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德育思想及其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启示
The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in the “Analects” and Its Realistic Inspiration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摘要: 《论语》中蕴藏着颇为丰富的人生智慧与德育思想。本文通过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式的视角分析《论语》中的德育思想,以此深入地阐释《论语》中的德育思想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契合点,解读如何充分地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政教育方式与时俱进、营造浓厚育人氛围”三大教育“密码”。这些对于促使《论语》中的德育思想实现现实性创造性转化、提高高校思政教育铸魂育人的实效性具有深远的意义。
Abstract: The Analects contains rich life wisdom and moral education idea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moral education ideas in the Analec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oral education goals, moral education content, and moral education methods, in order to deeply explai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moral education ideas in the Analect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t also interprets how to fully grasp the three education “codes” of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keeping up with the tim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and creating a strong atmosphere for educating people”. These have profound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practical and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deas in the Analects, and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文章引用:马学富. 《论语》中的德育思想及其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启示[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6): 150-154.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6367

1. 引言

《论语》是一部极具思想价值和时代价值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于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塑造理想人格、促进社会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因此,本文在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概括《论语》中的德育思想,从这些德育思想中找寻在新时代思政教育中适用的教育方式,并给出实用性的教育对策,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2. 《论语》中的德育思想

孔子在《论语》中清晰地阐释了倡导培养内外兼修,具有“成人”品性的德育目标。孔子主张以“仁、礼”为核心,以“孝”为基础的德育内容,坚持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这些为高校的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珍贵的教育资源。

2.1. 倡导培养内外兼修,具有“成人”品性的德育目标

《论语》中体现的德育目标是形成一种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政治目的、全面发展的人格,即“成人”[2]。“成人”是聚集了众多美好品性修养于一身、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君子,最重要的是使人具有主体性人格,不丢掉做人的根本。诚如孔子所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质”与“文”相互依存,共同促进,才能实现人的发展,才能成为君子。孔子致力于通过德育使人成为人,成就人的理想人格,不断地将完善自我与成就他人相统一,所谓“成人”就是今天所讲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论语》中强调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相互统一、由内在到外在构成了“成人”的基本要求,即“成人”要守仁义、尊重礼节、谦逊诚信、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做贡献。

2.2. 主张以“仁、礼”为核心,以“孝”为基础的德育内容

《论语》中德育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仁”和“礼”,而“孝”是培养德育的基础所在。《论语》中多次出现“仁”字。“仁”的思想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仁”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催化剂,君主要坚守“民兴于仁”的发展之道(《论语·泰伯》)。最终,人们实现“天下归仁”的社会理想(《论语·颜渊》)。从人的发展角度看,“仁”指的是“爱”,如“亲亲,仁也”(《孟子·告子下》)。“泛爱众而亲人”等观点要求人们要爱身边的人,甚至要推广到世间万物,是一种普遍的人类之爱。

“礼”作为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则,是把“仁”的思想具体应用于实际工作和生活之中,是人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3]。“礼”以“仁”为内容,“仁”以“礼”为形式,“礼”的真正价值在于实现“仁”。《论语》中把“礼”作为衡量一个人修养的道德准则,并强调明礼的规范:做人要懂礼,把握礼的本质;做事要用礼,以礼来规范言行;待人要讲礼,以礼行事[4]。可谓“不知礼,无以立也”。

“孝”是德育培养的基础,是人的良知的重要体现,是“仁”的具体行为表现。百善孝为先,《论语》阐述了众多为孝之道。例如,顺应父母心意,但不是无原则地顺应,如意见不同,要及时耐心地沟通,理解父母。儿女不仅给予父母物质基础,还要给予父母精神上的关心和支持,对父母有耐心,和颜悦色,恭恭敬敬等。“孝”看起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其实也是需要学习和切实践行的。

2.3. 坚持示范引导法、自我教育法等灵活多样的德育方式

《论语》中不仅谈论到做人要做正人君子,还涉及如何成为正人君子的问题,贡献了许多灵活多样的德育方式,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育人方法。一方面,要注重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用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受教育者实施示范引导。孔子深刻地认识到教育者的行为处事对受教育者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重视言传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说的正是如此。另一方面,又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使其进行自我教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等都是主张受教育者自我反思和反省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这些德育方法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实用价值。

3. 《论语》中德育思想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契合点

新时代各高校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学生对传统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熏陶,借鉴传统儒家德育思想来安抚人心,汲取《论语》中的教育精华应用于思政教育体系中。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教育目标、理念与《论语》中德育思想存在契合点,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3.1.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论语》中多处提及“君子”,所谓“君子”就是孔子生活的时代所要培养的集崇高道德修养与坚定政治目标于一体的理想人格。“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八佾》)。“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由此可见,孔子坚持追求君子人格,把价值意义建立在追求美德之上,重视教育,重视对人的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的本质要求,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2021)曾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字字千金,都是经过多年总结摸索才得出来的。孩子们要全面发展,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国之栋梁。”[5]高校作为思政教育前沿阵地,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全过程,引导当代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成为有责任、敢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论语》中要培养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君子与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具有一致性的,最终目标都旨在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3.2.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尊重人的尊严、实现人的价值以及促进个体发展是《论语》中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注重个体在实现自我的同时,尊重和关怀他人。同时,强调“内生外王”之道,这不仅是人由内在德性到外在行为的自觉表现,更是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和提高的过程。“以学生为本”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高校的一切思政教育活动都是以学生成长为归宿,以学生现有的思想政治水平为出发点,通过教育者的引导,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发展[6]。因而,高校的思政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与《论语》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同一的。

4. 《论语》中的德育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德育传统。在新时代,各高校要传统德育思想中汲取更多的现实力量,掌握好三大教育“密码”即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政教育方式与时俱进、营造浓厚德育氛围”等德育理念,使高校思政教育能够保持自身生机与活力,维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4.1. 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

当前,高校的思政教育以“书”为中心,缺乏实践性,较多是应试教育,采取死记硬背的教条主义,与社会实践脱离。然而,“行”才是思政教育的关键途径。在《尚书·商书·太甲下》中,伊尹告诫商王:“弗虑胡获,弗为胡成?”意思是不经过考虑,怎么能有收获?不去实践,怎么能够成功?他用反问的语气肯定了实践的重要性,体现了“做”的意义。孔子主张读书,但反对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更重视书本中的教化作用,读书是为了把书本中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孔子强调“行”的作用,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行之有效呢?吉林省教育学院将实践教学作为深化思政课堂的重要方式,利用红色资源、社会实践资源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积极开展主旋律实践活动;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实践教学,组织师生实地考察红色展馆、登古城、赴西柏坡开展研学活动等,多维度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实践中学习。因此,各高校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的机会,从学校、生活及社会等各方面入手,搭建校内外社会实践平台,为学生创造社区服务、走访革命老区、走进实验室、实地实景考察学习、进入田间地头等与学生专业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在社会大课堂中开展思政教育,将所思所学转化为具体行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

4.2. 思政教育方式与时俱进

《论语》中贡献出许多优秀的德育方式,如因材施教、以身作则、启发诱导等等,这些德育方式在现代思政教育中仍有重要价值。而提高思政教学质量应是各高校不断追求的目标,优化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方法便是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因此,各高校在继承优秀的传统德育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优势条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拓宽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式。在互联网5G时代下,教育数字化逐渐成为教育的流行词汇,游戏化、情景化的方式更能赢得学生青睐,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跃。南昌工学院建设思政馆,运用声光电、实物复制、虚拟现实等手段展示红色家书、红色故事、红色歌曲等强化体验感、突出互动性,让学生身临其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设互动答题一体机,及时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打造现代化沉浸式思政课堂;山西太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思想道德与法治》沉浸式实践教学展演,通过歌舞、朗诵、情景剧等形式进行精彩演绎,让学生接受思想的启迪,达到了良好的思政育人效果。所以,各高校要不断丰富创新教育方式,使思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思想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如打造“能唱、能读、能写、能看、能跳”的“五能”教学模式、依托理论宣讲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抬头率、参与率、高效率,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4.3. 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共通的,只是因为后天的生活习惯、教育条件、生存环境等个人或社会因素的不同造成了很大差别,这说明,人是可以通过教育环境的影响发生改变的,孟母三迁就是典型的例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多维度教学评价工作体系以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武汉大学利用图书馆开展一列迎新活动、读书节活动等,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打造思政育人载体,营造立德树人的隐形教育环境。这些鲜活的例子为各高校打造优良的思政教育氛围提供了借鉴。首先,各高校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邀请各院优秀校友进行价值观分享,传递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获得精神力量、人生启迪。其次,学校要积极动员各种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活动,围绕大学生的成长个性与价值观现状,举办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如举办体现社会价值的话剧表演、辩论社等喜闻乐见的活动,激发大学生的道德规范认同感。最后,学校要从根本上意识到思政教育对于大学生发展的必然性,重视提升各学科融入思政教学的实效性,采取校内培训、校外交流的方式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并队对优秀的授课模式进行表彰和推广,从而营造浓厚的思政教育环境。

5. 结语

《论语》中的德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我们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自信源泉。新时代高校要充分把握经典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对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立足于现实,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构建符合当代大学生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吴沂珊.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探究——评《中国传统“践行”德育思想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24(4): 114.
[2] 李丽娜. 从历史到未来.孔子德育思想理论研究[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21: 86.
[3] 吴光. 当代儒学的发展方向[M]. 上海: 汉语大辞典出版社, 2005: 124.
[4] 邓剑华, 叶湘虹. 《论语》中的修身思想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J]. 教育探索, 2011(10): 137-138.
[5] 习近平勉励中学生: 全面发展, 成为国之栋梁[EB/OL]. 新华社微博, 2021-09-15.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230117959993942811&item_id=230117959993942811&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t=1631689482025&showmenu=false&ref_read_id=75522ef7-dbcf-44c2-acec-5132a288a93a_1718351118205&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copylink, 2024-03-01.
[6] 蹇千东. 以学生为本: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选择与实现路径[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4(6): 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