.940

113.000

0.000***

2.690

0.958

0.085

1.236

0.973

0.958

0.967

注:******分别代表1%、5%、10%的显著性水平。

表6所示,相对剥夺感(β = −0.827, p < 0.01)、相对剥夺感认知成分(β = −1.175, p < 0.01)有显著负向影响,因此接受假设H1和H1a;相对剥夺感情感成分(β = 0.883, p < 0.01)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拒绝假设H1b;居民满意度(β = 0.616, p < 0.001)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接受假设H2。

Table 6. Hypothesis test results

6. 假设检验结果

X

Y

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化系数

S.E.

C.R.

p

假设验证

相对剥夺感

旅游支持度

−0.960

−0.827

0.043

−22.587

0.000***

支持

相对剥夺感情感成分

旅游支持度

0.143

0.122

0.114

1.251

0.000***

不支持

相对剥夺感认知成分

旅游支持度

−0.550

−0.414

0.140

−3.929

0.000***

支持

居民满意度

旅游支持度

0.663

0.622

0.063

10.593

0.000***

支持

注:******分别代表1%、5%、10%的显著性水平。

4.4. 中介效应检验

将相对剥夺感作为自变量,旅游支持度为因变量,检验居民满意度在相对剥夺感和旅游支持度之间是否存在中介效应。如表7所示,在控制居民满意度后,相对剥夺感对旅游支持度的负向影响有所减弱,但仍有显著的负向影响(β = −0.301, p < 0.05),这表明即使在考虑了居民满意度的中介作用后,相对剥夺感仍然直接负向影响旅游支持度,模型结果表明,居民满意度在相对剥夺感与旅游支持度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Table 7. Mediating effect test

7. 中介效应检验


旅游支持度

居民满意度

旅游支持度

常数

−0.007

(−0.061)

0.000

(0.000)

−0.007

(−0.074)

相对剥夺感

−0.960**

(22.491)

−0.950**

(27.279)

−0.301**

(4.165)

居民满意度



0.694**

(10.464)

样本量

235

235

235

R2

0.685

0.762

0.786

调整R2

0.683

0.761

0.784

F值

505.840

744.118

425.426

注:******分别代表1%、5%、10%的显著性水平。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乡村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对其旅游支持度的影响,并检验了居民满意度在相对剥夺感与旅游支持度之间的中介作用。通过模型检验分析得出,提出的5个假设中4个假设成立、1个假设不成立。居民相对剥夺感负向影响旅游支持度(β = −0.827, p < 0.001),居民感受到的相对剥夺感增加,可能会导致旅游支持度的下降。居民相对剥夺感的认知成分负向影响旅游支持度(β = −1.175, p < 0.01),而相对剥夺感情感成分的负向影响则不显著,表明在普陀山风景区这一成熟的旅游地,居民尽管认知到了相对剥夺感的存在,但是并没有产生过多的不满、愤怒等负面情绪,居民从旅游发展中获益较多,仍然对旅游产业发展较为支持。居民满意度对旅游支持度有正向影响,并在相对剥夺感与旅游支持度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5.2. 建议

5.2.1. 多措并举,完善相对剥夺感疏导机制

居民相对剥夺感与居民自身的情感和认知是密切相关的,不合理、情绪化的情感和认知会对人们的相对剥夺感产生负面影响。引导居民建立健康积极的归因方式,选择合适的参照对象,比如,如果是居民因自身能力不足、学历不高产生的相对剥夺感,则应当正确认知并接受,不被不合理的负面情感所影响。增强居民的自我效能感,强化个人能力、努力、态度在资源和利益分配中的作用。为居民创建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积极为村民创造就业的机会,缩小不同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缓解收入多级分化问题,从而缓解居民相对剥夺感水平。优化利益分配机制,倾听采纳村民合理合法的建议,充分考虑不同主体的利益,缓解和构建和谐的政企民关系。当然,并不是某一单一的疏导机制都适应所有的主体,应该根据不同居民的个体特征和不同的社会环境选择适宜的疏导机制。

5.2.2. 强化教育,增强居民旅游发展获益能力

首先,增强居民对乡村旅游地文化的了解与熟悉程度,向居民讲授乡村文化的社会文化价值,通过宣传教育促进居民对乡村文化的了解。其次,邀请专家到农村地区开展科普讲座,也可以挑选部分村民到乡村旅游示范区进行学习,更新居民文化旅游知识,传播文化旅游发展的先进理念。最后,村庄可以根据性别、年龄和教育水平等特点,为居民提供技能与服务培训,包括服务礼仪、服务技巧、营销技能、方案撰写、短视频制作等,提高居民对客服务水平与质量。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充分发挥居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从乡村旅游中获益的能力和竞争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乡村发展和规划决策。

5.2.3. 优化环境,构建和谐有序的竞争氛围

社会环境、邻里关系、社区秩序是间接影响居民剥夺感产生的重要因素,要引导村内居民与居民之间、居民与游客之间、当地经营者与外来经营者之间等不同主体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杜绝采用非正当手段进行竞争。引导各个主体之间通过合理协商的方式,有效沟通解决存在的利益冲突与矛盾,当地管理部门应该充当沟通的桥梁,促进各个主体共同发展进步,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共同力量。加快建立完善诉求和意见表达机制,探索出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居民参与旅游的积极性,应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居民的各种诉求,最大程度上保障居民的利益最大化。村干部和村委会要做好带头作用,打击不合理的恶意竞争,积极为旅游地居民争取发展机会,为旅游发展提供良好健康的竞争氛围,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

院级一般课题“成熟旅游地居民相对剥夺感及其对旅游支持度的影响机制研究”(2222204)。

参考文献

[1] Stouffer, S.A., Suchman, E.A., De Vinney, L.C., et al. (1949) The American Soldier: Adjustment During Army Lif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 Merton, R.K. (1957)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Free Press.
[3] 笪玲, 刘晓鹰. 相对剥夺视角下乡村旅游扶贫研究——以贵州兴义万峰林社区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9, 38(2): 124-128.
[4] Ap, J. and Crompton, J.L. (1998) Developing and Testing a Tourism Impact Scal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7, 120-130.
https://doi.org/10.1177/004728759803700203
[5] 王剑, 彭建. 相对剥夺视角下的旅游地社区居民态度研究——以茂蓝自然保护区为例[J]. 生态经济(学术版), 2011(2): 34-40.
[6] Gursoy, D., Jurowski, C. and Uysal, M. (2010) Resident Attitudes: A Structural Modeling Approach.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9, 79-105.
[7] 汪德根, 王金莲, 陈田, 等. 乡村居民旅游支持度影响模型及机理——基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苏州乡村旅游地比较[J]. 地理学报, 2011(10): 1413-1426.
[8] 朱鹤, 刘家明, 王磊. 历史文化村落居民旅游支持度影响因素分析——以林浦历史文化名村为例[J]. 世界地理研究, 2018, 27(2): 166-176.
[9] 袁箐, 陈楠.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居民地方意象对其节庆旅游支持度的影响机制研究[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3): 116-128.
[10] 白玲, 余若男, 黄涛, 等. 农户对旅游的影响认知、满意度与支持度研究——以北京市自然保护区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 32(1): 202-208.
[11] 许越. 文化遗产地居民感知公平、相对剥夺感与遗产责任关系研究——以兵马俑景区周边社区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12] 李媛媛.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生活满意度研究——以新乡南太行旅游度假区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新乡: 河南师范大学, 2016.
[13] 蒋婷. 横店镇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对旅游发展支持度作用机理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工商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