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期待视野下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of Labor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ployment Expectation
DOI: 10.12677/ae.2024.146957, PDF, HTML, XML, 下载: 26  浏览: 67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宁梓岑, 宋伟杰, 李郑彤:嘉兴大学文法学院,浙江 嘉兴;沈 勇:嘉兴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浙江 嘉兴
关键词: 就业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期待视野Employment Graduates The Protection of Labor Rights and Interests Expectation Perspective Theory
摘要: 现今大学生毕业人数日益增加,引入就业期待视野理论对研究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具有深刻意义。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引入就业期待视野来探求其劳动权益保障的思路,剖析维护大学生劳动权益的社会环境。接着,依据大学生就业期待的多样性进行样态分析,并以此进行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路径的探寻,积极寻找可行之策。
Abstract: Now,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The introduction of employment expectation perspective theory is of profound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the prote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abor rights and interests. This paper takes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explore the idea of protecting their labor rights and interes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ployment expectation, and analyzes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safeguarding college students’ labor rights and interests. Then, according to the diversity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expectations, the paper makes a sample analysis, and explores the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labor rights and interests protection, and actively looks for feasible solutions.
文章引用:宁梓岑, 宋伟杰, 李郑彤, 沈勇. 就业期待视野下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6): 451-45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6957

1. 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现状

1.1. 就业难度持续增加,就业需求难以满足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毕业人数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相对较慢的就业机会增长速度使得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在国家统计局月度数据统计中,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在2023年4月份为5.2%,其中,大专学历为4%、本科及以上学历为3.1% [1]

但当代大学生失业率的日益增高并不能仅仅归因于其在寻求工作中主观能动性的不充分发挥。大学生渴望就业也积极寻求就业机会,在其职业选择中“自身精神层面需求”的考虑因素愈发突出。据《2020年轻人理想工作报告》显示,多数人对工作的高热情原因按比重集中于成就感、金钱和趣味性这三个方面。还有46.6%受访者十分注重工作内容是否有趣。这份报告显示现代年轻群体极度渴求有精神温度的高质量就业,但是就业难的困境使得青年群体不得不舍弃自身精神的满足去努力争取一份工作,现时的就业现状无法满足青年群体这一就业需求的转变。除外,层出不穷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对大学生就业进度的推进起到负面作用。

1.2. 劳动权益难保障,双重歧视难克服

大学生在就读期间通过兼职,实习的形式参与社会劳动中;又在毕业后面临高竞争的择业压力。前者工作形式中的劳动权益面临着缺乏有效保护的问题,后者则面临着就业困难的严峻挑战。与正式工作者不同的是,作为在校大学生在兼职或实习中,并不存在劳动关系,也无法受到《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保护,享受如最低工资标准,加班费的法律规定的权益。与中等教育毕业生不同的是,大学毕业生对于就业有更高期待,也面对着来自用人单位的更高期待,需要迎接更为苛刻的审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前甚至刚上大学时就开始进入企业实习。出于降低劳动力成本或提前“锁定”优秀人才等因素的考虑,许多用人单位也广泛采取顶岗实习、就业实习实践等形式招募大学生到企业实习[2]。但在过程中,大学生实习生身份界定相关制度的缺失,会造成企业的风险担忧,使得他们接受实习生的积极性下降,大学生本身也基于种种因素考虑延迟实习。制度的缺失终究变为影响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不利因素。此外,人口大基数为用人单位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通常表现为与实际工作内容不相符合的性别歧视和第一学历歧视,他们承受着工作能力刻板负面印象和自我污名的双重压力[3],女大学生年龄又正值婚孕高峰,其在就业中受到的歧视现象在就业市场也是普遍存在的。

过往一直存在的劳动权益问题亟待解决,同时新的大学生劳动权益问题也随着新就业形态的创新发展而出现。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糊化了劳动者工作与休息的边界,存在着工作时间过长和劳动安全卫生风险的挑战。“离线权”是劳动者对非工作时间保持私人生活安宁的期许和不进行与工作相关的活动或通信而不会产生用人单位方面负面评价的权利的呼吁。

2. 以就业期待视野搭建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框架

2.1. 引入就业期待视野理论概述

要解决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大学生本人的思想观念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此我们可以引入“期待视野”概念。“期待视野”是指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前基于在先阅读经验或社会评价的收集产生在先期待因而形成的心态或先在结构[4]。它是文学领域的一种重要方法论。就接受理论而言,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审美要求和评价标准,这些与读者的文化传统、伦理道德、兴趣爱好及接受标准不无关系[5]。这种“前理解和意向”决定了读者选择内容和形式的标准,也决定了读者对作品的基本态度和评价。而此时我们可以发现,将期待视野理论代入有关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的讨论中来是恰当合适的。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思路具有既往认知形成的既定期待的思维定式,这与文学作品的产生过程相似,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灵感。

2.2. 搭建维护劳动权益理论框架

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保障劳动权益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通过保障劳动权益,不仅能够平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缩小贫富差距、稳定就业市场、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还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与此同时,我国的劳动权益保障仍存在需要完善和改进的不足之处。拖欠、克扣工资,薪资待遇不平,变相压榨和强迫无偿加班等复杂而严峻的问题亟待解决。只有通过深入相应的劳动权益保障研究、加强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相互监管和合作,才能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而引入就业期待视野,转换角度搭建劳动权益框架,就可以借此来推动劳动权益保障研究在大学生就业领域更进一步。

读者对一部作品的评价通常是由他们的期待决定的,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反馈给作者。因此,以读者为中心,关注读者反应对评价作品的影响以及文本及读者与文本的互动交流过程,对文本的优质创造和接受度增强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6]。同理,将读者反应套用到大学生对其劳动权益的认知和反应上来,将学生反应看作是其理论的核心法则,这样才能更好的揭示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环境与其权益保障的主体客体的动态平衡关系,以及关注到就业这个民生之本所呈现出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动态发展过程。

就业关乎劳动者劳动报酬的获取,无疑成为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是被全社会广泛关注。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这一重要定位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得到了突出强调,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的“双优先”理念[7]。这些都让我们对就业工作的使命责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3. 就业期待视野下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的内涵

3.1. 期待视野理论在就业问题的适用性

期待视野理论原作为研究读者对于文本关注与互动过程的理论,通过期待视野理论解读大学生就业问题,能够更好的反映现代大学生对于就业的认知及其作为就业主体与环境间的呈现多种样态的互动关系。当代大学生对于就业认知是多样的,大学生群体既作为一个统一的群体标签,具有相似的社会价值内涵,又可能意味着相当不同人生轨迹,出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地位,这样既存在精确性又存在模糊性的群体作为整体的研究对象时,传统的细分研究常常使得我们无法面临问题的宏观性,而给出特定的解决思路,使得同一的大学生身份的内涵被过度消解,在细化的身份建构中失去了现实方向,难以解决棘手的“第一学历歧视,性别歧视”等在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以单单采用一视同仁的姿态,期望于简单的统一的职业规划培训和特定的规定安排,可能导致群体差异下的保障措施的受助对象与实际需求,即大学生的就业期待产生落差,进一步加剧就业环境中已经存在的错配问题。由此,大学生的就业期待对理论就业路径进行优化的重点与优势即关注就业期待的同一性与多样性,及期待视野在环境中的建构,交互与重构。

3.2. 期待视野理论下的样态分析

今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样态呈现多元化特征,生源可能来自不同省市,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大学生最后选择的不同行业有不一的前景和就业市场规模。大学生的职业追求也应个人经历和性格情感有关,这些因素造就了大学生就业期待的多样性。大学生就业期待反映了他们最本身的需求,即获得经济收入和完成人生价值的实践。“就业是民生之本”,作为最初迈入就业市场的大学生,完成了漫长的受教育阶段,进入工作中去,更加迫切的希望能够得到就业机会,满足自身的需求。由此,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有着更紧迫,更重要的特点。同时,现今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内的降本增效,存在偏向雇佣熟练劳动力,偏向设置工作经历要求,客观上限制了初次就业的大学生,减少了毕业大学生被雇佣的机会,使得大学生的就业期待更难实现。

3.3. 就业新态与就业期待变化

随着社会的高速变化,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变化的就业市场和更新的大学环境造就了新的大学生就业新态度。

2019年新冠疫情以来,我国经济形势持续波动调整,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在2022年疫情有效控制以后,经济情况总体稳中向好[8],但依然面临着消费动力不足,传统产业产能堆积,房地产行业低迷,中小城市负债率高等一系列问题。在经济环境较为低迷的情况下,由于服务业整体恢复水平较慢,制造业出口动力相对减弱。而大学毕业生数量连年增长[9],大学生专业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错配。在此背景下,2023年5月,16岁至24岁青年失业率上升至20.8%,创下新高[10]。这表现着大学生就业期待更难得到回应,部分大学生难以就业,更多大学生被迫择业。大学生在此情况下,更倾向于获得工作本身,客观上减少了对于收入情况,社会地位,通勤时间,工作压力等方向上的期待。

大学生整体就业期待逐渐降低的同时,大学生群体中就业形式的分化也在逐步拉大。中国分别于1993年和1999年推出了“211工程”和“985工程”;2016年启动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由此,在“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分流外,中国还形成了“重点院校–非重点院校”的学校分流。分层、分类、分轨办学的高校发展思路最终演变成层级化的大学等级体系[11]。层级化的大学等级体系有利于国家对于重点领域重点人才进行着重培养,却也在客观上使得不同层级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产生了相当的分化。不同等级学校的毕业生受到的培养教育产生了较大差异,也令工作能力上的不等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些能力差距使追求新型人才的管理者产生了固有印象。许多企业受到大学等级体系影响,在招聘中倾向或设置了“211工程”“985工程”的毕业院校要求,或是仅仅去个别重点大学进行校招,忽略其他大学的毕业生。这使得大学之间形成了相对固化的阶层关系,重点大学生源愈加优秀,毕业生愈加受到青睐,而普通大学生源愈加平庸,毕业生愈加受到忽视。原本的大学“出生”从成为了评判能力的指标,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更期待待遇水平和收入情况,普通大学生则为了减轻在就业选择上的先天不足选择条件更低的工作。

在就业期待由于大学层级化建设拉开差距的同时,性别原因造成的不同就业现状差距造成的期待分化也同样值得关注。性别不平等导致的就业选择上的差距受到的关注由来已久,全国妇联、教育部、人社部联合于2021年9月印发《关于做好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共同推进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完善对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支持举措[12]。但离社会消除性别歧视,平等对待女性就业权利依然路远且艰。王伶鑫(2023.11)的研究显示,从2010年至2020年,职业性别隔离度上涨了近10%,男女从事职业的分野进一步加大;同时,构建工资收入的明瑟方程,检验得到性别是影响工资收入的重要因素,在几乎所有年龄段,同行业的男性收入比女性更高[13]。这样的性别差距自然关乎到女性大学生的就业情景,影响她们的就业期待。从智联招聘跟踪数据来看,截至2022年5月中旬,男生签约率百分之二十二,女生签约率仅百分之十[14]。全国妇联《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2022》中显示,近六成的受聘女大学生认为就业单位在性别问题上存在区别对待现象。性别平等问题将显著影响在就业市场上的地位。

4. 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路径探寻

社会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构成的紧密整体,正视社会子部分之间的冲突可以防止社会系统的僵化、积极回应社会天然呈现的冲突与和谐的二元张力[15]。基于期待视野理论,要探寻一个适合大学生的劳动权益保障路径就必须贴合社会实际、贴合学生所处社会环境,这一路径的探寻需要不断地与社会外界交流信息,是动态和有序的。大学生劳动权益维护是以学生群体为中心,需要高校、用人单位、雇佣方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行动。

4.1. 回归就业期待视野,激发学生自主能动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充分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作用[16]。大学生因个体差异,对社会就业现状会存在不同的理解方式,而这些不同的理解产出的就业观念有时会贴合社会实际需求,有时又使大学生处于与现实脱轨的窘境。大学生在维护自身劳动权益中起主体作用,在探寻大学生劳动权益维护路径时,首先要武装大学生自身,使其尽可能明白未来就业竞争状况以及岗位的招聘要求,矫正大学生劳动意识边缘化、劳动认知表面化、劳动情感荒漠化及劳动权益模糊化等劳动观念的偏颇[17]。与此同时,大学生应自主武装自身素质力量,增强就业自信心、提高抗风险能力,了解劳动权益受损失救济途径。

4.2. 重建就业期待视野,鼓励社会多方保护

重击就业市场现存侵害劳动权益的不法行为是重建就业期待视野的必经之路。只有逐个击破侵害劳动权益的毒瘤,才能为大学生构建更加友好的就业蓝图,增强其跻身就业市场的期待。

4.2.1. 用人单位招聘准入条件歧视条款的分析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权,但是存在个体差异,在个人素质、职业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同。从经济学视角来分析,用人单位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劳动者可以减少培训费用开支,保证团队工作效率,高效率筛选人才,在招聘时合理地设置“工作经验”的门槛是单位行使用工自主权的体现,并未构成就业歧视。但是用人单位在一些不重要的工作岗位以工作经验甚至性别作为准入标准设卡、由“学历歧视”到“第一学历歧视”,则可能侵害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消极评价了劳动者在受教育阶段的系列努力,打击劳动者就业信心,甚至违反宪法的平等原则。有学者研究显示,硕士和博士的第一学历与其核心能力并不相关[18],为此,应由行政机关出台政策文件制止歧视行为,设置“减负”政策,提倡部分培训费用可由政府、用人单位、劳动者三方共同承担,减少企业因新员工培训费用过高而在招聘启事中设置“工作经验”准入条款。

4.2.2. 经济严峻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

现今就业存在“就业难”与“人才荒”两种现状。“就业难”是中低端人才太多,竞争激烈,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回落冲击是导致“就业难”问题的重要原因;“人才荒”是高端人才数量太少,不能满足国家在某些行业的人才需求,是伴随高质量发展的研发设计及创新力度加大而凸显出来的[19]。要化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必须加大促就业的力度。首先,各高校应紧跟国家政策需求,制定更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政策,弥补中高端人才断层的缺口。其次,政府可以在财政上给予企业更大力度的优惠补贴,使得企业可以无顾虑的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实习机会,缓解应届生就业难的窘境。

5. 结论

综合来看,期待视野这种“前理解和意向”决定读者对所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取舍标准。在此理论的引导下,大学生本人思想观念的前置化调整将是解决劳动保障问题的重要内容。本文深入剖析了期待视野下的有关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的多方路径探寻,并从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社会的多方保护出发,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建议和方案,以此促进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的发展和完善。

基金项目

本项目系嘉兴大学2023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2310354044)。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 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延续恢复向好态势[EB/OL].
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05/t20230516_1939486.html, 2024-02-19.
[2] 金劲彪, 郭人菡. 毕业实习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的法理反思: 基于各层次利益衡量的视角[J]. 教育发展研究, 2020, 40(3): 67-75.
[3] 沈潘艳. 第一学历歧视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工作能力污名的视角[J]. 当代青年研究, 2016(6): 47-51.
[4] 杨自俭, 刘学云. 翻译新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754.
[5] 任军, 林纾和. 庞德翻译中的接受环境[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5): .
[6] 刘思阳. 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理论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宁: 青海师范大学, 2019.
[7] 曹洋. 守护民生之本 四大关键点做实就业“双优先” [EB/OL].
http://union.china.com.cn/jdnews/txt/2023-03/14/content_42292863.html, 2024-02-19.
[8] 2022中国经济年报[EB/OL]. 中国政府网, 2023.
https://www.gov.cn/zhuanti/2022zgjjnb/index.htm
[9] 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EL/OB].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211/t20221118_995344.html#, 2022-11-18.
[10] 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EB/OL]. 国家统计局.
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07/t20230715_1941271.html, 2023-07-17.
[11] 刘保中, 张月云. 高等教育分流与大学生就业机会差异[J]. 青年研究, 2022(2): 41-51+95.
[12] 关于做好女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OL]. 全国妇联, 教育部, 人社部. 2021.
[13] 王伶鑫. 我国女性就业人口结构变迁与收入性别差异研究[J]. 中国物价, 2023(11): 29-32+36.
[14] 2022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EB/OL]. 智联招聘, 2022.
https://cdn.zhituquan.com/2022/05/1652661653-f4f33dd8ab944e4.pdf
[15] 李萍. 西方社会学理论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建设[J]. 行政论坛, 2012, 19(3): 87-9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460X.2012.03.019
[16]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 新华网.
https://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2019-03-18.
[17] 车丽娜, 邓海云. 论当代大学生劳动观念的偏颇及其教育改进[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4(5): 102-108.
https://doi.org/10.19496/j.cnki.ssxb.2020.05.012
[18] 刘林, 陈晓梅. “第一学历歧视”怪象亟待破除——基于J大学硕士生第一学历与其综合能力的相关分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1(1): 72-77.
https://doi.org/10.19834/j.cnki.yjsjy2011.2021.01.11
[19] 文宗瑜. 化解“就业难”与“人才荒”结构性矛盾——以产业产品附加值提升为视角[J]. 人民论坛, 2021(2): 64-6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3381.2021.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