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高校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hinese Language Major Talent Development Program in Vietnamese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ss.2024.136477, PDF, HTML, XML, 下载: 13  浏览: 45  国家科技经费支持
作者: 黄志媛: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广西 桂林;尹建玉*: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外语外贸学院,广西 桂林
关键词: 中文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输出标准就业方向Chinese Language Major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Design Output Standards Career Orientation
摘要: 越南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中文人才的培育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通过对河内国家大学外语大学和岘港大学外语大学的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所学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规划、就业方向和输出标准等四个关键方面均展现出其独特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越南高校有必要持续优化中文专业的课程体系,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全面提升;明确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以更好地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中文人才的需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中文专业学生在未来岗位上的胜任能力;同时,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以全面提升越南中文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Abstract: The Vietnamese Chinese language talent cultivation program has a decisive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Chinese language talent development. By conducting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alent cultivation programs at the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Hanoi National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Da Nang University, it is observed that both institutions demonstrate their unique strengths in four key areas: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planning, employment directions, and output standards.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ome issues pres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Vietnames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o continuously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major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knowledge, skills, and qualities. Clear objective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better meet the labor market’s demand for Chinese language talent.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components is essential to enhance the competency of Chinese language major students in their future positions. Additionally,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talent evaluation system is crucial for the overall enhancement of the quality of Chinese language talent cultivation in Vietnam.
文章引用:黄志媛, 尹建玉. 越南高校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6): 121-13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6477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越南“两廊一圈”发展规划的实施,中越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日益频繁,为中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实践机会,随之而来的是越南对中文人才需求的显著增长。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也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语言能力对于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为了适应这一形势,越南政府和教育部门采取了积极措施,高度重视中文教育的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支持和鼓励各类教育机构开设中文课程或专业。

目前,越南已有近200所中小学将中文纳入课程体系,近50所高校设立了中文专业[1],此外,众多社会机构和培训中心也纷纷提供中文教学服务。越南在中文教育的规模和水平上,不仅在东南亚地区,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均处于领先地位。

根据越南高考招生网站数据显示,越南共有46所高校(北方20所,中部7所,南方19所)开设了中文专业,招生对象以本科生为主。也有少数高校培养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河内国家大学所属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培养了中文专业博士研究生。

然而,随着越南高校中文专业规模的扩大,中文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否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是否存在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成为越南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吴应辉、王睿昕(2021)认为,“在国际中文教育的各层次中,高校中文教育承担着培养专业型和精英型汉语人才的重要责任,在整个中文教育体系中承担着高端中文人才培养并向基础教育延伸辐射的重要作用”[2]。而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越南高校为中文专业学生制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的纲领性文件,是指导和保证中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因此,本文基于跨文化交流理论、教育国际化理论以及语言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框架,以越南高校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考察对象,分别在越南的中部和北部选取中文专业领域具有代性的岘港大学附属外语大学和河内国家大学附属外语大学进行比较研究,重点讨论其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方向和输出标准四个方面的异同及不足之处,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通过对比分析越南不同高校的中文人才培养方案,旨在揭示各培养方案的优势与不足,以期为越南高校中文专业的发展和高质量培养中文人才提供参考,并为其他国家的中文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2. 越南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分析

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在全面认知自身发展状况及准确把握外界环境变化的基础上,理性分析并思考内在能力水平与外在社会需求,结合学校的使命与愿景,所设计出的一种关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理想化未来蓝图[3]。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之时,通常会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维度来构建,以全面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4]。通过比较河内国家大学附属外语大学和岘港大学附属外语大学中文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发现两所大学均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以满足社会对中文专业人才的需求。两所大学的共同追求是培养具备深厚知识、专业技能、道德操守和职业作风等综合素质的学生(见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objectives

1. 人才培养目标比较

目标维度

河内国家大学附属外语大学

岘港大学附属外语大学

知识

根据越南6级外语能力框架,中文要求5级;

培养学生跨学科和创新能力,掌握语言、
文化和社会知识;

结合跨学科和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于创造性实践;

需要知识面广泛、专业知识扎实,
以适应21世纪变化。

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社会科学基本知识,
包括人文学科、语言学、口译等;

掌握中文相关专业知识,包括中国文化、文学、历史、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掌握口译和笔译技能,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能力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具备自我培训和专业发展能力;

具备跨学科能力,将语言、
文化和社会知识融合于创造性实践之中;

培养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以推动工作创新和激发创造力。

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能力,
以满足汉语领域的工作需求;

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适应环境变化和解决复杂问题;

具备跨学科能力,将语言、
文化和社会知识综合应用于专业实践。

素质

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以及团队合作、
沟通协调和决策能力;

强调学生具备职业道德和专业操守,
展现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工作作风。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创业精神,鼓励创新,勇于担当。

注:数据来源于越南高校网站河内国家大学附属外语大学https://ulis.vnu.edu.vn/;岘港大学附属外语大学http://khoatrung.ufl.udn.vn

具体而言,河内国家大学附属外语大学的培养目标注重跨学科知识应用和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反映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岘港大学附属外语大学则侧重于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和软技能的培养,强调了交际能力和创造思维。两所大学对于培养目标的侧重点略有不同,一个更注重专业实践,一个更注重软技能和人文素养。在中文能力要求方面,河内国家大学附属外语大学的培养目标中提到了要求学生具备相当于5级的中文能力,而岘港大学附属外语大学则没有具体提及中文能力的要求,这表明两所大学对中文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同。此外,岘港大学附属外语大学特别提到了创业精神,这也意味着该校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越南中文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分析

根据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依存联系程度,可以将课程整合模式划分为科际整合、跨学科整合、学科整合以及多学科整合[4]。其中,多学科整合课程以特定主题为核心,采用多门保持独立的学科课程,并在相对统一的时间内进行教学,学生需要自行理解并掌握多门平行学科之间的关联[5]。分析发现,河内国家大学附属外语大学和岘港大学附属外语大学的中文专业课程类型都属于“多”学科整合模式,即不同学科分别开设若干门本学科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并掌握了不同学科的知识。但是,对于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则取决于学生先天的领悟力和后天的勤奋度。这种课程整合模式旨在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依存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越南两所高校中文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分为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

3.1. 通识教育课程模块

分析表2可知,两所高校中文专业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基本一致,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体育、历史、外语等多个方面的知识。通过多学科的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掌握跨学科的思考方法和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识教育课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6]。不同之处在于,体育、国防教育在河内国家大学附属外语大学属于选修课,而在岘港大学附属外语大学属于必修课,仅课程性质不同。

Table 2. Comparison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2. 通识教育课程比较

学科

河内国家大学附属外语大学

岘港大学附属外语大学

政治

科学社会主义、胡志明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胡志明思想

哲学

马列主义哲学

马列主义哲学

经济

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

历史

越南共产党历史

越南共产党历史

体育

体育

体育

语言

通用英语、通用越南语(留学生)

外语

科技

通用信息学、辅助技能

基础信息学

法律

国家和法律的一般理论

一般立法

军事

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

3.2. 专业课程模块

表3来看,两所高校的专业课程模块分为语言知识课程、语言技能课程、文化课程及行业汉语课程。两所高校都注重培养学生的中文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此外,两所高校都开设了中国文化课,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不同。河内国家大学附属外语大学开设了大量的汉语课,注重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每学期都有语言知识课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但是,语言技能课相对较少,只有基础汉语技能、高级汉语技能和汉语多媒体交际等。岘港大学附属外语大学恰恰相反,比较注重语言技能的学习和实践,阅读、听力、口语、写作课都设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次。同时,为了突出中文专业的实用性,还开设了汉语口语翻译和笔译。该校中文专业的行业汉语课程考虑了不同方向的学生需求,如翻译、商务和旅游。同时,河内国家大学附属外语大学开设的翻译方向和经济方向的课程也有助于学生在相关领域中应用所学知识。从理论层面来看,两所高校的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也十分充足。一方面,强调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平衡。根据Krashe (1982)的语言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和语言输出假说(Output Hypothesis),河内国家大学附属外语大学和岘港大学附属外语大学在语言知识与技能的课程设置上各有侧重,体现了对语言学习过程中输入与输出重要性的不同理解和应用[7]。另一方面,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两所高校均开设了中国文化课,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与跨文化能力模型中对文化适应和交际技能的强调相契合[8]

Table 3. Comparison of Chinese major courses

3. 中文专业课程比较

课程类型

岘港大学附属外语大学

河内国家大学附属外语大学

语言知识
课程

语言学导论、语音学、汉字、基础汉语1~4、
初级汉语、汉语词汇、汉语语法、越南语、
越南古汉语

零基础学生:汉语(1~4)A、汉语(1~4)B、汉语4C、
基础汉语、高级汉语、汉语语言学

HSK5级和HSKK中级水平学生:汉语(3~4)A、
汉语(3~4)B、汉语4C、高级实用汉语、汉语语言学、古代汉语(选修)

语言技能
课程

初级阅读、中级阅读、高级阅读、初级听力1~2、中级听力、高级听力、初级口语1~2、中级口语、高级口语、初级写作、中级写作、高级写作、
初级笔译、初级口译、研究方法论、论文写作专题

零基础学生:基础汉语技能、高级汉语技能HSK5级和HSKK中级水平学生:汉语多媒体交际、中越沟通技巧、商务汉语口语

演讲技巧(选修)

文化课程

越南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学、
经济学概论、中国概况

HSK5级和HSKK中级水平学生:中国文学作品解读、新闻与传播学

跨文化交际、中国概况、中国语言文化专题

行业汉语
课程

汉语翻译

中国社会文化专题、中级笔译、高级笔译、
中级口译、高级口译,另外还需在16门选修课中选4门选修

翻译方向

中国文学、中越口译、中越笔译、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越高级口译、中越高级笔译,另外还需在18门选修课中选3门选修

商务汉语

商务汉语专题、国际商务、国际物流、
市场营销管理、采购管理、电子商务、
谈判技巧,另外还需在14门选修课中
选4门选修

经济方向

中国文学、微观与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企业管理、商务汉语、中国当代经济学,另外在18门选修课中选3门选修

旅游汉语

旅游汉语专题、越南历史概况、越南旅游景点、旅游设计和运营、导游业务、酒店业务、
旅游市场营销,另外还需在14门选修课中
选4门选修


总的来说,虽然两所高校中文专业的专业课程内容、侧重点不同,但都是以适应不同行业需求和就业市场为培养目标。

3.3. 实践教学模块

实践教学模块是中文专业中极为关键的部分,其设计旨在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9]。根据Kolb的体验学习理论,学习是一个涉及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概念化和实验的循环过程[10]。岘港大学附属外语大学和河内国家大学附属外语大学的中文专业实践教学模块均体现了这一理念,涵盖了专业实践和专业实习(如表4所示)。岘港大学附属外语大学的实践教学模块包括毕业实习、专业实习以及课程设计、生产实习、金工实习、社会调查和劳动实践等多样化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实践能力,符合布鲁纳的螺旋课程理论[11]。而河内国家大学附属外语大学则提供了包括毕业论文在内的专业实习,以及两门选修课作为替代选项,体现了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与学生中心教育理论相一致[12]

Table 4. Comparis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4. 实践教学比较

高校名称

专业实践

毕业论文

岘港大学附属外语大学

社会实践、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

河内国家大学

毕业实习

毕业论文或2门选修课替代

附属外语大学

4. 越南中文专业输出标准比较分析

培训计划产出标准的设计应基于教育目标与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理论,该理论强调教育活动应明确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并据此设计课程和评估方法。河内国家大学附属外语大学和岘港大学附属外语大学中文专业的培训计划产出标准,应注重专业课程设置对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支撑程度,确保培养方案与经济社会发展及学生个人发展需求的紧密契合[13]

Table 5. Comparison of output standards

5. 输出标准比较

高校名称

知识

技能

河内国家大学附属外语大学

1) 应用各类通识知识于专业实践中。

2) 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和行政管理知识。

3) 比较、分析各国语言文化和社会特征。

4) 掌握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1) 在学习和实践中有合作、批判性思维。

2) 善于领导和引领团队,创造就业机会。

3) 能使用相当于5级的中文和英语。

4) 灵活应用沟通准则处理专业情况。

翻译方向

1) 灵活运用中文基础知识。

2) 有效地传递越南语与汉语间的信息。

3) 掌握越南语与汉语的口译和笔译技能。

经济方向

1) 提出经济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商业策略。

2) 做好谈判、交易等对外经济关系工作。

3) 结合经济形势开展相应的经济研究和实践活动。

岘港大学附属外语大学

将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包括人文、政治、法律和信息技术应用到多语言和跨文化环境中的现实生活和专业活动中。

1) 分析中国社会文化、历史、语言等问题。

2) 达到5级中国HSK汉语能力评估标准。

3) 能够实现中文和越南语的互译。

4) 培养沟通、独立和团队合作技能。

5) 在工作中具有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具有创新创业的想法和能力。

通过分析表5,我们发现两所高校中文专业的输出标准均包括知识与技能两个核心部分。两校均重视学生在专业学习、实践和研究中的能力培养,这与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相符,该分类强调从知识记忆到更高层次的认知技能,如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14]。同时,两校强调合作、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等技能的培养,以满足全球化背景下对多语种人才的需求和社会多元化的需求,这反映了跨文化能力模型中对个体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效交流和互动能力的要求。特别是中文技能的要求,两所高校都明确指出学生需达到相当于越南外语能力5级或HSK5级的水平,体现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高标准要求,符合交际语言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中对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视[15]。在知识层面的要求上,两所高校展现了不同的侧重点。河内国家大学附属外语大学注重应用社会科学、政治学、法律基础知识以及国防安全和体育知识,这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视。而岘港大学附属外语大学则更强调将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应用于多语言和跨文化环境中,这表明该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理解力,与全球化教育中提倡的文化多样性和国际视野相一致[16]

尽管两所高校都有明确的毕业标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标准在某些方面的表述较为笼统,缺乏具体的细化和操作性,这可能导致学生对如何实现这些标准感到困惑[17]。此外,标准中未明确提及与行业相关的实践要求,这可能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5. 越南中文专业就业方向比较分析

随着中越经济贸易及基建投资等领域合作需求的持续增长,越南市场对中文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可由国际劳动经济学中的供需理论解释,即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机会与专业技能的供需关系密切相关[18]。越南国内学习中文的热潮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中文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前景。从人才培养方案来看,两所高校中文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领域(如表6所示)。

Table 6. Comparison of employment directions

6. 就业方向比较

高校名称

就业方向

河内国家大学

附属外语大学

1) 翻译、编辑:独立完成书面翻译、会议口译任务,担任新闻机构、出版社编辑,负责社会文化翻译与报道,以满足国际交流需求。

2) 秘书、助理、销售:在中外企业、合资公司,负责外交、合作、商务、旅游等工作,参与谈判、签约、接待、组织旅游等,处理口语和写作事务。

3) 讲师、教师:可在大学、学院、中学任教。

4) 研究人员:在文化、语言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或继续深造。

岘港大学附属

外语大学

在外事服务机构、外事部门、非政府组织、文化、教育、经济机构、翻译公司等领域从事国际关系工作。

在公司、外交机构、文化、教育和经济机构的办公室担任公共关系专家。

担任具有中国背景的公司、企业或与中国合作伙伴有业务往来的客户交易专员。

担任销售、客户服务、营销、行政等专业岗位,为中国公司和企业或与中国合作伙伴处理一般事务。

政府部门:在外交、教育、文化、旅游等行业担任公务员,这与公共管理领域的人才需求相符合,强调政策导向和公共服务能力。

企事业单位:在跨国公司、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机构从事翻译、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这要求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商务沟通技巧。

教育机构:在中小学、高校、语言培训机构等从事教学或管理工作,这与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的理论基础紧密相关,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成效。

新闻媒体:担任记者、编辑、主持人等职位,这要求学生掌握新闻传播学和媒体学的理论,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和信息处理能力。

旅游业:从事导游、旅行社管理等工作,这与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相衔接,注重实践技能和服务质量。

河内国家大学附属外语大学的就业方向较为广泛,覆盖文化、教育和研究等多个领域。这反映了该校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以及对于培养具有深厚学术背景和研究能力的中文专业人才的目标。而岘港大学附属外语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外事服务、文化交流以及与中国经贸合作相关的工作领域,这与该校的地理位置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河内国家大学附属外语大学作为越南教育与培训部直属的国立高校,身处越南首都河内,其就业服务范围广泛,旨在为全国培养具备良好语言素质、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的中文专业毕业生。这一定位与全球化背景下对高等教育的期望相符,即高校应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相比之下,岘港大学附属外语大学位于越南中部城市岘港,其就业服务更多地满足岘港市和中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体现了区域性高校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19]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河内国家大学附属外语大学和岘港大学附属外语大学在中文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然而,两所大学在实施方案时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做法,这些特色做法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一,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两所高校共同追求是培养具备深厚知识、专业技能、道德操守和职业作风等综合素质的学生,均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以满足社会对中文专业人才的需求。第二,在课程设置上,两所高校的中文专业通识教育课均采用了多学科整合模式。在河内国家大学附属外语大学,中文专业的课程结构侧重于汉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并强调学生的个体悟性和勤奋程度。而岘港大学附属外语大学的中文专业课程结构则以知识体系和语言技能应用为基础,注重中文语言技能的学习和实践。第三,在输出标准上,两所高校均注重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践以及研究中的能力培养,同时强调合作、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等技能的培养。而且,两所高校均明确指出了中文技能要达到相当于越南外语能力5级或HSK5级的水平。第四,在就业方向上,两所高校中文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新闻传媒和旅游等五个领域。河内国家大学附属外语大学中文专业学生更倾向文化、教育和研究等领域,而岘港大学附属外语大学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外事服务、文化交流以及与中国经贸合作相关的工作领域。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两所高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坚守各自独特性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并吸收对方的优点,从而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各自的人才培养机制。

6.2. 建议

针对越南高校中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们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越南高校应完善中文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岘港大学附属外语大学和河内国家大学附属外语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够全面,尤其是在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上不够全面。同时,缺乏对数字化、智能化的重视,难以满足数智化时代对中文人才的需求。因此,要加大力度完善中文专业的课程设置。

首先,强调语言学知识与文化背景的融合。越南高校除了开设中文语言技能课程外,还应涵盖中国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的课程,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体系及视野。尽管岘港大学附属外语大学和河内国家大学附属外语大学均开设了中国文化和文学等文化类课程,但主要集中在中国语言文学方面,尚不足以让学生全面了解当代中国。鉴于中国的经济、科技等发展迅速,有必要单独开设涉及各领域的中国特色课程。

其次,重视数智化素养的培养。目前,两所高校均仅设有一门《通用信息学》或《基础信息学》课程,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文专业人才的数智化素养有待加强。越南政府要完善教育政策,加大对数字化素养培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将其纳入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日程。提高教师的数智化素养,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应用数字化技术,为学生的数字素养培养创造条件[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数智化素养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内生动力,并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提高学生的数智化技能[5]

再次,取长补短,优化课程设置。根据不同行业方向和层次需求,搭建匹配的课程架构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经分析,两所高校在中文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以河内国家大学附属外语大学为例,其语言基础知识课程较为繁多,而语言技能课程主要聚焦于行业汉语。因此,建议增补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如汉语听力、汉语口语等,以培养学生的汉语专业技能和素养。相较之下,岘港大学附属外语大学则过于侧重汉语技能课程,相对忽视了汉语基础知识[20]

二、越南高校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中文人才的需求。

尽管河内国家大学附属外语大学和岘港大学附属外语大学的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对明确,但在就业方向上存在局限性。第一,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满足就业市场需求。河内国家大学附属外语大学和岘港大学附属外语大学的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要满足越南就业市场对中文人才在专业上的需求,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据统计,越南劳动力市场对中文人才需求最旺盛的是经贸行业。其中,中文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岗位是中文翻译,占比21%,此后依次是销售员(20%)、财务会计(10%)、行政文员(8%)和采购员(6%) [21]。因此,为适应越南社会经济发展,两所高校应当培养具有综合中文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能胜任商业、贸易、旅游等领域的实际工作,而且对中国的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的内容有深入了解。

第二,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精准。这两所高校的中文专业毕业生主要服务越南岘港市、河内市以及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然而,从越南就业市场对中文人才的需求地点来看,胡志明(43%)、河内(24%)、土木龙(9%)、慈山(3%)和平阳(3%)对中文人才的需求位居前五[21]。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文专业学生的就业选择,无法完全满足就业需求。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尤其是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越南的中文专业毕业生面临着更为广阔的就业前景。中文人才就业不应该局限于某个区域或某个城市,而是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甚至进入东盟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作,以提升越南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越南高校还应该重视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中文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人才。一方面,加强中文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高校可以在本科阶段设置中文专业,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中文课程,包括语言技能、中国文化、经贸知识等。同时,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互动式、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中文实际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开展中文学术研究。通过设立中文研究中心,鼓励师生开展中文及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高越南在国际中文研究领域的地位。此外,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将有助于推动越南与中国在中文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中文专业学生岗位胜任能力。

虽然两所高校都比较注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通常是效仿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多为文学类和经济类课程,在教授模式上也侧重于理论知识,从而忽视与企业单位相联系的实践实习工作,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缺少对具体业务方面、具体内容的认识,无法胜任具体岗位。理论知识是学习语言的基础,但是实践教学同样重要,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22]

第一,强化现场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与在越南岘港和河内的中国公司或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地实习、参观学习的机会。或与中国的高校合作,举办寒暑假短期研学项目。第二,增强校园实践活动。在越南高校举办“汉语桥”等品牌活动,开展中文演讲、中文写作、中文歌曲比赛以及中文话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炼中文能力。第三,扩大言语交际活动。充分利用在校中文教师或中国留学生资源,定期举行语言伙伴活动、中文角等活动,提供更多的实践对话机会。第四,加强跨文化交流。组织中越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23]。第五,促进产学研结合。越南高校可以与当地的中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在企业实习的机会。学生在工作环境中使用中文,熟悉与该行业或职业相关的专业词汇,培养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的中文人才。

四、构建人才评价体系,提升越南中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岘港大学外国语学院与河内国家大学附属外语大学在中文人才培养领域成绩斐然。然而,为更好地适应越南社会经济总体规划的战略需求,有必要持续优化中文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机制。首先,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每隔两年,对近五年毕业的中文专业学生进行深度调研,全面了解其就业状况和语言应用能力,以及通过毕业生自我评价和用人单位反馈等方式进行评估。同时,高校要与主要用人单位开展需求调研,了解不同行业和岗位对中文人才的具体需求,为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依据。其次,明确评价指标重心。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以语言水平(如汉语水平考试)和专业技能(是否符合就业岗位要求)两个方面来衡量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等软实力。再次,公开评价结果并保持沟通。高校每年发布一次由第三方所做的评估报告,企业公布对中文人才满意程度和未来用人需求的调研结果。高校根据评价结果与企业进行深入交流与沟通,共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最后,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评价结果和企业用人需求变化,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和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建立和完善中文人才培养评价与反馈机制,高校能真正提升人才培养效果,为越南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中文人才[24]

基金项目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2023年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越南中文及相关专业就业市场与培养优化研究”(23YH51D)。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曾小燕, 阮德英. 越南中文教育现状及发展论略[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3, 21(2): 37-47.
[2] 吴应辉, 王睿昕. 东南亚高校中文及相关专业发展状况比较[J].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21(2): 52-60.
[3] 王严淞. 论我国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J]. 中国高教研究, 2016(8): 13-19+41.
[4] https://hanyu.pku.edu.cn/docs/20240416171048048652.pdf
[5] Vasquez, J.A., Sneide, C. and Come, M. (2013) STEAM Lesson Essentials, Grades 3-8: Integrating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Heinemann, 231-238.
[6] https://www.wyc.tsinghua.edu.cn/__local/5/D5/E4/31A5E9BA1FD5E69665FAB4094A6_17DC4A72_96D1A.pdf
[7] Krashen, S.D. (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ergamon Press.
[8] Deardorff, D.K. (2006)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s a Student Outcome.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10, 241-266.
https://doi.org/10.1177/1028315306287002
[9] 公钦正, 张海生. 新文科人才培养何以实现——基于中英两所大学PPE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J]. 重庆高教研究, 2022, 10(2): 87-98.
[10] Kolb, D.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Prentice Hall.
[11] Bruner, J. (1960)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4159/9780674028999
[12] Freeman, D. (1998) Creating a Student-Centered Classroom. Heinle & Heinle.
[13] 王淑娉, 陈海峰. 数字化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 价值、内涵与路径[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42(11): 215-220.
[14] Bloom, B.S., Ed.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 Longmans Green and Co. Ltd.
[15] Savignon, S.J. (1972)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McGraw-Hill.
[16] Billett, S. (2006)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A Model for Authentic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ustralian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19, 37-48.
[17] Freeman, R.B. and Oostendorp, R.H. (2000) Wages around the World: Pay across Countries and Time. NBER Working Paper No. 8058.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Cambridge, MA.
https://doi.org/10.3386/w8058
[18] Altbach, P.G. and Knight, J. (2007)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otivations and Realities.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11, 290-305.
https://doi.org/10.1177/1028315307303542
[19] Morgan, K.J. (2004) The Exaggerated Death of Geography: Learning, Proximity and Territorial Innovation Systems.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4, 3-21.
https://doi.org/10.1093/jeg/4.1.3
[20] 刘汉武. 越南高校汉语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 海外华文教育, 2015(1): 64-70.
[21] 郑崧, 尹建玉. 东盟三国劳动力市场中文人才需求研究——基于越南、泰国和印尼招聘网站数据的分析[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3, 21(6): 12-20.
[22] 钟英华, 于泓珊, 杨薇. 国际中文教育“表达驱动”教学理论与实践[J]. 世界汉语教学, 2023, 37(3): 388-398.
[23] 李冬梅, 李营. 越南留学生在华跨文化适应研究——广西师范大学个案透视[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9(3): 161-166.
[24] 陈立, 刘华. 越南大学质量评估: 规则与趋势[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3, 29(3): 6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