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家校协同育人的途径探索
Exploration of Ways for Primary School Home Schoo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摘要: 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学校和家庭都是协助学生成长和教育的主体角色,只有家庭和学校携手共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阶段,基于学生的身心特征,家校协同育人的仍然存在目标不一致,沟通不畅通的地方。基于此,本文将试图探索“双减”政策下更有效的家校协同育人的途径,以期为小学阶段的家校协同共育工作带来思考。
Abstract: Unde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schools and families are the main roles to assist students’ growth and education. Only when families and schools work together can they better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the primary school stage, based on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there are still inconsistencies in the goals of home-schoo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s not smooth.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will try to explore more effective ways of home-schoo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in order to bring thinking to the work of home-school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文章引用:唐梦如. “双减”政策下,小学家校协同育人的途径探索[J]. 教育进展, 2024, 14(6): 353-35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6941

1. 引言

“双减”政策的颁布,推动了教育的改革,也明确指出了在新时代发展阶段,育人的体系必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是协同育人改革影响最为突出的阶段,面对新时代要求的新质生产力,如何把握“双减”政策的要求并开展有效的家校协同育人的工作,显得十分重要。面对具体的实践,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家校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以此协助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家庭–学校–社会三者是协同育人的主体,其中家庭和学校更是不可忽视的两方角色。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起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推进家校协同育人的工作尤为重要。

2. 家校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

家校协同育人主要源于美国学者爱普斯坦提出的交叠影响理论,该理论以美国中小学、学生以及家庭和当地的社区为调查对象,发现家校社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通过研究表明,当家校社三者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也能帮助父母形成良好的教育理念。

交叠影响理论中的交叠是指学校、家庭和社区三者之间共同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爱普斯坦将这种影响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效应,是以学生为中心,家校社三者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包括三者各自对学生的独立影响。第二类是内部效应,同样把学生置于教育的中心环节,强调三者的共同作用。

交叠影响理论明确了家庭、社会和学校在家校协同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也关注到家庭在学生学习和成长阶段中的重要作用。总之,该理论为本研究调查“双减”政策下家校协同育人途径的探索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家校协同育人的具体做法提供了依据,引导笔者从家校社三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

3. “双减”政策和家校协同育人的关系

3.1. “双减”政策

“双减”政策是2021年7月国家所颁布的《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政策,为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简称“双减”政策。“双减”政策主要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切实全面减少作业总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身心负担。

3.2. 家校协同育人

21世纪以来,学者们对家校协同育人有着不同的理解。马忠虎认为,家校协同育人就是联合家庭和学校一同开展教育工作。黄河清则认为家校协同育人是家庭和学校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的,家校双方的合作配合。李家成则认为家校协同育人不是单一的“告知”或“通知”,而是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环节,联动社区活动,促进学生成长。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家校协同育人是家庭和学校两者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立德树人为目标,明晰家庭和学校各自的责任,建立育人共同体的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3. “双减”政策和家校协同育人的关系

为了减轻家校冲突,缓解学生的学习负担,真正落实“双减”政策,必然离不开营造一幅家校协同育人的新局面。需要学校教育教学创新升级,也需要家长教育理念的更新迭代,真正认识到“双减”政策的意义,理解和支持学校做好“双减”有关的工作。不能让“双减”政策只在校内独行,更应该和家长建立合作关系,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一方面,通过“双减”政策的教育教学改革去赢得家长的认同和支持,引导家长改变急功近利的教养心态。另一方面,通过家校协同育人来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从根源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辅导负担,化解家长的焦虑,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成才观。

故“双减”政策对家校协同育人起着引导作用,推进和谐的家校合作关系的形成,反过来,家校协同育人又能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巩固“双减”政策带来的实绩,赢得家长的信赖。

4. 家校协同育人的途径

4.1. 定期主题活动,促进家校协同育人的深度

有效地开展主题活动,让家长真切地了解学校的育人理念,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与此同时,家长的参与还可以促进社会资源的引进,缓解家长的育儿焦虑情绪,及时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共同帮助学生健康安全成长,让家长掌握更加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

1、“家长开放日”的建立,让协同育人在真实发生

开放日活动,搭建家长与学校的友谊桥梁,让家长走进校园,增进家校联系,共促孩子健康成长。从场景来说,首先,家长可以走进课堂,感受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能力。学生们精神饱满,充满自信地和老师互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沟通”关乎我们共同的方向。各班召开班级家长会,家长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1]。当然,还可以邀请家长参观学校食堂,品尝学生的饭菜,更细致入微地感谢学生的校园生活。除此之外,家长可以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如运动会时设置亲子趣味项目;足球联赛时,知晓比赛规则的家长可以当裁判,或在中场休息时给孩子们科普足球相关知识。从交流对象来说,除了家长与学校硬件设施的沟通,还包括班级任课老师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就各学科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现状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指导与分析[2]。这样的沟通在家校之间架起了“连心桥”、铺就了“信任路”,为“家校共育”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家长开放日”的设置机制,提高了家长对学校活动的参与度,促进亲子关系,合理利用教师和家长的资源[3]

2、家委会的组建,让协同育人更公开民主

家委会是教育工作的沟通者、协助者,也是监督者和决策者,保障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如今,家委会在沟通办学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监督和决策的作用还比较弱。这就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关注家委会发展,确保学校和家委会依法、规范、有序、有效地开展工作[4]。同时,需要学校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不断完善学校决策机制和评价机制,建立学校与家长委员联席会议制度等措施,形成规范透明的工作流程,给家委会更清晰的参与决策与监督的空间,由上到下地落实家委会在教育实践中的角色定位[5]

立足现实,家委会除了以家校沟通完善学校管理之外,还承担着为教育教学活动和校外活动提供支持,以及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的职责。但由于学校校情学情存在差异,家委会需要参与哪些具体工作、参与到何种程度,仍需家校双方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修订与完善,建立较为细致的权责清单,为家校双方的权力划定边界,在保障家委会参与到班务管理、学校活动规划和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明确家委会的职责,提升家委会成员责任意识,强化家委会组织管理,优化家委会功能,让家委会工作有章可循[6]。同时,家委会是每个班的代表,更应该实现沟通和传递作用,与老师齐心,为孩子而出力[7]

由于家委会的很多作用是在沟通的基础上开展的,明确并坚持客观的立场,才能进一步发挥监督与协助的作用[8]。因此,家委会要认识到自身并不是享有学校优待的特权群体,也不是纵容违规操作的工具,在需要民主决策的工作中不能缺位或越位,对于应由家长参与决策和监督的部分学校工作,要广泛征求家长意见,而不是以家委会主观意见替代家长集体意志;对于学校的本职工作,家委会可以积极提供建议,但不能越俎代庖。与此同时,家委会也不能漠视学生需求,而应平衡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对学生的个人兴趣与长远发展需要的重视程度,积极关注、参与到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密切相关的学校教育生态建设中来[9]

家委会制度的定期完善,是保持良好家校合作关系的基础。在一学年中应当适时地开展家委会选举和制度的设定。班主任协商好具体的时间和内容,选取的家委会代表尽可能的代表着不同类型家庭,更能收到全面合理的建议,这就需要班主任做好学生情况的摸底工作。在整个过程中,班主任要及时的搜集家长的意见和合理的建议,不断完善家校合作的措施和制度,更好地实现家校协同育人的本质功能[10]

除此之外,可以通过各班级的家委会选举,推荐代表进入校级家委会,更多地直接参与到各类活动的决策中,如研学活动的选址、雷锋月的活动、社区活动的协助等,让家长真真切切的感受学校活动的确立开展。校级校委会也可以适当地介入部分采购工作,如学生校服的款式颜色的选择可以和校级家委会进行商讨,充分听取家长的意见,群力群策。

3、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协同育人更丰富

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参与,同心协作,才能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积极发挥家长委员会沟通、服务、参与、管理作用,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互相信任、平等合作、真诚沟通,积极开展多种活动,扎扎实实地工作,讲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为建设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言献策。

开展多个主题活动,让协同育人更丰富,首先要坚持学生为本原则。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工作出发点,拓宽家校共育工作途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11]。学校将学年的活动清单进行罗列,与家委会成员商讨,梳理时间线,提前做各项活动的布置与安排。第二,在交流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注重解决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不到位、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对学生遇到的困难处理不当等问题,努力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与家长达成目标一致原则。确定学校、家庭共同目标,发挥各自育人作用,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共同承担学生的教育职责,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12]。第三,坚持资源开放共享原则。学校应大力推进开放办学,加强学校与家庭、家庭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交往互动。在平时的学习中,涉及到某一领域或行业的专业知识,可以邀请相关专业的家长进行讲课,建立“家长大讲堂”活动。不仅体现了专业化,破除了学校和社会的壁垒,还能有效的拓展学生的认识,善于借力聚力,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形成促进教育发展的有生力量。善于从家长群体中发掘家庭教育智慧,提供分享平台,促进家长群体共同成长[13]

4.2. 依托技术支持,拓宽家校协同育人的途径

1、借助“人人通”教学助手,家校协同更有针对性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工作都发生了变化。教师已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师更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14]。通过人人通教育云空间的应用,为学校、老师、学生、家长构筑了一个以学生成长记录为核心,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通过人人通教育云空间的应用以校园、班级文化建设为纽带,以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为驱动的管理、学习、交流、分享网络。借助“人人通”教学助手,可以做到同步备课,通过资源检索,共享海量云资源;教师移动端工作台,家校沟通更快捷;教学助手,赋能高效课堂。让学生做到:a) 课前导学,预习更有方向。b) 课后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c) 智能检测,精准的学情分析。从而让家校协同更有针对性。除此之外,家长也可以通过平台看到校本课程资源的建立,学校也可以及时开辟一个共享空间,分享典型的教育案例和学生优秀的活动视频、图片等[6]。再到班级,班主任可以做好学生成长电子档案的设置,利用好数字媒体,简化繁杂的班务工作。技术的使用让学生的个性化更加突出,还可以依托平台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资料,既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管理班级,摸排学生情况;还能够教育有所依据,保护学生的隐私[15]

随着新教材的更新呼声,学校可以通过平台及时发布新教材内容,家长可以定期查阅,在空余时间,辅导孩子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平台同步趣味的学科知识,让家长和学生对学科学习产生兴趣,线上资源的合理使用为学生的学情反馈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也为家校协同育人提供了崭新的机会[16]

2、依托“云上见面会”,家校沟通突破时空限制

在屏幕的两端,教师和家长们的心紧紧相依,共同建起关爱孩子的健康堡垒。而当老师突然出现在视频里,孩子们是满眼的欢喜和兴奋。一句句稚嫩的话语,一声声亲切的“老师”,话语中透露出的是彼此的亲昵与想念,传递的是满满的爱意。关心询问孩子及家长身体状况,了解孩子在家的生活情况,引导幼儿和家长积极面对疫情,不恐慌,加强身体情况监测,提高科学防范意识,鼓励他们坚定信心,努力学习[17]。家校携手是实现高质量学校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的纽带。线上家长会,让居家线上“教”“学”充满希望,充满力量,充满温情。通过线上家长会,一定能继续凝聚家校合力,勠力同心,共克时艰,共筑孩子美好的未来[18]

通过线上的沟通,促进教师对学生家庭的背景和教育情况的深度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家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如家庭成员重大疾病、家庭氛围不佳等情况,教师方可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定期的家访,也能促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让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孩子成长的关心,促进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建立信任机制,是家校协同育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19]

3、巧用平台的活动资源,家校合作创新德育

平台设置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学校可以有选择的进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变革教育方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比如,学校可以设置项目式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的计划、实施和评估等环节,提供多样的互动资源,让家长可以看到孩子的活动过程,获取家长的意见,为德育的开展提供新鲜的血液[20]

5. 家校协同育人的实际效果

各级各类学校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的家校协同育人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积累了丰富的家校共育经验。比如,在学校开设的“家长大讲堂”,促使新小一的家长了解小学的学习和校园生活,有效减轻了家长的焦虑,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组建家长培训团和家庭教育沙龙,聘请高校博士专家为家长们育儿提供理论基础;举办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身临其境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和任课教师面对面;坚持每月两次的线上线下交流活动,为学校和家庭沟通保驾护航。这些家校协同育人途径的开展,不断丰富了家校共育的途径,拓展了家校沟通和合作的新天地,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也得到了保障。

6. 结语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一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任何一方有失偏颇,不仅影响教育新政策的落实,也会阻碍教学质量的提升[21]。除了不断思考家校有效的协同育人,也应考虑家长的实际。首先,学校要厘清家校合作的功能和目的,了解家长的主观意愿,而非给教师和家长“施压”,浪费家长和教师的精力[22]。第二,厘清责任权利的边界,不能一味地增添家长的负担,否则会导致效果的反弹,损耗家长的精力和时间成本。随着“双减”“五项管理”等教育政策的落实,当下的家校共育已经成为教育主要趋势。家校共育是一门学问,需要在教育的进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23]。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家校双方坦诚以待,劲往一处使,孩子永远是最优秀的孩子。尊重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自主权,恪守家校协同育人的边界,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是“双减”政策引领下家校协同育人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 平蕊. 以点带面, 以面带全, 促进家校协同育人——“双减”政策下新媒体在家校协同育人中的运用[J]. 新教育, 2023(S1): 45-46.
[2] 梁枫. “双减”政策背景下数字化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路径探索[J]. 吉林教育, 2023(6): 52-54.
[3] 郭庆, 王朋娇. 双减政策下中小学教师家校社协同育人胜任力结构模型构建研究[J/OL].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1-4.
[4] 王慧聪. 小学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途径和策略[J]. 当代家庭教育, 2022(31): 5-8.
[5] 陶静. 家校协同育人的线上教学实践[J]. 现代教学, 2023(Z1): 78-79.
[6] 林学文, 周少霞, 翟李红. 依托主题活动搭建乡村家校协同育人平台[J]. 教学与管理, 2023(5): 12-14.
[7] 李景. 让家委会回归协同育人本质[J]. 中国民族教育, 2022(11): 9-10.
[8] 王念, 周奇, 许超. “三步走”做好家校协同育人[J]. 湖南教育(D版), 2022(8): 50-52.
[9] 李根. “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J]. 教学与管理, 2022(20): 26-28.
[10] 郑婷, 方文. 家校协同育人的问题与对策[J]. 黑河学刊, 2023(1): 58-64.
[11] 郑蕙. 创新亲子实践活动, 打造家校协同育人新样态[J]. 中国德育, 2022(24): 54-57.
[12] 赵威. “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路径探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18): 126-127.
[13] 姜召霞. 家校合作: 促进中小学“五育”融合的关键[J]. 教书育人, 2023(32): 15-18.
[14] 赵灵. 家校协同育人, 助力“双减”落地[J]. 四川教育, 2022(Z4): 49-50.
[15] 郑林娟. “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实践与建议[J]. 教师博览, 2023(3): 27-28.
[16] 韦枋岑. 异化与回归: “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化路径[J]. 基础教育参考, 2022(12): 43-47.
[17] 曾祥琼, 陈明旻, 张娟. “送去”与“迎来”: 扎紧家校协同育人的纽带[J]. 中国德育, 2023(3): 71-73.
[18] 李丹. 生活即教育劳动促成长——探索家校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模式[J]. 湖北教育(政务宣传), 2022(S1): 70-71.
[19] 刘国雄, 尹帅. 以学校主导促家校协同[J].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3(3): 14.
[20] 高云静. 延伸课程教育, 构建家校协同体系——临沂大学教育学院创新研究成果介绍[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3(9): 97-98.
[21] 李波. 创建家校协同共育机制的实践探索[J]. 创新人才教育, 2023(2): 21-24.
[22] 张乃宝. 家校合作育人的现实困难与路径重构[J]. 江苏教育, 2024(8): 39-41
[23] 饶舒琪. 国际视野下的家校合作: 原因、取向与反思[J]. 外国教育研究, 2023, 50(12): 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