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视角下唐卡艺术的传承与文化产业的开发
Tangka Art Preservation and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hange
DOI: 10.12677/sd.2024.146160, PDF, HTML, XML, 下载: 49  浏览: 75 
作者: 孙 闯: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唐卡社会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Thangka Social Chang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ultural Industry
摘要: 从传统地方社会的宗教圣物到现代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唐卡的商品化和非遗化推动了唐卡艺术的保护传承,使唐卡的内容、题材日益丰富,传承方式也愈加多元。唐卡艺术保护传承的关键在于使唐卡重新嵌入并服务于现代经济社会生活,发展唐卡文化产业是其有效形式之一。对甘孜州唐卡传承与发展现状的调查显示,现阶段唐卡产业是一种手工作坊模式下的小众文化产业。相关部门应当采取鼓励唐卡艺术创新、培育唐卡文创品牌、建设唐卡文化产业园、规范唐卡文化市场等措施来推动现代性的唐卡文化产业发展。
Abstract: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religious relics in traditional local societies to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of modern nations, the commercialization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status of thangka have driven the protec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thangka art, making its content and themes increasingly diverse and its transmission methods more diverse. The key to protecting and transmitting thangka art lies in integrating it into and serving modern economic and social life. Developing thangka cultural industries is one of its effective forms. A surve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angka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in Ganzi shows that thangka industry is a small-scale cultural industry under a handicraft production mode at present. Relevant departments should take measures such as encouraging innovation in thangka art, cultivating thangka cultural and creative brands, building thangka cultural industrial parks, and standardizing the thangka cultural market to promote 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thangka culture.
文章引用:孙闯. 社会变迁视角下唐卡艺术的传承与文化产业的开发[J]. 可持续发展, 2024, 14(6): 1386-1394. https://doi.org/10.12677/sd.2024.146160

1. 引言

唐卡是一种宗教卷轴画,盛行于西藏及其他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作为西藏地方主要的绘画艺术形式之一,唐卡通常以布帛为画布,以矿物、植物等为天然颜料,以宗教为主要题材,并涉及历史、民俗、建筑、医学、天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唐卡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被誉为藏族的“文化百科全书”,2006年唐卡又以其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宝贵文化财富。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书记曾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唐卡的非遗化推动了唐卡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但单纯的技艺传承与复制只会导致唐卡艺术发展停滞不前,唐卡艺术要想获得发展新生,就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实现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发展现代性的唐卡文化产业是唐卡艺术生产性保护的重要形式,此举不仅有利于唐卡艺术在继承弘扬中实现创新发展,还能带动相关人员就业增收,为涉藏地区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效应。现阶段,唐卡文化产业发展依旧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唐卡文化产业发展,以此来推动唐卡艺术传承发展和发挥唐卡潜在的经济社会效应值得关注。

2. 文献回顾

近些年来,不少研究者都投身到唐卡艺术传承与保护的相关研究中来。自200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便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跨省区的唐卡文化普查建档工作[2],除此之外,因唐卡绘画艺术派别众多且区域特色明显,不同研究者还针对性地对四川德格、青海同仁、西藏昌都、云南香格里拉等不同地区和风格的唐卡艺术传承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3] [4] [5] [6]。唐卡艺术与藏传佛教关系密切,唐卡画师作为唐卡艺术传承发展的主体,在历史上的兴衰也与藏传佛教的兴衰同步。刘畅发现,随着社会发展,唐卡画师经历了从域外到本土、从个人到集体、从民间到官方、从传统到革新等多方面的变化[7]。在当代社会,唐卡的传承也产生了多样变化。在传承方式上,在寺院传承、家庭传承、师徒传承之外,出现了学校传承、公司传承等新的形式。在传承对象上,传统上传男不传女的原则也发生了改变,涌现出不少女性唐卡画师。马宁在比较了当下不同唐卡传承模式后认为,唐卡传承人的培养应当将民间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积极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和科研优势,规范唐卡传承人的培养方式,才能使唐卡传承人成为能画、善学的复合型人才,推动西藏非遗的传承发展[8]。王星星发现,受实践场域、唐卡经济效益、模件造像的性别分工等因素的影响,热贡地区逐渐出现女性唐卡艺人[9]。唐卡的市场化和非遗化推动了唐卡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但当下唐卡的现代转型依旧面临诸多困境,如唐卡的粗制滥造、画师文化水平较低、文本的枷锁和传统的束缚[10] [11] [12],这些都影响到了唐卡艺术在现代的传承发展。

唐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不能仅停留在技艺的传承,而更应着眼于唐卡艺术在当代的创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在于协调地方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其关键在于将非遗的文化形态从传统社会融入现代社会发展中[13]。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保护的重要形式,该模式强调“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14]。面对现代化转型,有学者认为应当推进民族文化的资本化,将直观的、具体的文化事项以商品的形式投入到多民族文化经济中去获得经济利益,这既能够将过去的民族文化重新再现,又能使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进行新的创造[15] [16]。李松认为,在明晰产权基础上对文化遗产进行资本化运作以及对各类资本进行文化性整合是构建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与传承关键,发展文化产业则是基于此的必然选择[17]。唐卡作为藏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受到市场追捧,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唐卡生产、流通、销售的产业链。现阶段,唐卡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2021年西藏从事唐卡绘制的人员已超过3000人,周边产业人员超万人,从业者遍布拉萨、日喀则、昌都、山南等地,全区唐卡年产值已突破2亿元[18]。近些年来,青海省同仁市热贡唐卡产业发展迅速,受到市场追捧,有上万人从事唐卡文化产业,年产值达到数亿元。尽管在生产性保护中实现唐卡艺术的活态传承与发展已逐渐成为共识,许多地方政府也在大力发展唐卡文化产业,但唐卡产业依旧是一种小众文化产业[19],如何促进唐卡文化的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实现唐卡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仍值得进一步探讨。

近年来,甘孜州把唐卡作为重点打造的文化产业项目,通过加强保护传承、培育市场主体等方式积极推动州内唐卡文化产业发展。本文结合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从社会变迁的视角来探讨唐卡在社会生活中的发展变化,同时从生产性保护的理念出发,提出发展现代性唐卡文化产业的相关建议。

3. 从传统地方的宗教圣物到现代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卡是藏族民间绘画艺术的典型代表,是藏族人民在雪域高原这一特殊的生产生活场域中创造的独特艺术形式,是藏民神圣信仰的具象化体现。唐卡艺术实践并非抽离了时间、场景和人物的技术和形式化过程,而是具有藏传佛教信仰的文化创造者和传承者在特定场域中的艺术实践[20]。传统封建农奴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的转型,构成了唐卡传承发展的时代背景。

3.1. 传统地方社会的宗教圣物

唐卡从起源就与藏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公元七世纪初,佛教传入西藏并不断与苯教等信仰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藏传佛教。其后藏传佛教逐渐成为遍及青藏高原的主要宗教信仰,并嵌入到了藏区民众的信仰实践、人生礼仪、民俗节日等日常生活中。为了与游牧生活相适应,唐卡这种便于携带、礼拜和瞻仰的以宗教题材为主要内容的卷轴画也就由此诞生。

3.1.1. 宗教题材为主的信仰表征

唐卡的内容题材丰富,涉及宗教、医学、历史等诸多领域,但传统上以宗教题材为主,其主要内容为佛、菩萨、本尊、护法、上师、法王等圣像。不同教派信仰的人祈请供奉不同的佛、菩萨、本尊,宁玛派信徒会祈请莲花生大士像。不同的佛、菩萨也有着不同的意义和功德。在藏族社会,迎请供奉唐卡一般需要先请喇嘛或上师念经打卦来确定,再请唐卡画师绘制,绘制材料采用珍贵矿物原料,绘制完后还需要高僧大德开光加持,供奉于洁净之地,并且不轻易示人。由于唐卡的珍贵,在藏族传统社会,只有贵族家庭和寺庙才有能力供奉。

3.1.2. 作为修行过程的唐卡绘制

在藏族传统社会,唐卡绘制是一项重现诸佛神明的神圣技艺,是佛教工巧明中“身之工巧”的体现。从事唐卡绘制工作的人往往是品德高尚的佛教信徒,除了要掌握显密佛教知识外,还必须熟悉“三经一疏”等佛经中有关造像度量的知识和相应的宗教禁忌与仪轨,往往需要数十年才能将唐卡技艺掌握得炉火纯青。一幅精美的唐卡往往是知识、技能与宗教理念的完美结合体。历史上的著名唐卡画师不少都是高僧大德,噶玛噶孜画派的开创者南卡扎西、发展者十世噶玛巴却英多杰、新噶玛噶孜画派开创者八世司徒曲吉迥乃等都是噶举派历代高僧。在古代,寺庙是唐卡艺术重要的传承地。在大的寺院中,往往建有五明佛学院,有专门教授唐卡等工巧明的师傅,唐卡绘制由专职艺僧完成,唐卡画师采取师徒相传的方式,学僧们既要掌握好佛教经典和文法知识,也要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造像度量等唐卡绘画知识。除寺庙传承外,还存在家庭传承这一主要传承方式。家庭画师不少是由唐卡艺僧还俗或拜寺庙大师学艺的在家俗人历代传承而形成的绘画世家,他们往往主要服务于周边寺庙,为寺庙绘制壁画和唐卡,优秀的唐卡画家甚至能成为各类高僧大德的御用画师。不管僧俗,唐卡的绘制与传承都是一场修行,唐卡的技艺传承是一项传心、传法、传艺的综合传承过程,只有品性纯洁才能对佛法有着透彻了解,对佛法透彻了解才能彻底掌握绘画技艺,掌握好绘画技艺才能发心以善念将自己的内心幻化的神佛绘制出来。

唐卡在传统社会中始终是以作为地方社会的宗教圣物的面貌呈现,神圣性与地方性交织于其中。首先,其神圣性体现在唐卡作为宗教圣品,它依附于藏传佛教特殊的知识系统和实践系统,是知识、技能与宗教理念的完美结合体。其绘制不仅要花费大量财力与时间,还要遵循严格的宗教仪轨,精致唐卡的“产出”往往很少,且主要掌握在寺庙和上层人家之中,并且主要作为宗教仪式之物往往密不见人,并非随处可见的世俗之物。其次,作为一个地方性物品,唐卡主要盛行流布于青藏、蒙古等有藏传佛教信仰的民族边疆地区,在以汉传佛教和儒道信仰为主的内地地区,藏传佛教信仰很难在普通民众中扎根,使得内地几乎难觅唐卡踪迹。

3.2. 现代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中国成立以来,唐卡艺术传承虽经历短暂低谷,但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恢复并迎来新的发展高潮。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藏族社会也逐步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社会迈入现代社会,传统的农牧生活也逐渐向现代工业生活转变,特别是随着交通和通信条件的改善,涉藏地区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唐卡虽然在藏族社会以及藏传佛教信仰人群中依旧占据神圣地位,但也逐渐去魅化、民俗化、装饰化,被越来越多的藏族人和跨文化群众视为藏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唐卡也逐渐被视为具有收藏、投资价值的文化商品,受到市场追捧。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强调对口头传统、社会实践、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中国对此积极响应,并于2004年加入该公约,200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随后噶玛嘎孜画派唐卡以其独特的画风和绘制技艺先后入选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通过,各级非遗目录体系和非遗传承人认定体系逐渐建立完善,甘孜州也逐渐完成了对各级唐卡传承人的认定和各类唐卡传习基地的建立。唐卡的非遗化使得唐卡获得了国家制度性认可,获得了巨大的符号资本,极大地推动了唐卡艺术的保护传承。

3.2.1. 创新题材唐卡与机械复制唐卡浮现

当下,唐卡内容和题材虽然依旧主要以宗教内容为主,但也出现一些讲述历史故事和宣传时代精神的唐卡。在甘孜州政府的组织下,噶玛嘎孜画派众多唐卡画师共同努力,2008年“格萨尔千幅唐卡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喜迎奥运,该组唐卡作品是对噶玛嘎孜画派和格萨尔史诗的积极传承与保护,培养锻炼了一批画师,也提高了画派知名度。除此之外,也有表现时代变迁的社会风貌唐卡和表现三牛精神的唐卡,也有将唐卡绘画用于宣传抗疫防护,但此类唐卡数量仍旧十分稀少。在传统矿物原料手绘唐卡之外,还出现了价格相对低廉的工业颜料唐卡和机器打印唐卡,迎请唐卡也不再局限于画师,还可以在专门唐卡销售店铺,不乏经济条件较差的信众选择到店迎请机器打印唐卡。

3.2.2. 传承方式多元化与社会分工专业化

唐卡的市场繁荣促进了甘孜州的唐卡艺术传承,每年大量人员进入唐卡领域学习唐卡绘画和从事唐卡绘制。在甘孜州,唐卡的寺庙传承受多种因素影响逐渐衰微。而相较于寺庙传承的衰微,民间的师徒传承则颇为兴盛,这种师徒传承包括家庭内的父子、叔侄、甥舅师徒和社会面的画室、公司、传习所内的师徒。甘孜州现有的噶玛嘎孜画派唐卡国家级传承人颜登泽仁和拉孟两位传承人均为在家俗众,两位分别是在通拉泽翁大师的指导下和家庭的培养下逐渐走上唐卡绘制之路。通拉泽翁大师是嘎孜画派唐卡的一代大师,在改革开放后一直致力于唐卡文化传承,培养了大量人才,如今其许多徒弟都已成为噶玛嘎孜唐卡传承的中坚力量,不少出色的画师在自己的努力或政府的帮助下成立了工作室、画院、唐卡艺术公司、传习所、扶贫车站、艺术学校。在民间师徒传承之外,甘孜州有的公立学校也开设民族美术专业或唐卡班传授唐卡知识与技艺。如四川省藏文学校自1981年就开办唐卡班,现唐卡班每年招收60个左右的学生,学生除学习唐卡外还得学习汉文、藏文、英语、体育、计算机等其他文化课知识。四川民族学院美术系也有讲授唐卡绘画的相关课程,其中《唐卡画技法》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因学校传承培养时间较短,难以完全系统掌握唐卡技艺,真正有志于唐卡传承或想借此谋生的学生往往还会继续前往知名画师或画院处继续深入学习。现在甘孜州存在多种唐卡艺术传承形式,但各种传承方式之间并非各自独立彼此排斥的,而是各有培养重点和侧重,彼此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构筑了一个从基础到精通的唐卡传承培养网络。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唐卡绘制技艺从佛教五明之一的工巧明转变为现代社会中的一项专门职业技术。寺庙传承逐渐相对衰微,唐卡传承转向以各种民间传承为主的世俗化传承。唐卡画师不再是僧侣的一项兼职,而是成为一项更为纯粹的现代世俗职业。当下唐卡的绘制过程中,宗教仪式性不断减弱,唐卡的绘制有时也不再是单个画师的独立完成,为缩短了绘画周期和提高精品率,唐卡的绘制过程被分割成不同的模块和更为细微的过程,由更为专精某一技法的画师去完成。一幅精品手绘唐卡往往由众多唐卡画师分工完成。

在社会变迁中,唐卡的社会身份逐渐多元化,它既是宗教圣物,也是文化商品和非遗产品。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当下唐卡的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不断被凸显。唐卡的市场热和各级政府对非遗保护发展的重视都推动了唐卡题材逐渐的多样化和唐卡传承的多元化,也为唐卡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4. 唐卡生产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面向传统进行抢救、保护、传承,更要面向现代,充分挖掘其经济和社会价值,通过生产、创造和创新,让其在当下社会继续发挥作用[21]。文化与经济往往是嵌合在一起的,有效的生产性保护,不仅可以增加传承人和当地民众的收益,提高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遗的积极性,还可以促进文化消费、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特定人群在一定历史和环境下,共同生产生活方式的产物,其生命力就体现在适应生产和生活变化的创新发展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嵌入当代社会,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是生产性保护的应有之义,唐卡也是如此。

4.1. 唐卡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在唐卡的保护传承中,不少地方政府将唐卡当作重要的文化资源,大力推动唐卡文化产业的发展,希望借此发挥其潜在的经济社会效益。青海热贡地区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推动了热贡唐卡文化产业的形成,使其成为了地区性支柱产业,带动了大量人员脱贫致富。甘孜州也以“公司 + 协会 + 农户”发展模式,培育了郎卡杰唐卡文化有限公司、多普沟文化有限公司等市场主体,通过加强生产加工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来推动唐卡文化产业的发展。但现阶段唐卡艺术市场依旧处于自产、自销、自誉的初级阶段[23],唐卡依旧是一个以手工作坊生产模式为主的小众文化产业,并未真正融入当代经济社会实现产业化发展,其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4.1.1. 唐卡市场规模有限

从当前的受众角度来看,唐卡的主要购买者包括藏传佛教的僧俗信众以及小部分跨文化的艺术收藏者和文化旅游消费者等。这些消费者购买唐卡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他们在宗教修行、经济投资、纪念装饰等方面的需求。然而,这类群体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此外,唐卡并非日常消费品,手工唐卡价格更是昂贵,再加上唐卡所承载的宗教文化内涵深厚复杂且存在诸多禁忌,使得唐卡市场的拓展面临一定困难。从地域分布来看,唐卡的主要交流集散中心集中在西南地区的成都、拉萨、康定和香格里拉等城市和旅游景区,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通,只在东部地区的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存在少量销售点。这一系列原因使得唐卡目前的消费规模相对较小,市场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宗教信仰需求、投资以及旅游市场的发展。

4.1.2. 唐卡作品创新少

作为从宗教中诞生出来的艺术品,唐卡虽经过现代社会的去魅,但宗教气息依旧浓厚。时至今日,唐卡的主要题材仍是佛、菩萨、度母、护法神等宗教圣像,而较少涉及反映当下社会生活的其他题材。首先,以僧俗信众为主的消费群体是唐卡题材缺乏创新的首要原因,知名画师五金多吉曾表示相较于创新型唐卡,传统宗教题材的唐卡市场更为庞大和稳定,相应地,唐卡也更好销售。在市场导向下,画师不敢轻易进行创新。其次,传统唐卡有着严格的度量标准和宗教禁忌,画师存在一定的思想束缚,在绘制唐卡时往往严格按照宗教度量进行创造,谨慎对待圣像的姿势和布局,极少进行改动。同时,大部分画师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创新能力有限,难以运用现代技术和借鉴其他绘画艺术技法,对唐卡进行多方面创新。

4.1.3. 生产模式传统

当下市场上存在很多唐卡艺术公司、艺术学校、画院,但规模均不大,人数多为几人到几十人不等。生产方式为订单式的传统手工作坊生产模式。公司或画师接到订单后,唐卡被分成不同模块和工序,通常由技艺水平高的唐卡画师根据订单起稿,学徒们根据学习年限和技艺水平被分配到不同任务。尽管在绘制过程中已经实现初步分工,但因为画师和学徒的水平各异,使得作品差异较大,需要根据客户要求在绘制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这导致难以在规定时间内生产出标准化的产品,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大量的手工唐卡。同时,由于唐卡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大部分唐卡公司或艺术学校往往是自产自销,交易主要依靠传统渠道和人际关系,市场信息相对不够透明。

4.1.4. 唐卡市场相对混乱

唐卡市场热使市场出现一大批形式各异、质量层次不一的唐卡,除传统手工矿物颜料唐卡,还有现代工业颜料唐卡、机器喷绘唐卡、机器复制唐卡等,传统手工唐卡也因技法、时间等因素导致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市场上的唐卡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唐卡,唐卡应当有着严格的工具材料、核心技艺和传统工艺流程等多方面的标准化体系,但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未建立起获得普遍认同的标准化分类与认证体系,这使得现阶段唐卡市场秩序相对混乱。此外,因缺乏产权观念,好的唐卡作品往往被盗印复制,这不仅损害了原作者的利益,也降低了整个唐卡市场的品质和信誉。

4.2. 现代性唐卡文化产业发展建议

唐卡文化产业应当从手工作坊式的小众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中突破出来,以创新实现真正的产业化发展。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深入挖掘非遗潜在的经济、文化与社会价值,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非遗这特殊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可识别特征的一般文化资本,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经济社会的结合点,运用现代产业理念和市场经济法则进行开发。唐卡文化产业要面向现代经济社会,应当发掘唐卡文化中可资借鉴的内涵与表现形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观念,对其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表达形式,推动唐卡文化产业从小众文化产业向现代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为推动现代性的唐卡文化产业发展,甘孜州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采取下述措施。

4.2.1. 鼓励唐卡艺术创新

唐卡艺术发展至今并非一成不变,从最初尼泊尔风格到奇乌岗风格到勉唐风格和钦则风格再到噶玛嘎孜风格,唐卡各画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吸收周边艺术风格,噶玛嘎孜画派唐卡就是在继承“门派”和“钦派”的基础上,吸收汉地工笔画和印度画风后融合创新的结果。当代唐卡艺术创新应当是多方面的,在技法创新上,唐卡艺术可以吸收借鉴现当代内地和西方绘画艺术技巧,以此来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写实感。在内容,唐卡应当突破以宗教题材为主的局面,绘制反映社会变迁、日常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新型唐卡。在材料和尺寸上,唐卡艺术可以继续探索新型材质唐卡,如木雕唐卡、树叶唐卡、石头唐卡等,同时继续生产小尺寸唐卡,满足文旅消费中唐卡艺术小型化的需求。甘孜州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宣传鼓励唐卡画师进行创新,打破其不能创新的思想包袱束缚。同时,应当利用多元传承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对唐卡画师开展多方面培训,提高其创新能力。此外,还应该给积极从事唐卡创新的画师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和交流机会。

4.2.2. 培育唐卡文创品牌

要想做大做强唐卡文化产业,必须做好文化转译,讲好唐卡故事,将唐卡艺术以现代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甘孜州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相关企业结合噶玛嘎孜画派唐卡艺术,围绕康巴文化、格萨尔文化、情歌文化等知名文化,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文创开发,形成一个具有广泛知名度的文化IP。例如,可以将唐卡绘画融入动画技术,以动漫形式呈现诸如格萨尔王传说等历史文化故事和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让唐卡动起来,提高唐卡的接受度和知名度。同时,也可以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版画册和书籍,进一步传播唐卡文化。

此外,还可以将唐卡元素和技法应用到各种物件上,如服装、化妆品、首饰、餐饮具、箱包、文具等,让高品质的唐卡文创产品融入现代生活。在文创开发中,甘孜州政府应当帮助相关企业或个人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建设。

4.2.3. 建设唐卡产业园

甘孜州当下唐卡产业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为推动唐卡产业化发展。甘孜州政府部门应当合理规划、整合相关资源,建立一个规模大、产业链齐全的唐卡文化艺术产业园。在园区内应当配套建立唐卡绘制基地、唐卡原料画材制作加工基地、唐卡营销中心、互联网交易平台及配套物流中心、唐卡艺术传习基地与培训中心、校企合作基地、唐卡数字化创新基地、唐卡艺术展览和体验中心等,通过产业园整合优势资源,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聚集,将园区建设成一个集唐卡艺术品加工、制作、销售、展示、文化传承、文创开发于一体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综合性唐卡产学研基地,提高唐卡文化产业的规模化效应。

4.2.4. 规范引导唐卡市场

受市场热的诱导,各种粗制滥造、滥用盗用、机械复制唐卡充斥唐卡市场,唐卡真假难辨,这不仅影响了唐卡市场的专业化,也影响了传统手绘唐卡的传承。针对传统手绘唐卡,甘孜州政府应当加强引导,联合地方唐卡协会和唐卡画师出台唐卡分类标准、传统手绘唐卡标准、唐卡等级认证标准等唐卡绘制全过程、全周期的地方标准,严格把控,突出甘孜州噶玛嘎孜唐卡艺术特色,为营造好噶玛嘎孜等唐卡品牌打好基础,并以此来促进传统高端精品手绘唐卡市场的发展。同时,针对新型唐卡文创产品的发展,既要推动相关创作人员争创知名文化品牌,也要尊重创作者和所有者知识产权,加强市场监管和保护,推动唐卡文创的开发和市场化。

唐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要使唐卡重新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将唐卡文化资源资本化,推动唐卡文化产业发展。在发展唐卡文化产业发展中,既要推动传统以手工艺生产模式为主的小众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要通过内容创新、文创开发、产业园区建设、唐卡标准体系建设等大力推动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唐卡在产业化过程中满足更多人的经济、文化需求等,使唐卡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5. 结语

唐卡是藏族民间绘画艺术的典型代表,是藏族人民在雪域高原这一特殊的生产生活场域中创造的独特艺术形式,是藏民神圣信仰的具象化体现,嵌入到了传统藏族民众的宗教社会生活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变迁,唐卡经历了从传统地方社会的宗教圣物到现代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变,唐卡的题材日益多样化,传承方式也逐渐多元化。

对唐卡艺术进行开发利用,发展唐卡文化产业发展是唐卡生产性保护的有效途径,但因唐卡市场规模有限、作品缺乏创新、生产模式传统、标准体系建设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现阶段唐卡产业是一种手工作坊生产模式下的小众文化产业。为推动唐卡产业的现代化发展,相关部门应当采取鼓励唐卡作品创新、培育唐卡文创品牌、建设唐卡文化产业园、规范唐卡文化市场等多方面措施推动现代性的唐卡文化产业发展。对唐卡的资本化利用和发展唐卡文化产业并非对唐卡艺术的庸俗化和歪曲,现代性的唐卡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使唐卡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还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经济文化需求,使唐卡艺术重新嵌入到现代经济社会中。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 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 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2/1213/c1024-32586056.html, 2024-04-30.
[2] 冯莉. 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实践与理论探索——以《中国唐卡文化档案》项目为例[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48(3): 109-119.
[3] 杨环. 噶玛噶孜画派的传承与变迁——以德格八邦寺为中心[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 28(12): 45-50.
[4] 彭兆荣. 热贡唐卡考察录[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12.
[5] 刘冬梅. 家的延续与唐卡的传承——西藏昌都嘎雪唐卡的社会技术体系探讨[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35(5): 12-16.
[6] 强巴次仁, 崔晓梅. 日喀则市唐卡传承发展现状调研报告[J]. 西藏艺术研究, 2022(1): 21-32.
[7] 刘畅. 西藏唐卡画师历史源流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9(5): 125-133.
[8] 马宁.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西藏唐卡传承人的培养模式探析[J]. 西藏研究, 2017(6): 89-98.
[9] 王星星. 技艺与性别: 热贡唐卡女性艺人的技艺实践[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45(5): 37-44.
[10] 辛琳琳. 藏族唐卡艺术的创新与嬗变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 2018, 39(11): 99-102.
[11] 夏吾端智. 文本里的枷锁与实践中的自由——论唐卡佛像量度理论与绘画实践的出入[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2): 100-104.
[12] 周毓华, 谢越. 昌都市卡若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实践[J].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42(4): 111-117.
[13] 潘宝. 遗产人类学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J]. 民俗研究, 2020(2): 100-108, 159.
[14] 陈华文.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几个问题[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2(5): 87-91.
[15] 马翀炜. 民族文化的资本化运用[J]. 民族研究, 2001(1): 18-28, 106-107.
[16] 马翀炜. 民族文化资本化论纲[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 30-37, 93-95.
[17] 李松. 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资本化”运用与生产资本的“文化性”整合——以羌族文化遗产和文化产业为例[J]. 中国产业, 2012(9): 44.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从“遗产”到“财产”——西藏传承“非遗”助力乡村振兴[EB/OL]. 新华社.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8/11/content_5630732.htm, 2024-04-30.
[19] 张明艳. 热贡唐卡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 2018.
[20] 王建民, 刘冬梅, 当增扎西.西藏唐卡的传承与保护[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21] 黄永林. 破圈与聚焦: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发展的现实选择[J]. 民俗研究, 2022(4): 16-23, 157.
[22] 刘德龙. 坚守与变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几个关系[J]. 民俗研究, 2013(1): 5-9.
[23] 康∙格桑益希. 唐卡审美功能的变异发展初探——以当代“多吉画派”唐卡为例[J]. 中国藏学, 2013(3): 14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