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甘肃段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Gansu Section of Silk Road: The Routes Network of Chang’an-Tianshan Corridor
摘要: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属于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作为首批申遗成功的世界文化遗产线路,其保护管理工作显得迫在眉睫,这不仅关系到世界遗产的完整性与原生性,还对丝绸之路其他路网的申遗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引领带动作用。本文以甘肃段为例,根据甘肃段的遗产区特点提出一体化发展策略和各遗产点的特色化发展策略,诸如融合当地特色美食,设立甘肃段遗产保护基金会、科学开发遗产旅游等,并对麦积山石窟遗产点设计了防护改造方案。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本文希望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提出更贴合遗产点实际而有效的保护开发举措,以期实现整个路网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Silk Road: The Routes Network of Chang’an-Tianshan Corridor is a part of the Silk Road. As the first batch of successful inscriptions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routes, its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work is extremely urgent, which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integrity and originality of the World Heritage site, but also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the inscription work of other Silk Road networks. Taking Gansu sect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each heritage sit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eritage areas in Gansu section, such as 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cuisine, the establishment of Gansu section heritage protection foundation,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heritage tourism and so on. Maijishan Grottoes heritage site prote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scheme is designed. The Silk Road: The Routes Network of Chang’an-Tianshan Corridor spans China, Kazakhstan and Kyrgyzstan, and the management work has a long way to go. This paper hopes to put forward more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measures that are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heritage sites by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road network.
文章引用:陈鹏飞.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甘肃段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 可持续发展, 2024, 14(6): 1395-1404. https://doi.org/10.12677/sd.2024.146161

1. 引言

世界遗产是指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是大自然和人类留下的最珍贵的遗产,需要将其作为整个人类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1]。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中原地带,是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重要陆上通道,它是以商道开始打通,后来随着影响力不断扩大,进而兼具了文化等属性。丝绸之路是广义概念,具体地包括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又属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世界文化遗产专指“有形”的文化遗产,完全不同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文物、建筑群、遗址等三类[2]。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是一条超大型文化线路,几乎涵盖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所有种类,其研究价值可谓前所未有,但过长的线路以及繁杂的遗产点毋庸置疑会带来管理保护方面的挑战,如何做好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一门经久不衰的学问。本文重点从保护原生性出发,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甘肃段为例,对甘肃段内的遗产点进行整体与局部分析研究,提出科学可持续的一体化与特色化发展策略,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更新当下发展方向,以期让甘肃段得到更有效的保护,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完整性添砖加瓦,筑起一道科学防线。

2. 研究区概况

丝绸之路是一条线性文化遗产路线,它所涵盖的不单是实体的道路与建筑和自然景观,它还包含了无形的经济、政治、历史、军事、文化、人文、外交、和平、友谊、艺术、宗教、商贸、旅游等多种元素,其主要线路自东至西总长超过10,000 km,穿越3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亚洲、欧洲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一条经济和文化交流之路,更是一条民族融合之路,是人类和平共生之路。丝绸之路的基本框架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它对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与繁荣产生了巨大贡献。丝绸作为它的代表性的商品,在19世纪被正式用来命名这条交流之路[3]。丝绸之路这个名词已经普遍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同样在古代就开始发挥着它巨大的魅力。它不仅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还促进了各个不同地区的宗教等文明的融合,见证了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亚欧大陆文明的发展脉络,在世界上有着独一无二的突出意义和价值[4]

2.1.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

图1所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涉及中哈吉三国,包括22处中国遗产点、8处哈萨克斯坦遗产点和3处吉尔吉斯斯坦遗产点,又集中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处)、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3处)、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3处)一带,有着文化旅游资源魅力独特的文化特性和高度富集的产业特性,具备建设文化旅游先行带的资源优势[5]。它是丝绸之路第一批成功申遗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以后丝绸之路其他区域路网的继续申遗工作积累了经验,同样“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也是中国第一次与周边国家跨国申遗成功的世界遗产,对我们国家而言,甚至对世界遗产申遗工作都有着里程碑意义,为其他国家的相似跨国遗产申遗工作树立了典范。

注:该图基于奥维互动地图软件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22)3124号的标准地图制作,资料来源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https://whc.unesco.org整理,底图无修改。

Figure 1.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heritage sites of Silk Road: The Routes Network of Chang’an-Tianshan Corridor

1.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遗产点的地理位置分布

2.2.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甘肃段

甘肃是国内有名的文化大省,其中敦煌莫高窟更是冠绝群雄,已经成为甘肃的一张旅游名片。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指出,“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是世界上最具获利潜力,同时也是未经真正开发利用的投资佳地……丝绸之路地区有潜力成为世界上最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而旅游业最具发展潜力的是文化与历史旅游景点及生态旅游的开发”[5]

注:该图基于奥维互动地图软件下载的审图号为GS(2023)0012号的标准地图制作,底图无修改。

Figure 2. Location distribution of five heritage sites in Gansu section

2. 甘肃段内的五个遗产点区位分布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甘肃段拥有五个遗产点,功能上分为文化遗址和宗教遗迹两大类。如图2所示,它们分别为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锁阳城遗址、炳灵寺石窟和麦积山石窟,从分布位置上来看,前三个遗址位于甘肃西北部,后两个石窟位于甘肃东南部。甘肃地形呈狭长状,地貌复杂多样,山地、河谷、平川、高原、戈壁、沙漠一应俱全,复杂的地貌形态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貌单元:秦岭山地、黄土高原、祁连山地、北山山地、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甘肃段内的五个遗产点中,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和锁阳城遗址位于河西走廊以北地带,炳灵寺石窟位于陇西黄土高原,麦积山石窟位于陇南山地。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和锁阳城遗址属于边防建筑类,在戈壁地貌上修建而成,炳灵寺石窟和麦积山石窟的建造需要易开凿、耐风化的石壁作为条件,炳灵寺石窟所在积石山山岩的地质结构系黄砂岩,麦积山石窟石质为水成子母岩,五个遗产点正是因为所处地貌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遗产面貌特征。

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heritage sites in Gansu section of Silk Road

1. 丝绸之路甘肃段内的五个遗产点特征

名称

地理位置

年代

核心区面积

缓冲区面积

玉门关遗址Site of Yumen Pass

甘肃省敦煌市

西汉

5967.80 hm2

50923.02 hm2

悬泉置遗址Site of Xuanquan Posthouse

甘肃省敦煌市

西汉

824.26 hm2

2647.39 hm2

锁阳城遗址Site of Suoyang City

甘肃酒泉市瓜州县

15788.60 hm2

23424.66 hm2

炳灵寺石窟Bingling Cave-Temple Complex

甘肃临夏永靖县

南北朝至宋

132.62 hm2

2044.37 hm2

麦积山石窟Maijishan Cave-Temple Complex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

西魏、北周

483.71 hm2

1259.28 hm2

注:资料来源据丝绸之路世界遗产官网http://www.silkroads.org.cn/整理。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甘肃段内的五个遗产点虽然功能上呈现出了单一性的特点,但就其历史沿革而言,又有着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魅力(见表1)。其中,玉门关遗址和悬泉置遗址更是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研究价值自不待言,锁阳城遗址与前两者都由于年代久远,如今呈现在眼前的只有残垣断壁,我们只能通过残留的痕迹去构想当年的建筑风貌,或者历史研究者们根据史料等文献去做出复原图,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遗址原貌。炳灵寺石窟壁画数量丰富,色彩鲜艳,题材涉及佛教、道教、儒教,体现了不同宗教文化的交融,是丝绸之路重要的遗产点之一。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因为规模庞大、历史价值深厚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洞窟中的佛像盈千累万,形态逼真,表情栩栩如生,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

3. 甘肃段的管理保护现状

我国世界遗产的遗产管理正在逐步走向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目前我国的世界遗产管理模式主要是行政管理和市场管理。许多世界遗产地的管理模式仍按传统的运行机制,不同性质的遗产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文化遗产的管理归国家文物局负责,自然遗产的管理归建设部负责,同时建设部、文化部、国土资源部、林业部、环境保护部、国家旅游局等许多部门也都有各自的管理范围[6]。甘肃由于地形狭长、地貌多样的原因,相关法律法规很难细致顾及到每一个地区,这也就造成了众多景区在政策落实时不加以变通,很难做出具有因地制宜创新的地方性法规。甘肃世界遗产种类各有不同,还有一些待开发的文化景点都有着申请世界遗产的巨大潜力,可甘肃由于缺少一个独立的管理机构,面对规模庞大的遗产景区时,各景区之间割裂散乱,发展情况良莠不齐,进而导致各个遗产点和景区都显得发展动力颓显。

2018年1月27日,甘肃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明确提出努力将甘肃省建设成为世界级丝路旅游目的地、中国户外体验大本营和西部自驾旅游黄金线,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转变。甘肃以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为旨归,加速文旅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目前文化旅游业已跃居全省十大生态产业之首,提升空间和潜力可观[7]。近几年来,甘肃在旅游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见效可观,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还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限制甘肃发展的不仅只是地理位置,更多地还体现在政策实行力度和基层执行力度上。甘肃因为地理位置等诸多原因,经济发展一直落后,GDP常年处在队尾。遗产地的旅游业已经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8],所以甘肃应当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借力促成旅游业发展。

在市场经济机制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发展经济”为由,盲目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使许多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被毁坏事件时有发生,不少历史文化名城遭到严重破坏。我国世界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主要涉及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地区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众多的名胜古迹和自然保护区亟需统一归口管理和科学决策[9]。2023年,央视新闻调查曝光的天水古城便是为追求商业利益而破坏了古城面貌的典型案例,甘肃天水以修缮为名斥资8.8亿元进行古城改造,结果引入了大量商业经营项目,极大地损坏了古城建筑原貌,在很多情况下历史建筑的破坏是不可逆的,天水古城风波侧面体现出甘肃在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严重不足。实地考察中另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便是遗产点的缓冲区面积内出现了大量的现代商业化设施,如遗产点麦积山石窟,定居其周围的村民大肆修建餐饮门店,装修在没有受到约束的情况下风格大相径庭,纵观遗产点周围,充斥着大量现代化商业设施,极大地破坏了缓冲区原有的功能,游客体验感也随之大幅下降。

4. 甘肃段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鉴于甘肃面临的种种问题,结合甘肃段线性文化遗产的特征,本文提出推行甘肃一体化发展策略,各遗产景区在此基础上加以实行特色化发展策略,实现整体与局部的匹配落实,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甘肃段遗产点的可持续发展。线性文化遗产是基于某种经济、文化或政治功能为纽带形成的线性或带状区域的文化遗产族群。丝绸之路以路网为“轴”、以世界文化遗产点及沿线众多与之相关联的其它文化遗产、城市、聚落、交通枢纽等为“点”,形成“点–轴式”空间结构的线性文化遗产。大空间跨距加上沿线经过众多的地理区、文化区与行政区,使之具有超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的特征[10]。笔者在各个遗产点实地考察后认为,甘肃地形狭长,各个遗产点分布较为散乱,难以集中管理,因此应当从整体制定统一管理方案,落实到每一个遗产点时,又需要结合自身景区特点局部因地制宜,重点从保护原生性出发,合理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保护发展策略。

4.1. 甘肃段一体化发展策略

甘肃段的一体化发展需要注重以政府作为牵头引导力量,在经过大量实地遗产点景区考察后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细化政策标准,把握好保护与开发间的平衡关系。科学适当的开发是对遗产最好的保护。接下来将会对甘肃亟待解决的问题,分别从普及民众保护意识、健全上下管理机制、科学开发遗产旅游、结合当地特色美食四个方面进行一体化发展策略论述。

4.1.1. 普及民众保护意识

由于人们从物质追求到精神追求的转变,旅游业发展潜力空间巨大,我们需要做好在人流量激增的同时,做好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国是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混合遗产、文化景观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好这些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是世界遗产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开展世界遗产教育是为了增进公众对世界遗产知识的认识,加强公众对世界遗产保护的意识,更好地保护好世界遗产[11]。普及民众的遗产保护意识在前期势必会是一项高投入、低见效的举措,但就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而言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甘肃应当做好长期投入的心理预期准备,相关措施包括在遗产点所在地举办遗产保护讲座活动、在中小学设置课外知识展栏、在社会上宣发遗产保护知识小手册等。当整个社会形成一股自觉保护世界遗产的风气,相关部门关于其他的一些保护措施才能同步跟进实施。

4.1.2. 健全遗产管理机制

完整可行的管理机制是必不可缺的发展步骤。其中重点强调完整性和可行性两个要素,完整的管理机制需要长期不断完善,可行的管理机制又在于长久的下沉市场,需要做好充足的社会调查。甘肃地处地震带,各遗产景区应加强地震预防措施,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以及对景区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定期培训等。遗产偏向保护性开发还是商业性开发,是经济落后地区难以两全的命题,部分遗产点偏向先商业性开发带动地方经济,当地方财政预算充足后再投身于遗产保护,这种做法势必会破坏遗产的原生性与完整性,不利于中国遗产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故建议甘肃相关部门应设立遗产保护基金会,让社会资本参与到遗产保护中,使遗产保护责任不再捆绑于地方政府,而是形成人们共同参与、共同保护的普遍社会责任,基金会的创办可以有效整合社会可用资源,推动各遗产景区向保护性开发进行转变,利用基金支持完成这一措施,各遗产景区在充足的资金基础上才能留住人才、更新人才,进而形成健康的循环体系。

4.1.3. 科学开发遗产旅游

遗产旅游这一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下来,已经延展了许多新内容。2017年,甘肃被《孤独星球》评为“亚洲最佳旅行目的地”,丰富的地貌特征和庞大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今天的甘肃,其遗产旅游价值难以估量,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联合相关文化景点,与甘肃境内的丝绸之路遗产点取长补短,打造一条特色的遗产旅游路线。规范遗产旅游市场,推出甘肃官方遗产旅游网站,根据季节时令的不同,为游客策划多种多样的遗产旅游路线以供其选择,将科学开发的理念贯穿其中,让游客在无形中形成遗产保护自觉。遗产旅游让游客获得对遗产景观与文化的体验,让旅游者明白遗产的重要性,认可对遗产的保护工作。同时,也要求我们在不破坏遗产地生态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做到保护与开发相平衡[12]

4.1.4. 结合当地特色美食

2009年,《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一文中提出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概念,但这个概念显然已不再适用当前的市场环境,我们应不断跟随社会的发展脚步,不停地提出新的发展策略。从淄博烧烤到天水麻辣烫的火爆出圈,都足以证明当地特色美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今天我们应当提出文旅与特色美食协同发展的目标,把各个遗产点所在地的特色美食与文旅进行深度绑定,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独家招牌美食,为城市代言的同时,促进文旅同步发展。近期天水麻辣烫屡次霸榜热搜,使天水文旅迎来了久违的春天,进而带动了整个甘肃的爆火,如何将这一名片维稳致远并与文化景点相辅相成,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究。

4.2. 甘肃段特色化发展策略

特色化发展策略即各个遗产点根据自身环境特点与方向定位量身打造的可持续发展方案,是对一体化发展策略的重要补充。甘肃段的遗产点需要经过整体引导与局部修缮,尽可能使其走上科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管理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以下将会对甘肃段内的五个遗产点展开分区论述,根据各遗产点面临的问题与情况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

4.2.1. 玉门关遗址

打造特色景点项目,树立品牌影响力。玉门关遗址位于甘肃敦煌市,但也正是因为坐落敦煌市的缘故,使得玉门关遗址处在一个夹缝求生的状态,一面受到敦煌莫高窟和鸣沙山月牙泉的巨大虹吸效应,游客对于该遗址的兴趣程度不高,一面又处在距市区近百公里之远的戈壁滩,只能主要依托敦煌西线一日游来吸纳游客资源。面对这种局面,玉门关遗址首要做的就是在保证不破坏遗址的前提下,在敦煌市丰富的景点中打造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去同质化的景点特色项目。其次还要改善交通现状,为游客提供多种出行选择,防沙保护工作也不容忽视,重视对遗址的保护以及对游客的保护,才能以服务赢得人心,靠特色搏出重围。

4.2.2. 悬泉置遗址

重点保护遗址原生性,科学合理开发。该遗址同样位于甘肃敦煌市,不过目前尚在开发阶段,还未正式向游客开放。笔者认为,面对这种还未正式开发的遗产景点,首先应做好保护措施,开发与否要结合当前政府预算和市场调研后再逐步进行,盲目地开发极大可能会破坏历史原迹,造成不可逆的悲剧发生。在敦煌这个以旅游为本的城市,要从众多景点中独树一帜,需进行完备的科学考究。

4.2.3. 锁阳城遗址

丰富游玩项目,注入唐文化元素。锁阳城遗址位于甘肃瓜州县,虽然行政区划属于瓜州,但还是主要依托敦煌市的东线一日游吸纳游客,与玉门关遗址面临着相似的境地。有所区别的是,瓜州县可通过推广本地的旅游资源,给予锁阳城遗址部分游客资源。锁阳城是唐朝时建造所遗留下来的建筑古迹,因此锁阳城遗址可以与唐朝文化进行融合发展,推出文创周边、古装拍照等附带游玩项目。

加强防风沙技术研究,减轻自然灾害侵胁。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土遗址综合防风化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依托瓜州锁阳城建立模拟试验基地,开展风沙和降雨现场模拟试验、风沙侵蚀长期监测,揭示自然条件下风沙侵蚀机制。利用现有无损和微损监测设备,定量和半定量评价,化学加固、牺牲层和软覆盖等防风化加固措施的有效性,获得相应防风化加固措施的适用范围[13]。该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可以有效减少风沙对历史古迹的破坏,为敦煌市以及其他处于风沙侵胁的景点提供技术保障。

4.2.4. 炳灵寺石窟

充分利用省会城市带来的游客流量。炳灵寺石窟临近省会城市兰州,应在兰州加大宣传力度,设置线下门店,开发文创周边产品作为景点名片进行宣传。参考敦煌莫高窟等景点开展摆渡车业务,目前兰州游客一般通过自驾、客车和水路这三种主要方式抵达遗产景点,炳灵寺石窟可以将门店作为始发点,开展摆渡车业务,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省心的出行选择。与兰州相关部门尝试深度合作,一方面可以弥补兰州在人文景点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可以为遗产点供应游客资源,携手共赢。

与省会部分大学开展研学旅行合作。在众多大学中与人文学院加深交流合作,包括不限于景区提供实习岗位,推出研学旅行套餐,其本质仍是推广宣传方式,旨在青年群体中扩大影响力,进而带动景区的游客资源可持续化。

4.2.5. 麦积山石窟

更新景区基础设施,改善游客观览体验。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市麦积区,可乘坐当地交通公司设置的公交线路从市区直接抵达,游客们在整个景区观览过程中,最大的感受便是参观体验较差。石窟内的佛像普遍用细方格的铁丝网保护了起来,游客很难通过生锈的铁丝去窥得文物全貌。如果遗产地游客管理不能给旅游者带来一段有价值的、满意和愉快的经历,并使遗产的重要性、脆弱性和保护它的必要性得到旅游者内心的认可、传播与尊重,也将是一种失败[14]。麦积山景区给石窟加装铁丝网的初衷是为了防止游客触摸而导致文物损坏,铁丝网还兼具着防蚊虫和易通风等多重效用,但在游客体验中却大打折扣,因此麦积山石窟应改进在文物外加装铁丝网的做法,在原有基础上重新设计,使其既有利于观光体验,又能便于通风和保护文物。

Figure 3. Schematic diagram of adding anti-fog glass to barbed wire

3. 铁丝网加装防雾玻璃示意图

如今科技发展迭代迅速,遗产景区也应充分利用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性。自清洁玻璃是指普通玻璃在经过特殊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后,其表面产生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从而无需通过传统擦洗方法就可以达到清洁效果的玻璃[15]。如图3所示,景区可以选择给铁丝网加装防雾玻璃,不仅可以继续保留防触摸、避蚊虫、易通风的效用,还可以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游览体验,防雾玻璃也不会因为雨雾天气而降低能见度。

拓展宣传推广方式,累积景区知名度。麦积山石窟在中国四大石窟中知名度最低,面临着难以扩大旅游市场的困境,故而宣传推广也就成了当务之急。麦积山石窟应发动当地人作为宣传主力,天水市作为劳务输出的排头兵,外出劳务人员会起到重要的宣传作用,景区可在淡季时给当地人采取免收门票的优惠措施,激发民众自豪感和自信心,宣传推广也就顺其自然地发自内心。该遗产点也需要依靠大学资源作为助推力。天水师范学院作为面向全国招生的大学,其学生本身就是一种宣传力量,麦积山石窟应当与学校展开密切合作,设置相关研究机构,开展研学旅行,让大学生对于麦积山石窟的研究与保护进行实践参与,另一方面也是向其他省份推广的绝佳资源。

5. 结语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不仅是一条线性文化遗产路线,在“一带一路”战略实行的今天,还是一条兼具文化、经济、政治、外交、贸易等多种效用于一体的多功能路线。“一带一路”战略是新时期中国与沿线国家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大势,积极合作,为进一步谋求发展共同谋划的世纪发展大战略[16],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保护工作对于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甘肃段为例,以实地考察的方式系统提出甘肃在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普及遗产教育、设立遗产保护基金会、开发遗产旅游、融合当地特色美食等一体化发展策略,并对甘肃段内的五个遗产点分别提出特色化发展建议,诸如为玉门关遗址打造特色景点项目、科学保护悬泉置遗址的原生性、丰富锁阳城遗址游玩项目等,同时为麦积山石窟设计改进了新的防护栏方案,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遗产保护工作贡献微薄力量,同时也期盼以丝绸之路为历史基础的“一带一路”战略可以更好更快地走出国门,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擘画蓝图。

致 谢

承蒙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孙克勤教授对本文的指导!

基金项目

本项研究得到重要启示专项(YSZJ2021004)和研究创新团队培育计划项目(CXSK2021014)的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 孙克勤. 世界遗产学[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8.
[2] 伊丽娜, 刘旭玲, 张芳芳. 新疆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探讨[J]. 市场研究, 2019(3): 41-42.
[3] 曹铭婧, 邵振宇. 从丝绸之路到世界遗产探析[J].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6, 1(2): 117-122.
[4] 陈芷柔. 丝绸之路: 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陕西段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J]. 可持续发展, 2023, 13(5): 1574-1583.
[5] 于小涵, 章军杰. 新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先行带的战略构想[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5(3): 116-121.
[6] 孙克勤. 世界遗产现状与进展[J]. 地理科学研究, 2012, 1(3): 45-55.
[7] 姜燕. 丝绸之路甘肃段文化旅游外宣与外译的现状与思考[J].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2, 32(4): 52-59.
[8] 孙克勤. 遗产保护与开发[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8.
[9] 孙克勤. 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8(3): 36-40.
[10] 任唤麟, 刘梅. 丝路文化遗产资源特征及其旅游开发策略[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37(6): 19-23.
[11] 孙克勤. 中国的世界遗产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J]. 教育进展, 2011, 1(1): 29-33.
[12] 丁广昊, 陈鹏飞. 新疆天山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J]. 自然科学, 2024, 12(1): 78-87.
[13] 郭青林.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土遗址综合防风化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Z]. 酒泉: 甘肃省敦煌研究院, 2021-07-01.
[14] 李萍. 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游客管理的探索与实践——游客调查规范程序[J]. 敦煌研究, 2013(6): 117-121.
[15] 封玉凤, 王利新. 自清洁防雾玻璃的研究进展[J]. 玻璃与搪瓷, 2013, 41(1): 39-42+44.
[16] 孔志国.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中亚地区的中国海外利益维护[J]. 社会科学前沿, 2017, 6(3): 34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