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中庸之道及其现代价值
Confucius’ Doctrine of the Mean and Its Modern Value
DOI: 10.12677/acpp.2024.136172, PDF, HTML, XML, 下载: 11  浏览: 24 
作者: 索秦怡: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中庸”思想现实启示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Realistic Enlightenment
摘要: “中庸”思想是儒家学派中的一种重要思想,被认为是儒家思想中的最高境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庸”思想值得我们继承、传扬,并深刻分析其深层内涵和现代价值。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剖析“中庸”的内在含义,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对“中庸”的侧重理解,深究“中庸”意蕴,以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新的现实启示。
Abstract: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s an important idea in Confucianism and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highest state of Confucianism. As a treasure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s worth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as well as deeply analyzing its deeper connotation and modern valu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dopts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to analyze the inner meaning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dentifies representative ancient Chinese thinker Confucius’ emphasis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and investigates the value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providing a new realistic enlighten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索秦怡. 孔子的中庸之道及其现代价值[J]. 哲学进展, 2024, 13(6): 1147-1153.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6172

1. 引言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在二十大报告中,“两个结合”再次被强调,其重要性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已有的结合成果充分彰显着中国特色。

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特性,其经典之作——《中庸》作为儒家学派四大经书之一,凝聚了儒家先哲的思想智慧和精华,传授给人们修身养性之道。《中庸》一书的核心思想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的集中体现,可以很好地阐释何谓“中庸”之道。其“中庸”思想也饱含为人处事之大道理,故而研究“中庸”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当前国家领导人思想和决策,并针对此产生自己新的创造性的见解。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透彻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典型代表——“中庸”,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庸”思想的精华部分结合起来,对于更好地发展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研究“中庸”思想对于引领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启示,以便更有力地将其运用到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去。

2. “中庸”之道的基本内涵

2.1. “中庸”的基本含义

春秋末年,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提出了系统的学术见解,创立了儒家文化。中庸之道便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

“中庸”一词首次出现于《论语》雍也篇中,书中提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2], p. 77)在春秋时,《论语》将“中庸”定义为一种至高的品德。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具备这种至高品德的人很少。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庸”之道中所蕴含的儒学义理之深,“中庸”思想的地位之高。

古往今来,能给“中庸”做释义的书籍可谓是卷帙浩繁。“中”在《孙子·九地》中有记载:“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意为中间,这里指的是客观事物的中间部位([3], p. 118)。此意后又引申为“不偏不倚”,该用法可参考“酌中”一词。在这里,“中”被运用到了精神层面,有“恰当、适当”之意。到此时,“中”字的含义也和“中庸”的用法有了重合。

“庸”,一可通“用”,《尚书·尧典》中记载:“畴咨若时登庸。”[4]“庸”即“用”也,为“任用”之意。二有“平常、才能平庸”之意。如《国语·齐语》中写道:“臣,君之庸臣也”([5], p. 237)。该释义能够比较好地解释“中庸”一词。

《中庸》一书对“中庸”作了更加系统的解释:“中”是天下之本,“和”乃天下达道,做到“中和”,则天地秩序立,天下万物生,也足以见古人对“中和”的重视([6], p. 2)。若要立天地秩序、生天下万物,使社会和谐、使万物蓬勃生长,那就要协调多方因素,使各方元素在社会中、自然中达到相对平衡。这一解释也正对应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之说——阴阳二气须相配得宜。

2.2. “中庸”之道的内涵

《论语》作为记录“中庸”提出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记录文集,其中注入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精华,集中体现着孔子一派对“中庸”的理解。

2.2.1. “中庸”当以“仁”为基础

“仁”是孔子政治伦理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践行“中庸”之道的基石。《论语》里仁篇提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7], p. 14)只有仁德的人才可以喜欢或厌恶别人。好恶之心分明人皆有之,为何这里仅仅只提到仁德之人呢?那就不得不从普通人和仁者的区别为出发点去考察了。子曰:“克己复礼为仁。”([7], p. 58)张居正说:仁者克己复礼。“克己”要求人时刻与自己的私心作斗争以克制约束自己。“复礼”要求人反复遵礼,行礼。那么,这样一类遵循礼仪、遵守规矩、行事敛束的仁者,其好恶必然是恰当、适中、正确、能做到“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的([8], p. 17)。而反观普通人,他们离“中庸”之道相去甚远,因而做不到守中,是故心中必然私念甚多。如此说来,他们在表达好恶时,并没有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没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辩证理智的判断。没有“仁德”作为基础,就不会有对客观事物的辩证分析,就不会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评价客观事物,那么说要遵循“中庸”之道就无从谈起了。

2.2.2. “中庸”当以“义”为标准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7], p. 14)孔子认为,对于天下之事,没有什么是适当而非做不可的,亦没有什么是不恰当而要存心敌视,坚决不做的。对待一件事情要执其两端而取其中,这正是孔子“中庸”思想的完美体现,也十分契合《中庸》所提到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6], p. 2)“取中”而保持自己内心中正平和的标准便是“义”,一切以“义”为标准,所有的情绪好恶都得其所哉。

2.2.3. “中庸”当以“礼”为原则

《论语》学而篇中提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7], p. 4)行礼节,当以和谐恰当最为可贵,这与“中庸”的追求相契合。“礼”在中国古代是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的礼节仪式、行为规范,对人的外在行为提出了客观的要求。礼制既已提出,就要人们遵循礼制上下有序地加以践行,以呈现出温良恭俭让的和谐有序画面。虽说“和为贵”,但也不可一味地奉“和”为圭臬。若人人都过于谦让,那便成了孔子口中的狷者,以致乱了规矩、次序。故而“礼”与“和”应相辅相成,尊“礼”以“和”为追求,求“和”以“礼”为原则。不仅在对“礼”的运用上体现出了孔子对“中庸”之道的追求,还在“礼”与“和”的平衡间体现出了孔子对“中庸”思想的贯彻。行“中庸”之道,“让”必有度。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7], p. 10)君子六艺之一——射箭,是君子间的竞争。上了赛场就应遵守规则,全力以赴。但上场前,还是应该相互三揖三让,下场后也当在揖让后一起继续饮酒。这句话道出了君子在射箭比赛时要遵行的“礼”,“中庸”思想在这里又通过君子竞争时的“礼”的实行得到了体现。行“中庸”之道,“进”必有度。

3. “中庸”之道的价值意蕴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的儒家文化虽然曾面对过挑战、遭受过质疑、陷入过困境,但纵观孔夫子以来两千多年的历史,他仍旧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儒家文化、“中庸”思想还是在中国占有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其价值不言而喻([7], p. 12)。

3.1. “中庸”对个人的价值

《中庸》中提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9], p. 44)孔子对于君子的个人修养提出了“知、仁、勇”的三字标准,给人的自我提升指明了实践途径——爱好学习以达“知”,身体力行,克己复礼以达“仁”,明廉知耻以达“勇”。能够做到这三点,便可以说他在思想和行为的双重意义上达到了君子境界,践行了“中庸”之道。

《大学》《中庸》都非常强调“慎独”——即使是没有他人监督,只有自己一个人也要保持思想的积极和行为的正确,自觉遵守道德法规,做到“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遁世不见知而不悔”([9], p. 22) ([10], p. 490)。在公共场合,大多数人都能保持自己的行为规范,那是因为他们时刻处在别人的监督下,一旦做出不合理的行为就会受到来自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审判。因此,即使他们内心想做一些不合理的行为,也会因为有所顾虑而放弃,从而呈现出“君子”做派。但这样的人不是真正的君子,真正的君子会“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这表明君子做事不以他人看法为转移,而是始终维持自己思想的正确性,并遵从自己的内心,从而呈现出真正的君子做派([11], p. 40)。

3.2. “中庸”对社会的价值

想要真正地完全地做到“中庸”之道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孔子看来,即使能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能踏上锋利的白刃,也不一定能做到“中庸”。“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9], p. 24)由此可见做不到不等于不去做,质的改变依靠于量的积累,普通人虽然难以领悟“中庸”的至深道理,但只要能坚持从当前开始努力探寻其中的真理,总能弄清一些门道,做到一些符合“中庸”的要求。只要每个人都以“中庸”之道为价值导向,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中庸”之道的要求,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呈现出一个和谐、平稳、稳定的局面。

《中庸》对人际交往也给出指示:“正己而不求于人”([9], p. 29)。对于君子来说,重要的事情是修养自己的德性,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不要将目光放在别人的身上,将希望寄托于他人。这样做会减少自己的很多烦恼,也有助于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但这也并不是要人们独断专行,心中只装得下自己。而是要人们用“中庸”之道与人交往,对此,孔子在《中庸》里也提出了四条具体的以人治人的标准:侍奉父亲要符合对待儿子的标准;侍奉君主要符合对待臣下的标准;侍奉兄长要符合对待弟弟的标准;对待朋友要符合要求自己的标准。做到这四点,也就可以说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做到了“中庸”,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3.3. “中庸”对治国经邦的价值

孔子对舜的评价极高,并在《中庸》中总结了舜有大智的原因。舜治国平天下用的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中庸”原则([9], p. 12)。舜的智慧之处在于他善于体察民情,善于听取身边人的言论,再对其加以自己的理性分析判断,隐去恶言恶行,宣扬善言善行,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尽孝守礼以一种潜在的影响世风民俗的形式在治理国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再次体现出孔子对“礼”的重视([9], p. 40)。清楚知道并奉行祭祀天地之礼展现出人对天地自然规律的掌握与敬畏。对宗庙礼仪的理解和践行体现出对先人的敬重,有利于良好家庭氛围和社会氛围的形成。除此产生的直接影响之外,君主尽孝守礼的行为也会使自己成为民众心中的表率,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的一言一行。做到这些治理国家就显得易如反掌了。

选贤任能是治理国家的关键。选贤任能分两步。首先要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遵循正道。其次就是在治理国家时任人唯贤,选拨具有才能和贤德的人作为治理国家的帮手。具体做法可以参见孔子在《中庸》中提出的治国九经:“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9], p. 45)这对当今治理国家也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4. 中庸之道的现实启示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以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2024年5月11日,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再次强调了“四个自信”。由此可见学习、深挖“中庸”思想对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现代价值。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经济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其思想集中体现在2024年出版的《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论述摘编》一书中,再次强调了金融工作要稳中求进。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对经济工作的既不可冒进又不可过于保守的科学认识,是“中庸”之道的实际运用。除此之外,在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的资源配置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上、和平外交政策的提出上都体现了“中庸”思想与国家领导人科学研判国际国内局势而作出的政策安排的完美结合。

可以说,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党的诸多方针政策上无不体现着“中庸”思想。这从侧面反映出我们党对“中庸”思想的认可与传承,因而笔者认为在新时代很有必要深度学习“中庸”,从中汲取新的养分。通过上面对“中庸”之道内涵原则的深挖,笔者初步总结了以下五点现实启示,以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其接班人的培养给出新的带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建议。

首先,在个人发展方面要注重知识和思想上的双重提升。

现在网络上常常将大学生与“清澈愚蠢”挂钩,侧面反映出当前高校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懈怠。这一现象的出现给我们敲响了一次警钟。虽然教育部早在2019年就提出了高校大学生要宽进严出,但是大学生上课不听讲与旷课等不良行为还是时有发生。这就需要老师进一步加强课堂管理,辅导员强化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帮助大学生养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热爱学习的好习惯。学生养成了自我提升的好习惯,即使是毕业进入社会后,也还是会主动寻求提升自我的途径。

知识水平提高了,道德修养也要跟上。2024年5月,习近平寄语广大青年:“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2]空有知识,思想高度没有和党中央保持一致,那么这些知识也无法用于正道。人们在提升自己的科学知识水平时,还要注重思想道德的培育,把知识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努力进程上。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时要注重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大力建设并创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帮助新一代青年养成不断学习新思想,不断更新思想的良好习惯,坚定青年一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秉持“中庸”精神、传承“中庸”精华、践行“中庸”思想,不断从“中庸”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寻找新的启示,做到知行合一,以往鉴来,赓续前行。

其次,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中庸”告诫我们:有些自诩君子的人最初会按照中庸之道来要求自己,但是他们往往难以坚持,半途就放弃了,真正的君子是绝对不会这样的。这表明君子追求“中庸”应该坚持不懈,即使求道之路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保持自己思想和行为的高尚,做到温、良、恭、俭、让,只有这样别人才愿意与之交往。对待他人要谦逊有礼,以“仁”为原则,以“诚”为准则,达到与他人关系的和谐。但这种和谐并不是没有主见地对别人的想法表示一味的认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 p. 164)。能在坚守自己观点的同时,还能与别人保持和谐关系的人乃君子。总是表面上附和别人的观点,内心却没有与他人达到真正的和谐的是为小人,所以追求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是能明事理,辩是非。故而在与人交往时,要坚定自己内心的正“道”,要增强自己辩是非的本领,以此为基础来妥善处理与他人关系的亲疏。

第三,在自然环境的保护上,要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中庸》所提到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我们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问题。针对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国内的环境问题,对于国际上出现的环境问题,我们都要予以重视。在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格外注重环境问题,避免先发展后治理的不合理情况出现。对此,习近平主席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其中就包括促进绿色发展。不仅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范围内展现了我们的前瞻视野,更是落实了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等,展现了我们的负责任大国形象。绿色发展是国际大势所趋,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政策措施还有待完善和全面地更好地落实,在实施过程中,要将在“中庸”中学到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中,巩固保护环境的意识。

  • 在企业管理方面,要正己达人,恩威并施。

作为领导者,要想增强自己在企业内部的威信,那么首先自己要呈现出专业能力过关,思想品德优秀的特质。当员工遇到专业技术上的问题时,领导应该要有能力指导员工合理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为员工信服,激发员工向领导看齐、提升自己业务能力的意识。当员工的行为表现优异或不良时,领导的奖励和批评若想令所有员工信服,其前提就是领导自己能够以身作则,能够做诸多员工的标杆。

在奖惩方面,要妥善运用“中庸之道”,做到恩威并施,奖惩有度。日常管理过程中要多关心员工,激励员工,并结合以建立在企业规章制度之上的适当威严,拒绝不合理的“狼性”文化,建立有温度的,合人性的企业。要明确公司规章制度和奖惩规定,根据实际情况,给员工以合理合规的适度奖惩。避免过度惩罚从而打压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生活积极性,影响团队的士气和凝聚力,同时也要避免过度奖励让员工骄傲自满,养成企业内部不思进取的风气。

最后,在治国理政方面,要以身作则,加强国际合作。

君子笃恭而天下平。宣传部门可以加强对国家领导人的典型事例的宣传,这样不仅可以对民众进行更深刻的思想教育,还更高效地发挥了领导人的榜样作用,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化,各国联系更加紧密,我们难免要和别的国家沟通协商,进行国际间的交往。在这方面我们国家一定要秉持“中庸”思想,在不同中求和,在坚守自己立场的基础上谋求与他国的合作共赢,从而使国家间的关系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中庸之道强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6], p. 341)这句话巧妙地揭示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原则,更是为当代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指明了方向。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人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实际,用世界视野和全球胸怀提出一系列发展方针和外交政策。中国的建设初心,不仅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更是为世界人民谋发展,为全球各国谋和平。“包容”是“中庸”的主要思想,也是国家立足于世界的关键。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和本国做到“君子素位而行,不愿乎其外”([6], p. 123)。外交时,也应该时刻谨记我们的外交原则是不歧视任何落后国家,也不依附于任何发达国家,平等对待世界各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5. 结论

“中庸”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对个人提升、人际交往、社会治理、生态治理等都指明了方向,“中庸”思想中蕴含着深刻的为人、处事的道理,对于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往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们仍旧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以取得更新、更大的成果。在此过程中,要时刻谨记“中庸”思想给我们的启示,做到遵道而行,与世界国家一起,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1-07-02(02).
[2] 钱逊. 《论语》读本[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77, 164.
[3] 思履.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全编[M].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118.
[4] 程水金. 《尧典》是经不是史[EB/OL].
https://www.chinawriter.com.cn/n1/2017/0925/c404063-29556822.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2023-12-10.
[5] 陈桐生. 国语[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237.
[6] 陈才俊. 中庸全集[M]. 北京: 海潮出版社, 2009: 2, 123, 341.
[7] 张燕婴. 论语[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4, 10, 12, 14, 58.
[8] 胡平生, 张萌. 礼记(全二册) [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7: 17.
[9] (战国)子思. 中庸[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12, 22, 24, 29, 40, 44, 45.
[10] 淮南子[M]. 陈广忠, 译. 北京: 中华书局, 2014: 490.
[11] 刘少奇.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0: 40.
[12] 范广玲. 习近平寄语新时代青年强调 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向全国广大青年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EB/OL].
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0730859303566923963&item_id=10730859303566923963, 202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