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小学生“打小报告”现象的心理分析及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uidance on the Phenomenon of “Reporting” to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Lower Grades
DOI: 10.12677/ap.2024.146404, PDF, HTML, XML, 下载: 14  浏览: 39 
作者: 蒋 蕊: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发展打小报告低年级小学生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gnitive Development Reporti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Lower Grades
摘要: 低年龄段的小学生相较于更高的年级在学校生活中更多地做出“打小报告”的行为,其背后包涵多种心理原因,如儿童认知发展、人格发展等。然而“打小报告”蕴含“大问题”,这种行为对小学生个体发展、班级氛围和师生关系等具有负面影响,教师应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向善发展,明确小报告内容,学会相互赏识,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Abstract: Compared to higher grades,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e younger age group exhibit the behavior of “reporting to the younger generation” in school life, which involves various psychological reasons, such as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However, “giving small reports” contains “big problems”, which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class atmosphere, an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Teachers should u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guide students towards good development, clarify the content of small reports, learn to appreciate each other, and cultivate correct moral concepts and behavioral norms.
文章引用:蒋蕊 (2024). 低年级小学生“打小报告”现象的心理分析及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心理学进展, 14(6), 242-246.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6404

1. 引言

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凸显,低年级小学生打小报告行为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这种行为不仅影响着学生的个体发展,也对班级氛围和师生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低年级小学生打小报告行为进行心理学深度解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从现实意义上来看,研究低年级小学生打小报告行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同时,也有助于家长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孩子的行为,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从理论价值上来看,对低年级小学生打小报告行为进行心理学深度解析,可以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此外,通过深入分析这种行为的心理动机和原因,我们还可以为预防和干预小学生不良行为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这种行为对小学生个体发展、班级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影响,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打小报告”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契机,教师应在处理学生的“小报告”过程中把握育人的“大道理”,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育人的润物无声(王鹏,2023)。

2. 低年级小学生打小报告行为的定义与类型

2.1. 打小报告行为的定义

打小报告行为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向权威或其他人告发他人的过错、错误或不当行为,以谋求自身私利或出于恶意目的的举举报告行为。这种行为通常是出于不道德或不诚实的动机,可能会导致他人受到处罚、伤害或不公正对待。打小报告行为可能会破坏人际关系、团队合作氛围,造成负面影响。而小学生打小报告行为,指的是学生在学校或家庭中,将他人的不当行为或秘密信息告知给教师、家长或其他相关人员的行为。这种行为在低年级小学生中尤为常见,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动机和社会文化背景。其中,最常见的打小报告内容是同学之间的欺凌行为、不遵守课堂纪律以及家庭作业未完成等。这些行为往往被视为破坏班级和谐、影响学习秩序的重要因素。

然而,打小报告行为并非总是负面的。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是一种积极的、有益于集体利益的行为。例如,当小学生发现同学之间存在欺凌行为时,及时告知教师或家长可以帮助受害者得到及时的保护和帮助。因此,我们需要对小学生打小报告行为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既要关注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要看到其在某些情况下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小学生打小报告行为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现象,不能简单地将小学生打小报告行为归结为单一的原因或动机,而应该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来揭示其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2. 打小报告行为的类型与特点

小学生打小报告行为的类型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包括恶意诽谤、无意传播和寻求关注等。恶意诽谤是指小学生出于嫉妒、怨恨等心理,故意捏造事实或夸大事实,对他人进行诋毁和攻击。这种行为往往会对被诽谤的同学造成心理伤害,甚至导致他们产生自卑、抑郁等情绪问题。无意传播则是指小学生在听到或看到某些信息后,未经核实就轻易地将其传播出去。这种行为虽然不一定带有恶意,但却可能因为信息的失真或误解而引发不必要的误会和冲突。寻求关注则是小学生打小报告行为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类型。这类小学生通常希望通过打小报告来吸引他人的注意,从而满足自己的归属感和自尊心。他们可能觉得,通过揭露他人的缺点或错误,自己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3. 低年级小学生“打小报告”行为的心理分析

打小报告行为的发生,往往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低年级小学生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逐渐认识到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但尚未形成明确的价值观,道德与责任的认知大多数都是在家庭和学校中完成的,因此面对那些年龄较小、年级较低的学生的“小报告”,教师应该去探析其根源(刘红,2020)。

3.1. 心理动机:认知发展阶段因素

低年级学生心智发育不成熟,在人际交往和独立解决问题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同时,他们往往具有“向师性”,发生矛盾时,倾向于找到权威寻求依靠,找老师“撑腰”。在班级里,他们喜欢抓住别人的错误打“小报告”,以引起老师的关注(周丽娟,2023)。低年级小学生年龄大都处于六到九岁,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论,这正是处于由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转换的时间段,这一阶段的儿童理解规则和原则但是只能刻板的遵守规则,不敢改变,所以低年级的小学生会格外遵守规则。而根据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九岁以前的儿童大多处于前习俗水平,在这一阶段儿童要么是惩罚服从取向,即因为恐惧惩罚而避免它,因而服从规范,要么是相对功利取向,即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因此,在面对个别同伴不遵守规则时,一方面会因为害怕同伴违反规则给自己带来惩罚而主动向老师举报,另一方面会因为举报同伴的违规行为使得自己维护了班级规则并获得老师好感,从而根据利益导向选择“打小报告”。

3.2. 生理动机:身体发展敏感期

根据费洛尹德的人格发展五阶段,在六到十二岁是人格发展的潜伏期。这个时候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更加活泼好动,加之儿童的身体发育迅速,身体发展延伸有更大的需求,无论是在空间独立性方面还是空间广阔性方面都对空间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满足自身身体发展的敏感期。然而绝大多数的班级面积不足以让儿童自由活动,每位学生仅仅能支配自己的课桌区域不到两平米的面积。一方面,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时容易与同桌或者前后桌有空间支配上的矛盾;另一方面,独属于自己的空间不足就更想要在课后在教室里较为空旷的地方活动,如讲台、班级后方、走廊等。学生们聚集在这些较为空旷的地方更容易发生摩擦磕碰引发矛盾,就给小学生们“打小报告”提供了更多条件。

4. 低年级小学生打小报告行为的影响与后果

4.1. 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小学生打小报告行为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这种行为可能导致被报告的同学受到孤立、排斥甚至欺凌,从而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据研究,经常受到孤立和排斥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可能产生自杀倾向。此外,打小报告行为还可能影响学生的社交技能和人际关系。频繁打小报告的学生往往缺乏信任感和同理心,难以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和信任关系。这种社交技能的缺失可能进一步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成功。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的基本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于涣茹,2016)。对于小学生而言,社交需求尤为重要,因为这是他们建立自我认同和社交技能的关键时期。然而,打小报告行为可能导致他们无法满足这一需求,从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打小报告行为并非只影响被报告的同学。实际上,这种行为也可能对打小报告者自身产生负面影响。例如,他们可能会因为缺乏信任感和同理心而难以与他人建立深厚的友谊和信任关系。此外,他们还可能因为过度关注他人的行为而忽略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

4.2. 对班级氛围的影响

小学生打小报告行为对班级氛围的影响不容忽视。这种行为可能导致班级内部出现紧张、不信任的氛围,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积极性。据一项对小学生班级氛围的调查显示,经常打小报告的学生所在班级的团结度和凝聚力普遍较低,学生们更倾向于保持沉默或疏远,而不是积极参与班级活动或交流。当一个学生频繁地向老师报告其他同学的行为时,被报告的同学可能会感到被排斥和孤立,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这种负面情绪会在班级内部传播,导致班级氛围紧张,学生们难以相互信任和合作。此外,频繁打小报告的学生也可能被视为“告密者”或“间谍”,进一步加剧班级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4.3. 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小学生打小报告行为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不容忽视。这种行为可能导致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受到破坏。当学生频繁地向老师报告同学的行为时,可能会让其他学生觉得被出卖或被背叛,从而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甚至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此外,小学生打小报告行为还可能影响教师的判断力和决策。当教师接收到大量的学生报告时,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这可能会导致教师对学生产生偏见或误解,从而影响其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和态度。这种不公正的教育方式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师生关系的紧张程度。

5. 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低年级小学生打小报告行为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主人,打小报告的行为的负面作用不容忽视,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新时期,加强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乔立新,闫诗嘉,2016)。低年级小学生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期,要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低年级小学生打小报告,明确报告内容,学会相互赏识,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5.1. 变“告状”为“告诉”,明确报告内容

首先要明确班规,明确在班级中有哪些事情需要报告哪些事情不需要。班级公约犹如一根隐形的绳子,约束学生的行为举止。班主任可以开展讨论会,让学生们结合生活经验探讨什么情况一定要“告诉”老师:受伤了或处境危险、受到他人的伤害、破坏公共设施、做出危险的事情等。同时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评估方法,在讨论结束后,老师应对讨论结果进行梳理,总结出班级的“小报告”公约,贴在班规栏上。学生对照执行,并结合班级评价进行监督(周丽娟,2023)。

5.2. 变“告状”为“夸赞”,学会相互赏识

班级班风应以和谐友爱为中心,任何“打小报告”的行为都不应是蓄意中伤他人或者歪曲事实诋毁,同样不能欺负甚至霸凌同伴。因此,教师要牢牢把握听取“小报告”的度,明辨是非,不应鼓励这种行为,在班级教育中鼓励学生多夸夸同伴,鼓励低年级的小学生多多注意他人的优点和值得学习的地方。强调团队合作,教育小学生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鼓励他们相互帮助、互相尊重,共同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打小报告来破坏团队合作氛围。培养同理心,教育小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和处境,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权利,不要通过打小报告来伤害他人或煽动事端。强调尊重他人,教育小学生要学会尊重他人的个性和差异,包容他人的不同意见和行为,通过沟通和交流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打小报告来制造矛盾和冲突。

5.3. 因“状”制宜,创造舒适学习环境

部分“小报告”不涉及到与其他人的矛盾,而是不满当下某些条件。如低年级小学生向老师举报同桌占用自己的位置。这件事表面上是与同桌有了矛盾,但是一经推敲会发现,这种因为对空间安排不满而产生的“小报告”背后是因为班级的空间没有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们的身心发展的需求,因此低年级小学生们总是会觉得“挤”,甚至会划分界限,划分各自所属空间。这部分的“告状”就需要改善学习环境,合理安排布置。当教室空间较小导致小学生们肢体有摩擦的情况发生时,可以考虑以下解决方法:调整座位布局;设置分隔物;定期进行肢体教育;加强监督管理,教师和监管人员应当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制止肢体接触和摩擦行为,确保教室秩序和学生安全;提倡互相尊重,教育学生要互相尊重,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和隐私,避免侵犯他人的权利,共同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6. 结语

低年级小学生“打小报告”是一种常见的行为,这种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表达。面对低年级小学生的“打小报告”行为,教师既不能冷漠处理直接不予理睬,又不能小题大做,大动干戈地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前者会让学生丧失对老师的信任,后者助长班级爱打“小报告”之风。因此,教师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妥善引导“打小报告”的行为。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师生关系应立足于雅斯贝尔斯所说的真实的生存交往,建构心心相印的生存关系(张增田,2012)。通过交往中的相互敞开和心心相印,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班级氛围。

参考文献

[1] 刘红(2020). “报告老师”背后的师生关系分析与重塑. 教学与管理, (2), 15-17.
[2] 乔立新, 闫诗嘉(2016). 新时期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研究. 法制与社会, (21), 247-248.
[3] 王鹏(2023). 教师应重视“小报告”中的育人“大道理”. 福建教育, (9), 18-20.
[4] 于涣茹(2016). 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探析.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3(3), 108-110.
[5] 张增田(2012). 教学当代转向: 从“规训”到“对话”. 中国教育学刊, (12), 43-46.
[6] 周丽娟(2023). 低年段学生打“小报告”行为分析与引导方式探索. 中小学班主任, (19), 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