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型党课教育的实践探索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of New Party Cours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ss.2024.136485, PDF, HTML, XML, 下载: 47  浏览: 99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陈平涛:湖南文理学院团委,湖南 常德
关键词: 新型党课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New Party Courses College Students Party Activists
摘要: 高校党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端正入党动机,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追求政治进步的必修课,党课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想素质。本文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对当前高校党课教学教育中存在主要问题进行调研,探讨创新党课教育的方式方法,并在调研的基础上开展微型实验,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Abstract: Part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y are a required cours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correct their motivations for joining the party,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ir own quality, and pursue political progress. The party course education model and teaching methods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 and ideological quality.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party teaching and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etc., explores ways and means of innovating party class education, and conducts micro-experiments on the basis of the survey, providing a useful referenc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the training of party activist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文章引用:陈平涛. 高校新型党课教育的实践探索[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6): 182-18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6485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1]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党课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的主要阵地,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守牢主战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创新党课培养形式,培养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2. 高校新型党课教育研究意义

2.1. 新型党课是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

关于教学模式与方法,研究者探索和改进高校党课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包括如何提高课程的针对性、生动性和互动性,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资源进行党课开展教育教学。侯治和侯沁哺认为,举办业余党校培训班的形式组织实施,存在着教育手段相对落后的问题[2]。关于教育效果评估,研究者围绕高校党课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探讨,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思想政治觉悟的提升情况,以及对党课教育的满意度和反馈意见。关于课程内容与体系。研究者研究和讨论高校党课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包括如何选取和组织党的理论知识,如何将党课与学科课程相结合,以及如何使党课内容与时俱进。朱琳和卞海勇认为,可以通过挖掘高校学生专业课与党课之间的联系,结合课程思政来丰富党课内容[3]。关于高校党课教育改革。研究者注重高校党课教育的改革,探究创新形式和趋势,包括改革的目标和路径,以及改革实践中的经验和问题。王恩思等在理性总结的基础上,开展了党课教育形式的创新实践[4]

2.2. 新型党课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措施

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党建工作研究的深入开展,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数量逐年增加。与此同时,党组织对入党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学业成绩和政治表现,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评价。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的组织不断完善,指导更加细致,逐步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和规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师生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培养环境和条件。曹鹏认为高校党组织应加强引导与支持,为党课教育模式改革创新提供政策保障和条件支撑[5]。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方式多样化,涌现出一系列创新探索,如网络党建平台的运用、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党员导师制度的实施等,音乐思政课、社区实践锻炼等方式更好地适应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特点。邱硕认为把军队音乐和制度创新有机融合能促进党课入心入脑[6]

尽管在党课教育教学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培养过程中存在形式主义、功利化倾向,注重入党数量而忽视质量;仍有少量采用灌输式教育方法的现象,学生接受度较低;培训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不能充分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学生对入党的认识和理解仍有待提高;党课活动不能得到监督约束等[7]。因此,组织的指导和监督需进一步加强,进而优化培养机制,提高培养质量,保障党课教育和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有效开展。

3. 高校党课教育路径创新的基本面向

创新党课教育的手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学生需求进行灵活调整。通过采用综合性、体验式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切实提升党课教育效果,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大学生党员。通过以下创新党课教育的手段,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和培养实践能力。

一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取知识,教师负责统筹和指导,提出方向性指引,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党课所学理论知识。

二是将项目驱动学习引入党课教育,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实践和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设计具体模拟情境,让学生扮演代入角色,在情境中感受党课魅力。

三是将实践活动融入党课教育,让学生亲身参与党组织的工作和社会实践,组织社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参与民情社情考察、调研调查等活动,让学生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加深对党的工作和社会问题的理解,培养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四是利用现代技术丰富党课教育的形式内容,通过视频、动画、互动模拟等方式,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工作案例,提高学生参与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个性化学习和互动交流的机会,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五是在党课教育中引入反思和评估环节,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和个人成长的思考和总结,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的反思报告,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收获和不足。党课教师向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4. 新型党课教育培养的实践探索

本文以湖南文理学院党员义工先锋队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对党员义工实践模式在党课教育中的作用分析,探索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思路,创新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实践成效,团队先后获评湖南省“芙蓉学子”公益行动奖、“十佳学子”团队协作模范称号等。团队成员10余人次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不息之星”奖学金、省级优秀毕业生、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志愿者等荣誉。团队事迹先后受到中国文明网、红网、湖南教育科学网、常德日报等媒体的报道,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

党员义工先锋队自成立以来,创新实施党员义工制,成为培养大学生党员,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理想信念教育,完善党员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许多特色的品牌项目。

一是“青老互动”传承红色薪火,与学校离退处第七党支部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与老教师、老党员们深入交流,定期前往老教师家中看望,定期与老教师们开展青老座谈会,丰富了老教师们的精神生活,也极大提高了队员们努力学习的热情,更加坚定了青年大学生向党组织积极靠拢的决心。

二是“朋辈教育”树立榜样力量,每年选拔优秀的高年级党员为成员,在每年新生入学以后,党员义工先锋队成员对接的班集体共同开展入学教育、开展英语学习辅导等活动,增进新老生间的学习和交流,帮助新生顺利度过大学生活的适应期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沟通和交流,成为新生同学的思想引领者和学习的好榜样。

三是“项目驱动”碰撞思想火花,以党建、思政、创新创业项目为抓手,带领学生组建多个团队,团队成员作为带头人和负责人策划完善积累创业项目。积极组织策划创新创业项目展示大赛,同时积极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创新创业类学术讲座和报告,通过组建的创业团队学习、交流和实践,在国家、省、市比赛中获奖,激发广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开拓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与综合素养。

四是“校地联动”搭建实践平台,党员义工先锋队服务华南实验中学开展编程进校园活动、积极联系武陵区丹洲乡太平村,定期看望该村留守儿童,联合武陵区白马湖街道富强社区关心关爱残障人员等,通过长期合作建立了稳固的联系方式,搭建了多个社会实践和育人基地,根据地方政府和百姓需求,组织专业见习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家电维修、电脑维修、用电安全宣传、网络安全宣讲等活动,加强社会实践工作的内外互动与交流,实现了资源利用的充分化。

5. 构建新型高校党课教育的培养机制

从理论到实证,实证到实践,再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验证了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需要创新和改善党课教育模式,构建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网络党建平台与传统教育阵地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以及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党课育人实效。

5.1. 构建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中充分认识和体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思想觉悟和实践能力,为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完善核心价值观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等。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强化政治素养。

2) 强化实践教育环节。开展“墩苗”社会实践、社区志愿服务、学生社团活动等,提供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这些实践活动可以与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增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开展微型课堂。开设专门的微型课堂,以课题组的形式组队,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题,创作微型教学资源。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剖析、交流探讨等形式,加深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引导他们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投入到工作实践中。

4) 加强组织引导和考核评价。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实践教育归纳进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表现进行考核评价,形成正向激励机制,鼓舞学生不断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创造力。

5.2. 构建网络党建平台与传统教育阵地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发挥网络党建平台优势,结合传统教育阵地,创新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运行方式,可以扩大党课教育的覆盖面,提升教育灵活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加强党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建设网络党建平台。搭建专门的网络党建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学习、互动的在线交流空间。平台上可以发布党建教育资源、学习资料、党史党规党章等内容,同时设置学习任务和在线考核,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参与讨论,并提供在线答疑和指导服务。

2) 拓宽线上教育资源。将传统教育阵地和网络党建平台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大学可以在传统教育阵地组织线下的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同时将相关内容和讲义上传至网络党建平台,供学生在线学习和参考。这样可以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3) 强化网络互动和交流。网络党建平台可以设置学习小组、党组织等互动交流的功能,让学生通过线上平台进行互动、分享学习心得、讨论问题等。同时,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党员干部等进行线上交流和答疑,提供学习指导和思想引领。

4) 创新评估方式。针对网络党建平台的学习成果,创新评估方式,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作业提交、学习日志等形式进行评估。同时,激励学生参与线下社会实践活动,使用小程序或软件平台,结合线上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估,提高评估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5.3. 构建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完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机制,能够有效保证党课体系确定的培养目标,提升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培养效能。

1) 优化制度建设。优化入党积极分子申请、培养考察、发展对象确定等环节的操作规程,确保培养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2) 整合资源力量。充分发挥党委组织、宣传、学工部门、思政课教师等相关单位和人员的作用,形成多方合力,共同推进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管理工作。

3) 建立健全导师培养制度。指导教师可以在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指导和引导作用,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针对性开展专业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同时关注学生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成长情况,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和帮助。

4) 建立档案管理系统。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档案管理,对学生的培养过程和发展情况进行记录和归档。档案要及时更新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情况,为后续的推优和党员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综述之,高校新型党课是助力大学生政治进步的重要渠道,是高校党员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党课学习,大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实现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积蓄青春力量。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党课的重视和支持,推动党课内容的创新和形式的多样化,以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成长需求。

基金项目

湖南文理学院博士科研启动项目(23SQD18);湖南文理学院思政研究项目(2019);湖南文理学院党建研究项目(DJYJ1802)。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3.
[2] 侯治, 侯沁哺. 民办高校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现状分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18): 35-36.
[3] 朱琳, 卞海勇.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课教育创新路径探究[J]. 时代报告, 2023(5): 31-33.
[4] 王恩思, 苏畅, 孙建颂. 党课教育形式创新机制探索[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9(13): 204-205.
[5] 曹鹏. 新时代高校党课教育的实践意蕴和模式创新[J]. 思想理论教育, 2020(7): 81-85.
[6] 邱硕. 军乐党课: 党史学习教育的创新举措[J]. 政工学刊, 2022(8): 92-93.
[7] 冯玲艳. 基层党课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9(6): 55-5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