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话语标记“谁知道呢”和“Who Knows”比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Discourse Markers “Sheizhidaone” and “Who Know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DOI: 10.12677/ml.2024.126441, PDF, HTML, XML, 下载: 30  浏览: 56 
作者: 赵宝洁, 谭方方: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关键词: 话语标记“谁知道呢”“Who Knows”语用功能Discourse Marker “Sheizhidaone” “Who Knows” Pragmatic Function
摘要: “谁知道呢”和“who knows”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浮现出话语标记的用法,它们在翻译中的对译程度非常高,且二者在句法分布和语用功能上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对等性,但目前学界对这一语言现象关注度不够,因而缺乏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本文从句法分布特征、语篇组织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三个方面对“谁知道呢”和“who knows”的话语标记用法进行系统细致地比较分析,以期对相关翻译、二语习得与双语词典编撰提供借鉴指导作用。
Abstract: “Sheizhidaone” and “who knows” emerge in the usage of discourse markers in specific linguistic environments, and they have a very high degree of matching in translation, and there is a large degree of equivalence between the two in terms of syntactic distribution and pragmatic function. However,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s not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this linguistic phenomenon, so there is a lack of comparative studies on the two.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usage of discourse markers of “sheizhidaone” and “who knows” from three aspects: syntactic distribution features, discourse organization functions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func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translati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bilingual dictionary compilation.
文章引用:赵宝洁, 谭方方. 汉英话语标记“谁知道呢”和“Who Knows”比较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6): 110-12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6441

1. 引言

“谁知道呢”和“who knows”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使用频率很高,并在高频使用的推动下固化成为新兴的话语标记。说话人使用“谁知道呢”和“who knows”以达到连贯上下文话语内容,促进听说双方言语交际的目的。前人对于“谁知道呢”的研究一般习惯于将其置于“谁知道”的研究框架下,作为语料在例句中出现。然而“谁知道呢”和“谁知道”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表现出的功能和用法并不完全一致,目前仅有刘志颖(2021) [1]将“谁知道呢”独立于“谁知道”的框架,分析了它的话语标记功能。学界对其研究尚不充分,且缺少对英语“who knows”浮现出的话语标记用法的研究以及将两者进行比较的研究。

我们在CCL英汉翻译平行语料库以及自建语料库中对“who knows”进行检索,结果如表1所示:

Table 1. Translations of “who knows” in the corpus

1. 语料库中“who knows”的翻译情况


谁知道呢

天/鬼知道

其他

出现次数/比例

97/86.61%

5/4.46%

10/8.93%

由此可见,“谁知道呢”与“who knows”的对译程度最高,说明两者在表义与功能上具有跨语言可比性。鉴于此,本文将从英汉对比角度出发,探讨“谁知道”和“who knows”在句法分布特征、语篇组织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三个方面上的异同。

本文例句除特殊标明,均选自动态语料库(汉语语料选自CCL、MLC和BCC语料库,英语语料选自CCL和COCA语料库)与自建语料库。

2. 讨论范围界定

本文基于Schiffrin (1987) [2]、冉永平(2000) [3]、董秀芳(2007) [4]等国内外学者对话语标记的研究和界定,提出话语标记的以下特征:在语音上,是一个整体且有弱化倾向;在语义上,不表示概念意义,只表示程序意义,不会对句子真值产生影响,体现说话人主观性;在句法上,相对独立,不与其他成分构成更大的语言单位,删除不会导致句子不成立。

2.1. 话语标记“谁知道呢”界定

在日常言语交际中,“谁知道呢”在句中有许多用法,如:

(1) 咱们老师这学期在周几上课啊,有没有谁知道呢

(2) 怎知道别人不去偷呢?那个姓孙的拿走些东西又有谁知道呢?他又坐了起来。远处有个狗叫了几声。他又躺下去。还是不能去,别人去偷,偷吧,自己的良心无愧。自己穷到这样,不能再教心上多个黑点儿!

(3) 反正都会死,死后的事谁知道呢,想干什么干什么,要什么就拿什么,感觉大s是真的很吊的女性,我终身学习。

(4) 我不怕死,所以我在死亡的门前找到了许多的小活路儿。我一时没有危险。不过,谁知道呢,将来我也许会在最想不到的地方与时间,忽然的死掉。

例(1)中“谁知道呢”是一般疑问句,在句中是具有实际概念意义的句法成分,需要听者就问题做出回应。

例(2)中“谁知道呢”为反问句,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说话人肯定的观点,在句中是不可删除的必需成分,不是本文要讨论的话语标记。

孔庆成(1998) [5]指出:“隐形否定指不具有否定形式却具有否定意义的否定。”例(3)中的“谁知道呢”不需要听者的回答,它在句中的作用就是委婉的表达隐形否定,如该句中“谁知道呢”的意思是“没有人知道”。

例(4)中的“谁知道呢”语义虚化,具有语境义,用来传达言者的主观情态。在本文中将它定义为话语标记,原因有四:第一,在句中不是必需成分,可以删除;第二,可以与但是、而且等连词互换,说明这里的“谁知道呢”只起到篇章衔接的作用,主要体现程序意义;第三,在句法上,前后有标点符号隔开,具有独立性;第四,在语音上有弱化。

2.2. 话语标记“Who Knows”界定

(5) Students, who knows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anybody?

(6) Therefore, it is Zhang Shuyun who knows most clearly how the photograph published by the Human Rights Watch/Asia was produced.

(7) If the Chinese armed police had not blocked these people from intruding into the consulate, who knows what would happen.

(8) Sports facilities will be available not only to athletes, they will serve the people: guests and residents of Sotschi new stadiums, ice palaces will be Sotschi one of the largest sports grounds and, who knows, maybe it will come here to rest and train leading Russian and foreign athletes.

例(5)中的“who knows”是对特定对象提出的一般疑问句,并需要听者做出回应和答复,不在讨论范围。

例(6)中“who knows”并不是一个整体,“who”指代的是“Zhang Shuyun”,“knows”在句中作谓语,是必要的句法成分,不在讨论范围。

例(7)中“who knows”引出后面“what”引导的宾语从句,具有实在的概念意义,在句法上是不可删除的成分。

例(8)中的“who knows”位于句中,语音弱化且是一个整体,句法上具有独立性,删除后并不影响语义真值,还可以被and、well等其他话语标记替换,所以我们将这里的“who knows”视为下文所要讨论的话语标记。

3. 句法特征

我们通过对语料的考察,发现“谁知道呢”和“who knows”在句法层面呈现出相似性与差异性,下面我们从句法分布及搭配两方面对其句法特征进行分析。

3.1. 句法分布

“谁知道呢”“的句法分布灵活度比较高,可以位于句首、句中与句末,也可以单用,独立性较强。例如:

(9)“好在家里还有点资产,还能容许我撑一段时间。谁知道呢,说不定,撑下去,潮流会变,好景还会再来。”告别时,老板陈有栋的一番话颇有伤感的意味。

(10) 这位绅士面前的桌子上,放置着一个时钟、一支书写笔、一张地图、一个指南针、装满金币的盒子和其他东西,零零碎碎,谁知道呢,还有和许多画中一样的一些我所不明白但能感觉到的东西……

(11) 作为一个成年人,亨利孤独地生活在芝加哥,无法融入社会或是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因为他随时都有可能穿越到1987年或是1992年,谁知道呢

(12) 出生于1902年的作家拉克斯内斯,他曾在195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谁知道呢!事情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冰岛现在的年轻人多半已经不晓得。

例(9)说话人在句首使用“谁知道呢”表达自己能否撑下去的猜测;例(10)中“谁知道呢”位于句中,主要是被说话人用来表达暂时停顿,调整话语内容;例(11)中说话人以“谁知道呢”结束话轮;例(12)中“谁知道呢”单独位于句中,说话人以此表达不确定的情感态度。

“who knows”同样可以出现在话语内容的句首、句中和句末位置,此外也可以单独出现在句中。例如:

(13) Take it to the next level and organise your coworkers to take turns in ‘cooking’ lunch for each other. Who knows, lunch at work might actually become fun!

(14) I guess the bottom line is you have some sort of major disdain for Leslie, so the rest of the discussion is a moot point. That’s fine, certainly your right, Skol, and who knows, maybe you are right.

(15) I would’ve thought, given the evidence of what Bogdanovich says in that documentary, for instance, if the 4 to 5 minutes has not been cut, it might have been better than Citizen Kane, and maybe one of the few greatest movies that he ever made, maybe the greatest movie, who knows.

(16) I can just picture the Whitehall mandarins sitting round an oval table coming to the conclusion that 30 deaths make no difference to the overall objectives. I wonder whether I’ll be another statistic. Who knows. I pray I won’t be.

例(13)位于句首的“who knows”阐述了说话人“同事间互相做午餐会更有趣”这一看法;例(14)“who knows”位于句中,延续话轮,表达说话人的观点。例(15)说话人表达完自己的想法后,以“who knows”结束话轮。例(16)主要是凸显说话人对政府不看重百姓生命的无奈之情。

3.2. 句法搭配

通过分析语料,我们发现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谁知道呢”和“who knows”主要和连词搭配使用起调整话语,凸显情感的作用,接下来我们结合例句具体分析。

3.2.1. 与转折连词搭配

“谁知道呢”和“who knows”可与“但”、“but”等转折连词搭配出现在转折语境中。如:

(17) 下一场对阵曼联,我们看起来似乎是输定了。但谁知道呢,如果所有有利的因素都加在了一起,我们也许就能走到最后。

(18) I’m sure that the claims that MonaVie can cure diseases are sound and reliable……And while I’m sure it did clear up your cough, I hear of these free things called doctors that you can go and see to do the exact same thing. But who knows, maybe doctors are a scam.

例(17)中说话人前文推测“我们似乎输定了”,后文又猜测“我们也许能赢”,此时“谁知道呢”和“但”搭配使用,出现在转折语境中,表达转折义。

例(18)中说话人在上文谈到“医生可以帮你治愈咳嗽”,接着话锋一转,指出“也许医生本身也是骗局”。“who knows”与“but”搭配凸显了上下文的转折对比。

3.2.2. 与并列连词搭配

(19) Get noticed by just one of the right people and who knows: You could get promoted out from under this guy sooner than you think—and then he’ll be somebody else’s problem.

(20) Soon now, I’ll turn and start for home. And who knows, maybe I’ll be singing.

上面两例中“who knows”与“and”一起出现在句中,用来连接同属于一个层次的上下文。

3.2.3. 与其他连词搭配

“谁知道呢”还可以和表递进、顺承关系的连词,如“而且”“然后”等并列使用,用来表达对前文内容的进一步递进补充。如:

(21) 最后靠双重思想为手段,党终于能够抑制历史的进程,而且谁知道呢,也许还继续几千年有这能力。

(22) 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也许我就能为我的国家做一点事情;然后谁知道呢,说不定我能改变这个世界。

例(21)中“谁知道呢”与表递进关系的“而且”连用,对前文内容进行补充,例(22)“谁知道呢”与“然后”搭配,对上文内容进行进一步扩展,表达一种顺承关系。

我们在CCL语料库和COCA语料库中随机抽取了英汉各100条语料,对“谁知道呢”和“who knows”的句法分布和句法搭配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如表2

Table 2. Syntactic distribution and syntactic collocation table of “sheizhidaone” and “who knows”

2. “谁知道呢”和“who knows”的句法分布及句法搭配情况表


句首

句中

句末

单用

与转折连词搭配

与并列连词搭配

与其他连词搭配

谁知道呢

8

68

21

3

19

0

3

Who knows

30

41

28

1

14

22

0

语料统计数据显示,“谁知道呢”大多分布在句中,而“who knows”在句首、句中、句末分布较均衡。在句法搭配上,“谁知道呢”主要和转折连词“但是”“但”“可是”等搭配出现在转折语境中,“who knows”则与并列连词“and”搭配使用更多。

4. “谁知道呢”和“Who Knows”的语用功能

Halliday (1970) [6]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王宴宗,马国彦(2021) [7]认为一个词语或组合性结构在演变为话语标记的过程中,概念功能减弱,而组织篇章话语、实现人际互动等方面的功能却日益凸显。做话语标记用的“谁知道呢”和“who knows”,主要体现话语组织和人际互动功能。

4.1. 话语组织功能

说话者为了表达的需要,会使用话语标记组织话语进行观点的输出,对话双方也需要通过话语标记来润滑语言,交际主体运用“谁知道呢”和“who knows”来组织衔接各语言单位,从而使话语内容更加连贯,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本章将从话轮和话题两个角度来讨论“谁知道呢”和“who knows”的话语组织功能。

4.1.1. 话轮构建功能

刘虹(1992) [8]指出:“话轮是指会话中说话者连续说出的具有和发挥了某种交际功能的一番话,当在话语末尾出现沉默或当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互换时,标志着一个话轮的结束和下一话轮的开始。”“谁知道呢”和“who knows”都具备延续话轮的功能,“谁知道呢”还可以位于句首用于转接话轮。

1) 延续话轮

话语交际过程中,说话者为了掌握话语权,使用“谁知道”和“who knows”延续话轮。例如:

(23) 陈鲁豫:你想拍电影对吧?

刘欢:拍电影?对,这是过去曾经有过这么个梦想。

陈鲁豫:本来说四十五岁以前拍。

刘欢:现在没戏了,现在这个食言了,已经。

陈鲁豫:没事,五十岁以前拍还可以啊。

刘欢:已经过去了,五十岁以前,五十五吧。不知道,反正这是有这么个念想来着,就是谁知道呢,但是这个梦想还是在,我相信一旦有条件的话,我还是,还是想把它实现的。

(24) Rose: What happens after the contract of the three-picture’s deal with Disney goes?

Jobs: No, we love working with Disney. It’s a fantastic partnership. So you know, who knows? Maybe we’ll put something together, keep making films with them.

例(23)刘欢指出自己一直以来没实现拍电影这个愿望,接着他使用“谁知道呢”延续话轮,继续说明如果有条件,还是会实现这个梦想。例(24) Jobs接连用了“you know”和“who knows”两个话语标记延续话轮,调整自己的话语指向,承接上文的内容表达自己对未来和迪士尼公司合作可能性的预测。

2) 转接话轮

当“谁知道呢”位于接应话轮起首的位置,主要起到对话轮的转接作用。

(25) A:我前两天坐那边的时候,网老断。但我今天坐这里,网还可以,没断过,是不是借书处这里是WiFi发射点啊。

B:应该是咱们头顶上这个仪器吧,我现在头顶就有一个,网还这么差。

A:对啊,那不应该啊。

B:谁知道呢,可能我这边这个仪器老了,你那边那个年轻。

A:笑死

例(25) A表达完自己看法,结束话轮后,B使用“谁知道呢”转接话轮,表达自己的推测和看法。

4.1.2. 话题组织功能

方梅(2015) [9]认为“话题”就是“被讨论的对象”。“会话往往有一定的目的,因此通常会围绕一定的话题展开”(姚双云,2012) [10]。“谁知道呢”和“who knows”在组织话语时通常主要起到延续话题和转换话题的作用,言者还会将“谁知道呢”用在句首设立新的话题。例如:

1) 设立话题

说话者常在句首使用“谁知道呢”引入一个新话题,并期待听话人给予反馈。

(26) A:谁知道呢 我今天刚想着爱豆塌房粉丝得有多难受ltm就塌了。

B:老铁们是谁

A:李泰民(微博)

例(26)说话者用“谁知道呢”设立“爱豆塌房”这一新话题,吸引听者的注意和讨论。

2) 延续话题

延续话题是指会话过程中往往围绕中心话题进行,以促进话语之间的连贯性。“谁知道呢”和“who knows”可以用于延续前面话题,使话题内容得以延展。

(27) A:听着,你知道,对我说来,凡是同她有关的事都是天大的大事。我得赶紧到首饰店去一趟,然后去请求她宽恕。

B:你可以去她家碰碰运气。谁知道呢,说不定会万事大吉的。

(28) Also, we have no idea what’s causing ADHD and other problems. Who knows, it could be something in the newborn/toddler period -ie too much tv, etc etc etc... Who knows...

例(27)说话者用“谁知道呢”延续话题,对上文所提出的“碰运气”进行进一步推测可能会“万事大吉”。例(28)说话者在上文表示不明确什么导致了多动症以及其他的问题,然后用“who knows”延续话题,在后文给出自己的一些假设。

3) 转换话题

作为话语标记的“谁知道呢”和“who knows”都可以标示话题的转换。

(29) 既然没有什么别的可看,我也就决定抱着姑且看之的态度去了影院,谁知道呢,有的时候,虽然片花的效果很一般,但正片却也可能非常不错的。

(30) Good, good. Stories like that doesn’t sound like someone who wants the doctor to pull the plug. ...I mean, who knows, you know? Like most creative geniuses, his deepest convictions changed hourly.

例(29)说话人在前文陈述现状的基础上,用“谁知道呢”转换话题,表述自己的看法。例(30)原本在说某个不至于让医生丧命的故事,接着用“who knows”转换话题,介绍创作天才的信念容易改变。

4.2. 人际互动功能

我们发现,做话语标记用的“谁知道呢”和“who knows”一般都被说话人赋予了情感,标示说话人的主观判断和评价,有很强的表达功能,同时也体现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关注,凸显了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

4.2.1. 言者立场表达

Biber & Finegan (1988) [11]将立场定义为:“人们说话时不仅要表达话语的命题意义,同时不可避免地要表达其立场,即说话者/作者的感情、态度、价值判断和愿望等”。通过分析发现,说话人在使用“谁知道呢”和“who knows”在标记言语信息时,大多伴随着自己对谈及对象的态度、评价以及感情的输出,起着立场表达的功能。Du Bois (2007: 139-182) [12]从语义表达上将话语立场区分为评价、认识、情感三类。“谁知道呢”和“who knows”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主要用来凸显评价立场,下面做具体分析。

1) 正面评价

“谁知道”和“who knows”可以被用来表达喜欢、满意等正面评价,此时说话人的情感状态也是积极向上的。

(31) 今天也是喜爱读博生活的一天,也许明天就不喜欢了,谁知道呢,今天喜欢就足够了。

(32) And who knows—when fall next arrives, I might even have the pleasure of his company again.

例(31)用“谁知道呢”表达了说话人认为即便会有变化,也对当前生活感到满足的愉快之情。例(32)说话人用“who knows”表达某种幸福之事可能发生的开心。

2) 负面评价

“谁知道呢”和“who knows”都可以用来表达对某人或某件事不满、抱怨等负面评价。

(33) 我定下的炒股目标就是实现一个小目标,啥时候完成这个目标,啥时候退休!快的话,2~3年,慢的话,可能这辈子别想退休了。谁知道呢

(34) People do change after 4 years of college, 4 years of life, maybe they’re the kind of people that don’t change and therefore no one else changes either. Who knows, sometimes I feel like I’m a dummy for not believing the way they do, then I shake myself and come out of it.

例(33)说话人用“谁知道呢”结尾,表达一种对未来调侃自嘲的情绪。例(34)说话人对自己不相信其他人做法,而将自己评价为一个难以和其他人一样的傻瓜,此时“who knows”放在句首,表达说话人对自己的嘲讽和挖苦。

3) 中性评价

“谁知道呢”与“who knows”除了可以用来表达正面和负面评价之外,还可以用来表示冷静的中性评价。此时,说话人在基于一定的信息的基础上,使用“谁知道呢”和“who knows”来凸显自己的客观推测和看法。

(35) 还说什么他们死活不会招个像你这样大学刚毕业的新人,结果他们还是雇了你啊,谁知道呢,没准这次你又能拿到呢。

(36)…… I have no solid proof he has molested children……but he may be the exception, who knows, I certainly don’t have any reason to believe that he can’t prove he isn’t one.

上面两例中都是说话人基于当前情况,用“谁知道呢”和“who knows”来标示自己客观的评价和推测。

我们从自建语料库中分别随机抽取了100条汉英语料,对其中说话人使用“谁知道呢”和“who knows”表达评价立场时的倾向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由上图可知,说话人主要使用“谁知道呢”和“who knows”来表达中性评价。此外,“谁知道呢”用来陈述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的比例相当,而“who knows”较多用来表达正面评价。

4.2.2. 标示言者情态

“谁知道呢”由疑问代词“谁”,认知心理动词“知道”和语气词“呢”构成,疑问代词“谁”的语义虚化使得“谁知道呢”主观性意义进一步增强。认知心理动词“知道”是说话人表达主观情态的重要因素,语气词“呢”的存在,使整个结构更加自足,能够不和其他成分结合而独立的出现在语言环境中。在整理语料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谁知道呢”和“who knows”具有表达言者对命题的不确定性、猜测等情态功能。

Figure 1. The speaker’s position expresses function of “sheizhidaone” and “who knows”

1. “谁知道呢”和“who knows”言者立场表达功能

1) 不确定情态

刘志颖(2021) [1]认为当说话人从目前掌握的信息出发,无法确定事件的最终走向,往往会以“不确定”待之。“谁知道呢”和“who knows”很多时候就被说话人用来表达不确定时的无奈情绪,如:

(37) 生活随时会遇到各种困境,爱情的困境、婚姻的困境……甚至外星人的困境。哪些困境是属于你自己的,哪些是属于别人的,或即将会属于你的。什么事都在发生,谁知道呢

(38) Actually, I hope I love my wife with all my major brain parts ― but who knows?

例(38)言者在前文表述了生活中会遇到的困境,紧接话锋一转,表示什么都会发生,此处的“谁知道呢”充满了对会发生什么的不确定。例(39)是言者对自己期待能否实现的不确定性表达。

2) 推测情态

“推测或估计的结论是说话人自己根据经验或知识判断得出的,体现的主要是一种可能性”梁永红(2024) [13]。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会使用“谁知道呢”来表达自己的诸多推测。如:

(39) 从这里到尽头,最短的距离是直线,偏离,就能延长此距离。他老先生说:“假如这些偏离变得复杂、纠结、迂回,以至于隐藏了偏离本身的轨迹,谁知道呢,也许死神就找不到我们,也许时间就会迷路,而我们就可以继续隐藏在我们不断变换的匿逃里。”

(40) I have yet to find the Caliber of motivation that is necessary to fuel a change. Who Knows, maybe the fact that I am commenting and admitting to this might be a catalyst for something.

相较于不确定的语义特征,说话人使用“谁知道呢”或者“who knows”来表示推测时,大多会与表示推测性的词语,如可能,也许等相互配合,并在后面的小句中给出自己的主观判断。例(40)中“谁知道呢”是对前文提到的偏离变得复杂后可能发生的事情的推测。例(41)“who knows”是说话人对自己现在的行为可能也会成为其他事情的催化剂的猜测。

3) 意外情态

万光荣,刘欣婷(2023) [14]指出“意外(mirativity)是指言语交际者没有预料到的或者感到惊讶的信息。”汉语中的“谁知道呢”还具有表达说话人意外情态的功能。

(41) 在这儿干了五年,从没接到过市长的手书!今儿忽然接到了市长的手书,便怀着那种谨慎心情拆了开来。谁知道呢?是封撤职书。

例(41)说话人使用“谁知道呢”表达自己没有想到自己收到撤职书的意外之情。

4.2.3. 提请读者注意

李洋,陈一(2020) [15]认为话语标记的存在,会将读者阅读中的连贯思维断开,言者可以对听者的注意力、思路进行新的定位和引导。如:

(42) 菊子不同意。在她心里,她只求由科长太太升为处长太太,而并不希望把祁家的人得罪净了。谁知道呢,她想,瑞丰万一再走一步好运,而作了比处长更大的官呢?(转引自刘志颖(2021) [1])

(43) Some people say that the enjoyment of now, no set number tomorrow, who knows, now worthy of a good heart.

例(42)言者陈述了菊子心里的期待,通过“谁知道呢”言者引导读者关注菊子掩藏在这份期待下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例(43)言者先陈述了别人的观点,继而使用“谁知道呢”引导听者关注后面自己要表达的观点。

5. 结语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谁知道呢”和“who knows”在句法分布和语用功能上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共同性,同时也存在一定差异。具体来说:

句法方面,“谁知道呢”大多分布在句中,而“who knows”在句首、句中、句末分布较均衡,二者可以单用,也可以与连词搭配使用,其中“谁知道呢”主要和转折连词搭配出现在转折语境中,还可以与表顺承关系的连词“然后”以及表递进关系的连词“而且”搭配使用,很少与并列连词“和”连用。而“who knows”则与并列连词“and”搭配使用居多。

从话语组织功能上看,“谁知道呢”和“who knows”都具有延续话轮的功能,还具有延续话题,转换话题的功能,“谁知道呢”还可以在句首起到转接话轮和设立话题的作用。

从人际互动功能上看,“谁知道呢”和“who knows”都可以表达说话人对自己、他人或某件事的正面、负面或中性的评价立场、也具有标示言者不确定和推测的情态功能,其中“谁知道呢”偶尔还会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意外情态,此外,“谁知道呢”和“who knows”还具有提请听者注意的功能,体现了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

参考文献

[1] 刘志颖. “谁知道呢”的话语标记功能及其生成机制[C]//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2021对外汉语博士生论坛暨第十四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 2021: 10.
[2] Schiffrin, D. (1987) Discourse Marke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611841
[3] 冉永平. 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 外语研究, 2000(4): 8-14.
[4] 董秀芳. 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 世界汉语教学, 2007(1): 50-61+3.
[5] 孔庆成. 否定修辞作用的语用机制[J]. 语言文字应用, 1998(1): 61-68.
[6] Halliday, M.A.K. (1970) Languag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unction. In: Lyons, J., Ed., New Horizons in Linguistics, Penguin, 140-155.
[7] 王宴宗, 马国彦. 话语标记“那什么” [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11): 120-124.
[8] 刘虹. 话轮、非话轮和半话轮的区分[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3): 17-24+80.
[9] 方梅. 自然口语中弱化连词的话语标记功能[J]. 中国语文, 2000(5): 459-470.
[10] 姚双云. 自然口语中的关联标记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11] Biber, D. and Finegan, E. (1988) Adverbial Stance Types in English. Discourse Processes, 11, 1-34.
https://doi.org/10.1080/01638538809544689
[12] DuBois, J.W. (2007) The Stance Triangle. In Englebretson, R., Ed., Stancetaking in Discourse: Subjectivity, Evaluation, Interaction.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3] 梁永红. 山西榆社方言中情态副词“害怕”的语法功能与情态特征[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8(1): 118-123.
[14] 万光荣, 刘欣婷. 跨语言视角下意外表达式的类别与共性特征[J]. 中国外语, 2023, 20(6): 40-49.
[15] 李洋, 陈一. 诱导参与标记“试想”的互动功能[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42(6): 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