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浸染下大学生精神生活透视
A Perspective on the Spiritual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nsumerism
DOI: 10.12677/ae.2024.146942, PDF, HTML, XML, 下载: 26  浏览: 46 
作者: 司朴青: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消费主义大学生精神生活异化Consumerism College Students Spiritual Life Mutation
摘要: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消费主义思潮迅速地在我国蔓延,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对当代大学生造成巨大冲击,导致其精神生活出现异化之象,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和健全人格缺失、道德认知和人生追求颠覆、价值取向和消费观念扭曲、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变异,这严重阻碍了大学生成长成才。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实现国家、社会、高校和家庭的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加大“消费环境”与“虚拟媒介”的治理,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与“思想引导”;帮助大学生重建“主体人性”与“消费理性”,重置“物的欲求”与“人的需求”。从而帮助大学生克服“精神荒原”,实现健康全面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trend of consumerism is spreading rapidly in China and penetrating into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especially causing a huge impact o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eading to the appearance of alienation in their spiritual life. The main manifestations are the lack of ideal belief and sound personality, the subversion of moral cognition and life pursuit, the distortion of value orientation and consumption concept, the difference of life styl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hich seriously hinder th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is challenge, it is necessary to realize the multi-linkage of the country, society, colleges and families, form a joint force, strengthen the governance of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and “virtual media”, and strengthen the “consumption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guid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help college students rebuild “subject humanity” and “consumption rationality”, and reset “desire for things” and “human needs”. It can help college students overcome “spiritual wasteland” and realize healthy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司朴青. 消费主义浸染下大学生精神生活透视[J]. 教育进展, 2024, 14(6): 360-36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6942

1. 引言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生活观念,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泛滥于20世纪以后。在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这一思潮在我国迅速蔓延、传播,并给大学生造成巨大冲击。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定型的关键阶段,定力不足,缺乏警惕,极易受到这一错误思潮的侵蚀。消费主义所倡导的消费至上、娱乐致死等错误价值理念对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造成严重挤压,产生了如影随形的精神危机,导致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因此,从根本上消弭消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侵蚀,确保其健康地成长成才尤为重要。

2. 消费主义境遇下大学生精神生活异化之象

2.1. 理想信念和健全人格缺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百年大计的实现和社会秩序的稳定。然而,在消费主义的侵蚀下,部分大学生已经出现理想信念动摇、健全人格缺失的迹象。消费主义携带的金钱至上、享受至上的价值理念导致部分大学生沉浸于拜金主义和享受主义,沦陷于消费带来的一时快感,一步步沦为消费的奴隶,长此以往,部分大学生患上了“软骨病”。理想信念摇摆不定,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将时代重任抛之脑后。健全人格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在无尽的物欲追求中,部分大学生却形成了自私自利的性格,奉献意识薄弱,索取意识强烈。他们被商品的符号价值所吸引,形成爱慕虚荣、攀比无度的心理,试图通过物质追求来获取身份差异和提高社会地位,健全人格严重缺失。

2.2. 道德认知和人生追求颠覆

消费主义主张消费越多越幸福、消费越多越民主、消费越多越进步。在其浸染下,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出现偏差,传统的认知体系遭到戏谑。他们以勤俭节约为耻,以及时行乐为荣,对于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区分模糊不清。在无休止的欲望消费中,他们以享乐、攀比作为自己的高级审美趣味,造成道德意识淡化、道德水准滑坡和道德情感冷漠,站在道德选择的十字路口时,他们永远趋向于退缩和逃避。在贪婪野心的驱使下,部分大学生掉进了道德失范的陷阱,卷入“网贷”风波。正确的人生追求是激励当代大学生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他们才不会在人生的旅途中迷失方向。然而,在错误道德认知的支配下,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追求被彻底颠覆。在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侵蚀下,他们陷入深深的“购物情节”,他们的人生追求变得功利、世俗,他们把“一切向钱看”作为人生目标,把物欲的满足、感官的刺激作为人生追求。他们的人生价值被物质占有所遮蔽,人生追求被符号价值颠覆。

2.3. 价值取向和消费观念扭曲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2]大学生价值取向是大学生精神面貌的反映,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知情意行。但在纸醉金迷的奢侈消费、一掷千金的炫耀消费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被扭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背道而驰。形成了世俗、功利和不劳而获的价值取向。在面临职业选择时,金钱成为他们考虑的首要因素。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他们选择维护个人利益,牺牲集体利益。绿色消费是构建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但消费主义催生的“无节制消费”破坏了我们构建美好生活的基础。一方面,“无节制消费”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最终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阻碍了可持续性发展。另一方面,消费主义内涵的“不消费就衰退”的理念使部分大学生形成了一次性消费、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品牌消费等扭曲的消费观念。他们沉溺于物欲享受,被资本逻辑裹挟,失去消费理智。

2.4. 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变异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生活的一部分,目的应是为了获取商品的使用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但在消费主义思潮的浸染下,消费变成人的对立面,成为部分大学生追求商品符号价值的手段,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变得异化。首先,消费主义使部分大学生的生活演变成对物的占有,把生活意义建立在无尽的商品符号追求之上,生活方式由健康向上转变成消极萎靡。档次、品味、个性成为其判断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在此基础上他们形成了挥霍无度的生活习惯。其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人与物的占有关系。受无限欲望驱使的大学生总渴求生产者生产满足自己欲望的商品,而生产者也需要依靠消费来获取利益,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依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一种“有用”关系。同时,人们的交往方式也由多样变得简单。在互联网和消费主义的共同作用下,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购,他们的人际关系也由现实关系变成一种虚拟关系,主要局限于与淘友和网购客服之间的对话。过分夸大商品的作用,“它使人与人之间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再也没有任何其它联系了。”[3]

3. 消费主义浸染下大学生精神生活异化之因

3.1. 资本与媒介的互构

不断增值是资本的目的,而要实现这一目的,资本必须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之间的不断运动。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生产是资本增值的主要手段,主要通过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来实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意识的觉醒,消费在资本增值的过程中扮演了主要角色。“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即以提高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来生产剩余价值,要求生产出新的消费。”[4]因此,生产和消费都只是资本增值的手段。大学生是消费的重要群体之一,在资本逐利目的的扩张下,部分大学生沦为资本的猎物。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在消费领域空前活跃。一方面,各种网购app营运而生,打破了传统的购物方式,方便快捷的购物方式和琳琅满目的商品激起了人们的购物欲望。另一方面,虚假的商业广告充斥于各种网络平台,商业广告信息的反复轰炸影响着人们对商品使用价值的判断,消费主体被商品的符号价值所吸引。大学生作为上网的主要群体之一,且自身定力和鉴别力不足,必然受到深重影响。

3.2. 人性与理性的纠葛

人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集合,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生命赋予的。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对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自然需要。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这决定了人除了自然需要之外还有更高层次的需要,即社会需要。人在追求自然需要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更高层次的需要,以获得自身全面发展。然而永不满足的贪婪是人性最大的弱点之一,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这一弱点被无限扩大。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活跃,极容易受外来思想观念的影响。因此,部分大学生以商品消费为精神鸦片,沉迷于虚幻的享受,虚幻享受的背后是人的精神世界的空虚。理性思考是人与动物区开来的重要特点之一。理性的思考是指导人们做出正确选择的重要前提,但在贪婪欲望的驱使下,部分极力追求自然需要的大学生由理性思考沦为非理性纵欲,使人性与理性陷入纠葛的两难境地,这助推了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侵蚀。

3.3. 需求与欲求的错位

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社会中,生产效率低,社会供给短缺,商品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在消费过程中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是高度统一的。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提高,社会供给由相对短缺进入相对丰盛阶段,甚至出现过剩现象。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资本必须大肆宣扬消费主义,通过不断刺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来缓解生产过剩的问题。在“符号至上”、“消费至上”等错误消费观念的鼓吹下,部分大学生开始追求肆无忌惮的消费。他们真实的消费需要被赋予了更多不切实际的主观愿望,脱离了社会实际的真实需要,变成一种虚假的、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无限制的欲望控制着他们的消费,他们不再注重商品的使用价值,转而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消费需求与欲求发生了错位,这为消费主义对其精神生活的侵蚀带来推波助澜之势。

3.4. 教育与引导的欠缺

家庭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基础,学校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阵地,社会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大学生的思想引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三者之间都有所欠缺,并未形成较好的教育合力,这给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带来可趁之机。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部分父母并未做到率身示范,甚至发挥着错误的带头作用,这给大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其次,在学校教育方面。部分高校并未重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现状,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引导不足,对消费主义思潮的应对也有所欠缺。最后,在社会教育方面。人们并未真正认识到消费主义大肆传播的危害性,并未形成反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一次性消费等良好的社会风气。在此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忽视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变得随波逐流,出现精神世界的荒芜。

4. 消费主义冲击下构建大学生健康精神生活之策

4.1. “消费环境”与“虚拟媒介”重治

风清气正的消费环境对促进大学生形成合理的消费理念和正确消费行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抵制消费主义侵蚀,构建大学生健康精神生活的重要一环。国家及相关部门理应积极治理被消费主义污染的消费市场,建立健全的协调和监督机制,强化对市场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对于商家的虚假宣传和各种不合理的消费竞争手段,必须坚决予以抵制,把相关法律法规落到实处,通过法律手段对这些行为进行惩处,从而营造理性消费、适度消费和科学消费的消费环境。其次,必须加强对虚拟媒介的治理。大学生是上网的主要群体之一,各种网络平台又是消费主义传播的重要载体。因此,对网络媒介的治理必不可少。要建立健全网络平台管理法规,提高网络信息准入门槛,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禁止网络乱象的发生。同时,要发挥主流媒体的积极引导作用,宣传主流价值观和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等健康消费理念,向大学生提供科学健康的精神食粮,促使大学生形成合理的消费理念和正确的消费行为。最后,还需要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媒介素养。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敏锐察觉消费主义信息的陷阱。

4.2. “主体人性”与“消费理性”重建

在消费主义影响下,部分大学生丧失了人的主体性和消费理性,变成商品的附庸。这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带来巨大冲击。因此,必须重建大学生主体人性和消费理性,帮助其构建健康精神生活。首先,引导大学生对人生进行自我赋值,确立自我的价值主体地位。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在具体实践中引导大学生找到自我人生价值,提升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大学生重塑其主体人性。其次,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蕴涵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抵御消费主义思潮的有力武器。学校需要合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合理举办传统文化讲座活动和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抵制错误的消费主义思潮。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到物质财富并非生活的唯一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更为重要,从而克服自身无节制的欲望,做到在物欲诱惑面前保持消费理性。最后,应该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校园氛围,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积极影响和熏陶。

4.3. “物的欲求”与“人的需求”重置

科学健康、理性适度和节能环保的绿色消费理念,是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这一消费理念是一种提倡科学健康、理性适度和节能环保的绿色消费理念,是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在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这一消费理念也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帮助大学生抵制消费主义催生的永远难以满足的欲望,实现“物的欲望”与“人的需求”的重置。首先,应该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方式。绿色消费不仅关注商品的使用价值,更强调其环保性能和可持续性。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向大学生灌输绿色消费理念,引导大学生选择环保产品、减少浪费行为、摒弃虚假需求,从而帮助他们逐步转变消费观念,最终实现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根本转变。其次,要以绿色消费为导向,优化大学生的精神文化消费供给。精神文化消费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满足精神需求、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社会应该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如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艺术作品等,从而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和文化需求,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大学生享受精神文化消费的同时,加深对绿色消费理念的理解和认同。

4.4. “消费教育”与“思想引导”重塑

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必须加强家教家风建设,营造一个勤俭节约和合理消费的良好家庭氛围,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家长应该率先垂范,为孩子树立一个节约、理性消费的榜样。在学校教育方面,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讲座、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消费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优秀理论,对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形成健全人格和树立正确消费理念具有重要作用。思政课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思政课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消费主义思潮。最后,在社会教育方面。社会文化机构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展览和文化活动等方式来加强对大学生的德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增强其抵抗力和辨别力。需要宣传环保知识、推广绿色生活方式,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抵制消费主义的侵蚀。

5. 结语

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消费主义已经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造成了严重的侵蚀。部分大学生在消费主义的诱导下,失去了对理想信念的坚守,社会责任感淡化,甚至沦为消费的奴隶;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人生追求被彻底颠覆,陷入功利、世俗的泥潭,远离了正确的价值导向。消除消费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负面影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加强国家、社会、高校和家庭的多方联动,从多方面入手,加强对大学生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促进其健康成长。国家应加强对消费主义思潮的引导,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市场秩序,遏制过度消费和奢侈浪费的现象。社会应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氛围,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公众对消费主义的警惕性。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庭也应发挥重要作用,加强家教家风建设,树立家庭榜样形象,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01).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8: 172.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03.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