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遗文化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探究
Exploration of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Design Based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摘要: 非遗文化如何有效地传播和保护,成为当今文化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旨在研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以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为背景,通过可视化的手段展示和传播非遗文化的丰富内涵,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Abstract: How to effectively disseminate and prote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topics in the field of culture today.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design method based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aking the background of the fus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basis, and using visualization means to showcase and disseminate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us 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文章引用:王艺霏. 基于非遗文化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探究[J]. 设计, 2024, 9(3): 724-729.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3376

1. 引言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独特价值愈发凸显,其对于社会、历史及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民族历史与传统的深刻象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更体现了民族的精神价值。然而,随着全球化推进和多元文化的交融,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丧失、流失甚至消亡的风险,这一现象亟需学术界的深入探究与社会的广泛关注[1]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强化非遗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特色村镇和街区,强化融入生产生活,创新开展主题传播活动,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络[2]。因此,探索如何有效地传播和保护非遗文化,成为当今文化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2. 非遗文化概述

2.1. 非遗文化的特点和信息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文化”),是指与群众生活紧密相关且在各民族世代传承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3]。其特点可归纳如下:首先,非遗文化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亦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见证。其次,非遗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性,常与特定地域和民族紧密相融,折射出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以及情感追求。最后,非遗文化呈现多样性,包括传统技艺、民间艺术、口头传统等多种形式,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及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等门类,传递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展现了我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丰富历程。

2.2. 非遗文化信息的可视化需求

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传播和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传统的非遗文化通常以口头传承、实践演绎为主,而大众对其的理解主要通过线下展览和文旅体验等形式,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传统形式的传播和理解已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通过信息可视化,可将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地域特色以及工艺环节等丰富内涵以直观、形象化的多维度样态进行展示,让更多人能够轻松理解和接触到非遗文化的精髓。通过非遗信息的可视化设计,人们可以更直观、生动地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技艺、传承者以及地域分布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增强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激发社会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和参与,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而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保护工作。

此外,可视化技术为人们提供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和认识非遗文化的途径,借助信息化时代的多样传播形式,有助于更好地对非遗文化进行推广与传播,确保其历久弥新,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和与时俱进。可视化方法还为非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促进相关学科的深入发展与进步,推动非遗文化研究不断深入与完善[4]

3. 非遗文化与不同类型信息可视化的融合

将非遗文化与不同类型的信息可视化图表相结合,不仅能更直观生动地展现其内容,还有助于促进其传承与发展。数据可视化是利用图表、图形等形式将复杂数据以简洁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常见的数据可视化图表包括条形图、饼图、地图、折线图等。在非遗文化领域,设计师可运用多种可视化图表展示非遗项目的地域分布、传承人口数量、传承状况等信息,帮助观者更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的传承现状及挑战。例如,通过地图展示不同地区的非遗项目分布情况,可直观地展现非遗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激发公众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其次,在非遗文化展示中,还可利用图形、图像等视觉可视化的形式表达过程性等信息,将非遗项目的特色、工艺技法、制作流程等内容直观地展示给观者。如通过绘制非遗技艺的工艺流程图,可清晰地展现非遗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引发观者对非遗技艺的认知和理解。

此外,虚拟现实、交互技术也为非遗文化的展示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通过虚拟现实与交互设计,观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项目的魅力,与非遗传承人互动交流,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传统非遗表演场景,观者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感受到非遗表演的震撼和魅力,增强对非遗文化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豪感。

通过数据可视化、图形可视化、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非遗文化的价值传递与传承。

4. 非遗文化信息可视化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4.1. 视知觉的格式塔原理

格式塔心理学所研究的出发点是基于人心理上的“形”,任何“形”都是知觉自行组织建构的结果,并不是依附客观事物存在的。每一个自然人对“形”都有自己的组织能力,并且依照知觉组织的建构规律对事物进行观察[5]。当人眼接收到一个视觉刺激时,大脑会首先形成一个模糊且碎片的初步印象,随着进一步的观察、分析和理解,便能够在初步印象之上逐渐添加细节,最终得到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结果。

总之,视知觉的格式塔原理能够帮助设计师理解并运用视知觉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其原理众多,本文仅选取适合运用在非遗信息可视化设计中的原理进行简要分析。

(1) 主体–背景原则

当人眼接收到视觉刺激时,大脑会自动将视觉区域区分为主体和背景,在平面设计中,主体即画面中的关键元素,其余则为背景[6]。通常来说,当较小的形状与更大的形状重叠时,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小形状是主体,而大形状是背景(如图1所示)。

在进行非遗文化信息可视化设计时,面对数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必须慎重考虑主体元素与背景之间的关系。为了有效传达非遗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吸引观者的注意力,设计师可运用大面积的、统一的色块作为信息的背景,从而有助于突出主要元素,并在视觉上提供较为整体、稳定的基础。同时,通过选择适当的颜色、形状和比例,可以实现信息与背景之间的良好平衡,使信息在整体布局中得到凸显,而不至于被背景所淹没。

(2) 靠近性原则

视知觉格式塔原理中的靠近性原则指的是位置更为靠近的元素倾向于被视觉系统视为一组。这意味着在设计中,当元素之间在位置上靠近时,观察者倾向于将它们视为相关联的信息,产生视觉关联性,从而更好的建立内容结构,传达信息。如图2所示,当圆点之间的位置距离产生变化时,其传递的信息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Figure 1. Principle of subject and background diagram

1. 主体–背景原理示意图

Figure 2. Schematic diagram of proximity principle

2. 靠近性原则示意图

在非遗文化信息可视化设计中,采用靠近性原则能够更好地呈现相关数据点或信息元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将具有相似特征或属性的数据点或信息元素分组并放置于相邻位置,观者可以更轻松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作用。例如,在绘制某种非遗技艺传承的散点图时,将同一类别或相似属性的数据点放置在相邻位置,有助于观者识别出数据点之间的联系和趋势。同样,在设计非遗文化传承树状图时,将相关节点放置在相近位置也有助于观者理解节点之间的关系。

另外,靠近性原则不仅在数据点的布局上有所体现,而且在整体布局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将需要共同阅读或同层级的信息元素放置在相互靠近的位置,并与其他信息相隔开,可以构建清晰明了的可视化布局,这样的布局设计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展示非遗文化相关数据,提高观察者对于非遗文化信息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知效率。

(3) 相似性原理

相似性原理指的是人倾向于将具有相似特征的元素视为同一类别或群体。从本质上来说,靠近性原则与相似性原则都是将信息进行分组,但前者主要是通过位置上的靠近,而后者的相似特征则可包括形状、颜色、大小、纹理等,如果一组元素在这些方面相似,人往往会认为它们具有共同的属性或关联性。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相似特征中,颜色往往比其他特征(例如形状)更加突出。

在非遗文化信息可视化设计中,通过运用相似的视觉属性,如相同的颜色、形状或大小,可以有效地对相关数据或元素进行分类,从而帮助观者快速识别和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举例而言,在展示非遗项目的柱状图中,采用相同的颜色或图案来表示同一类别的项目,有助于观者直观地比较不同类别之间的差异。此外,在呈现非遗文化地理分布情况的地图中,采用相似的符号或颜色来表示相似的地理特征或数据,可以使观者快速识别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或趋势。通过这种设计手法,观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非遗文化相关数据,并深入探索其中的关联和内在逻辑。

(4) 连续性原理

当马路上的长实线被汽车或行人部分遮挡时,我们仍然会视其为“完整”而非“断开”,这是视知觉格式塔原理中的连续性原理,即人们倾向于将连续排列的元素视为一个整体,形成视觉上的连贯性。即使部分元素被遮挡,观者对整体的认知和判断不受影响。

在信息可视化设计中,可运用该原理有效传达非遗文化的连续性,同时利用遮挡关系增加画面层次,提高画面趣味性。例如,通过元素的遮挡关系,较早期的非遗元素被后续发展所遮挡,为时间轴增添细节,突出展示非遗项目的历史演进。此外,还可以利用连续性原理展示非遗项目的传承关系,将传统的非遗技艺与当代的发展相结合,通过元素的叠加和连接方式,突显非遗文化的活力与延续性。

总之,在信息可视化设计中合理利用视知觉的格式塔原理,能够帮助设计师更加有效地组织和呈现数据,使观者更快速的理解信息,提高可视化作品的效果和可读性,从而设计出具有连贯性、逻辑性和视觉层次感的信息可视化作品,有助于观者更好地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

4.2. 创建视觉层次

在进行信息可视化设计之前,首先应划分整体的信息层次,将信息按照重要性、关联性或者其他特定标准分组,以便观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获取信息,同时通过视觉上的合理组织和安排信息,使得观者能够逐层深入,从整体把握到细节了解。

在进行非遗文化信息可视化设计时,可采用多种方法创造视觉层次。例如,运用字体大小、颜色、线条粗细等视觉特征对信息进行分级展示,以突显重点内容并确保次要信息层次分明。同时,通过布局的合理安排和元素的空间分配,将相关信息进行分组呈现,形成清晰的视觉结构,帮助观者快速获取所需信息,提升信息传达效果和用户体验。

除了字体、颜色和线条等基本视觉元素外,还可运用图形符号、图标和图形排版等进阶设计技巧。例如,使用图形符号取代非遗技艺或制作工序的文字描述,通过排列和组合形成整体的视觉层次结构。另外,采用图形排版的方式,将不同种类的信息以恰当的形式呈现,如故事板式的布局或者时间轴式的展示,使得观者可以按照自身的兴趣和需求自由选择信息,增强了信息可视化作品的交互性和吸引力。通过这些设计手法,可以有效提升非遗文化在信息可视化作品中的表现力和传播效果,使观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

4.3. 优化视觉流向

在信息可视化设计中,视觉流向是指观者在浏览作品时视线的移动路径和方向。通常以人眼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阅读习惯为主进行设计。一个出色的视觉流向设计可以引导观者有序地阅读和理解信息,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信息传达的目的。

在非遗文化的信息可视化设计中,可通过合理布局和组织信息来优化视觉流向。首先,采用明确的视觉引导线条、箭头或视觉焦点,将观者视线引向重要信息或核心内容,使其快速捕捉到关键信息。其次,通过巧妙的排版与分隔,将信息模块化或分块化,搭配箭头等视觉引导线,形成自然而流畅的视觉流向,避免视线在信息过载或混乱的情况下迷失或分散。通过这些手段,能够使观者有条不紊地浏览非遗信息可视化作品。

5. 结语

非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历史、艺术和价值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可视化设计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应该认识到信息可视化在呈现非遗文化传承、保护、推广等方面的巨大潜力,而本文提出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也为非遗文化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提供了有益的指导,有助于更好地展现非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未来还可进一步深化对非遗文化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探索,不断完善设计理论和方法,以更好地服务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注 释

图1图2来源:笔者自创

参考文献

[1] 赵雅雯. 信息可视化设计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以泸州分水油纸伞制作工艺为例[J]. 美术教育研究, 2023(3): 52-56.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8/16/content_5705612.htm, 2022-08-16.
[3] 柏清, 任宇翔. 基于非遗文化的文创产品设计探究[J]. 包装工程, 2023, 44(18): 351-353+384.
[4] 陈皓.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 7(25): 86-91.
[5] 杨梅, 李航. 格式塔心理学视知觉原理在扁平化设计中的应用[J]. 包装工程, 2019, 40(8): 72-75.
[6] 代福平(编), 杨仁敏(总主编). 信息可视化设计[M]. 第2版.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