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微生物学课程优化的思考与建议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Optimization of Microbiology Curriculum for Chinese Pharmacy Specialty
DOI: 10.12677/ces.2024.126364, PDF, HTML, XML, 下载: 39  浏览: 6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洪伟玲, 胡小勤:金华高等研究院,浙江 金华
关键词: 中药学专业微生物学课程改革Special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icrobiology Course Reform
摘要: 微生物在中药材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包括栽培、生长、炮制、储存以及次级代谢产物的累积和病虫害防治等。因此,在中药学专业教育中,微生物学被视为一门至关重要的基础课程。然而,当前的教学体系未能充分展现微生物学与中药学的内在联系。本文深入剖析了中药学专业中微生物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如教学内容与中药学的相关性不足,以及实验教学与中药产业的脱节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通过整合与优化微生物学理论课程结构,实现与中药学理论的深度融合;同时,更新实验教学体系,以确保实验内容与中药产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相连。此外,我们还建议加强微生物学教师的中药知识储备和培训,以提升其跨学科教学能力。这些综合改革措施旨在全面提升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微生物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从而为培养具备高度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中药学人才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Abstract: Microorganisms play a pivotal role in the whole lifecycle manage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including cultivation, growth, processing, storage, as well as the accumulation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and pest control. Therefore, microbiology is considered a crucial basic course in the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wever, the current teaching system fails to fully demonstrate the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microbiolog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s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issues present in microbiology course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jors, such as insufficient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ing content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well as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we propose a series of reform suggestions. By integrating and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microbiology theory courses, we aim to achieve deep integration with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imultaneously, we will update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to ensure that the experimental content is closely connected to the actual need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In addition, we will strength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nowledge reserve and training of microbiology teachers to enhance their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abilities. These comprehensive reform measures aim to fully improve the microbiology literacy and practical skills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us laying a more solid foundation for cultiv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with high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文章引用:洪伟玲, 胡小勤. 中药学专业微生物学课程优化的思考与建议[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6): 132-137.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6364

1. 引言

微生物学课程主要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对于现代生命科学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是中药学类专业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因为微生物与中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无论是在中药栽培、生长、加工、储藏,还是次级代谢产物累积、病虫害防治及生物转化等多个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该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深入理解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特性的机会,还为后续学习中药的发酵、炮制、保存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微生物学,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药制剂的稳定性和药效,掌握利用微生物技术提升中药品质的方法,为中药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微生物学在中药学专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当前的教学模式并未充分体现出其与中药学的紧密联系。在中医药类院校中,该课程主要沿用了医学类的教学框架[2],而在普通高校中,则更多地采用了生物学类的教学框架。这两种方式都未能紧密结合中药学的特点,从而影响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迫切需要对中药学专业的微生物学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改革。这种改革旨在更好地将微生物学与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在中药学领域的应用,进而达成中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中药学这个融合了数千年中国古代人民与疾病不懈斗争智慧的学科,在现代科学的推动下,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契机,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伴随着中药学的不断发展,与之紧密相连的微生物学课程也亟需进行适时的调整和优化,以确保其内容与中药学专业的需求紧密相连[3]。本文从中药学专业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课程调整策略。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安排等方面的改进,旨在提高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微生物学素养,为培养高素质的中药学人才奠定基础。

2. 当前中药学专业的微生物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学内容与中药学的相关性不够紧密

微生物学因不同专业需求已形成多个分支,如医学微生物学、药学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等,但目前还没有针对中药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微生物学教材。该专业学生普遍使用的教材是偏医学领域的《医学微生物学》或广谱教材《微生物学教程》。医学微生物学主要包括各种微生物致病机制、免疫反应、诊断方法等,以及探索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由于专业侧重点不匹配等问题并不适合作为中药学专业的微生物学教材。而《微生物学教程》作为一本全面系统的微生物学教材,但由于其内容覆盖面广而缺乏针对中药学专业的特定内容,因此也不适合直接作为中药学专业的微生物学教材。对于中药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能够将这些知识与中药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并在实际中进行应用。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与应用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专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若仅依赖现有教材而未根据中药学相关专业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安排,会导致课程内容过于繁杂,难以帮助学生将微生物学知识与中药学专业知识有效结合。因此,必须对中药学相关专业的微生物学课程进行适应性改革,以满足专业需求并提升教学效果。

2.2. 实验教学与中药产业缺乏深度融合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中药学专业的微生物学课程中,实验操作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占据重要地位。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和方法,为后续的中药学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然而,当前中药学相关专业所开设的微生物学实验主要停留在验证性层面,学生在实验中主要是为了确认和巩固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这种学习方式使得他们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2]。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显得陈旧,与中药学的相关内容联系不够紧密,同时缺少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环节。大部分的实验内容仍围绕基础的微生物学知识,未能充分融入中药微生物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因此,迫切需要对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革新。

3. 中药学专业微生物学课程设改革建议

3.1. 优化理论教学内容,体现中药学专业特点

根据中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我们以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为核心,紧密结合实际需求,对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了合理的优化和调整。以确保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首先,对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进行了整合,主要讲授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形态与结构、代谢与繁殖、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生态与控制、感染与免疫等,精简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等内容。其次,对病原微生物的部分内容进行了精简,主要聚焦于介绍一些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致病性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基础知识,以便学生能更高效地掌握病原微生物的核心要点。此外,在课程中增加关于中药有害微生物的有效控制方法、微生物在中药生产流程中的具体应用案例、中药抗菌试验的操作流程及其重要性,以及中药制品的微生物学质量控制标准和实施细节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并掌握中药生产与微生物学之间的紧密联系(见表1)。最后,为了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前瞻性,我们与时俱进地更新了课程内容,不仅反映了微生物学和中药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还特别注重引入中药学的前沿知识,使学生能够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cont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icrobiology course for Chinese pharmacy major

1. 中药学专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前后理论教学内容的对比

改革前理论教学内容

改革后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二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三章 原核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章 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病毒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章 真核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

第五章 病毒

第五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

第六章 微生物的营养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态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

第七章 感染与免疫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第八章 常见病原微生物

第九章 微生物遗传与变异

第九章 中药有害微生物的有效控制方法

第十章 微生物的生态

第十章 微生物在中药生产流程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感染与免疫

第十一章 中药抗病原微生物

第十二章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第十二章 中药制品的微生物学质量控制标准和实施细节

3.2.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为从事中药工作奠定基础

在中药学专业微生物学及实验教学中,针对中药学专业特点,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符合中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目前中药学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程改革中应逐步增加具有中药特色的相关实验教学内容。中药学专业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建设中应在保留适量经典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综合性实验所占比重。保留的经典验证性实验如:微生物的分布、消毒与灭菌、培养基设计及配制、常规微生物的培养、微生物的染色技术、显微镜的使用及常见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可增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综合性实验如:中药中细菌和真菌总数的计数[4]、中药炮制过程中优势菌的分离鉴定、中药有效提取物的抑菌作用研究、微生物对中药材的促生作用、蛹虫草等微生物中药材的培养与开发[5] [6],具体实验改革见表2。通过这些实验的加入,使得微生物实验教学与中药的栽培、生长、加工等实际生产环节实现了深度融合,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微生物在中药产业全链条中的作用。

Table 2. Comparison of teaching modules before and afte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icrobiology experimental course for Chinese pharmacy major

2. 中药学专业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前后教学模块的对比

实验序号

改革前实验内容

改革后实验内容

1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2

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

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

3

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4

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微生物的大小测定和直接计数

5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猫爪草中细菌和真菌总数的计数

6

放线菌、霉菌的培养与形态观察

大黄饮片中优势菌的分离培养

7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的鉴别

神曲中酵母菌的分离及形态观察

8

微生物的大小测定和直接计数

丹参提取物对分支杆菌抑菌作用

9

细菌的生理生化

根瘤菌对达乌里胡枝子的促生作用

10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蛹虫草菌栽培实验

3.3. 强化微生物学教师的中药知识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

通过增强微生物学教师的中药知识储备,可以显著提高其在微生物学授课过程中融入中药知识点的能力,进而促进两个学科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学质量。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措施,来提高微生物学教师的中药素养。首先,应提供专业的中药学知识培训,例如让微生物学教师进本校中药学专业课堂,通过课堂学习以确保微生物学教师能够深入理解中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其次,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合作与交流,让微生物学教师能够直接接触到中药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此外,引导教师通过实践教学和案例分析,使教师能够将中药知识与微生物学理论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显著提升微生物学教师的中药知识素养,为培养具备掌握全面微生物知识的中药学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3.4. 融入地方中药特色,精心培育专业人才

在微生物教学中,与地方中药企业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共同组织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与中药产业紧密结合的毕业论文课题和实习岗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了解中药企业在中药培育、炮制及保存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探索微生物学在这些环节中的应用和科研方向。在中药的培育过程中,微生物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某些微生物可以帮助药用植物的生长,提高其抗逆性和药效成分的含量。同时,也有微生物可能对药用植物的生长造成负面影响,如引起病害等。中药炮制过程中,微生物可能参与药材成分的转化和形成,从而影响药材的药效。同时,不恰当的炮制方法可能导致微生物污染,影响药材的质量。中药在保存过程中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导致药材的变质和药效的降低。因此,了解微生物对中药保存的影响,开发有效的保存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深入研究微生物在中药的种植、加工与储存等环节的应用及其问题应对策略,我们有望为中药产业的持续进步贡献力量,同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微生物对中药领域的深远影响。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论文针对中药学专业中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革建议。我们认识到,微生物学在中药学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当前的教学体系未能充分展现其与中药学的内在联系。因此,我们通过优化理论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微生物学教师的中药知识培训,以及融入地方中药特色等措施,旨在全面提升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微生物学素养和实践能力。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培养具备高度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中药学人才,也为中药学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相信,通过这些改革,中药学专业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在中药全产业链中的作用,从而为推动中药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金项目

金华市2023年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项目编号:JB2023072);金华高等研究院2023年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重点项目(项目编号:A2023JY03)。

参考文献

[1] 王红阳, 康传志, 王月枫, 等. 药用植物微生物组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中国中药杂志, 2022, 47(20): 5397-5405.
[2] 罗晶, 刘燕明. 中药学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微生物学通报, 2008(8): 1325-1328.
[3] 李珊, 蔡锐, 谭周进, 等. 中医药院校药学类《微生物学》教学刍议[J]. 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34): 154-155.
[4] 张丽霞, 高文远, 王海洋. 六神曲中酵母菌的鉴定[J]. 中国中药杂志, 2012, 37(13): 1928-1931.
[5] 张志刚, 殷明珠, 王志刚, 等. 基于清热解毒中药抑菌作用研究的中医药特色医学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的设计及实践[J]. 时珍国医国药, 2022, 33(3): 708-709.
[6] 杨芳, 陈晓, 吴媚, 等. 中医药院校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 科技视界, 2022(13):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