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家校社协同共育下的小学劳动教育困境及其实践路径
The Dilemma and Practical Path of Primary School Labor Education under the Cooperation of Family and School Society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e.2024.146961, PDF, HTML, XML, 下载: 9  浏览: 28 
作者: 何贵兰:重庆三峡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重庆
关键词: 新时代家校社小学教育现实困境实践路径New Era Home School Community Primary Education Realistic Dilemma Practical Path
摘要: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小学生阶段进行劳动教育是教育的根基,小学劳动教育的落实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家庭、社会越来越成为影响小学生劳动素养形成和培养的重要因素,形成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小学劳动教育极为重要。本文发现由于家庭思想观念落后、学校缺乏实施劳动教育的保障、社会缺乏对学校、家庭劳动教育的有力支持,家校社协同共育面临着现实困境。可从转变家庭劳动观念、严格落实国家有关劳动教育的政策、促进劳动课程教师专业化、打造“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来促进家校社的协同共育,提高小学生劳动素养。
Abstract: Labo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labor quality and also an important content to promot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Labor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s the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imary school labor education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o students’ individual growth and soci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schools, families and society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pupils’ labor quality, and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form the primary school labor education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This paper finds that due to the backward family ideology, the lack of guarantee of labor education in schools, and the lack of strong support for school and family labor education, the cooperation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is facing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t can promote the coordination and co-education of home, school and community by changing the concept of family labor, strictly implementing the national policies on labor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eachers in labor courses, and building the “labor practice base of soci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何贵兰. 新时代家校社协同共育下的小学劳动教育困境及其实践路径[J]. 教育进展, 2024, 14(6): 481-48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6961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劳动教育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新时代,要求促进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在培养时代新人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并不高。因此,及时发现小学劳动教育中现存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劳动教育是近年来教育的热点话题,尤其是近年来劳动教育缺失的现象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目光放在了加强劳动教育的研究上。在阅读整理了劳动教育相关文献后,可以清楚目前劳动教育的总体研究趋势,对当前的研究进程有清晰的定位,以便于我们在已有的基础上对小学劳动教育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笔者在CNKI搜索主题词“小学劳动教育”,发现有关小学劳动教育的文献多达2503篇,由此可知对于小学劳动教育的研究非常火热。但是笔者搜索主题词“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小学劳动教育”只有2篇。通过文献阅读,笔者发现以往的文献多以学校的劳动教育为视角,或者某一个视角来观察劳动教育,而不是从学校,社会,家庭三个方面多视角地研究小学劳动教育,把家校社结合起来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家校社协同共育的视角来展开,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途径,从而进一步促进小学劳动教育有效开展。所以本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

首先,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笔者发现以往的文献多以学校的劳动教育为视角,而把家校社结合起来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家校社协同共育的视角来展开,以一个比较新的视角去研究小学劳动教育,为其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多维的视角,为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添砖加瓦。其次,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实践途径,从而进一步促进小学劳动教育有效开展。

2. 概念界定

2.1. 小学劳动教育的内涵

学者韩唱唱说“小学劳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针对小学生进行的劳动教育[1]。”本研究中的小学劳动教育是指在小学阶段实施的,通过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并结合各种各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的教育,日后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笔者认为当代的小学劳动教育就是按照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促进其劳动意识的提升,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为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劳动素养,并为中学劳动教育的学习打下基础,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极强的塑造性,是学生能力及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个关键期,正确地实施劳动教育。

2.2. 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内涵

家校社顾名思义就是家庭、学校、社会。家校社协同共育是随着社会和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劳动教育被赋予新的含义,其实践场所从学校向外扩展[2]。教育工作者要本着“强化综合实施,扩展教育途径,整合家校社”的原则,将家庭劳动教育常规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构建协同育人格局,为小学生劳动意识的启蒙与劳动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3. 小学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

3.1. 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

马克思关于劳动教育的思想进行过十分重要的理论解释。如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去看:首先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马克思强调劳动创造世界、创造历史、创造人本身。他认为劳动可以创造一切;其次从政治经济学视域,强调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剥削是资本主义的社会本性,按劳分配是实现社会正义的重要原则[3]。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崛起对劳动者的劳动素养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马克思意识到了让劳动者掌握生产技术是十分有必要的。那么这些劳动者如何掌握技术呢?马克思认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者必须通过接受劳动教育来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社会分工不合理,社会分工过于精细化等问题也逐渐出现,这就导致了人类体力和脑力劳动分离,这无论对人类个体而言还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无疑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我国坚定不移地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正如我国的教育方针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2.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受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玛卡连柯思想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他认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必须建立在劳动教育的基础之上,否则教育将无从谈起。在教育的总目标上,苏霍姆林认为未来公民的培养必须通过劳动教育来完成。

受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其劳动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劳动教育也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和借鉴意义[4]

3.3. 新时代关于劳动教育的思想

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新时代十分注重劳动意识的树立,劳动态度以及习惯的养成[5]。新时代对青年一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对人才衡量的标准不再局限于智力,而是把目光放在了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青年一代要高标准的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发展。

4. 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社共育的现实困境

4.1. 在家庭层面,家长的思想落后

在家庭内,大部分家长们都很重视劳动教育,觉得孩子应该接受劳动教育。但是,仍然有部分家长认为不应该让孩子进行劳动,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让孩子进行劳动就是浪费时间,应该让孩子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面。有时就算学校老师布置了在家里劳动的作业,家长也会帮孩子做了。同时家长也认为学校不应该开设劳动课程,除了学习,孩子的空闲时间就应该来休息和玩。

4.2. 在学校层面,劳动教育缺乏实施的保障

首先,劳动教育缺乏师资保障。

劳动教育的教师数量严重缺乏,专业的劳动课程教师供不应求。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因此专业且稳定的劳动课教师是劳动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但是现实中,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能够从事劳劳动教育的教师数量却远远不够学校的需求。

另外,劳动教育实施度不高。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确实在班级的课程表里面,但很多学校挂羊头卖狗肉,劳动课程被其他科目的老师占用,劳动教育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4.3. 在社会层面,社会缺乏对学校劳动教育的有力支持

小学生参加劳动教育主要是在学校内教室、专用劳动技术教学教室外、劳动实践基地,而企业、社区这样的社会资源利用较少。学校对社会的资源的利用还远远不够。

5. 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社共育困境的成因分析

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缺乏对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协作。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非常重要,但在劳动教育的实践中,家长和学校对小学生劳动教育的要求并不一致,社会与学校的联系也并不紧密,从而使对小学生的劳动教育的影响不够。

小学生主要是在学校接受劳动教育,但是劳动教育只依靠学校就能做好。家庭是小学生成长的第一个环境,社会是小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所以家庭教育和社会支持对劳动教育也同样重要,对于新时代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学校和家庭是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场所和主要阵地;社会是培养小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基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配合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效果。加强家校社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对于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尤为关键。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非常重要,这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合作,家校沟通,校社联合。

6. 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社共育的实践路径

6.1. 在家庭层面

首先,家长需要转变劳动观。家长需要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将其视为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劳动,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展示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展示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

案例1:李女士发现她的孩子在家里几乎不做家务,而是过度沉迷于电子产品。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她开始重视劳动教育,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务分工,如洗碗、扫地、整理房间等,并设立奖励机制来鼓励孩子参与。王先生家中有一个花园,他经常在周末与孩子一起进行园艺活动,如种植花卉、修剪树枝等。他的热情感染了孩子,让孩子对园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学会了珍惜劳动成果。

另外,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劳动教育。家长应该鼓励小学生积极独立完成学校的劳动课程的作业或者为其提供支持,与学校的劳动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案例2:某小学创新性地发起了“家庭劳动日”活动。在这一天,学校鼓励每个家庭选择一项劳动任务,如种植花草、烹饪、家居维修等,共同完成。活动结束后,学生需要将劳动过程和成果通过图片或视频记录下来,提交给学校。学校将这些作品汇总,制作成展板在校内外展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家庭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这一活动将传统的家庭劳动赋予了新的意义,不仅转变了家长和学生对劳动的看法,还通过家庭合作的形式培养了孩子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责任感。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记录和展示劳动成果,也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6.2. 在学校层面

首先,学校应当严格落实国家有关劳动教育的政策。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要求的劳动课程落实劳动教育,制定劳动教育计划,设置劳动课程,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活动。

案例2:某小学位于有“蔬菜基地”之称的扬子洲地区,充分利用这一地域优势,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他们在校园内开辟了“有氧菜园”劳动实践基地,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种植区域。学校不仅教授学生种植技术,还引导他们观察植物生长过程,记录蔬菜的特征,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

另外,学校应该促进劳动课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只有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劳动课程的老师,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技能。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劳动课程所需的设施设备建设。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课程更多时候需要让学生自己去动手与实践,学校需要为学生更新专业的劳动教室设施设备,提供必要的劳动基地。

案例3:某小学为了提升劳动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成立了“劳动教育导师团”。该团队由校内外的劳动教育专家、手工艺人、农艺师等组成,定期为劳动课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和实践指导。同时,学校还鼓励劳动课教师参与课题研究、论文发表等活动,提升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通过建立“劳动教育导师团”,学校有效地整合了校内外资源,为劳动课教师提供了全方位的专业化发展支持。这种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模式,不仅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还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6.3. 在社会层面

社会提供支持:打造“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应当积极相应国家的号召,为学校劳动教育的落实提供物质及场地等支持。社会各种公益组织以及各大企业也都可以为学校的劳动教育提供物质及劳动实践的场所。

案例4:某小学与当地的企业、社区合作,共同打造“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这个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实践机会,如农业种植、手工制作、社区服务等。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基地进行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劳动的艰辛和乐趣。通过打造“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学校将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这些创新性的实践案例展示了新时代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小学劳动教育的无限可能性。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挑战的劳动教育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7. 结语

国家对新时代的青年一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人才衡量的标准不再局限于智力,而是把目光放在了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青年一代要高标准地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发展。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感悟习近平劳动教育观,以便于我们能科学、有效地规划出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笔者对新时代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基于文献研究法发现了以往文献对小学劳动教育的研究空白,基于此,笔者展开了对新时代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小学劳动教育的研究。笔者针对小学中积累已久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当前的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社合作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如家庭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学校劳动教育行动系统的不足、社会对学校劳动教育的支持度不够等。对此,文章从家校社联动的层面提出新时代下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社合作的实践路径,以期提升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小学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本研究希望能为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提供更为有效且具有可实施性的路径,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劳动素养的发展,为培养时代新人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韩唱唱. 当前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湘潭: 湖南科技大学, 2022.
[2] 徐运松. 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家校社融合研究[J].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 2023(7): 89-90.
[3] 胡君进, 檀传宝.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J]. 教育研究, 2018, 39(5): 9-15.
[4] 朱博. 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8.
[5]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