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叙事理论的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以江宁织造博物馆为例
Research on Museum Display Design Based on Spatial Narrative Theory—Taking Jiangning Weaving Museum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design.2024.93369, PDF, HTML, XML, 下载: 26  浏览: 64 
作者: 徐丁瑶: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空间叙事理论博物馆建筑设计Spatial Narrative Theory Museums Architectural Design
摘要: 博物馆作为人们日常了解历史、文化、自然的重要场所,除了具备储存历史文物、文物保护、展陈展示等基本功能外,还能促使展陈空间与参展者产生情感共鸣。文章以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中的展示设计为研究对象,引入空间叙事结构对江宁织造博物馆中的展示空间进行分析和探索,指出历史与现代融合的空间场景营造、多链条并行深化叙事主题、巧用隐性叙事语汇重构空间氛围、融入交互叙事提升观众认知体验皆是其有效的展示设计策略。通过对江宁织造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探索,以期为其它博物馆空间叙事设计提供参考,进而促进历史文化与大众的深层交流。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lace for people to learn about history, culture and nature, museums not only have the basic functions of storing historical relics, protecting cultural relics and displaying exhibits, but also promote the emotional resonance between the display space and the exhibitors. The article takes the display design of Nanjing Jiangning Weaving Museu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troduces the spatial narrative structure to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display space of Jiangning Weaving Museum,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spatial scene creation of the fusion of history and modernity, the deepening of the narrative theme of the multi-chain parallelism,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patial atmosphere by using the implicit narrative vocabular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active narrative to enhance the audience’s cognitive experience are all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the display design.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display design of Jiangning Weaving Museum, we hop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museums’ spatial narrative design, and then promote the deep communication between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the public.
文章引用:徐丁瑶. 基于空间叙事理论的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以江宁织造博物馆为例[J]. 设计, 2024, 9(3): 675-680.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3369

1. 引言

随着社会对文化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博物馆已经由传统的单一展览功能转型为包含科普、休闲、社交等多重功能的公共文化场所。博物馆的类别也经历了扩展,不仅包含自然历史类,还涵盖了生活和文化符号等更多元的领域。在这一背景下,博物馆的功能变得更加多元化,观众的主体性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利用空间叙事理论,博物馆可以更有效地通过形态和物料展示事物、场所、事件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从而将人的认知和感知与空间环境相连接,引导观众参与到意义的建构过程中,增加参观者与文化的情感互动,更好地传播文化价值。

2. 江宁织造博物馆现状

2.1. 江宁织造博物馆概况

江宁织造博物馆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123号,是一座建造在清代江宁织造遗址上的现代博物馆,由著名建筑学家、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担纲设计,于2009年建成,并于2013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的设计主题是“白首相见江南”,建筑风格取自中国山水画的深远、高远、平远之意境。由于建地面积狭小,吴良镛先生从明末散文《核舟记》中得到启发,把园林部分想象成胡桃雕刻,点缀以“盆景”山水,建筑群北高南低,尽可能地采用园林手法进行覆盖,复建了织造署中原有的西池、楝亭、萱瑞堂、西堂等建筑,形成了一幅江南山水画的现代与传统结合的经典之作[1]。江宁织造博物馆的建成,不仅为南京市增添了一处展示地方文化的重要窗口,更为中国的博物馆建筑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

2.2. 展示内容与形式

在历史上,南京大行宫地区是清初江宁织造的所在地,亦即《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因此江宁织造博物馆的内部展陈设计不仅仅只围绕江宁织造府,亦在展示曹雪芹先生及其文学巨著《红楼梦》的创作有关的历史遗物、历史信息。纵观江宁织造博物馆内部,可以分为地面建筑和地下建筑两部分。其中,地面建筑4层,有“楝亭”“萱瑞堂”“戏台”和“有凤来仪馆”等4组代表性建筑;地下建筑两层包括“一府三馆”,即江宁织造府和中国旗袍馆、红楼梦文学史料馆和云锦博物馆。地面建筑以园林景观为主线,行走其中,就像游走在盆景里,不大的园林里包含了众多微小景观,它们大都以《红楼梦》里的地名来命名。例如葬花吟,曲径通幽,大观园,怡红快绿,潇湘竹林,太虚幻境,青埂峰等。地下展馆的陈设则更为丰富,既有江宁织造衙署复原场景、展现古代纺织技艺和文化特色的丝织品、织机,也有展示《红楼梦》的图册、手稿以及相关文物,还有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的与江宁织造相关的历史影像和现代艺术作品,如“影像红楼”矩阵等,静态展示与动态展示的结合增加了展览的趣味性和参与感。

2.3. 展示空间序列

江宁织造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序列是为满足观众的观展需求而设计出的交通动线。博物馆的空间布局由外部的园林景观和内部的四个主要展厅构成,以清代江宁织造的历史发展为核心线索,同时分支出《红楼梦》的文学史料、南京云锦和中国旗袍等主题。这样的布局不仅清晰地呈现了江宁织造署的历史脉络,南京云锦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以及旗袍艺术的演变过程,还深入挖掘了与江宁织造府紧密相关的曹家历史,以及历史名人曹雪芹及其文学巨著《红楼梦》的深厚联系。四个展厅虽然在结构上各自独立,但实际上却通过精心设计的叙事线索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一个发散式的展示空间序列。这种设计策略不仅引导参观者深入探索历史,更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历史、建筑与生活的和谐融合,从而享受到一场丰富多彩的空间叙事体验。

3. 空间叙事理论与博物馆的适应性

3.1. 空间叙事理论

空间叙事理论作为跨学科的成果,将叙事学与空间设计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叙事”概念[2]。人在空间中进行运动时,会对空间形态产生不同感受,博物馆室内陈列空间的营造反映了设计师对叙事节奏和空间氛围的把握。不同的空间形态能够为观众带来各异的空间体验。在空间设计实践中,该理论运用叙事的思维和技巧,将人的行为纳入叙事框架之中,从而将人的认知和感知与空间环境紧密相连。其核心任务是将事物、场所、事件的历史信息,文化意义呈现出来,主要借助形态和物料来叙述[3]。可以说,空间叙事理论为现代设计领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工具,它强调了空间设计中的人文关怀和情感表达,使得设计作品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构建,更是文化和情感交流的平台。通过空间叙事,设计师能够创造出更具吸引力、更有深度、更富内涵的空间环境,为人们提供独特的体验和思考的场所。

3.2. 空间叙事理论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空间叙事理论的应用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叙事主题,叙事手法,叙事语言,叙事结构[4]。空间叙事的主题是设计所要传达的核心思想。博物馆的叙事主题具有多样性,它可能围绕一个历史事件、一种文化传统、一个艺术流派或者一个特定的社会议题。从自然环境,到人文历史,从建筑特色到神话故事,都是独具特色的叙事主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叙事手法则是设计师用来引导观众体验和理解叙事主题的技巧,包括空间布局、展品排列、光线与声音的使用等。通过这些手法,设计师能够营造出引人入胜的叙事环境,使观众在参观博物馆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跟随叙事线索,获得深刻的体验。叙事语言则涉及到设计师如何通过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等感官元素来表达叙事内容。这包括展览的文字说明、图像展示、色彩搭配以及材料质感等,都是叙事语言的一部分。设计师通过精心选择和搭配这些元素,使叙事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最后,叙事结构是指整个展示空间的组织方式,它决定了观众的参观路径和体验节奏。一个清晰的叙事结构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博物馆的展示内容,同时也能够在无形中引导观众的情绪变化,增强展示的吸引力。这四个要素共同构筑了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基础框架,使博物馆能够更加有效地传递知识、启发思考,并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进而实现教育、研究和欣赏的多重功能。

4. 江宁织造博物馆空间叙事的设计策略

4.1. 历史与现代融合的空间场景营造

江宁织造博物馆的设计师吴良镛先生在深入理解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后,提出了“两种模式”和“三个世界”的设计理念,“两种模式”即“核桃模式”和“盆景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中,“核桃模式”巧妙地将现代建筑的外层与古典园林的内核结合,形成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核桃”,其中传统建筑的核心代表着文化的精髓,而现代建筑的外表则展示了时代的进步。“盆景模式”则通过将园林艺术置于建筑之上,创造出一种微缩的自然景观,不仅展示了自然之美,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三个世界”的设计理念进一步丰富了博物馆的叙事层次,将历史、艺术和建筑世界三个维度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叙事空间。历史世界通过博物馆的展览和陈列,讲述着江宁织造府的过往和《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艺术世界则通过园林和建筑的艺术性设计,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妙;建筑世界则通过现代建筑技术的运用,展示了当代建筑艺术的创新和探索。两种模式的交融围绕着“历史世界–艺术世界–建筑世界”的整体构造,通过这样的空间场景营造,江宁织造博物馆不仅成为了一个展示历史和文化的平台,更成为了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引导参观者在历史与现代之间穿梭,体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和心灵对话。

4.2. 多链条并行深化叙事主题

伊莲·古里安(Elaine Gurian)认为,“博物馆的本质并非是藏品,而是一个保存记忆、呈现和组织意义的场所[5]。尽管博物馆的展览历来以考古成果和出土文物为重点,但博物馆作为文化精粹的汇聚之地,其叙事的功能同样重要。因此,博物馆的展览设计不应只遵循单一的叙述方式,而应当深度挖掘文化的历史、美学和社会层面的价值,进而创造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叙述体系。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便是这种理念的实践,其展览布局体现了“一府三馆”的概念。“一府”指的是利用传统建筑元素激发对历史上江宁织造府的联想;“三馆”则指的是红楼梦博物馆、曹雪芹纪念馆和云锦博物馆。这些主题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在有限的空间内交织出丰富的叙事层次。设计者巧妙地利用地下一层空间作为“三馆”的主要展示区,同时借鉴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者,百代之过客也。”的思想,将博物馆的地上建筑群作为“空间”的象征,而地下展览部分则以“时间”为主题,通过空间的流动性和展厅的起承转合,展示出“逝去的时间”与遗留下的历史景象[6]。这样的叙事手法不仅丰富了展览内容,也提升了观众的互动体验和思考层次,使得博物馆成为了一个充满故事和深意的文化空间。

4.3. 巧用隐性叙事语汇重构空间氛围

每一件历史博物馆中的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是向观众传达历史信息的有力媒介。然而,语言本身是一个有局限的系统,其真正含义往往需要依托于特定的语境才能得以充分表达。当文物与其原始的时空背景分离,观众很难仅凭孤立的展品来洞悉其背后蕴含的深层历史意义和价值,进而与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为了增强展览的叙事力,博物馆的空间设计必须基于展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属性,提取出能够被传达的叙事元素,并运用叙事性的设计策略在空间中表现出来,为观众提供一个有助于理解展品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情境空间”。这些叙事元素可以通过建筑材质肌理、空间布局、辅助道具、图形符号、色彩、灯光、声音等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方式演绎[7]。例如,江宁织造博物馆的外立面采用的木格栅设计,不仅是一种建筑技术的应用,更是一种叙事表达的方式。木格栅透过的光影变化,象征着云锦工艺的丰富色彩和华丽质感,同时映射出江南园林的细腻与雅致。这种隐喻性和象征性的设计手法,为博物馆的空间赋予了更深层的意义和层次,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多元的解读视角。

4.4. 融入交互叙事提升观众认知体验

江宁织造博物馆在空间叙事设计上巧妙融合了静态展示与动态体验,以此焕发展品的活力与魅力。首先,在展品的筛选与组合上,博物馆精心策划,不仅陈列了丝织品、织造机、书稿、雕像等博物馆常设的静态类物品,还对包括《红楼梦》主题、云锦主题、江宁织造府主题在内的展厅进行动态的空间叙事性展示,将场景动态化的展现。通过在叙事化的历史文化展示空间中,增加互动体验项目可以全方位调动观众的感官系统,既避免了展览的单调性,又防止了观众的审美疲劳。

具体而言,江宁织造博物馆中的互动体验项目主要从两方面来实现:一是增加交互体验设备;二是设计与观众互动的项目。例如,在《红楼梦》主题的展厅内,通过电子触摸屏等交互体验设备,观众可以参与红楼梦人物主题答题游戏,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展览的趣味性,也使得观众能够在娱乐中学习,更深入地了解《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此外,博物馆还设置了方言红楼梦片段的聆听体验,观众可以通过耳机聆听南京话、苏州话、扬州话等不同方言的经典红楼梦片段,这种独特的体验方式,既丰富了观众的感官享受,又让他们对《红楼梦》的文化背景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在云锦主题展厅内,博物馆同样设计了以电子屏为媒介的云锦拼图互动体验设施,观众可以亲手拼凑出云锦的图案,体验传统云锦工艺的精妙。除了互动体验设备,江宁织造博物馆还设计了一系列与观众互动的项目,如红楼影院的影视作品放映、织署戏台的传统戏曲表演、模拟织造过程的织造机等等,这些项目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享受,也使得博物馆的展示空间变得更加生动和立体。江宁织造博物馆的空间叙事设计,通过静态展示与动态体验的巧妙融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方式,观众的主体性在博物馆设计中被更多地呈现出来。

5. 结语

通过对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深入分析,我们得以洞察空间叙事理论在博物馆设计中的应用及其对观众体验的深远影响。江宁织造博物馆的设计策略,不仅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展现了现代设计理念的创新与融合。通过历史与现代的融合、多链条并行的叙事主题深化、隐性叙事语汇的巧妙运用,以及交互叙事的融入,江宁织造博物馆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富有教育意义、文化价值和审美体验的展示空间。

博物馆作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其展示设计的核心在于如何有效地传递文化价值,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江宁织造博物馆的实践表明,空间叙事理论为博物馆设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通过叙事化的空间设计,可以增强展览的教育功能,提升观众的认知体验,促进历史文化与大众的深层交流。这种设计策略不仅适用于江宁织造博物馆,也为其他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博物馆的展示设计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未来的博物馆设计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满足观众的期待。空间叙事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将有助于博物馆设计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空间叙事的策略,创造出更具吸引力、更有深度、更富内涵的展示空间,从而在文化传播和教育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 吴良镛选集·建筑作品: 金陵红楼梦文化博物苑[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2] 龙迪勇. 空间叙事学[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8-421.
[3] Frenchman, D. (2001) Narrative Places and the New Practice of Urban Design. In: Vale, L.J. and Warner Jr., S.B., Eds., Imaging the City: Continuing Struggles and New Directions, Part 3, Center for Urban Policy Research, New Jersey.
[4] 申芮宁. 基于空间叙事理论的豫南明港古镇中山街更新设计探研[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郑州大学, 2022.
[5] 尹凯. 重置与转向: 当代博物馆理念的梳理与思考[J]. 东南文化, 2018(4): 82-89.
[6] 盛金成, 孙献华. 现代建筑与园林的完美结合——江宁织造博物馆[J]. 美术教育研究, 2018(24): 86-87+90.
[7] 杜欣阳, 许传宏. 空间重构: 遗址博物馆展览空间叙事性设计策略[J]. 设计, 2021, 34(23): 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