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营卫不和证予加味桂枝汤治疗毛囊角化病一例讨论
A Case Discussion on the Treatment of Follicular Keratosis with Modified Guizhi Decoction Based on the Syndrome of Disharmony between Ying and Wei
摘要: 本文基于营卫不和证,采用加味桂枝汤治疗毛囊角化病1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通过该病例详细讨论和分析,探讨中医辨证论治在毛囊角化病治疗中的应用。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case of follicular Keratosis was treated with modified Guizhi Decoction based on the syndrome of disharmony between Ying and Wei, and good curative effect was achieved. The case was discussed and analyzed in detail,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in the treatment of follicular Keratosis was explored.
文章引用:刘浩, 杨豪, 杨霞. 基于营卫不和证予加味桂枝汤治疗毛囊角化病一例讨论[J]. 中医学, 2024, 13(6): 1247-1251.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4.136189

1. 桂枝汤的简要中医认识

桂枝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代表方剂,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组成。其主要功效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本方证由外感风寒,卫强营弱,营卫失和所致,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等。方以桂枝为君药,助卫阳,通经络,发汗解表而散卫中邪气;臣以白芍敛阴和营,二药等量相伍,发汗不伤阴,敛阴不留邪,一散一收,调和营卫,使表邪得解,里气以和;生姜助桂枝以散表邪,大枣助白芍以和营卫,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以为使。

论其性味,桂枝性温味辛甘,芍药性微寒味苦酸,甘草炙用性微温味甘,生姜性温味辛,大枣性微温味甘,诸药合用具有辛甘苦酸四味,是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的良方。论其组织,桂枝汤是由两队药所组成,桂枝配甘草入生姜,辛甘温养阳气,亦即辛甘化阳之意;芍药伍甘草入大枣,酸甘滋养阴血,亦即酸甘化阴之义。本方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另有医家说,桂枝汤是“无汗能发,有汗能收”之剂,因为桂枝汤方的组织,阳中有阴,刚中有柔,攻中有补,发中有收。在临床应用中,桂枝汤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感冒、流感、发热、自汗、盗汗、月经不调、痛经、妊娠呕吐、胎位不正、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

2. 毛囊角化病的西医认识

毛囊角化病是由于皮肤上层死亡细胞形成的角质栓堵塞毛囊口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临床表现通常为毛囊口出现针尖至粟粒大小的角化性丘疹,呈肤色、淡红色或褐色,表面粗糙,质地坚硬。丘疹通常无自觉症状,但有时会伴有瘙痒或疼痛。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基因突变、环境、维生素A缺乏、等因素有关[1] [2] [3]。诊断主要是通过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此外,特应性皮炎和季节性过敏患者更易发生毛发角化病。毛发角化病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除非患者因肿块外观而受到困扰,或者存在瘙痒、疼痛等予外用药物维A酸乳膏、水杨酸软膏、尿素霜等角质溶解剂或保湿剂改善症状。毛囊角化无特效治疗方法,部分专家认为予光疗(如窄谱UVB照射)、激光治疗等可一定程度改善毛囊角化。该类患者生活中可通过保持皮肤湿润、避免过度清洁、避免搔抓和摩擦等措施可能有助于预防毛囊角化的发生。

3. 中医对毛囊角化病相关内容的浅议

中医认为毛囊角化主要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脾胃虚弱、肝气郁结等原因导致的[4] [5]。其中,先天禀赋不足是指患者出生时就存在皮肤干燥、粗糙等问题;后天失养则是由于饮食不节、过度劳累、情志不畅等因素导致脾胃虚弱、肝气郁结,进而影响皮肤的营养供应和代谢功能[4]。关于中医对毛囊角化的治疗,临床多为个别案例报道,总结很少,但可以参考中医治疗皮肤病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1) 辨证论治:首先,中医治疗皮肤病强调辨证论治,即通过观察患者皮损的外表、问诊患者的临床症状、检查脉象舌苔等方法来判断病因和病机。对于毛囊角化病,可能需要从气血阴阳失衡、湿热内蕴、痰湿内阻等方面进行分析。

2) 整体调理: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理,诊治过程中不仅仅针对局部症状,还需要从整体上调节机体气血阴阳的变化,其中包括调整饮食、改善生活习惯、畅达情绪、适当运动等,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自愈能力等。

3) 药物治疗:中医在治疗毛囊角化病时,通过辨证论治选用合适的中草药配伍调整阴阳气血、治疗疾病。《黄帝内经》中强调人体毛发、颜面、五官、皮肤与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关系密切,因此利用药物本身具有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色泽等特点,通过药物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治脏腑,以达到治疗毛囊角化病的目的。

4) 外用药物:除了内服药物外,还推荐一些外用药物,如外用乳膏、洗剂等,直接作用于患处,帮助缓解症状。

5) 手法治疗:在某些情况下,中医还可能采用针灸等治疗,以帮助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清热利湿,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疾病恢复过程。

总之,毛囊角化病本身发病人数少,西医发病机制不详,中医治疗毛囊角化病不仅注重整体治疗,还强调辨证论治,因人而异,个体化治疗非常重要[5]

另外,因为毛囊角化病临床总数少,目前中医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对于毛囊角化病的研究内容不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药对毛囊生长的影响:根据2007年的研究,中药如熟地黄、黄芪、女贞子等具有促进毛囊生长的作用,而补骨脂、白蔹等则有抑制作用。这表明中药成分可以通过调节毛囊的生物学特性来影响毛囊角化病的治疗[6]

2) 鍼灸治疗脱毛症的研究:1992年的研究显示,鍼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在治疗脱毛症方面具有一定的有效性。该研究通过对534名脱毛症患者的调查,发现休止期毛性脱毛症与头皮血行不良和身体过紧张有关,而成长期毛性脱毛症则与自律神经系统的变化有关,这些发现为中医治疗毛囊角化病提供了新的视角[7]

3) 中药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2011年的综述文章指出,中药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广泛,尤其是在临床用药上获得了良好的疗效。虽然一些中药组方在作用机制上仍缺乏一定的药理依据,但这为未来中药在治疗毛囊角化病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8]

4) 中医治疗痤疮的方法:痤疮作为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其治疗方法与毛囊角化病有相似之处。中医认为痤疮多与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治疗原则是清肺热、祛风热、凉血活血。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其发病主要与雄激素水平、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acnes, P.acnes)感染、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免疫炎症等因素有关[9],这些研究为中医在治疗毛囊角化病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10]

中医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对于毛囊角化病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中药的应用、传统治疗方法如鍼灸、针灸等的效果评估,以及中医理论在现代医学框架下的验证和发展。总的来说,在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理论思想指导下临床上对毛囊角化病的治疗是确切的,其治疗效果也是多方面的,并不仅仅局限于局部的毛囊角化,后续需要更多的研究及分析总结来探明机制。

4. 验案举隅

笔者基于自身思考予中医辨证治疗毛囊角化病例1例,取得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患者,男,23岁,大学生,其高中时期其胸背部、双上臂开始出现散在的点状大小淡红色丘疹,部分上部覆有灰白色或褐色痂皮,无明显不适,近1年丘疹越来越密集、颜色加深,偶伴有瘙痒,夏季加重,冬季减轻,易汗出。舌淡,苔白,脉浮缓。西医诊断为毛囊角化病。追问病史,患者从小脾胃虚弱,少许进食生冷或油腻刺激等食物后易腹泻,长期便溏,后间断予中药汤剂口服后症状较前明显改善,现偶有便溏。中医证属营卫不和兼气虚证,处方予加味桂枝汤。处方:生黄芪60 g 桂枝15 g 白芍15 g 炙甘草10 g 生姜15 g 大枣20 g。5剂,水煎服,日一剂。二诊:自诉服药后微微汗出,丘疹较前去之有半,易汗出较前明显改善,嘱续方7剂,每日服药数分钟后进食热稀粥1小碗。三诊:丘疹十之去九,痂皮脱落,易汗出好转,嘱遵上方用法3剂,最后续以四君子汤丸剂两月。复诊:丘疹未复发,无易汗出、便溏。随防半年未复发。

讨论:此病案中患者从小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不足,久则营血亏虚,血虚风燥,导致肌肤失养,继而营卫不和,毛窍闭塞,从而出现毛囊角化。另外就诊过程中笔者注意到患者夏季穿着短袖前来就诊,其双上臂位于短袖内部的部位丘疹分布密集,颜色偏红;位于短袖外部的部位丘疹分布散在,颜色偏淡,短袖内部丘疹发病偏重考虑原因是短袖覆盖皮肤后使内部皮肤郁而不发、腠理不开,邪汗不得解出所致,又从另一方面证实了营卫不和的证候。患者易汗出,兼气虚,故予加味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补气。方中经方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汗,加上生黄芪补气固表,托疮生肌,其大剂量使用生黄芪意在补气,助桂枝温阳通络,助白芍和营血,诸药合用,全方共奏解肌发表、调和营卫补气之效。二诊加药后热稀粥啜,乃效仿原桂枝汤用法,以助药力,使邪汗出,营卫和,最后续以四君子汤丸剂久服益气健脾,后天脾胃得补,气血则和,病去矣。

5. 思考及总结

通过笔者临床经验,加味桂枝汤在毛囊角化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以下是各味中药在西医作用机制方面可能具有的一些分析:

黄芪:可能具有调节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应激能力等作用。

桂枝:有一定的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调节体温等功效。

白芍:可能对神经系统有一定调节作用,同时在抗炎等方面也可能发挥一定效果。

生姜:具有抗炎、抗氧化、促进血液循环等潜在作用。

大枣:可能有助于提供营养物质,对机体的能量代谢等有一定支持作用。

毛囊角化病极其少见,西医目前病因不明,笔者认为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医学理论思维诊治该疾病,对西医研究毛囊角化病也是一种有益的启示,希望两者结合研究治疗,能更好的减轻患者痛苦,并能有所创新,使疾病彻底治愈。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孙廷廷, 朱小华, 马洪波. 毛囊角化症的病因[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9, 40(1): 45-47.
[2] 黄莉宁, 薛汝增, 潘慧清, 吴铁强, 陈永锋. 11例毛囊角化病临床及病理分析[J].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0, 17(4): 255-257.
[3] 付希安. 140例汗孔角化症临床特点分析及遗传学检测[D]: [博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2020.
[4] 商刚, 陈艳, 张亚茹. 中医辨证治疗鳞状毛囊角化病1例分析[J]. 河北中医, 1998(3): 167.
[5] 张笑铭. 毛囊角化病的诊断与治疗[J]. 黑龙江中医药, 2014, 43(3): 9-10.
[6] 田庆均, 孔庆云, 芦宗正. 毛囊的体外培养与中药对其影响的研究进展[J]. 医药导报, 2007(3): 276-277.
[7] 梶間育郎, 森和, 矢野忠, 等. 脱毛症の鍼灸治療に関する基礎的, 臨床的研究(I)頭皮, 全身所見の調査に基づく脱毛症の成因と鍼灸治療の可能性に関する考察[J]. 全日本鍼灸学会雑誌, 1992, 42(4): 308-318.
[8] 岳亮, 于秀妍, 张国刚. 中药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的研究进展[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11, 28(10): 841-845.
[9] 张鸣飞, 唐志坤. 中医治疗痤疮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J]. 中国美容医学, 2023, 32(12): 195-199.
[10] 梁燕飞. 简述中医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J]. 内蒙古中医药, 2016, 35(11): 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