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父母视角的同胞关系探究与质量提升
An Exploration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of Sibling Relationship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ents
DOI: 10.12677/ass.2024.136483, PDF, HTML, XML, 下载: 57  浏览: 111 
作者: 缪文佳: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福建 福州
关键词: 同胞关系同胞关系质量同胞冲突父母养育模式Sibling Relationship Quality of Sibling Relationship Sibling Conflict Parenting Style
摘要: 随着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持续推进,同胞关系问题逐渐凸显,本文聚焦同胞关系与同胞关系质量,从个体、家庭与社会三个层面探究同胞关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积极与消极的同胞关系质量将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并从父母角度入手,针对影响因素提出提高同胞关系质量的措施与方法,以期能够帮助父母良好处理同胞冲突,提高同胞关系质量,促进同胞关系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助力孩子未来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China’s “universal two-child” policy, issues related to sibling relationships have gradually become prominen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sibling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quality, explor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ibling relationship quality from three levels: individual, family, and society. It analyze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s that sibling relationship quality can have on childr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ents, measures and methods ar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ibling relationships, aiming to help parents effectively handle sibling conflicts, enhance the quality of sibling relationships, promote their healthy development, create a favorable family environment, and support children’s future growth.
文章引用:缪文佳. 基于父母视角的同胞关系探究与质量提升[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6): 167-17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6483

1. 引言

随着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二孩家庭”涌现,而“二孩家庭”导致的人口结构变化,使得家庭成员角色、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等都随之发生一系列改变,同胞关系越来越成为了二胎家庭关注的问题。同胞关系作为家庭内部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其质量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养育模式的不同以及孩子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同胞关系问题日益复杂,处理同胞冲突、提升同胞关系质量成为了摆在许多家庭面前的重要课题。

而在提升同胞关系的重要性上,父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首先,父母在塑造同胞关系中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他们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教育上。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庭环境,能够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空间,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也学会尊重和倾听他人的意见。父母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教导孩子们如何相互关爱、尊重和理解,从而为他们建立健康的同胞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父母在调解同胞冲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他们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在所难免。此时,父母需要及时介入,以公正、公平的态度进行调解,帮助孩子们理解彼此的观点和感受,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父母的介入不仅能够化解冲突,还能够让孩子们学会如何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此外,父母还可以通过鼓励孩子们共同参与家庭活动,来增进同胞之间的情感联系。家庭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还能够让孩子们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和分享。这些经历将有助于孩子们建立起深厚的同胞情谊,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父母需要关注孩子们在同胞关系中的情感需求。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和认可,同时也渴望与兄弟姐妹建立亲密的关系。因此,父母需要时刻关注孩子们的情感变化,及时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当孩子们在同胞关系中遇到挫折时,父母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安慰和陪伴,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因此,从父母的角度出发,提高同胞关系的质量,对于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和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本文从父母视角出发,对同胞关系及其质量进行探究,旨在为父母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通过深入分析同胞关系质量的影响因素,本文将揭示同胞关系质量的形成机制,为提升同胞关系质量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同时,本文也将为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有益的参考,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共同推动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

2. 同胞关系

2.1. 同胞关系

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关系论和互动论两个方面来定义同胞关系,关系论认为同胞关系是个体与核心家庭中的兄弟姐妹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心理关系,而互动论认为同胞关系是指多个兄弟姐妹从意识到对方存在的那一刻起,通过身体的、言语的和非言语的交流来分享与彼此有关的知识、观点、态度、信念和感受的所有互动。我国学者赵凤青等人更加倾向于采用关系论的观点,认为同胞关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从意识到对方的存在起便开始分享知识、感知、态度等而进行相互作用的总和,是由于核心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关系[1]。由此,同胞关系可以被看作为一种是持续时间最长,并且具备强制性与亲缘性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是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同胞之间在共同生活中常常会互相分享感受与情感体验。

同胞关系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自身人格塑造与未来发展,同时也作用于家庭的稳定与和谐,那么其中必定涉及一个重要的概念,即同胞关系质量。

2.2. 同胞关系质量

同胞关系质量概念的提出是由于同胞关系包含性别组成、年龄差距、遗传相关程度、出生顺序等结构特征,但这些特征存在不连续性与固定性等特点,无法体现同胞关系长期发展变化及互相影响的程度,由此Furman等人提出用同胞关系质量概念,并将其划分同胞亲密、同胞冲突、同胞相对权力、同胞竞争四个方面,希望能够用其来更好地探讨同胞关系的动态性和发展性[2]。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同胞关系仍无统一或广泛采纳使用的观点,我国学者李燕针对同伴关系质量概念大多围绕同胞互动的特征展开论述,认为同胞关系质量是指同胞关系的优劣程度[3],具体方法是考察同胞间互动行为的典型特征,包括同胞温暖、同胞嫉妒、同胞冲突[4]。但除此之外,国内外学者研究者们公认同胞关系质量由多类型构成。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同胞关系质量类型也有所不同,故对于同胞关系质量类型的划分仍存在着许多不同。

3. 同胞关系质量的影响因素

3.1. 个体因素

3.1.1. 气质与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而气质则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苟凌璞认为越内向、焦虑与抑郁的大孩则会对母亲与二孩的良好互动产生反感与嫉妒,从而产生同胞冲突与同胞嫉妒,但性格越外向与积极开朗的大孩,同胞接纳水平越高,越不容易产生冲突;同时,如果大孩与二孩的气质类型差异越大,那么就越容易产生同胞冲突,即不同的气质会在同胞间产生影响[5]

3.1.2. 依恋类型

对于不同依恋类型的孩子来说,焦虑型依恋者由于自我价值感较低,更容易感受他人带来的威胁,从而同胞嫉妒与同胞冲突水平更高。安全型依恋者对人际关系的信心与自我价值感有助于缓冲其对人际关系威胁的感知,较少产生同胞嫉妒;回避型依恋者缺乏自信,担心自己遭到威胁或背叛的可能性较低,对可能的竞争对手的怀疑和担忧较少,从而也不易产生同胞冲突与同胞嫉妒[6]

3.1.3. 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是指对另一个人产生同感的情感以及行为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使个体快速地感知他人的情绪。共情能力高的个体通常具有较高的观点采择能力,更加容易去设身处地感受对方,从而进一步学会帮助、安慰他人[7]。研究表明,共情对同胞亲密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共情能力越高,同胞之间越亲密[8]。也就是说,如果孩子的共情能力越高,同胞间越亲密,便越能够为对方考虑,使得同胞接纳程度较好,那么同胞冲突现象也会越少出现。

3.2. 家庭因素

3.2.1. 性别组合

个体的认知、行为与情感等方面存在各种差异部分是由于生物学上性别角色化所导致的,那么在对问题的应对和处理上,不同性别组合的同胞也将出现差异。相同性别组合和不同性别组合在对同胞支持的力度和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别。Brody等人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组合的同胞对其同胞关系将会产生影响,相同维度上不同性别组合比相同性别组合在情感上更容易产生同胞冲突,而难以获得同胞支持。其中,女孩会比男孩更多认为同胞关系更加友好与和谐[9]。Voorpostel等人以7126个荷兰人同胞为调查对象,研究结果表明,在给予建议等因素上,姐妹组合与其他性别组合具有显著不同,表现出更为紧密的联系[10]

3.2.2. 年龄组合

同胞间的年龄差距究竟会对于同胞关系产生何种影响,研究目前尚未有较为统一的结论。有研究认为,同胞出生间隔较大或较小都不利于个体的发展,同胞间的年龄差距最好为2~4岁。但也有研究表明二孩的出生都会给同胞关系带来积极与消极的双重影响,即不管大孩处于什么年龄阶段。刘庆对于800位被试展开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年龄差越大,同胞亲密程度越低,同胞隔阂越强[11]。而这有可能是由于生物年龄差导致个体的认知能力、成熟程度不同,个体的经历也有很大差异,大孩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社交圈,与二孩交流较少,而这较容易导致情感冷漠和疏远,产生同胞冲突,降低同胞亲密度。

3.2.3. 父母感情

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是相互作用的[5]。刘庆对于父母感情与青少年同胞关系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父母的婚姻质量对青少年同胞关系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如果父母的婚姻关系融洽,那么同胞之间更容易建立亲密的关系[11]。Stocker等人研究也证实了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同胞关系间的联系,结果显示,婚姻质量与同胞关系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12]。Yu等人发现父母的婚姻质量能够有效地解释学前儿童同胞关系,并正向影响其同胞关系质量[13]。父母之间的感情越好,孩子在模仿父母行为中,越不易产生同胞冲突,而父母感情越差,同胞之间越容易产生冲突。

3.2.4. 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和有着血缘关系的子女通过互动交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家庭关系。与父母关系亲密的儿童,特别是常常得到父亲陪伴的儿童,在同胞亲密程度方面表现出更好的行为,所产生的同胞冲突较少[14]。而父母的拒绝、消极的亲子互动则更加容易引发同胞间的对抗、敌意和冲突[15]。也有研究表明,大孩与父母早年的亲子关系对同胞关系质量有着持续的影响,并且能根据他们早年的亲子关系来预测之后同胞关系的质量[16]

3.2.5. 养育模式

廖春梅对于父母对于大孩与二孩的养育模式差异展开研究,发现父母对大孩与二孩的养育方式存在差异。二孩在父亲权威教养方式差异显著,主要集中在温暖接纳维度;大孩在父母专制教养方式存在差异,主要集中在体罚维度与言语敌意维度[17]。由于二孩的出生、父母年龄的不断增长以及家庭经济压力增大,父母的养育精力降低,往往会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给予更多的照顾与更多的耐心,从而产生差别对待现象。差别对待是指对于情感或物质投入等方面上,父母更多地偏向某个孩子,而使另外一个孩子获得较少资源的养育方式[18]。有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不公平的对待将会导致非常强烈的同胞嫉妒与同胞冲突,十分不利于同胞关系的健康发展[19]。由于父母的差别对待与养育模式比较差异,儿童能够敏锐地察觉到父母对自己和其他兄妹的行为的差异,在不利比较中较为容易产生嫉妒心理,从而怀疑自身,逐渐减少亲社会行为,产生更多的同胞冲突。

3.2.6. 家庭嘈杂度

家庭嘈杂度是指家庭的无序或混乱程度,以高水平的背景刺激、缺乏家庭常规、日常活动缺乏可预见性和结构等为特征[20]。家庭嘈杂度过高常常会引发儿童较多的问题行为,也将会造成亲子冲突和同胞冲突。徐慧艳认为家庭环境嘈杂度越低,家庭活动组织性和结构程度就将强,亲子关系和同胞关系也就会越好[21]。由此可见,家庭嘈杂度也将会对于同胞间的关系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3.3. 社会因素

3.3.1. 社会文化观念

在我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下,有“长姐如母、长兄如父”、“大的让着小的”等观念仍根深蒂固,而父母也为根据时代发展与现实要求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模式,仍要求大孩照顾二孩,要求大孩凡事让者二孩,从而让大孩产生被不公平对待的感受,进而引发更多的同胞嫉妒与同胞冲突。可以看到,社会文化观念是导致我国同胞嫉妒与同胞冲突的重要因素之一。

3.3.2. 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相似的个体更可能出现社会比较,由于同胞间高度的生理相似性和共同的生活经验,因而在日常互动中会发生大量社会比较[22]。常进行社会比较也将产生较高水平的同胞冲突与同胞嫉妒,Hamwey等在一项成年人的研究中发现,与某一方面优于自己的同胞进行社会比较,往往会引起同胞嫉妒,而与某一方面不如自己的同胞进行社会比较则与同胞冲突与同胞嫉妒无关,并且越频繁的社会比较越容易引起同胞嫉妒[23]

4. 提高同胞关系质量应对措施

从上文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儿童个体气质特点、性格类型与共情能力,家庭中父母养育模式、父母感情等,再加以社会文化因素与社会比较的影响,极易造成同胞关系出现积极与消极两种状态。积极的同胞关系具有支持作用,能够帮助孩子培养安全的依恋水平与亲社会行为,助力个体良好的情绪管理与表达。而同胞冲突、同胞嫉妒则会促进个体焦虑与抑郁情绪的发展,引发更多的问题行为。研究发现,高水平的同胞间冲突和低水平的同胞间温暖、亲密等破坏性同胞关系与儿童高水平的反社会行为有关[24]。而目前,随着二孩政策的开放,“女孩以死相逼,妈妈含泪不要腹中二孩?”、“妈妈要生二胎,女童离家出走?”、“四岁多的哥哥趁着大人不注意,把妹妹连同婴儿车推倒?”等新闻层出不穷,二孩家庭中出现同胞冲突的并不在少数,面临着这样的局面,家长究竟能够如何缓解同胞冲突,提高同胞关系质量,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呢?

4.1. 培养孩子良好性格品质与共情能力,构建安全型依恋水平

孩子的个人性格特征、气质类型等对于同胞冲突的产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故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大孩积极乐观的性格和生活态度,提升大孩的共情能力,积极鼓励与邀请大孩参与到二孩出生的全过程中,给予大孩能够为二孩提供帮助的机会,并在提供帮助后给予大力的鼓励与表扬,增强大孩对二孩成长的参与度,培养大孩的责任心,不断强化大孩的助人行为,增强大孩的自我效能感,帮助大孩更快地适应自己作为哥哥或姐姐的新角色,减少同胞冲突。同时,面对二孩的到来,大孩难免会害怕二孩分走原来属于自己的爱,甚至出现退行行为,而此时父母不应全加责备,而应接纳理解大孩的行为并进行正向的引导,提升大孩的安全依恋水平,让大孩感受到即使二孩出生,父母对他的爱也不会改变,从而促进大孩对二孩的同胞接纳。

4.2. 运用良好的养育模式,公平分配资源

首先,父母应根据时代变迁与发展,摒弃不当的社会文化观念影响,打破“二孩更需要关爱”“大孩要让二孩”等思维定式,不断更正养育模式,做到一视同仁,既不能过分偏爱、也不能过度苛待某个孩子,使用一致的评判标准和行为准则对待两个孩子。一些父母在亲子陪伴、亲子互动、情感关注、学习情况方面更多倾向于二孩,这会使大孩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父母的爱并产生自我怀疑,从而怨恨二孩,最终增加同胞冲突,同胞关系质量变得消极。父母应认识到两个孩子均需要关爱,公平地对待两个孩子,在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时,不能让大孩一再忍让。同时,做到不频繁地进行比较,过分褒奖或贬低某一个孩子。父母应善于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兴趣和才能,多鼓励孩子们,培养孩子们互相欣赏和夸赞的能力,让孩子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培养手足亲情。

当然,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同胞关系的发展也起到关键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同胞温暖与支持性的养育方式存在相关[4]。因此,父母对两个孩子进行管教时,尽量采取民主的养育方式,不专制,不溺爱,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环境,让孩子们在民主、自由、安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4.3. 构建和睦夫妻关系,促进亲子关系良好发展

正如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而言,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孩子的表现,那么父母的相处模式也塑造着孩子应对他人的模式。因此,如果父母能够从容地解决夫妻之间出现的问题,构建和睦友爱的夫妻关系,那么父母也能够更好地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给予更多的时间精力关注孩子的发展,耐心对待孩子,从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也会在观察父母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处理与同胞之间的矛盾。

同时,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都有着自己的想法与需求。当孩子的期待与需求长期不被满足时,便有可能会怨恨父母与兄弟姐妹,出现反社会行为,进一步影响同胞关系的健康发展。由此,父母应要关注孩子的需求和发展,积极组织各种日常生活互动与活动来增强和孩子的亲密度,增进父母与孩子的互相了解,做到不忽视与充分理解,只有孩子在被爱包围的环境下才能更好的关爱他人,促进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

4.4. 打造温馨有序的家庭环境,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当家庭嘈杂度较高时,大孩同胞接纳能够显著负向预测长子女焦虑[25]。那么作为父母,在进行同胞接纳教育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通过一系列的约定与共同劳动来创造一个低纷杂度的家庭环境。父母可以制定合理的作息计划和家庭规则,并需要全员遵守,赏罚分明,并要求家庭成员共同劳动,维持家庭环境整洁,合理归纳家庭物品。当然也可以多与孩子进行互动交流,减少争吵,减少噪音刺激,为孩子提供安静、轻松的家庭环境,创建和谐有序的家庭氛围。

4.5. 面对难以解决的冲突时,可适当寻求外界帮助

在部分家庭中,由于前期家长的不适当的养育模式,孩子间可能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同胞冲突,有些孩子甚至已经出现了反社会行为,而此时家长可能已经无法通过自身力量缓解同胞冲突,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那么此时,父母可以尝试寻求专业社区人员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通过亲子团体辅导、行为干预、情绪干预、认知干预、教育戏剧干预、音乐聆听干预、亲子共读绘本干预等方式获得有利的家庭指导,使父母与孩子能够在他人或团体成员的帮助下,学习用更合理的方式表达负面情绪,改正不当的养育方式,更加平等的关注孩子们的发展,解开父母与孩子的心结,助力亲子关系、同胞关系和夫妻关系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赵凤青, 俞国良. 同胞关系及其与儿童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关系[J]. 心理科学进展, 2017, 25(5): 825-836.
[2] Furman, W. and Lanthier, R. (2002) Parenting Sibling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
[3] 李燕, 刘田田, 赵锦娟, 李有嘉, 牛晓冰. 儿童早期同胞关系质量问卷(父母版)的编制[J].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9, 36(4): 166-174.
[4] 成方圆. 同胞关系质量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外国语大学, 2023.
[5] 苟凌璞. 二孩父母应关注小学阶段大孩的同胞接纳问题[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14): 76-77.
[6] Chung, M. and Harris, C.R. (2018) Jealousy as a Specific Emotion: The Dynamic Functional Model. Emotion Review, 10, 272-287.
https://doi.org/10.1177/1754073918795257
[7] 杨子珺, 张婷婷. 头胎儿童共情能力与其手足接纳的关系研究[J]. 科教导刊, 2019(5): 185-186.
[8] 孙雪洁. 头胎儿童移情与同胞关系的关系: 父母婚姻关系的调节作用及同胞关系干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2018.
[9] Brody, G.H., Stoneman, Z. and MoCoy, J.K. (1994) Forecasting Sibling Relationships in Early Adolescence from Child Temperaments and Family Processes in Middle Childhood. Child Development, 65, 771-784.
https://doi.org/10.2307/1131417
[10] Voorpostel, M., Van der Lippe, T., Dykstra, P. and Flap, H. (2007) Similar or Different? The Importance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for Support between Sibling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8, 1026-1053.
https://doi.org/10.1177/0192513X07300713
[11] 刘庆. 亲密与隔阂: 大龄二孩家庭同胞关系及其调适[J]. 南方人口, 2019, 34(5): 36-45, 68.
[12] Stocker, C.M. and Youngblade, L. (1999) Marital Conflict and Parental Hostility: Links with Children’s Sibling and Peer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3, 598-609.
https://doi.org/10.1037/0893-3200.13.4.598
[13] Yu, J.J. and Gamble, W.C. (2008) Pathways of Influence: Marital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Parenting Styles and Sibling Relationship Quality.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17, 757-778.
https://doi.org/10.1007/s10826-008-9188-z
[14] 庄妍. “二孩”家庭儿童同胞关系调查[J]. 中国校医, 2017, 31(10): 737-738+742.
[15] Erel, O., Margolin, G. and John, R.S. (1998) Observed Sibling Interaction: Links with the Marital and the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4, 288-298.
https://doi.org/10.1037/0012-1649.34.2.288
[16] Volling, B.L. and Belsky, J. (1992) The Contribution of Mother-Child and Father-Child Relationships to the Quality of Sibling Interac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Child Development, 63, 1209-1222.
https://doi.org/10.2307/1131528
[17] 廖春梅. 二孩家庭父母对头胎子女与二胎子女教养方式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23.
[18] Jensen, A.C. and Whiteman, S.D. (2014) Parents’ Differential Treatment and Adolescents’ Delinquent Behaviors: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Difference-Score and Perception-Based Measure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8, 549-559.
https://doi.org/10.1037/a0036888
[19] Brody, G.H., Stoneman, Z. and Burke, M. (1987) Child Temperaments, Maternal Differential Behavior, and Sibling Relationship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3, 354-362.
https://doi.org/10.1037/0012-1649.23.3.354
[20] Marsh, S., Dobson, R. and Maddison, R. (202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usehold Chaos and Child, Parent, and Family Outcomes: A Systematic Scoping Review. BMC Public Health, 20, Article No. 513.
https://doi.org/10.1186/s12889-020-08587-8
[21] 徐慧艳, 王小英. 二孩家庭嘈杂度与幼儿亲社会行为: 亲子关系和同胞关系的链式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3, 31(6): 1391-1394, 1399.
[22] Jensen, A.C., McHale, S.M. and Pond, A.M. (2018) Parents’ Social Comparisons of Siblings and Youth Problem Behavior: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47, 2088-2099.
https://doi.org/10.1007/s10964-018-0865-y
[23] Hamwey, M.K. and Whiteman, S.D. (2021) Jealousy Links Comparisons with Siblings to Adjustment among Emerging Adults. Family Relations: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Applied Family Studies, 70, 483-497.
https://doi.org/10.1111/fare.12428
[24] Criss, M.M. and Shaw, D.S. (2005) Sibling Relationships as Contexts for Delinquency Training in Low-Income Familie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9, 592-600.
https://doi.org/10.1037/0893-3200.19.4.592
[25] 冯欣. 同胞接纳与学龄期长子女焦虑的关系: 父母协同教养和家庭环境纷杂度的调节作用[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