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A Study of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Marxist View of Life
DOI: 10.12677/ap.2024.146402, PDF, HTML, XML, 下载: 33  浏览: 104 
作者: 冯金鑫: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大学生心理危机Marxist View of Life 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摘要: 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人们的物质需求日益得到满足,同时,他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心理健康状况尤为重要。然而,部分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心理压力和挑战,导致心理危机的产生。在此背景下,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为指导,深入剖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根源和特征,旨在探索有效的干预路径。
Abstract: Boom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makes people’s material needs increasingly satisfied,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ir needs for the spiritual level also show a growing trend. As the future and hope of the country,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However, some college students face many psychological pressures and challenges, which lead to psychological crisis. In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guided by the Marxist view of life, deeply analyzes the root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aiming to explor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paths.
文章引用:冯金鑫 (2024). 基于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心理学进展, 14(6), 228-235.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6402

1. 引言

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状况的关注逐渐增加,并相继发布了一些政策文件。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提出了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的目标。2011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充分肯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推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部办公厅,2011)。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和其他用人单位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在这一背景下,探索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路径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观的、全面的视角来看待生命和心理健康问题,它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实现,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因此,本研究旨在以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为指导,深入探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与干预策略,以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共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 相关定义阐述

2.1.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

2.1.1. 定义

生命观是一种动态的存在,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形成一定民族、一定时代的特有的生命观,不断丰富其思想理论和精神内涵(陈文钰,2024)。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虽然没有明确对生命做出详细阐述,但是通过对马克思著作的梳理可以得出马克思对于生命一词的初步解读。马克思的生命哲学从现实生活中的人出发,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生命活动和动物的生命活动是存在着区别。动物的生命活动是与自身相联结的,动物的行为源于本能和生理需求,不存在自我反思和思考的能力。相反,人的生命活动具有很大程度的自觉性和自由性,人不仅是自身生命活动的执行者,更是其主宰者、操控者和创造者。首先,马克思还认为人的生命本质要在实践中表现出来,在实践中生成。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表现,就是人的生命本质得以展开和确证的过程,实践也是人的生命本质得以生成的动力和根源(王婉,2022)。其次,马克思还强调了生命的现实性,而这种现实性就表现在人的现实活动中,人们日常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生活质量、社会发展以及个人的自我实现,从而从侧面佐证了人生命的现实性。最后,马克思还指出了在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人的生命极容易受到资本主义的剥削,生命异化主要表现为劳动的异化。而消除劳动异化已经明显成为了摆脱生命异化的根本路径,马克思中的这一观点体现了他对生命价值的内在理解。

通过对马克思有关生命的解读,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是一种代表无产阶级和历史发展的趋势,立足于社会历史,对人的生命和价值进行不懈的探索并最终形成对人的生命的理解。马克思在人的整体性生命的基础上,讲生命活动理解为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活动,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进行化解,从而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1.2. 主要内容

第一,生命的存在。马克思在《评“普鲁士人”的“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中提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真正共同体,人的共同体就是生活本身,就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的道德、人的活动、人的享受、人的实质”(马克思,恩格斯,2002a)。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生命不是个体般的存在,而是一种整体性的存在,有关生命存在的理论也就成为了马克思生命观的逻辑起点。第一,生命是一种社会自然存在。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因此可以认为生命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从属于自然界,具有无法摆脱的自然属性。第二,生命还是一种社会存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形式将彼此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与动物的本质区分开来。第三,生命是一种精神存在。人作为一种独特的生命体,具有着独特的精神属性,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生产物质资料、改造客观世界并不断丰富精神世界。人的生命存在时具有自然、社会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

第二,生命的需要。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共同组成了人生存和生活的必要条件,在马克思看来,人们对于客体的依赖关系,源自于他们为谋求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但是人虽然具有需求,但是这一需求又不同于动物的需求,动物的需求是源自于本能,而人类的需求通常与人的本性相联系,是能动的有意识的。马克思指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马克思,恩格斯,2002b)第一,人的自然需要。人的产生便是带有自然属性的,因此人的需要也同样具有自然性。人的需要首先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第二,人的社会需要。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人生产和生活的前提,而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是相联系的,要对人进行全面的理解就必须讲人放到社会中把握。第三,人的精神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即日常活动受到意识的指导,不同于动物的行为,人的行为是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物质生产活动促进着精神活动的发展。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下,精神需要也愈加丰富。

第三,生命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虽然经济得到了显著的增长,社会财富大量积累,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是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日益空虚,人的本质发生了异化。这种异化现象的根源在于劳动异化。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与他们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以及他们的类本质相分离,他们的生命活动不再是自主的和自由的,而是被强制性地绑定在特定的工作岗位上。劳动成为了谋生的手段,而非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幸福的途径。这种劳动异化不仅剥夺了劳动者的尊严和创造力,也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疏离。因此,劳动异化不仅是生命异化的直接体现,更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要克服这种异化现象,就需要通过革命性的实践活动,打破资本主义的束缚,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和发展。

第四,生命的解放。马克思看来实现生命个体自由而全面的生命解放时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个体内在发展的生命诉求。马克思曾指出:“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种关系回归于人自身。”(马克思,恩格斯,2009)关于生命的解放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首先,生命解放的目标在于超越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矛盾,真正做到矛盾的和解。实现生命本质的回归是实现生命解放的必然要求,尊重生命的价值,做到生命价值的最大体现。其次,生命解放的手段。生命的解放是一个过程,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得以进行。通过实践活动,人类能够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消除劳动异化,推动社会变革,最终实现生命的解放与发展。

2.1.3. 社会意义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社会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这些方面深刻影响了我们对个体、社会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解。

首先,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强调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它认为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社会。这一观点打破了以往将个体与社会割裂开来的思维模式,使我们更加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以及个体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其次,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提出了人的生命价值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观点。这一观点强调了社会实践在个体生命实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个体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通过劳动和创造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不仅有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个体通过参与社会活动,自身获得发展,从而降低心理危机发生的概率。

此外,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还强调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不仅关注个体的物质需求,更关注个体的精神需求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它鼓励个体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整体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生命本质、价值和发展方向的认识,为我们思考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同时,它也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其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为我们理解和解决现代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总之,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社会重要性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深刻认识,强调了社会实践在个体生命实现中的作用,提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并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为我们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通过加强社会支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些观点和思想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2. 心理危机

2.2.1. 心理危机定义

危机是当人们面对重要生活目标的阻碍时产生的一种状态‚这里的阻碍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使用常规的解决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张本钰,2009)。而心理危机一词最早起源于存在主义哲学中的“危机”(kairos)概念,意指一种戏剧化的片刻,充满了情感的负荷,可能包含各种可能性的“恰当时机”。直到1944年,林曼德在对战后人民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治疗的时候,将人们所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归纳并提出了最早的心理危机理论。1964年美国的心理学家卡普兰对心理危机的概念做了明确的阐释,他认为“心理危机是当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境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曾红,刘翠莎,2015)。托马斯认为心理危机是指一种个体或群体在面临突发事件、严重创伤、生活转折点或其他困境时所经历的严重心理压力和困难的状态。强调了心理危机对个体或群体的严重影响,并强调了在面临心理危机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干预的重要性。美国心理学家理查德·T·查尔特将心理危机定义为个体或群体在面临威胁、失去支持或遭受创伤时,其原有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无法有效应对,导致个体或群体的适应力下降。综上,通过对相关学者关于心理危机定义的阐述,我们可以将心理危机定义为心理危机是指个体或群体在面临突发事件、严重创伤、生活转折点或其他困境时所经历的严重心理压力和困难的状态。这种困难可能超出了个体或群体的应对能力范围,导致身心健康受到威胁,需要外部支持和干预来帮助恢复正常的功能和适应能力。

2.2.2. 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的干预最早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起初是主要应用于创伤后士兵的心理康复。心理学家林德曼对火灾中的遇难者家属进行了心理疏导,并进行了心理实验,通过实验可以发现经过干预的一组当事人可以更快的缓解心理伤痛,回归日常生活。林德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危机干预需求的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危机干预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业化的心理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它旨在通过专业的心理援助,帮助个体或群体在遭遇重大生活事件或灾难性事件后恢复正常的心理功能,防止心理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心理危机干预不仅针对个体,也包括群体,方式包括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等。心理危机干预可以分为预防性干预和治疗性干预两大部分。预防性干预是指,在事件未发生之前,建立强大的内心,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预防性干预强调的是对危机的预防,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使个体和群体了解心理危机的成因、表现和应对方法,从而有效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另外一种治疗性干预则是指在心理危机发生后,利用科学手段对已经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或群体进行专业的心理援助和治疗。心理危机干预的两个组成部分彼此相辅相成,合力构建了一个全面且完整的心理危机应对策略体系。通过预防性干预和治疗性干预的结合,可以有效地降低心理危机的发生率,帮助个体和群体更好地应对心理危机,恢复心理健康。许多国家都已经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但是心理危机的干预机制在我国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具有很多有待完善的方面。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我国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心理危机干预也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3. 心理危机现状分析

3.1. 心理危机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的关键阶段,生活和工作的步伐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这导致国民的心理压力显著增大,群众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根据《2023年度中国心理健康蓝皮书》调查显示,学生群体正面临着学业、就业等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大学生的轻度焦虑风险高达38.62%,有关于精神心理健康讨论的话题也日益增多,如有关焦虑、抑郁、等心理相关词汇搜索量高达9930万,同比增长94%,而有关焦虑、抑郁的解决方法的搜索也处于增长趋势。但是,在政府的积极引领下,我国精神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持续得到丰富与深化,服务能力也实现了显著的提升。

3.2. 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

第一,大学生生活理想化倾向。当大学生从高中毕业进入大学之后,除了面临着身份的转换之后,心理的发展也会出现转变趋势。大学生的自我主导意识不断增强,但此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未达到平衡状态,容易出现自我矛盾的情况,无法接受现实与理想的大学生活的差异,理想与现实脱节。在自身心理和环境的影响下,心理状态失衡,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

第二,学业压力。大学与中小学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大学的学业极大的依赖学生的自主性,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如果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很容易使得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不尽人意。另外,大学生在学业之余还要充分利用时间参加各种合格性考试,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严格的考试要求以及激烈的竞争环境,许多大学生会感到力不从心,从而产生焦虑情绪。因此导致学生心理压力过大,陷入心理危机的状态。

第三,就业压力。学生在毕业之时除了面临学业压力之外,还面临着就业压力。随着就业市场的日益严峻和竞争的加剧,许多大学生在面临毕业和求职时感到巨大的压力。他们担心自己的就业前景,害怕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担心无法满足社会的期望。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严重,岗位少、薪酬低、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可能会导致大学生不容易找到心仪的工作,从而出现焦虑、烦躁、人际关系紧张等情绪,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仇恨社会、自残自伤等心理危机(马晓艳,2018)。

4.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价值意蕴

第一,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为心理危机干预提供理论指导。首先,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减少心理危机的出现。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精神。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来,每一个个体的价值都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大学生必须关注人类的整体利益来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具备社会责任感、关爱他人的品质,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其次,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强调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强调人的社会性,因此人的行为也是受到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生命观鼓励从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来分析心理问题。另外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还强调人的创造性和劳动,主张通过劳动。个体可以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更好的面对心理困境。

第二,心理危机干预是马克思生命观的现实反馈。首先,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深深植根于现实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也在讲话中谈到:“我们要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与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人们除了对日常生活的物质条件的需要之外,对于精神生活的需要在进一步提高,更渴望拥有健康、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以及充实的精神生活,心理危机干预正是通过解决个体在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为其创造更好的心理环境,为其追求美好生活提供有力的支持。

第三,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性。首先,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强调的是生命的客观性和辩证统一性的统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辩证统一,正确看待生与死的关系,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增强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和抗压能力。此外,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还强调生命个体的创造性和主体性,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样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态和自主调节的能力。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参与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等活动,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

5. 心理危机干预路径

第一,强化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教育。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提高学生对于生命价值的认识。首先,要明确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生命的客观性、实践性和社会性。要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认识,就必须引导主体从多个方面去认识和理解生命。另外,还需要关注生命观教育的实践性。任何教育都不应该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马克思主义的生命观教育也同样需要深化到实践中。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生命体验等,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最后,还要注重培育大学生的生命意识。人的行为受意识的主导,而对生命的自觉认知和主动把握,即生命意识,乃是生命教育的中心目标。为了培养大学生珍惜和尊重生命的态度,我们应积极引领他们深入理解自身生命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深化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个体的生命意识。

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减少大学生心理危机出现的情况,除了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教育之外,还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指导和引领,必须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师资培育,心理教师与思政教师交流融合、协同育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教师用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指导心理危机干预的意识与能力(王婉,2022)。作为生命教育主体的教师除了应具备专业知识外,教师自身也同样需要具备生命素养。首先,教师要具备深厚的生命认知,需要意识到生命是宝贵且独特的,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具有价值和意义。了解生命的多样性,尊重不同形式的生命,更好的关注学生健康成长,正确认识和珍爱生命。另外,教师自身也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也要持有正确的生命态度,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以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用正面的情绪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生命观。

第三,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认为,生命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预警机制不仅要在危机发生后进行干预,还要在危机发生前进行预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预警体系。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在日常生活中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排查和跟踪关注。除此之外,虽然大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待在校园里的,但是对于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应当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对于维护个体和社会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发源地,应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与支持,在他们面对心理问题困扰时,提供坚强的后盾。学校则应承担起专业引导与教育的责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帮助学生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应对能力。另外,社会也要广泛参与,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等方式,为心理危机干预提供有力支持。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合作,才能形成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共同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四,创新心理危机干预方法与手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压力和困扰,心理危机事件也呈现出日益增多的趋势。传统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可能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也逐渐延伸至网络这一平台,在高校教育的过程中,网络已经成为了不可缺少的工具。新媒体的运用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便捷,且新时期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运用非常主动,据调查,21%的同学在遇到心理困惑愿意通过网络来发泄情绪(成杰芳,2013)。高校中的大学心理教育要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在网络中的作用,避免单纯的理论说教,利用网络调动学生倾诉意愿以及学习心理问题的热情,完成教育过程。除此之外,网络手段可以实现个性化的心理危机干预。通过对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行为、言论等进行细致分析,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困境,从而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心理危机,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6. 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大学生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心理挑战,出现了各种心理危机。然而,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与研究力度一直在加强。在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深刻指引下,我们深入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与特点,并积极探索了有效的干预路径。这些路径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实现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红, 刘翠莎(2015). 综合理论框架下的危机心理干预.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4(10), 52-58.
[2] 陈文钰(2024).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教育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芜湖: 安徽工程大学.
[3] 成杰芳(2013).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视域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西北大学.
[4] 教育部办公厅(2011).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 2011-02-23.
[5] 马克思, 恩格斯(2002a).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p. 394). 人民出版社.
[6] 马克思, 恩格斯(2002b).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p. 320 ). 人民出版社.
[7] 马克思, 恩格斯(200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p. 46, 501, 519, 524). 人民出版社.
[8] 马晓艳(2018). 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探析及干预措施.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7), 239-240.
[9] 王婉(2022).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郑州: 郑州大学.
[10] 张本钰(2009). 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发展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