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偶像崇拜心理研究
A Study on the Psych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Idolatry in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OI: 10.12677/ap.2024.146388, PDF, HTML, XML, 下载: 18  浏览: 79 
作者: 汪 静: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偶像崇拜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Idolatry
摘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现代传媒产业的崛起,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群体的偶像崇拜逐渐被重构。这一过程中,偶像崇拜展现出多样化、娱乐化及短暂性等特点,且崇拜对象多聚焦于明星与网红。偶像崇拜能为大学生带来积极向上的能量,但亦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崇拜行为的表层化、盲目性崇拜,不合理消费以及道德观念的扭曲等。对此,需要高校、家庭、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健康的偶像崇拜,以充分发挥榜样力量。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the rise of the modern media industry, the idolatry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en gradually reconstructed. In this process, idolatry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ty, entertainment and transience. And the object of worship is mostly focused on stars and Internet celebrities. Idol worship can bring positive energy to college students, but it also inevitably brings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the superficialization of worship behavior, blind worship, unreasonable consumption and distortion of moral concepts. In this regard, it is necessary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milies, society and college students themselves to work together to form a synergy 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conduct reasonable and healthy idol worship, so a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wer of role models.
文章引用:汪静 (2024).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偶像崇拜心理研究. 心理学进展, 14(6), 122-127.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6388

1. 引言

2009年,Michael Jackson的十几位粉丝在他死后选择自杀的方式追随偶像。2013年雅安地震时期,有粉丝为了庆祝鹿晗的生日而大肆狂欢,此举遭到了社会的强烈谴责,竟有极端粉丝割腕自残,声称为偶像赔罪。2021年,有粉丝为某选秀节目的偶像投票打榜,甚至雇人购买大量牛奶倒掉。近些年,关于偶像崇拜的社会新闻层出不穷,持续引发社会关注。心理学普遍认为,“偶像崇拜是社会个体对他所喜好的人物的一种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张文喜,2007)。”偶像崇拜不单单是一种心理现象,还是现代大众流行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个人价值观的确立和行为选择具有导向作用,并且影响着整个社会。

然而,当前有关偶像崇拜的研究大多涉及的是中小学生群体,较少关注大学生。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学生群体,他们的偶像崇拜心理不仅反映了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发展走向,而且是青年文化发展趋势的缩影。因此,深入分析研究偶像崇拜心理对大学生的影响,并加强对其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深远意义。

2. 大学生偶像崇拜心理概述

2.1. 偶像崇拜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偶像”一词指,用木头、泥土等制造的人像,用作祭祀供奉之用,带有盲目崇拜的意味(敖成兵,2019)。“崇拜”,最早是指对神灵的敬畏和尊敬,多出现在宗教书籍中。综合偶像和崇拜的词义观察,人类的偶像崇拜其实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再到圣灵崇拜,对帝王将相的崇拜,对英雄人物的崇拜。然而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大众传媒的发展,偶像崇拜对象趋于娱乐化,可以是演员、歌手、体育明星、社会精英等等。因此,有心理学学者总结“偶像崇拜”是一种“拟社会关系”,是崇拜主体对所认同人物形象的关注、情感投射以及愿为其付出的愿望,包含内部认同和情感依恋,以及外部的行为倾向(时嘉惠,张梦圆等,2016)。

2.2. 大学生偶像崇拜及其特点

大学生年龄一般处于青年中期阶段,在这一阶段对社会有着半模糊的认识,又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期待,大学生的偶像崇拜既具有共性,又各自有其独特性。大学生偶像崇拜是大学生群体对美好事物追求与钦慕的心理现象和行为体现,是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与理想信念在偶像身上的映射(刘婷婷,2015)。当前大学生基本为00后人群,他们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因此,如今的大学生偶像崇拜有了新的特征:第一,多样性特征。与物质资料匮乏的年代不同,当代偶像崇拜类型选择多样,娱乐明星,网络红人和动漫人物等均是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对象。第二,娱乐性特征。与过去偶像崇拜重视道德不同,今日大学生崇拜的大多都是娱乐偶像。他们大多长相貌美、打扮时尚亮眼,具有独特个性魅力,在各大网络社交平台频繁亮相,能带给大众娱乐性视觉盛宴般的享受。第三,短暂性。在在这样的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们接触的信息的渠道多元,信息体量大且庞杂,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时更换自己的偶像(王群群,2021)。

3. 大学生偶像崇拜心理研究的理论关照

3.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个部分。这三个层面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当它们能够保持平衡发展并相互作用时,对个体的人格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效果。然而,一旦这三者的行动原则出现分歧,个体的人格往往会面临冲突和困扰。在大学生人格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多种内心冲突,当他们不能控制本我的冲动,不能了解自我和正确对待超我的潜意识要求时,他们就会采取一些其他的非理性方式来应对心理冲突与挫折,比如偶像崇拜(张宝君,吕瑶,2010)。基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岳晓东将偶像崇拜理解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性冲动转移(岳晓东,张宙桥,2021)。他认为,青年在自我成长过程中,个体日益增强的欲望冲动不仅只指向父母及同辈人,还需要指向类似于明星偶像的遥远人物,以此填补因脱离对父母依赖而产生的情感空白。

3.2. 行为主义强化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行为是外部环境刺激强化的结果,任何行为都能被创造、设计和改变。偶像并非天生是偶像,其背后离不开媒体及其背后资本的精心策划与包装。以网络为典型代表的大众传媒,通过制作精美的图像和影音,辅以大量的流量投入,成功塑造出诸多备受欢迎的明星与网红。这些人物在传媒从业者的精细策划与高频宣传下,其形象、着装、生活方式等逐渐深入人心,为大众所接纳并模仿。这也导致偶像崇拜深深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对偶像的崇拜意愿。

3.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顺序和强弱程度,把需要分为了七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荀萍,张婷,2011)。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更高层次的需要,只有基本需要被满足,人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偶像大多具有美丽帅气的外表,高尚的人格,华丽的包装等众多优秀特征,对偶像的崇拜能满足大学生诸多身心发展的需要,比如释放压力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家庭,学校等各方的压力,而偶像崇拜能够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寻找心灵寄托,给予他们面对挫折的勇气。此外,大学生正处于由依赖父母到成熟独立的过渡阶段。他们渴望摆脱父母的束缚,追求个人独立,完善自我,并期待在未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然而,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他们往往难以确定自己的价值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自我的价值。因此,他们将对成功的渴望转化为对偶像的崇拜,渴望从偶像身上找到未来的曙光,期待在偶像的成功经历中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

3.4. 思想政治教育学环境论

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合理引导大学生偶像崇拜过程是塑造优秀思想品德、确立正确三观的关键环节,但此过程中会受到多重环境因素的交织影响。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划分,环境可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特别在微观环境中,学校、社会、家庭、社区及同辈群体等要素,对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偶像崇拜,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理论认为,学校环境主要通过教学、课外实践、教师楷模以及校风学风等途径,对大学生施加积极影响,进而引导他们理性对待偶像崇拜。此外,参与社会组织和社区活动,大学生能够在道德规范、社区风气及道德模范的熏陶下,形成更为理性的偶像崇拜心理。家庭环境具有长期性和渗透性特点,是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偶像崇拜的重要手段。最后,同辈群体环境,以其自发性、互感性和独特性,往往能迅速影响大学生的崇拜心理,使得偶像崇拜现象在同龄群体间快速传播。

4. 大学生偶像崇拜心理存在的问题

4.1. 表面性

当今大学生的偶像崇拜趋于表面化。在过去传播方式落后、信息传播相对闭塞,人们的偶像崇拜更多基于道德品质、英勇事迹和学识才华的崇敬,而较少关注外貌,如同对雷锋同志的敬仰,源于其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精神。今日的大学生更多崇拜资本包装出来的华丽偶像,这些偶像之所以能够在他们心中熠熠发光,不是因为偶像的内在品质和才华,而是因为其出众的外形、光鲜的装扮和眩目的舞台表现。学生们试图通过模仿偶像的举止和服饰风格,以拉近与心中偶像的距离。

4.2. 盲目性

大学生的偶像崇拜具有盲目性特征,容易产生消费异化,出现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偶像崇拜作为娱乐文化产业的产物,在文化消费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学生作为娱乐明星偶像崇拜的主要群体,在文化消费中试图搭建与偶像之间的桥梁,企图通过消费来拉近与偶像的距离,于是为偶像花钱成为学生粉丝的常见行为。例如,大学生会购买海报,偶像周边来支持偶像,更有甚者会花钱来买热搜买营销来为偶像吸引流量。然而大部分大学生的收入来源于父母,他们在享受追星带来的快乐的同时,没有考虑金钱的来之不易,容易形成扭曲的消费价值观念。

4.3. 道德扭曲性

偶像实质上是资本与媒体合力打造的,可购买、可展示的商品。当今,在“饭圈文化”的盛行之下,大学生存在过度维护偶像形象的行为。他们往往看待偶像自带滤镜,把偶像当作完美的化身,对偶像的一切行为和缺点都持作包容的态度。另外,大学生由于价值判断与辨析能力尚不成熟,时常被当作“工具人”去“冲锋陷阵”(胡忠婷,王艳,2023)。即使当偶像出现道德失范行为,“人设崩塌”时,这些大学生仍然会不顾一切地为偶像辩护和洗白。这种极端的思维认知模式不仅干扰了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与判断,还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发生扭曲,出现不理智的行为。

5. 大学生偶像崇拜心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路径

5.1. 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教育是大学生偶像崇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思政课堂承担着引导大学生合理偶像崇拜的主要职责。要坚持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选择偶像。第一,要引导大学生科学鉴别偶像,合理消费。引导学生认清偶像在资本运作下的态势,厘清物质消费和精神生产的关系,鼓励当代大学生合理、有度地进行精神文化消费(栗蕊蕊,2019),帮助学生树立合理正确的生产观和消费观。第二,开展偶像甄别教育。大学生对于偶像的崇拜大多始于外形和才能技艺,少有关注其是否具有良好品格。因此,我们需引导大学生认识偶像的多样性与广泛性,鼓励他们选择具备优秀品格、具有正面示范作用的偶像,从而激发内心情感,实现健康向上的发展。第三,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教育者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切实增强青少年的审美能力与素质,确保他们在选择崇拜偶像时能够展现出卓越的审美标准与健康的审美取向,将大学生的偶像崇拜行为提升至审美层面,以促进他们审美选择的优雅化。

5.2. 发扬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在大学生偶像崇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家长应时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审慎而理性地看待其偶像崇拜行为,并施以恰当的引导。一方面,要理性看待大学生的偶像崇拜行为。家长需更新自身教育观念,认识到偶像崇拜是大学生中的常见现象,不宜过分打压。要深刻理解榜样教育在个体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尊重并接纳孩子对于偶像的合理喜爱。另一方面,要构建民主家庭教育氛围。鉴于大学生多数时间在校,家长应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时光,抓住机会与孩子心灵对话,深入了解其偶像崇拜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积极挖掘偶像的榜样价值,深入剖析其内在品质,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偶像崇拜观,避免过度消费与攀比行为。

5.3. 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偶像崇拜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引导大学生合理的偶像崇拜,形成榜样力量,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一方面,加强网络空间监管,净化网络生态环境。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媒体平台应该首先为自身的传播内容与影响负责,要确保传播内容的真实性、正面引领性,做好对自身的监管。同时,相关部门及网络平台应加大对不规范的粉丝账号的打击力度,对于恶意刷榜、营销的行为予以封号或禁言处理,引导大学生合理地偶像崇拜。另一方面,加强对于偶像职业群体的道德监督。每个行业都有自己道德职业道德规范,偶像行业也不例外,相关行业从业者应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坚守自身底线,坚持正确价值观,弘扬主旋律,做好青年人的榜样。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偶像相关行业从业者的监管力度,对失德艺人零容忍,净化行业生态。

5.4. 加强学生自身的约束与提升

在现代商业资本与媒体的推动下,娱乐产业正逐步构建一个感官至上、崇尚享乐的消费主义时代。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娱乐人物、软件平台以及带有文化符号商品等,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三观,改变着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大学生需要对现代娱乐产业经济、大众传媒、商业资本等有基本认知。这样他们才能对现代娱乐消费型明星有较为客观的判断力,看清偶像背后的商业逻辑和利益关系,避免盲目追捧与消费。此外,大学生需要意识到与偶像之间存在的买卖关系,了解“粉丝经济”的本质。一旦发现自己过度追星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就应该适时调整,理性考虑付出与回报,做出明智决策。在追星过程中,要保持理智清醒,以现实的视角看待偶像,避免被媒体炒作和煽动左右。

6. 结论

大学生作为高学历、富有青春活力的群体,承载着祖国的未来,他们拥有强烈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表达的需求。然而,由于偶像崇拜的多元多面影响,他们容易陷入道德扭曲、审美僵化以及消费异化的行为漩涡中,这不仅是社会发展趋势在当代大学生身上的映射,更是家庭、高校乃至整个社会应当持续关注的重要议题。为此,学校、家庭与社会需紧密协作,共同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偶像崇拜,可以努力将积极正面的偶像榜样引入大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解决偶像崇拜的种种问题,从而为他们指明前行的方向,照亮他们成长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敖成兵(2019). 青年网络亚文化的温和抵抗: 特质、缘由及审视. 当代青年研究, (2), 78-84.
[2] 胡忠婷, 王艳(2023). “饭圈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0(2), 104-107.
[3] 栗蕊蕊(2019). 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 表征、异化与引导. 思想理论教育, (4), 102-106.
[4] 刘婷婷(2015).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偶像崇拜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5] 时嘉惠, 张梦圆, 杨莹, 冯姬, 寇彧(2016). 初中生偶像崇拜及其与生活目标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性别的调节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2(6), 666-674.
[6] 王群群(2021). 大学生偶像崇拜现状调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四川外国语大学.
[7] 荀萍, 张婷(2011). 略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程的启示.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6), 46-48.
[8] 岳晓东, 张宙桥(2021). 论偶像崇拜中的光环作用与榜样作用之差异. 中国德育, (1), 13-21.
[9] 张宝君, 吕瑶(2010). 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心理学解析与对策.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8(3), 104-106.
[10] 张文喜(2007). 青春期青少年偶像崇拜原因浅析. 现代中小学教育, (6), 11-13.