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词汇习得石化现象对策研究
A Study on Strategies for the Phenomenon of Fossiliz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DOI: 10.12677/ae.2024.146953, PDF, HTML, XML, 下载: 24  浏览: 46 
作者: 刘 露: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重庆;何 锋:重庆市秀山县职业教育中心中职英语教育,重庆
关键词: 二语习得词汇石化教学对策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exical Fossilization Teaching Strategies
摘要: 二语学习者在经过长期的学习之后,在词汇学习方面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这就是二语习得中的词汇石化现象。这在二语学习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石,是二语学习的重要环节。而二语习得中的词汇石化现象阻碍了二语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能力以及对二语知识水平的掌握和提升。因此,对二语习得中的石化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是有价值的。本文基于此对词汇石化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对词汇石化问题改善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二语教学提供有效对策。
Abstract: After a long period of learning,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will stagnate or even retrogress in vocabulary learning, which is the phenomenon of fossiliz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it is a common problem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re is no doubt that vocabulary is not only the cornerstone of language learning but also an important link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phenomenon of lexical fossiliz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hinders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comprehensive language abilities and their mastery and improvement of second language knowledge.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analyze the phenomenon of fossiliz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auses of vocabulary fossilization and explores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vocabulary fossiliz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文章引用:刘露, 何锋. 二语词汇习得石化现象对策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6): 429-43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6953

1. 引言

词汇是语言中能自由运用的有意义的最小单位,是语言系统中核心的枢纽,占据中心地位,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大到段落篇章,小到句子都无法与词汇割裂,它们都是以词汇为基础进行逐步的拓展构建。对于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词汇在其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词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二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语言环境、思维水平、心理状态、认知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习者在词汇版块上的学习会出现趋于平稳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状况,即为二语习得中的词汇石化现象,这对二语学习者造成很大的学习困扰,因此对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石化现象要及时加以解决或缓解。

2. 二语词汇石化现象

“石化”(fossilization)一词最早源自美国著名语言学家Selinker,这个概念名称是他在1972年首创提出的[1]。1999年,Selinker将二语习得石化现象定义为:在外语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学习者会产生一个介于学习者母语系统和所学第二语言系统的中介语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在他们的中介语系统中会存在与所学目的语语言系统不同的差异与规则,二语能力会出现停滞甚至后退的语言现象,即为二语习得领域中的石化现象。2011年,陶桂凤与朱淑华认为石化现象主要表现形式有两方面,其一是学习者语言学习的进度出现停滞;其二是一些不地道的目的语语言形态反复产生[2]。如今在二语学习过程中,这个问题现象非常的普遍和突出。第二语言学习者达到与母语完全相似的水平是非常困难以及罕见的,长期处于中介语水平,母语的一些规则会长期存在于中介语中,成为第二语言的障碍,石化现象一经形成,这个学习障碍就很难有所自然改变和突破,不能完全掌握第二语言。石化的语言现象是特定母语的使用者相对于特定目标语言倾向于在其中介语中保留的语言项目、规则和子系统,无论学习者的年龄或他在目标语言中接受的解释和指导的数量如何。石化现象是二语学习过程中令人困惑的机制,无法根除,它形成出现的时间自由度很高,几乎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任何时间阶段都有可能产生这种障碍,具有顽固性的特点,难以突破。

词汇是二语学习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由单词到短语,由短语到句子,由句子到段落,由段落到篇章,词汇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衔接作用,它贯穿于二语学习的始终。在词汇学习方面,很多学生都在这个过程中支出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是在最终的成果上效果却与理想存在差距,学生熟练应用的词汇远远小于认识的词汇。比如对于很多中国学生来说,英语就是其学习的第二语言。他们在多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可能积累认识很多的词汇,整体上他们的阅读能力会随着词汇量的扩大而有明显的提高,但在其他方面比如说写作,普遍的现状就是学生运用的词汇却很少会随着词汇量的扩大而增加,在写作中很多仍然是初级词汇的一个不断的重复运用过程。整体上就是在语言输出方面存在问题,而石化现象就是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石化的概念涉及到语言学习的各个环节,就词汇版块而言,石化主要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将母语词汇与目的语词汇在意义上完全得或者间接地对等同,从而造成学习者对词汇的语音、语法运用、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理解和使用出现偏差,缺乏深度学习[3]。如果不对石化现象进行深度研究,有效规避石化现象对语言学习的负面反拨效应,必然会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进程产生不利影响,制约语言学习的效果,从而抑制语言学习的整体发展。因而研究二语的石化现象对学习者第二语言熟练程度以及教学质量水平的优化改善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3. 词汇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3.1. 母语迁移

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当母语与所学目的语有相似之处可以结合起来学习时,母语就会对目的语的学习起积极促进作用;而当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存在差异时,母语知识就会干扰第二语言起着消极作用。这个过程叫母语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词汇石化现象主要是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英语和汉语不属于同一种的语系,各自有自己所属的语系,前者是印欧语系,后者是汉藏语系。尽管两种语言有着一定程度上共通的地方,但是更多的是由于地理、文化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差异,学习者如果过多的依赖母语就会导致母语的负迁移的产生。比如说中国人说的“善意的谎言”,在英语中对应的并不是“a kind lie”,而是“a white lie”;汉语中的红糖,在英语中对应的并不是“red sugar”而是“black sugar”。汉语中,“看”这个动词可以说看电视,看电影,但在英语却说“watch TV”和“see a film”,两个“看”不能混用。

3.2. 学习动机和态度

克拉申(1985)曾提出情感过滤器假说,他将情感因素分为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状况分为三种因素进行考虑。强调了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对语言的输入担任着过滤的作用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中任何一个变量发生变化,都可能会加速或阻碍二语知识的学习习得。所以说学习者的动机和态度对于语言的习得也是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中国,多数的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不是因为感兴趣等因素主动自发学习,而仅仅是因为应试的需要被迫学习,对于学习第二语言的驱动力是不强的,甚至对于第二语言是持懈怠厌恶的情绪。一旦不再有外界投射的学习需求,很多学生就会停止学习,这些因素也会产生石化现象。

3.3. 语言输入和输出

语言输入对于语言习得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比如说,克拉申提出的“i + 1理论”,他认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4]。词汇习得也是适用于此,语言的输入如果脱离了具体的语境,那么学习者就不能掌握含义以及有效运用。缺乏真实有效的输入是导致词汇量小、词汇石化的重要因素。比如:“grasp”和“grab”在中文的字面意思上都表示抓住的意思,但两者具体含义不同。前者指的是抓紧、抓牢,而后者表示粗暴而急迫的抓住。学习者如果仅仅只接触课堂上教师及教材上提供的字面意义,盲目地对词汇的表面浅层意思进行学习,而忽视词汇背后的语境意义等,这会导致他们的输入出现问题;语言的输出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习者缺乏真实语境输出,那么他们很难进行语言的迁移这会导致词汇石化现象,使词汇水平停滞不前,不能对第二语言词汇进行有效的综合运用。

3.4. 文化意识的缺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学习与文化的学习二者是无法割裂的,两者之间是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不同语言之间涉及蕴藏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必然会导致文化差异。第二语言的学习是受学习者社会文化背景所影响的。第二语言的文化知识主要包括语言使用的需符合的规则,崇尚的文化传统以及相应的社会风俗等。在中国,汉语是本民族学生的母语也是他们学习的第一语言,英语是第二语言,两者之间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中国学生生来就受母语文化的自然的熏陶感染,因此母语文化在本民族学生心中有着很浓厚的情感的积淀以及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任何其他语言无法代替的。而他们对第二语言的文化由于缺乏学习语言的而一种文化环境,他们对目的语文化是陌生怀疑的,因此他们很难摆脱母语文化的思维而直接用目的语思维。比如说,在中国“龙”是国人的图腾,有着美好的象征意义,但在西方国家它却反而是邪恶的象征。

4. 词汇石化现象的对策

4.1. 提高词汇语言输入质量

母语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有意识的对英语在语音、词汇、句法等进行多方面多维度的比价分析,找到母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尤其是要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部分,对目的语的语言形式等是非常有必要进行强调区分的。提高词汇的输入质量,尽最大可能地避免或降低母语负迁移的发生。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适当增加高质量的词汇输入量,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注意听说读写的训练,实现词汇的习得。当学习者达到一定有效的语言训练量变时,就可以引起质变而恰当地提高可理解性的目的语输入的难度以及语言材料的多样丰富性。致力于加强母语对而语习得的正面促进作用,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科学合理地减少或避免母语负迁移对语言石化现象的滋生。提高语言输入质量对词汇教学是大有裨益的,利于促进学生第二语言词汇的深度学习。语言学习者能够在高质量的词汇输入过程中将所学新词汇依据主题或情境与以往旧知进行融合建构,更新知识脉络。

4.2. 创造词汇输出机会

语言输出是语言习得与否的重要因素,输出是对已学习输入的知识内容的实践运用与操练,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吸收的过程。因此要创造高质量词汇输出的机会,激发学生的二语学习的动机与潜能,加强对而与学习的认同感。词汇学习是一个长时间持续的输入过程,学习者需要不断地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背的多种形式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对词汇的掌握和运用,建立丰富的词汇概念网络[5]。但是,如果长期学习过程中只学而不用,这是无法达到学习的高效率的。很容易产生学习的石化以及遗忘,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创造词汇输出的机会。通过对语言的综合运用,对学习者加强对词汇在实际语境中的回顾、扩展是大有裨益的。同时在语言的输入与输出时,还要注重学习者动机和态度的情感培养,明确二语学习目的,维持较高的学习动机,注重鼓励,保护学生学习语言的自信感,减轻对语言学习的过度焦虑,使之维持在一个适度焦虑水平,可以加速语言习得的进程,对石化现象的解决在具有积极意义的。真正的语言能力,主要体现在输出的环节上。对学习者来说,语言的输出比语言的输入更具难度性与挑战性。创造词汇输出机会,学习者能够将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进行接受内化,根据语言交际中的实况要求加工处理,进行有效的传递信息,这利于引起学习者对语言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产生有意注意,并检验对语言输入知识的理解与监控,从而反向激活“输入”。

4.3. 注重文化因素教学

语言是植根于社会与文化的沃土之上的。词汇作为语言的重要分子,它带有属于该民族特有的独特的文化烙印。而且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主要就自语其词汇承载的文化内涵[6]。解决二语词汇习得的石化现象,这就要求在二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词汇知识性的学习,还要挖掘词汇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因素,需要在语言教学中重视对输入的词汇与其特定的文化背景相结合。在词汇教学中,保证学习者透彻地理解词汇的含义,对词汇背后蕴含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人情以及感情色彩有所把握。比如可以通过书籍、电影等多种资源让学习者直观地感受第二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更加形象深入的理解词汇背后的文化意义。比如学生在学习“圣经-Bible”这个单词的时候就可以通过网络等多种形式去了解隐藏在这个简单单词背后的历史、宗教及文学背景等相关因素,从而拓宽自身的知识范围,主动积极地让自己能更好又更快地融入到目的语学习的真实语言环境中,从而提升二语学习效率。因此,在词汇教学过程中,仅教授或者学习单词的表面词汇意义是不足够的,还要对词汇进行深层次的拓展以及区分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石化现象的阻碍作用。注重文化因素教学,学习者能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获取多维的文化技能,培养高尚的文化品格,践行适宜的文化行为。通过学习培养,学习者能够更深层的感知母语与第二语言的文化知识,加深对不同语言的文化理解与认同,培养得体的文化意识。

5. 结语

二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词汇石化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石化现象的表现及成因复杂多样,这一现象阻碍和影响了二语学习的效率与进程。认真审视这一现状对于减缓词汇石化现象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是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今后的二语学习中,应该进一步关注语言石化现象,并对其可能路径进行科学探讨,致力于石化现象及其改善策略的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Selinker, L. (1972) Interlanguag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10, 209-231.
https://doi.org/10.1515/iral.1972.10.1-4.209
[2] 朱淑华, 陶桂凤. 二语习得中石化现象产生的认知原因及应对策略[J].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4): 144-148.
[3] 王谷全. 二语词汇习得中的石化现象研究[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3): 47-49.
[4] Krashen, S.D.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Longman.
[5] 李爱琴. 二语词汇习得中石化现象的认知分析[J]. 海外英语, 2013(5): 239-240, 250.
[6] 鲍娟. 论二语词汇习得中的石化现象[J]. 现代交际, 2011(3): 2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