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抑郁的早期识别和预防
Early Identification and Prevention of Depression among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DOI: 10.12677/ap.2024.146391, PDF, HTML, XML, 下载: 37  浏览: 74 
作者: 吴 洁: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陕西 宝鸡
关键词: 抑郁当代大学生识别方法影响因素预防措施Depressio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Recognition Methods Influencing Factors Preventive Measure
摘要: 抑郁已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当代大学生产生抑郁的主要原因有:家庭因素、环境因素、社交因素、学业压力因素和情感因素等,如果不及时发现并干预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生活状况,甚至会出现自伤、自残等严重后果,因此可以通过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学校加强课程设置及宣传、学习社交技能、发掘自身潜能、保持乐观心态等方面进行干预。
Abstract: Depress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ttracting widespread social attention. The main causes of depression among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clude family factors, environmental factors, social factors, academic pressure factors, and emotional factors. If not detected and intervened in a timely manner, it can seriously affect the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living condi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even lead to serious consequences such as self injury and self harm. Therefore, interventions can be carried out by creating a healthy family atmosphere, strengthening curriculum design and promotion, learning social skills, exploring one’s own potential, and maintaining an optimistic attitude.
文章引用:吴洁 (2024). 当代大学生抑郁的早期识别和预防. 心理学进展, 14(6), 145-151.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6391

1. 概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国家、社会各阶层对于青年的身心健康尤为关注,近年来大学生抑郁群体呈上升趋势。抑郁是以持续性情绪低落、悲伤、无望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情绪体验,会导致出现焦虑、认知受损、精力减退和食欲紊乱等心身症状,长期处于抑郁的个体会出现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Cui, 2015)。因此抑郁作为常见的心理问题需要及时发现并干预,从而避免危险的事情发生。HPA轴功能失调学说认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马与抑郁症的发病有关。海马在情绪整合和学习记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抑郁症患者的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GR存在数量和功能的下调,造成糖皮质激素GC对HPA轴负反馈作用减弱,HPA功能亢进,提示海马参与调节HPA轴负反馈机制与抑郁症发病有关,因此抑郁症不仅关系到个体的身心健康更影响着个体的正常生活以及学习状态等(徐永君,盛慧,倪鑫,2012)。根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成人患终生抑郁障碍率为6.8%,抑郁症患者9500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抑郁患者达到了40%,并且在新冠疫情之后抑郁症患者急剧增加5300万,其中50%抑郁患者为在校学生(廖琳,2013)。这一疫情影响对抑郁患者的治疗增加了困难,与此同时由于各资源有限,社会、学校并不能时时刻刻关注到每位学生,因此从抑郁的影响因素入手分析早期抑郁症状的特点,提供相应的判断方法使学生对自己快速定位是否需要得到相应的干预帮助,从而减少重症抑郁患者的发病率,使大学生健康成长更好的服务社会(魏潇琪,赵静珺,赵丽云等,2023)。

2. 抑郁早期的特征及其识别方法

2.1. 抑郁的严重性

抑郁在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普遍,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需引起广泛注意和预防。以宝鸡文理学院为例,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我校2019级4692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抑郁检出率为28.1%,其中轻度抑郁高达23.9%、中度抑郁3.8%、重度抑郁0.4%;女生的抑郁倾向显著高于男生;本科生的抑郁检出率为28.7%显著高于研究生;对于各二级学院新生的检出率,音乐学院高达57.5%。对新生抑郁自评的统计学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发现:2019级新生SDS平均分为46.39 ± 9.52,高于全国常模41.88 ± 10.57;艺体类学生SDS平均分为49.203 ± 9.95,高于理工类学生45.877 ± 9.42和文史类学生46.062 ± 9.27;有留守经历的学生SDS平均分高于无留守经历的;有自伤行为的学生的SDS得分高于无自伤行为的。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发现,新生入校遇到的一般心理问题是学业压力,其次是经济困难、人际关系问题;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扰问题时,更愿意求助于同学或朋友,其次是家人或亲戚,很少有学生愿意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有70.7%的学生通过转移方式(听歌、玩游戏、上网等)来排解自己的心理困扰。抑郁的意义,在于它对人寻找生命意义的暗喻,人的负情绪行为背后,存在着它正性的诉求。抑郁的意义是存在,即生活意义的存在。早期抑郁的个体症状相对较轻,对其进行一定的干预措施会有所好转,因此,个体对于掌握基本的抑郁自测方法是必要的,这也属于自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当代大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是青年强的基础,这即有益于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也有益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有序开展,从而才能使当代大学生为祖国、为社会更好地服务、贡献力量,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进行,因此研究抑郁症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孙庆民,刘一帆,2020)。

2.2. 早期抑郁的典型特征

2.2.1. 情绪低落

个体长期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并且通过各种调节情绪的方法都无法缓解时需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

2.2.2. 食欲减退

个体的食欲相较于平常减弱,有饥饿感却对任何食物没有胃口,体重显著减轻或增加。

2.2.3. 睡眠质量减弱

个体出现严重的睡眠障碍,由于情绪低落导致心情紧张睡眠质量下降,有轻度抑郁的患者最突出的一点便是睡眠不好,晚上休息时难以入睡,或者睡眠质量很浅(李龙龙,万里川,赵守盈,2018)。

2.2.4. 缺乏动力

对周围的一切事物不感兴趣,没有目标丧失了做任何事情的动力,对周围的事或人漠不关心;逃避一切,极度社恐怕与别人接触,常常将自己封闭起来。

2.3. 识别方法

心理测量学(Psychometrics)上,评定量表(rating scales)是用来量化观察中所得印象的一种测量工具,为心理卫生评估中收集资料的重要手段之一(汪向东,1993)。评定量表是以自然观察为基础的,与自然观察一样,其依据的资料也是在自然情景下收集的,但却是在真实条件下获得的,因此评定量表可以看成是自然观察的延伸。

2.3.1. 自评抑郁量表(SDS)

SDS是William W.K. Zung (美国杜克大学)于1965年编制的,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该量表在我国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以及实践评估中应用广泛,有研究者曾报告过该量表在中国被试中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使用较广泛的抑郁症权威测量工具之一,SDS由20个反映抑郁主观感受的项目组成,每一个项目按症状出现的频度分为四级评分,有较好的信度及效度(黄垣成,赵清玲,李彩娜,2021)。

2.3.2. 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

该量表于1977年由美国国立精神研究所Sirodff编制而成,较广泛地用于流行学调查,用以筛查出有抑郁症状的对象,以便进一步检查确诊。量表原作者对CES-D信度进行检验,α系数在0.9以上;分半信度病人组为0.85,正常组为0.77;重测信度间隔4周为0.67,间隔一年为0.32。刘贤臣等在大学生群体中报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39,Spearman-Brown系数为0.8338,间隔3周的重测系数为0.866。CES-D与医护人员用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的相关为0.44 (商士杰,白宝玉,2022)。此量表共20个项目,采用“1”到“4”的4级计分方式,程度由“偶尔或无”到“多数时间或持续”。总分 ≤ 15分为无抑郁症状,16~19分为可能有抑郁症状,≥20分为肯定有抑郁症状。

2.3.3. 贝克抑郁自评问卷

该量表是贝克(Beck)于20世纪60年代编制而成的,贝克开创的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经过国内外大量抑郁症临床检验的最有效疗法之一。贝克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编制的贝克抑郁自评量表是测量抑郁严重程度的常用工具之一。该量表是根据认知治疗学派,对抑郁症评估设计的,目的是协助个人理解自己目前的情绪状况,量表采用4级评分,0分表示无该项症状,1分表示轻度症状;2分表示中度症状;3分表示有严重症状。该量表包括13项和21项两种,其中13项较常用,其评定分数越高抑郁症状越严重(刘爱楼,欧贤才,2023)。

2.3.4. 9项患者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 Items, PHQ-9)

该量表是Spitzer于1999年编制而成,由美国精神医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推荐的量化评估标准,2013年5月发布,2015年6月8日被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向全国推荐(胡星辰,张迎黎,梁炜等,2014)。共包含9项,采用4级评分,总分0~4分为没有抑郁症,5~9分为可能有轻微抑郁症,10~14分为可能有中度抑郁症,15~19分为可能有中重度抑郁症,20~27分为可能有重度抑郁症(石珍,2023)。

3. 影响因素

3.1. 家庭因素

身心健康的孩子往往有一个健康的家庭,生病的孩子往往有一个生病的家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学生的抑郁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暴力型父母在遇到问题时只会一味责怪自己的孩子没有做好,把所有的过错都归咎于孩子身上,这样长时间会使学生产生很大的压力、痛苦,变的内向不愿与周围的人交流接触,久而久之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加之父母的不理解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抑郁的倾向(刘海东,虞芷筠,叶宝娟等,2023)。其次,家庭关系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性因素。如果家庭中父母关系僵硬,经常争吵或者出现过激行为,那么孩子也会模仿家长的行为,若长期处于这种情况之下孩子的性格会发生很大的转变,甚至有时会模仿家长与同伴同学发生争吵,以暴力方式去处理人际关系甚至会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出现暴力倾向;反之如果家庭中父母关系融洽和睦相处,那么孩子会在一个健康幸福的环境中成长,在这种情况下会培养出一个性格良好内心充满善良的孩子,在今后与他人相处时孩子也会以一种温和的态度和别人交谈。家庭的经济状况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很多学生有一定的攀比心理并且他们的经济来源于家庭,如果家庭经济较差学生的攀比心理达到一定阶段后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给家庭和自己带来较大压力,严重者会自暴自弃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

3.2. 环境因素

环境是个体发展的外部条件,对个体发展起主要作用的是社会环境,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它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疫情之后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处于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中间阶段,在适应学校生活的同时还要适应社会工作的节奏,如果没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个体可能会出现抑郁倾向。其次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语言交流、气候条件、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不同性格的个体会出现不同的应对能力,如果适应能力较差性格比较内向,便会产生严重的新环境不适应,出现没有食欲、睡眠质量差、生活习惯紊乱等等,从而产生较多的负性情绪封闭自己的交际圈导致抑郁的发生(胡素云,杨春艳,袁艳等,2021)。

3.3. 社交因素

人际交往在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无论是上学期间还是步入社会工作,它都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刚步入大学的大一新生刚刚脱离高中群体,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群体与好朋友相分离,这时需要建立一个新的人际圈,结交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否则一个人的大学生活会很孤独,没有朋友与你分担喜怒哀乐。善于交际的学生会很快融入这个大家庭,然而不善言辞内向的学生在这方面便会有一定的压力,如果他们不与同学交流沟通,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在面对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时无人倾诉会使个体产生抑郁的倾向(李海斌,2014)。

3.4. 学业压力因素

学业压力问题在大学生中是比较常见的。大学课程相当丰富,更何况一些大一新生由于高考失败会给自己增加很大的压力,必须学好每一门课程拼命挤进班级前列以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但这种压力需要适度,若过度会使个体陷入精神内耗的状态甚至怀疑自己导致抑郁。大学学习主要以自学为主,那些学习能力弱、自律性差的学生往往成绩也会较差,这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很强的落差感,若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并改正,在学习方面会有很大的压力从而使个体产生焦虑(王雨婷,秦启玥,方垠诺等,2023)。大四学生是处于最焦虑的时间段,他们面临着就业、考研、考公等选择,现如今就业成了大家最关心的热点话题,很多学生因为无法就业而选择考研、考公等,但这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调节负性情绪会对个体的身心造成伤害。

3.5. 情感因素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处理,其中大学生对于感情格外关心。大学生正处于感情的懵懂阶段,对于爱的理解有一定缺陷,有时会将自己的感情强加于其他人身上,亦或是强迫对方与自己产生恋爱关系,这些都是不健康行为(霍珍珍,刘春雷,2017)。失恋是大学生抑郁的因素之一,由于失恋许多人会感到难过、痛苦、被伤害等等从而产生负性情绪,如果失恋者没有人开导会长期处于这种负性情绪中导致抑郁的发生。

4. 预防措施

通过对宝鸡文理学院2019级4692名新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当代大学生产生抑郁的主要原因有:家庭因素、环境因素、社交因素、学业压力因素和情感因素等,因此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设计出了大学生抑郁早期的预防措施。对于家庭因素造成的学生抑郁,主要采取的预防措施是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由于学生长期处于学校之中,对于环境因素造成的学生抑郁,主要采取的预防措施是学校加强课程设置及宣传;对于社交因素造成的学生抑郁,主要采取的预防措施是引导学生学习社交技能、发掘自身潜能;对于学业压力和情感因素造成的学生抑郁,主要采取的预防措施是使学生保持乐观心态。

4.1. 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

家庭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壁垒对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健康的家庭氛围能够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民主、和睦、友爱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学生拥有善良、积极进取、乐观的心态,从而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敢于和父母交流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苏鹏,苏丽,2018)。父母应多给予学生鼓励与肯定,倾听并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给予学生更多的陪伴与支持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应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平等交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自理能力和抗挫能力。

4.2. 学校加强课程设置及宣传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是至关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含了六大主题板块: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自我意识、生涯规划和生命教育,这六大主题包含了学生的方方面面,高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及课时安排,合理有效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贯穿起来,渗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汤有国,2009)。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主要以理论为主,团辅活动为辅,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每学期都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并且与其六大主题板块衔接起来,例如,大一应当开展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生命教育主题课程;大二、大三开展学习心理、情绪调节等主题课程;大四开展生涯规划、自我意识等主题课程。与此同时,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应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325安全教育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10月10世界精神卫生日、11.11和12.12理性消费日等大型活动日,应举办相应的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进一步了解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4.3. 学习社交技能、发掘自身潜能

利用业余时间多学习社交技能有利于人际交往,良好的生活状态与人际交往密不可分,抑郁群体本是偏向于孤独的,若有朋友陪伴倾诉共情,对于抑郁群体也是一种救赎(郭刚军,马慧,2022)。常见的社交技巧包括:学会把礼貌语挂在嘴边;与人交谈时,一定要等人把话说完;不要用秘密去交换一个朋友;别让自己成为负能量源;不要随便替别人做决定;及时回复别人的消息等等。与此同时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喜欢的活动转移注意力,提升自己的情绪。当代大学生应该清晰认识并定位自己,发掘自身潜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并加以优化,使之成为一技之长。

4.4. 保持乐观心态

保持乐观心态是大学生长期需要学习的一门必修课,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拥有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基石,学会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应坚持对负性情绪说NO,将负性情绪转化为正能量,对同一件事情同一个结果进行换位思考会得到不一样的答案,将问题简单化考虑当下享受当下(华颖,2008)。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建立一个良好的睡眠习惯;均衡饮食,确保摄入足够的营养;与亲朋好友分享自己的感受,寻求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对自己宽容一些,避免过度自责和自我批评,接受自己的情绪和状况,逐渐采取积极的行动调整自己的心态。

5. 实施效果

将所设计的预防措施运用于当代大学生抑郁的干预,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实施的效果明显有所进步,抑郁症检出率有所下降,并且学生的生活幸福指数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当代大学生对抑郁早期的基本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对自己某些行为做出判断,同时大学生接触并学会使用抑郁评定量表,也学会了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因此,这些预防措施是行之有效的,可以更好地减少大学生抑郁的发生,从而使大学生健康成长更好的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郭刚军, 马慧(2022). 大学生抑郁情绪与人格的关系: 应对方式的中介和调节效应.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30(3), 426-431.
[2] 胡素云, 杨春艳, 袁艳, 等(2021). 我校大学生抑郁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41(6), 117-122.
[3] 胡星辰, 张迎黎, 梁炜, 等(2014). 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在青少年中应用的信效度检验. 四川精神卫生, 27(4), 357-360.
[4] 华颖(2008). 大学生抑郁状况及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15), 356-358.
[5] 黄垣成, 赵清玲, 李彩娜(2021). 青少年早期抑郁和自伤的联合发展轨迹: 人际因素的作用. 心理学报, 53(5), 515-526.
[6] 霍珍珍, 刘春雷(2017). 大学生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校园心理, 15(5), 345-347.
[7] 李海斌(2014). 应对方式、人格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8] 李龙龙, 万里川, 赵守盈(2018). 大学生抑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38(4), 81-84+100.
[9] 廖琳(2013). 大学生抑郁症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15(1), 97-99+104.
[10] 刘爱楼, 欧贤才(2023). 童年期不幸福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 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31(4), 1013-1018+949.
[11] 刘海东, 虞芷筠, 叶宝娟, 等(2023). 家庭亲密度与大学生抑郁: 社交焦虑和感恩的作用. 心理与行为研究, 21(4), 556-563.
[12] 商士杰, 白宝玉(2022). 生命意义体验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 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10(2), 21-25+32.
[13] 石珍(2023). 民办高校大学生抑郁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青春期健康, 21(12), 69-71.
[14] 苏鹏, 苏丽(2018). 影响大学生抑郁的家庭因素研究.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34(12), 15-17.
[15] 孙庆民, 刘一帆(2020). 社会比较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心理学探新, 40(2), 183-187.
[16] 汤有国(2009). 大学生抑郁现状及原因分析.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5(2), 102-104.
[17] 汪向东(1993).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8] 王雨婷, 秦启玥, 方垠诺, 等(2023). 压力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 领悟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 赣南医学院学报, 43(6), 626-632.
[19] 魏潇琪, 赵静珺, 赵丽云, 等(2023). 大学生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C]//亚洲营养学会联合会,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 1.
[20] 徐永君, 盛慧, 倪鑫(2012). 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47(3), 323-326.
[21] Cui, R. J. (2015). Editori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Depression. Current Neuropharmacology, 13, 480.
https://doi.org/10.2174/1570159X130415083112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