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视角下老旧工人住区保护改造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Strategies for Old Workers’ Residential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Renewal
DOI: 10.12677/design.2024.93355, PDF, HTML, XML, 下载: 32  浏览: 54 
作者: 苗圃豪: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关键词: 城市更新工业遗产老旧工人住区保护更新Urban Renewal Industrial Heritage Old Workers’ Residential Areas Protection and Renewal
摘要: 新中国成立后“一五”时期所建设的工人住宅区在老工业城市中广泛存在,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如何进行保护使得老旧的工业住宅区重获新生,以济南市天桥区堤口路煤炭局宿舍为例,文章通过对工人住区的特点以及现有问题进行剖析并结合国内外类型相同老旧工人住区的保护经验,从实体环境、运作体系等多方面展开寻找针对工人住区的保护和更新策略。在实体环境方面提出控制工人住区整体建筑风貌、优化居住功能、公共空间、增添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更新策略,在运作体系方面提出多方参与的协同策略,并形成完善的社区治理周期闭环。为其它相同类型的工人住区保护和更新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Abstract: Workers’ residential areas built during the “First Five-Year Plan” period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re widespread in old industrial c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renewal, how to protect and rejuvenate old industrial residential areas is crucial. Taking the dormitory of the Coal Bureau on Dikou Road, Tianqiao District, Jinan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workers’ residential areas and combines the protection experience of similar old workers’ residential areas at home and abroad. It explores protection and renewal strategies for workers’ residential areas from multiple aspects such as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operational systems. In terms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renewal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to control the overall architectural style of the workers’ residential area, optimize residential functions, public spaces, and add infrastructure. In terms of the operational system, a collaborative strategy involving multiple parties is proposed to form a complete community governance cycle closed-loop. This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other similar types of workers’ residential areas.
文章引用:苗圃豪. 城市更新视角下老旧工人住区保护改造策略研究[J]. 设计, 2024, 9(3): 571-583.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3355

1. 引言

城市更新是一个国家城镇化水平进入一定发展阶段后面临的主要任务。在中国的迅猛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其城市化比例已经提升至63.89%。在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全文公布,明确提出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策略,强调了要尽快改革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路径,以便更好地整合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更新已成为我国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与不可或缺的必由之路。

在这一背景下,老旧工人住区作为城市的工业遗产附属产物也是城市工业发展历史的见证,以及当下这些住区面临着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居住条件落后、人口老龄化等诸多问题,其保护与改造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旧工业住区并非普通的旧住宅区,它们在形态上保留着工业历史的独特印记,承载着城市工业发展的珍贵记忆。正因如此,这些住区在建筑、历史、文化以及社会层面都蕴含着无可替代的价值。工人住区作为老旧小区的一部分,通过借鉴老旧小区适应性改造,为工人住区的研究提供帮助[1]

2. 工人住区概念界定

《下塔吉尔宪章》中阐述的工业遗产定义反应了国际社会对工业遗产的共识,强调工业活动所衍生的建筑、工艺、工具及周边环境等,均承载着非凡的意义。工业遗产不仅包含历史、技术、社会及科学价值的遗迹,还涵盖了各式厂房、机械、作坊、矿场、加工提炼地、仓库,乃至交通设施和社会活动场所[2]。这些元素共同绘制了一幅工业文化的生动画卷,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变迁,是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宝由此可见工人住区也是工业遗产中重要的一部分。

我国的工人住区是在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围绕工业生产区域,为工人阶级规划和建设的配套生活住区。这些住区通常与大型工业项目或工厂相邻,以满足大量涌入城市的工人的居住需求。住区的规划、设计、投资、施工、分配以及管理均由政府或相关单位统一负责,确保了住区配套设施的完备性,为工人阶级居民打造了一个集体生活居住空间。这一空间与工业生产紧密相连,对工业生产具有显著的依赖性。在商品房改革之后,这些工人住区依然以企业优惠租赁或销售给员工的形式存在,继续作为企业或工厂周边的重要附属设施。

3. 工人住区发展概况

在建国初期国家大力发展工业,工人数量也随之增长国家根据社会主义理念,为实现平等和公正,以集中住房形式建立了工人住区。“一五”期间在在援建的计划帮助下采用了集合式住宅模式以及单元式建造方式。政府和企业在当时采取了分配入住制度。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工人住区的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目前随着城市发展和“退二进三”的政策影响,这些旧工业住区开始面临物质空间陈旧、设施缺乏更新的问题,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因此成为了城市更新的重点关注对象。

在城市更新浪潮的影响下工人住区保护与更新日益受重视,在国外如英国阳光港社区和德国汉堡工人住区、法国杜歇尔街区、等地已有成功保护实践。我国对于工人住区的保护起步相对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自2010年后开始加强保护,旧工业住区,这一城市历史的独特印记,正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进行保护更新。其中,列为工业遗产项目、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是主要的保护手段[3]。如沈阳铁西新村、上海曹杨新村、广州市头糖厂宿舍楼等这些保护项目也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实现了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的有机结合。住宅区,作为工业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国的东北和中部城市中也有着更广泛的发展。由于经济基础水平、自然资源条件以及设计思想的共同因素,工作区域与工人的居住区往往紧密相连,形成了紧凑的布局形态。这些工人住宅区实际上是我国重工业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它们不仅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升,还在空间构造、建筑设计以及使用方式上展现出了独特的时代印记。

4. 工人住区特点与现实问题分析以济南市天桥区堤口路煤炭宿舍为例

此次研究区域为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堤口路以北,胜利庄路以南,矿院路以东,无影山路以西区域2.3万平方米内多栋工人宿舍建筑此住区建筑由华东煤炭管理局出资建造于“一五”计划期间距今已有60~65年历史。原隶属于华东煤炭管理局现属于天桥区管辖,涉及矿院路、无影山路2个行政街道(图1图2)。现距益康路地铁站310 m,距济南站1.4 km、距山东科技大学280 m,周围有堤口路小学、济南米乐幼儿园等,人流量多、交通便利、配套设施齐全。

4.1. 以邻里相近为特征的区域空间形态

“一五”计划期间的“156项工程”,是在我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内重点建设的项目。

Figure 1. Research location map

1. 研究区位图

Figure 2. Original residential area plan drawing

2.原住区平面规划图

这些重要工程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主要涉及的是17个省、自治区和56个市县。我国在当时确定了“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的方针,并集中建设一片工业区。东北地区作为当时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布局了大量项目,特别是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工人除了东北地区,华北、西北、华东和中南地区也有大量项目布局。在我国的东北部与中部诸多城市中,住宅区作为工业区发展的必要配套设施,分布甚广。受多方因素影响,如地方经济状况、资源储备情况以及城市规划的先进理念等,工业区与其相应的工人居住区在地理位置上紧密相连,呈现出一种紧凑且相邻的布局形态。这些工人住宅区不仅记录了我国重工业的演变历程,更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关键要素。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住宅区的空间布局、建筑设计和使用模式,无一不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色。在一五计划时期所建造的济南天桥区堤口路煤炭局工人住区,它与工作区之间也同样为紧邻型的布局结构,工作区与居住区隔矿院路相邻(图3)。紧邻的这种布局结构能够为工人创造出一个更加舒适、安全、便捷的居住社区环境。

4.2. 街坊大院式生活形态

“一五计划”期间中苏交好,我国建设开始向其学习,其中的大街坊理论成为中国城市规划的主流理念。其理念追求形式美,以及对秩序和对称性的强调,同时融合了功能主义的原则,确保城市规划满足居民的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等需求。这些大街坊内的建筑沿着道路有序排列,其中大街坊的建筑空间形态以围合形式为主。另外,在少数同一时期建设的街坊中,还可以观察到行列式的空间布局形态。这种街坊大院的空间形态较为丰富,但是一味地追求形式美忽略了住区的采光和通风的基本需求。通过采纳统一且相似的空间构型,有效地构建了一种鲜明的集体生活氛围,这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对集体生活理念的执着追求。

在“一五计划”实施初期,我国广泛采用了以低层为主的集合式住宅设计,这类住宅多以2~3层为主。这种住宅形式是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福利分配方式而诞生的,其产权最初归公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住宅的产权多数已经完成了向私有化的转变,目前的产权状况较为明晰。这些住宅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建设,因此在结构和外观上存在高度的相似性。它们主要采用砖混或砖木结构,层数多为1~2层,以砖墙立面和机瓦坡屋顶为典型特征。此外,在山花、烟囱、门拱、腰线等建筑细节上,都巧妙地添加了装饰性元素(见图4图5图6图7)。

Figure 3. Spatial form map of the original work area and residential area

3. 原工作区与住区空间形态图

Figure 4. Second floor dormitory building elevation

4. 二层宿舍建筑立面图

Figure 5. Second floor dormitory building plan

5. 二层宿舍建筑平面图

Figure 6. The second floor plan of the three-storey dormitory building

6. 三层宿舍建筑二层平面

Figure 7. West elevation of three-storey dormitory building

7. 三层宿舍建筑西立面图

Figure 8. Floor plan of the three-storey dormitory building

8. 三层宿舍建筑一层平面图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住宅建筑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发展。其中,有一类典型建筑,建筑平面呈L形状南北向较长,每栋楼包含9至10个单元,且每个单元都配备了一梯三户或四户五户的设计。这些住宅的使用面积介于30到40平方米之间,同时,楼内还便捷地设置了公共厨房和洗手间(参见图8)。此类建筑不仅是当时住宅转型的典范,更对后期的住宅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3. 职业联系为纽带的生活空间

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人阶级住宅区开始大量建造,加之当时“工农兵学商”的社会阶层排序,充分彰显了其政治与社会地位的显著提高。借助住房分配机制,实现了同一单位、职业相近的员工集中居住,构建了一个以职业联系为纽带的社会网络。在这种环境下,员工的工作和生活都享有稳定性,其社会关系、职业路径和居住状况也维持着相对的稳固。单位制的社会管理体系不仅为员工带来了显赫的社会地位,更赋予了他们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因此,企业员工对于自己的工人身份以及所居住的工人社区环境,展现出了深厚的认同感。

4.4. 工人住区现状问题分析以济南市天桥区堤口路煤炭局宿舍为例

通过笔者实地的调研以及走访对工人住区现存的一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于提出合理的保护以及更新策略。1) 由于建筑建设年代久远建筑和相关的设施出现老化严重的现象,建筑结构出现松垮、部分的门窗脱落、烟囱开裂松垮、以及管道老化等存在着相当大的安全隐患(图9)。在建国初期建设资金与发展水平有限,在户型的设计上实际的人均居住面积不足,比如原户型的三室户型通过增加隔断改为两室或者一室,并且这个阶段建设的工人住区建筑内部没有将公共空间纳入进来,而仅是有可以满足垂直交通的楼梯。2) 历经时间的变迁原住的居民多数搬出了工人住区,建筑内大部分房屋闲置有些租赁给了住客或是经营者,临近街道的底层的生活居住空间通过拆墙开洞改建成了服务的商业空间,具有一定的商业化(图10)。

除了拆墙开洞还有一些在建筑楼道入口外进行加建的问题以及为增加使用面积随意改建扩建阳台。空调外机的随意安装以及各式各样窗户和防盗窗的增加等。以上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整个工人住区的原始建筑风貌(图11)。

3) 经过对住区内居民调研得知,在住区内居民家庭的人口大多为1~3人多为一对老年夫妇和一个子女,或者是一对老年夫妇和子孙,或者是租户的中年夫妇还有种是只有一个老人,这种家庭结构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了住区内的老龄化程度较高。住区内的老人多为原单位的退休工人其收入较低生活水平一般,但这些原住居民对于整个住区的感情较为深厚。4) 目前住区内部缺乏公共空间,没有为老年人提供的公共设施以及活动空间。在前文提到住区内的老龄化严重,但住区内并没有增添无障碍设计,单元门口过高的台阶、住区内部地面的防滑措施、楼梯的扶手等对于老年人都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缺乏足够的固定停车位,导致居民只能在路边乱停乱放。这不仅影响了交通流畅,还可能引发纠纷和交通事故。同时,车辆长时间停放在小区道路上还会影响应急通道和垃圾清理(图12)。

5. 工人住区保护更新策略

5.1. 整体格局保护

前文中对于工人住区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大街坊形式的工人住区布局形态,其中住区的建筑肌理呈现出围合形式以及序列形式。在整体保护思路上首先要保护整体空间格局,如武汉市对“红钢城”工人住区的保护措施中将其街坊式建筑和行列式建筑进行保护修剪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房子”风貌(图13)。

5.2. 对住区内建筑修缮保护

对住区内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评估,确定保护级别并且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尽可能恢复建筑原貌,同时融入现代技术以提高居住舒适性和节能性。建筑的红砖墙外观是其整体形象的

Figure 9. Current status of some buildings

9. 部分建筑现状

Figure 10. The ground floor of the building was converted to commercial premises

10. 底层改用商户

Figure 11. Building external space, corridor space, balcony additions

11. 建筑外部空间、楼道空间、阳台加建情况

Figure 12. There is no public space or parking space in the residential area

12. 住区内无公共空间于停车空间

Figure 13. “Red house” in Wuhan red steel city

13. 武汉红钢城“红房子”

体现,在修缮时应该保留其特征并且不能随意改动,对于已经老化的建筑部件以及设施,可以使用现代材质进行更换但是要确保与原建筑整体风貌的协调性,满足居民取暖需求增加取暖设备,以及增加建筑的保温层,为保护建筑外立面其保温层可增设在建筑内部。对于临街的建筑底层“破墙开洞”的状况进行整改。针对堤口路煤炭局工人住区中沿街的商业店铺,可以根据居民的实际生活需求,进行部分保留。对于需要保留的店铺,其外观改造应遵循环保原则,以复原历史风貌为主要手段,这样既可以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又能保持住区的历史文化特色。现有住户在对于空调外机安装位置较为杂乱整体不够统一,对其现象进行整改要求尽量将空调外机装在建筑的内侧。现有建筑阳台多数已经断裂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在阳台修缮方面增加支撑结构确保牢固提高安全性其次对于改建的阳台进行统一规范确保整体建筑风貌。

5.3. 提高住区居民生活质量

1) 工人住区在建设之初并没有对于停车空间做出考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也成为大多数家庭的必需品,在调研中发现住区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杂乱占用了住区内的大量空间,吞噬了居民的活动空间。针对此问题通过查阅关于住区停车问题的相关资料,目前对于老旧小区停车问题解决方案主要为地上停车场、地下停车场、以及立体机械车位[4]。考虑经济问题以及空间面积问题地上停车位更适应当下住区的情况。在改造中,将闲置空间与绿化进行合理结合转变为地上停车空间提升整个住区空间利用率。2) 增添住区的休闲活动空间,在调研中发现住区目前的休闲活动空间较为单一,铺装以水泥地硬质铺装为主周围没有绿化并且与主干道较近安全性较低,对于这些问题在改造中,根据不同人群增加活动空间、文体休闲设施、配套高质量座椅、廊亭等。3) 人们与自然有着本质的联系,身处自然之中、与自然亲密接触会让人们感到平静与放松。因此对住区的改造中十分有必要增添绿化景观,引入品种多样的花卉灌木进行搭配组合,提升住区美观的同时也优化住区的环境。4) 调研发现住区内主要人群为老年人,因此在住区改造中增添的适老化设计,关怀老年人是必不可少的在人行道系统上,全面提升人行道系统的可及性,对破损的路面进行修复,扩大狭窄的人行区域,并增设扶手、防滑坡道和座椅等必要设施。这些举措预计将显著提高老年人的出行频率。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此类改进措施能够分别将老年人对居住区人行道环境的安全性和便利性的满意度提升38%和32% [5]

5.4. 延续历史文脉展示自身文化

工人住区建设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无论是从整体的住区形态和建筑都具有独特性的文化特点,这是当时工人阶级生活、工作的区域,承载着独一无二的历史记忆见证了城市工业的发展。对于社区可以面向城市开展一些社会功能属性,对闲置的建筑进行改造利用,底层可以更新为老年活动中心,拆除部分隔墙增加空间打造一个工人生活馆、图书屋等将自身的文化加以展示于利用以此提高住区的影响力。

5.5. 建立有效管理机制

从多元化的视角来构建工人住区的保护与更新机制,构建一个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社会机构、居民积极参与的改造和保护模式,政府必须深刻认识到工人住区的独特价值,并据此制定出详尽的保护与更新规划[5]。社区应引入专业的物业公司来进行长期管理,物业公司需根据住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精细化的管理方案,为老年居民提供更加便利、安全、舒适的生活条件。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进一步推动工人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6. 结语

工人住区作为一种工业遗产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本文探讨了“一五计划”时期所建设的工人住区的特点,并且分析了工人住区当下所面临的问题,从多个方面提出了保护更新策略,实体环境以建筑修缮保护作为重点,对整个住区原有建筑风貌进行保护,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方面,完善住区功能增添地上停车位、绿化、公共空间等,增添适老化设计满足为住区内的老年人提供方便。运作体系方面,多方的参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在工人住区的保护和更新过程中要避免毁灭性的拆除,要进行合理的修缮以及功能转换再利用,只有这样才有利体于现代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注 释

①图1~8来源:作者自绘

②图9,图11,图12来源:作者拍摄

③图10来源:作者自绘

④图13来源:http://vip.people.com.cn/albumsDetail?aid=1273369

参考文献

[1] 胡珊, 李德伦.适老化视角下兰州工人住区改造更新的建议——以东苑小区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23(6): 170-173.
[2] TICCIll (2003) The Nizhny Tagil Charter for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TICCI).
[3] 王明惠. 泰安市工矿住区适老化改造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建筑大学, 2022.
[4] 梁馨予. 城市更新战略下老旧小区既有建筑适老化改造策略[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4(5): 149-151.
[5] 刘宜. 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分析[J]. 居舍, 2023(6): 133-13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